【認真聽】在《#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中變成大人的模樣 | 流動之愛中的矛盾與奢華 // 李長潔 👫👬
.
在 #坂元裕二 的都會現代愛情中,滿滿地帶入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反思。松隆子等角色,以40歲左右的人物設定,定義著「90年代成長」的大人,身為40代的自己,看著看著,嘴角笑著同時淚流。那些我們正在追尋的事情,或是,突然想通的事情,都在《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被愉快地呈現著。
.
該劇用一種喜劇的格式,反諷著當代人生觀與親密關係,幽默的日常重複,也透露著新自由主義的流行消費,這種「時尚感」是坂元裕二所認為的「時代的質地」,那種感覺就像是輕觸著Gucci洋裝的細柔表面:表面就是深度。
.
📌 #今天我們一起聊聊《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
.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的時代意義
▶坂元裕二的三階段作品
▶脫離傳統連帶的人際關係
▶用圈和圓構成的反覆性
▶為何是3個前夫?
▶流動的愛情
▶人生就是充滿的重複與差異
▶全員集合水餃派對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裡的時尚感
▶男人也是一種女人的裝飾
▶你想要成為一個甚麼樣的大人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qunn5575ze008470m6yg24k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tw/episode/KmhwPJUDx6WkmiEIMV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7euvMCr6jbIoYzVOUGTfOv?si=vGbZkamDTZaOBIDQOUCHkQ&dl_branch=1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jp/podcast/ep-50-%E5%9C%A8-%E5%A4%A7%E8%B1%86%E7%94%B0%E6%B0%B8%E4%B9%85%E5%AD%90%E8%88%87%E4%B8%89%E5%80%8B%E5%89%8D%E5%A4%AB-%E4%B8%AD%E8%AE%8A%E6%88%90%E5%A4%A7%E4%BA%BA%E7%9A%84%E6%A8%A1%E6%A8%A3-%E6%B5%81%E5%8B%95%E4%B9%8B%E6%84%9B%E4%B8%AD%E7%9A%84%E7%9F%9B%E7%9B%BE%E8%88%87%E5%A5%A2%E8%8F%AF-%E5%85%A8%E5%93%A1%E9%9B%86%E5%90%88%E6%B0%B4%E9%A4%83%E5%9C%B0%E7%8D%84%E6%B4%BE%E5%B0%8D-%E6%9D%8E%E9%95%B7%E6%BD%94/id1516956557?i=1000528211911
.
///// 完整論述 /////
.
編劇家坂元裕二以《最高的離婚》(2013)、《四重奏》(2017)聞名,近期收視率沒有很好、但非常值得收看的《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大豆田とわ子と三人の元夫,2021),真的是一部深淺合宜的好作品。在伊藤沙莉的敘事節奏中,把故事說的清新幽默,松隆子的成熟大器,岡田將生、角田晃廣、松田龍平的幼稚任性,在他們的非主流生活中,呈現自由的組合排列。作品對當代親密關係的詮釋,一方面軟性地表達一種睿智的浪漫,另一方面則指出了這個時代的各種議題,脈絡清晰細膩。
.
▓ #坂元裕二的作品
.
先談談坂元裕二好了。其實以前比較認識柴門文、野島伸司、堤幸彦、宮藤官九郎這些劇作家。一直到《#離婚萬歲》(最高の離婚)才認識坂元裕二。其實從80年代後期,坂元就已經在我們收看的日劇中了。1991年的《#東京愛情故事》,確立了他的編劇才能,那種對於細節的處理,在這個時候就已經可以見到。
.
2007年的《#我們的教科書》,是他的第二段時期。作品風格轉向更多對社會現實的描繪,例如霸凌議題。2012年後的作品,則分成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Mother》、《Woman》、《anone》,這一類以女性為主角的社會派寫實主義作品,厚重的影像與粗獷的劇情,有著滿滿的批判。另一個途徑就是《離婚萬歲》、《有問題餐廳》,這些作品時常更加輕鬆,並且將重點放在角色的對話上。
.
而近期的《#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則是第三個轉型時期。他喜歡在優雅開朗的場面中,暗藏一些社會現實的問題。也更加關注在當代人際關係上的描繪,像是戀愛、親屬、工作等,這些關係通常來去的非常快速、濃厚,在一瞬間的美好後,就轉身分道揚鑣,留下一片未完成的空白。這樣的手法,在我看來,還挺後現代的。
.
▓ #脫離傳統的社會連帶
.
