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 (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忽必烈滅宋以後,認識到自己的國家疆土異常遼闊,其實普通元朝人也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疆域空前的大帝國之中。按元朝人自己的說法,叫做「皇元混一聲教,無遠弗屆」。「聲」就是語言,「教」就是宗教或者禮儀、文化。元人還說「區宇之廣,曠古未聞」,「中國之往復異域商販,如東西州焉」。即從中國到外國去做生意,就像往返於東邊的省份與西邊的省份之間一樣平常。
為此元世祖忽必烈發起了一個項目,要編一部《大元一統志》,還要繪製一幅地圖,表現整個蒙元帝國。負責這個項目的機構是元政府中的秘書監,相當於今天的中央檔案館或者是國家圖書館。當時中國內地的地圖,如南宋、金的地圖,秘書監已有不少,蒙古人遠征也帶來了一些回回人的地圖。秘書監的地理學家們的雄心壯志是,把這兩種體系的地圖拼合在一起,繪出一幅更大的蒙古帝國全圖。
這個任務非常艱難,不只是雙方資料的文字不一樣,主要是雙方的科學體系完全不一樣。我們中國的古人認為大地是方形的,所謂「天圓地方」,而回回人則認為大地是球形的。那麼在拼合過程中,漢地圖中說的東方,是不是就是回回圖中的東方呢?問題非常大。
編纂《大元一統志》的是秘書監的負責人,名曰札馬魯丁,是回回人,其家鄉是布哈拉,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札馬魯丁在忽必烈的兄長元憲宗蒙哥在位期間,曾進獻了幾種天文儀器,其中有一件叫做「苦來亦阿兒子」,是波斯語kura-yiarz的音譯,《元史 • 天文志》說,「華言,地理志也」。但是「地理志」怎麼會是一件科學儀器呢?
《元史》專門有解釋,稱札馬魯丁所獻的「苦來亦阿兒子」,是一個木頭做的球,表示大地,陸地以白色表示,海洋用綠色表示,陸地佔三分海洋佔七分——這不就是地球儀嗎?可以說大地球形說是在元代傳入中國的。
除了札馬魯丁以外,秘書監中最重要的掌握海外地理知識的人,以及其他科學家,如天文學家、數學家,都是回回人,都是穆斯林。這些回回科學家,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我們中國人不能盲目自大,認為自己在歐洲殖民者來到中國之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每一個民族都是有創造力的,如果你不能吸取別人的長處,一直以為地球是方的,怎麼行呢?
將伊斯蘭世界和中國的地理知識相結合,表現範圍遠超以往
秘書監的官僚在編修《大元一統志》的過程中,向忽必烈打報告說,除了元帝國東、西兩邊的漢地圖與回回圖以外,新地圖中還要描繪東南亞、印度及海外諸藩國,需要收集航海圖。除了漢文海圖以外,還需要回回的海圖。報告中提到專門要派人到福建去,那裡有一種圖叫「海道回回文剌那麻」。多年前南京大學陳得芝教授曾經考證說「剌那麻」是波斯語rāh-nāma的音譯,其意義是「行路指南」。他們的要求得到了忽必烈的批准。《大元一統圖》今已不存,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元仁宗時代的《經世大典圖》等幾幅非常重要的元朝留下來的地圖,表現的範圍遠遠地超過了歷朝歷代。
講到地圖,我們不能不提到有一幅很重要的古代中國地圖,叫做《大明混一圖》,現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這個圖現在已經完全朽爛了,一翻就破,有4米多長、寬達3米7,幾乎佔了一面牆這麼大,但摹本還是可以看的。從圖中的國內地名判斷,繪製的時間大概是在洪武二十年左右,也就是1387年,早於鄭和首航約20年。這幅地圖覆蓋的地理範圍極廣,東面到日本、東南亞,南及印巴次大陸,西面更了不得,包括了整個歐洲和非洲,巴黎也繪在其上,還標示出地中海。
雖然此圖被稱為《大明混一圖》,但圖中多數中國內地地名都是元代地名,且從朱元璋取得天下,至此圖繪成不過二十餘年,其間積累的地理知識不足以畫出這樣一幅地圖,因此它一定利用了元代的資料,應當有一幅元代的底本,但其底本又與官方機構中的科學家們繪製的地圖不同,應當是一幅由元代江南的民間人士繪成的世界地圖。
民間人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世界地理知識呢?這非常值得追究。我們迄今在中國本土沒有發現甚麼線索,但是1339年蒙古統治者建立的伊利汗國有一幅繪出歐、亞、非三大陸基本輪廓的草圖,繪圖者是一位地理學家叫穆思脫非,圖中歐、亞、非三大陸的形狀和《大明混一圖》大致相同。這點使我們相信,《大明混一圖》的元代底圖在繪製時參照過與穆斯脫非圖類似的回回地圖。
《大明混一圖》為甚麼重要呢?如果我們把它和《鄭和航海圖》比較一下,會發現《鄭和航海圖》一類的海圖,通常不管地理方位,起點是南京的龍江關(今南京的下關),終點是東非,以一字長卷的形式表現,像人在一條船上看兩邊,船經過了甚麼地方我就把它畫出來。《大明混一圖》發現之前,歐美人雖然承認《鄭和航海圖》很了不起,居然畫到非洲了,但是