坂元裕二以「非社會多數派」的邏輯,描寫著劇中的主角,像是「做廣播體操時都會不同方向」的松隆子、「人生都沒有成功過」的市川實日子、「不懂人情世故」的岡田將生、「太過人情世故」的角田晃廣、「甚麼是都沒有做」的松田龍平。其實,我們這些大人不就是這樣一路走來嗎?
.
雖然,《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是一部愛情喜劇,但全劇並非以戀愛與性愛為主軸,也沒有這麼浪漫主義。劇中的角色,同時遵守與背離傳統的血緣、戀愛、家族的關係規則,呈現著晚期現代資本主義的愛情流動。無論是大豆田的後離婚關係,或是大豆田媽媽的同性之愛,這就是現代人的愛情啊~ 同樣的主題也出現在《最高的離婚》、《Mother》等作品中。
.
▓ #人生的反覆性
.
第一話呼應著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語》,一場櫻花雨中的物體搬移;最後一話則好像《最後的情書》裡的一片美好翠綠、姊妹情深。劇作有意無意的致敬,讓松隆子的演藝看起來像是一系列人生的反覆性。
.
在《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裡,有意無意地出現很多的球、環、圈的意象,如同籃球、保齡球(還有輪流上場)、火鍋、生日蛋糕,都暗示著「反覆離婚」的流動。大豆田在第一集就說「既快樂又不安,既不安又快樂」(楽しいまま不安。不安なまま楽しい)。都表現出我們生活的本質,在新自由主義的世界裡,我們同時面對「選擇的自由」與「維繫的安全」,使得日常生活的運作於呈現一種重複性。
.
▓ #為何是3個前夫
.
3個前夫的數字「3」,也饒富意義。唯有3才能成為一個面。整部作品也瘋狂地圍繞著「3」,3次司法考試落榜的岡田將生,3次落選的父親,給助手300元買晚餐的角田晃廣,市川實日子的手機丟了3天也沒發現。太多的「3」了,呼應著人生的重複性,也強調在重複中逐漸深描的生命的立體性。
.
坂元裕二自己則是這樣解釋「3」的意義:「即使是兩個人對立,最終也必定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形態,但因為還有另一個人的存在,所以形態變得不穩定,有一種永遠不會結束的感覺。」坂元裕二,企圖運用「3」來破壞穩定與平衡,強化關係的流動性,甚至是一種「未完成」與「不完美」的結構。
.
▓ #重複與差異
.
這讓我想到法國哲學家Gilles Deleuze(1969)的作品《#差異與重複》(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從一個現象學的觀點來看,在重複之中,沒有兩個東西會真正一模一樣。世界只有重複,所謂的複製物也是新的東西,真實世界只能成為存有的過程(becoming),而沒有穩定不變的存有(being)。唯有打破律則的重複,才是真正的普遍性。
.
對於坂元裕二而言,我們的人生一方面呈現著持續的反覆性(#選擇性困難),但每次的反覆卻都包含著微小且有趣的差異。世界就像是大豆田建築設計公司所設計的旋轉梯,看起來像是一場loop,但就是會有一點點的差異。甚至有些事情儘管沒有發生,或者已經結束,但也會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像是大豆田的各種離婚,或是,《四重奏》裡的知名台詞:「沒有去過的旅行,也會成為回憶」。這成為當代社會中的一種基本心態。
.
▓ #男性對女性而言只是點綴
.
我們很快地轉進性別的角度來看本劇,坂元裕二是在捕捉當代女性的樣貌,那些在家庭關係、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關係、友誼關係中的女性,相對而言是比較沒有傳統社會連帶的保障(可能也是約束)。儘管大豆田說:「一個人也沒關係,但還是希望有人來照顧我」,但她依然自己努力地、傻傻地、豁然地解決了所有的問題。像是大豆田母親暗藏的女女情誼,女性真正的想要總是被隱藏或忽略。
.
然而,《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則試圖顛倒這個關係,想到三個前夫與石橋靜河等三個女性友人,在大豆田家的「全員集合地御餃子派對」,這些女生很坦然地表示了自己的慾望與釋懷,而前夫們卻只能辯解、依賴、期盼女性原諒。而大豆田的缺席,反而像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在場,對三位前夫進行嚴厲的控訴與指教。
.
▓ #大量奢華的消費主義
.
身為80年代出生的大豆田,就是反映了30-40代的這群平成時代中成長的人們。大量的品牌服裝、設計師家飾用品充斥在其中,根本就是一個大人物品的「#生活風格」型錄。像是CABaN、PRADA、GUCCI的各種顏色鮮艷的服裝(還有人把服裝集結成一個IG、或是雜誌裡說顏色鮮艷顯年輕);或是,各種昂貴的家居、雜貨、燈飾、家電品牌。
.
都透漏著一種伴隨著40年以來資本主義而來的奢華主義與消費主義。有許多網站直接提供各種品牌物品的介紹與購物網站連結給大眾,像是宣稱我們可以像大豆田一樣過生活喔~ #當代的純粹關係,就如同一種購物消費。
.
作品刻意要打造一個屬於青年(快中年)人的時尚的生活世界,強調「生活風格」(life style)操演,以「區異」(distinction)40歲世代的社會階層。在本劇充足的「時尚」氛圍中(服裝、場景、音樂、主題曲),在我看來是呼應著以資本主義運作為核心,就像西美爾在《#時尚的哲學》裡得出的,「時尚的歷史就是企圖將兩種對立傾向(適應社會群體和實現個性提升),越來越完美地調節為流行的個人與社會文化的歷史」,劇中的時尚感其實是反映著個人與集體對立的相互調節。
.
▓ #選擇你想要成為的樣子
.
我想,《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是一部屬於大人的作品,(雖然現在小孩也都不看日劇了),那些自己過生活也很好、沉溺在消費、無意的留白、沒有要繼續努力、很容易就在公司的競爭中被取代的心情,如果你看得心有戚戚焉,那恭喜你,在這個晚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情感關係中,你已經成功地轉大人了。
.
從本季最後的收日率來看,也蠻有趣的,北川景子的《#離婚活動》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分別居二三名(第一名是東大特訓班2)。兩部日劇分別以「#離婚」與「#各自幸福」為主題,「不會因為寂寞,而去找一個人來陪」,也是顯現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這種個人主義化的感情關係與幸福的定義。
|
📒 #參考文獻
.
1. Liu, N. T. (2015). 奢華美學: 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群學出版社.
2. Deleuze(1969). Différence et repetition.
3. 寺島拓幸. (2004). Simmel 流行論のゲーム. 応用社会学研究, 46, 137-148.
4. Smith, D. (2013). Zygmunt Bauman: prophet of postmodernity. John Wiley & Sons.
東京愛情故事1991第二集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國愛媛縣大洲 伊予小京都 #東京愛情故事完治的故鄉
大洲市是位於愛媛縣南予地方的城市,位於肱川流域,過去是個以大洲城為中心發展的城下町,有「伊予的小京都」之稱。
1991版的東京愛情故事有到此拍攝,但2020年版的則沒有,雖然完治還是設定故鄉是愛媛沒錯,但最後一集中兩個重要的拍攝地點是在愛知縣。
看得到海的神社是岩田八幡宮/琴平神社(實際上不在海邊),海邊的取景地則是在蒲郡市的西浦パームビーチ。
東京愛情故事1991第二集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鬼月必看的三部恐怖日劇:《妖怪合租屋》、《大江戶妖怪物語》、《那孩子出生了》與那些幽靈妖怪們 | 李長潔 👹 👻 😈
.
8月19日是鬼門開,我們就來談談幾部適合在鬼月欣賞的恐怖日劇。其實日本的「盂蘭盆節」(亡者之日),在8月13日時已經展開,此時人與鬼界線變得模糊,人們除了返鄉祭祖外,最喜愛在此炎炎夏日,講述一堆令人顫抖的恐怖傳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每當天氣變熱時,大眾媒體裡就會充斥著妖魔鬼怪。最知名的就像是《#毛骨悚然撞鬼經驗》,自2004年夏日開播至今。
.
為了背脊發涼的夏季,《#妖怪合租屋》、《#大江戶妖怪物語》、《#那孩子出生了》三部關於妖怪鬼魂的日劇推出。好不好看呢?見仁見智。但為什麼在日本的文化當中,這些恐怖的事物如此受到歡迎呢?在偏離常規的幽異空間中,威脅著人類生活的妖魔鬼怪,居然可以大量出現在流行文本中,從浮世繪到VR遊戲。
.
民俗學者 #小松和彥 等認為(1991),在日本的世界觀設定中,妖怪與人類之間的距離、情感、行為都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說是取代與隱匿了人類黑暗的部分,當這些「黑暗」突然顯現,表現出「人的異常」時,自然就十分令人難以忘懷。
.
我們今天就來介紹與解析一下,這三部恐怖日劇,到底好不好看,以及,妖怪如何展現人類心中的投影!
.
📌 #今天的內容有:
.
▶ 鬼的節日
▶ 江戶時代的怪談傳統
▶ 輕鬆好看的《妖怪合租屋》
▶ 充滿江戶氛圍的《大江戶妖怪物語》
▶ 有點看不懂的《那孩子出生了》
▶ 妖怪就是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dzp8udh27zs0803td8sdqtx?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Sx1xjeUexkW0e6Dk2xg9I?si=FDyDd1f0TUWX86LG4ci6mA
________
//// 提供完整論述 ////
▓ #時尚輕快的現代妖怪合租屋
.
《妖怪合租屋》(妖怪シェアハウス)是我認為近期內,算是特別有趣好看的日劇作品。該劇以詼諧幽默的調性,艷麗可愛的視覺美學,將現代小資女性的生活煩惱,包裝成充滿笑點的妖怪物語。可愛的小芝風花飾演一個命運多舛的好人女孩,不小心住進一間妖怪的share house。有座敷童子、女鬼阿岩、酒吞童子、瓢簞鯰當室友的她,人生開始出現轉折。
.
每一集的主題都是女主角的生活遭遇:遇見渣男、職場性騷擾、愛情詐欺,也剛好都符合妖怪傳說的情節。像是被男人欺騙的「恨的幽靈」--阿岩,被老闆性侵後怒摔盤子的婢女幽靈—阿菊。每一集都透過幽靈妖怪的角度來八卦碎嘴,也用恐怖的現身來懲罰這些「壞男人」,算是一個妖怪版的《東京雙層公寓》。
.
▓ #怪談傳統的大江戶妖怪物語
.
另一部僅有5集的NHK作品的《大江戶妖怪物語》(大江戸もののけ物語),用滿滿江戶感的戲劇氛圍,訴說著標準的怪談故事。主角岡田健史一樣是一個天然呆的單純人類,一樣交了一群妖怪好朋友。他們是「天邪鬼」、「貓妖」、「河童」,當然也有可怕的反派角色如「詛咒青蛙」等。
.
《大江戶妖怪物語》就真的是以古代江戶為背景,因此場景的打造、人物的塑造、情節的脈絡,皆有一定的典型。天邪鬼來自佛教中的惡鬼,是凡人的煩惱象徵,在日本神話的脈絡中,有「#言行扭曲的人」的意思,專門與人作對。貓妖(貓又)則是有兩條尾巴的妖怪,她懂幻變人形,欺騙男人的精氣。有觀眾覺得這部劇似乎比較適合幼童觀賞,我倒覺得,這樣說故事的方式,帶有一種江戶怪談的單純。
.
▓ #鈴木光司隱喻的那孩子出生了
.
第三部恐怖日劇是以《#七夜怪談》(リング,1991)聞名的鈴木光司之作,《那孩子出生了》(あの子が生まれる)由山內大輔監製,講述新生醫院裡錯綜複雜的忌妒、慾望、權力之關係。不過,說實在的,整部片的敘事方式有點混亂,也稍微冗長,以20分鐘為單位的短劇還是令人感到不耐。儘管醫院的背景蠻恐怖的,也感受得到作者與導演想要營造的隱藏關連與隱喻。但還是挺令人想要去上廁所,然後回來就忘記剛剛眼甚麼…
.
▓ #在不可思議的場所看見妖怪
.
從三部日劇作品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幾件事。第一,《妖怪合租屋》、《大江戶妖怪物語》都以江戶文化作為經緯,江戶的怪談物語的確是日本妖怪幽靈大眾文化的起源;第二,這些出現妖怪的「#不可思議的場所」(内田忠賢,1990),大都是都會城市中的生活空間,像是屋敷、遊郭、町屋、庭園,妖怪的出現一方面也可以認識到該時代都市生活的樣貌。第三,這些妖怪鬼魂的遭遇,通常反映了人生裡不可言說的欲求、暴力、以及黑暗的心情。
.
最近還有一部改編自1968年 - 1969年動畫作品的《#妖怪人間》(妖怪人間ベム,2020),目前才剛展開第一集,應該也是一部有趣的、懸疑的經典翻拍。最後,如果剛好你有看過上面的作品,我推薦小松和彥的一本圖文書《妖怪》(2015),裡頭有非常多葛飾北齋、歌川國芳的妖怪畫作,可以拿來對照欣賞,更了解妖怪的具體想像。
.
📚 #參考文獻
.
1. 小松和彥, & 内藤正敏. (1991). 鬼がつくった国・日本: 歴史を動かしてきた 「闇」 の力とは. 光文社.
2. 小松和彥(2015),銀花 譯。妖怪。台灣角川。
3. 内田忠賢. (1990). < 研究ノート> 江戸人の不思議の場所: その人文主義地理学的考察. 史林= THE SHIRIN or the JOURNAL OF HISTORY, 73(6), 917-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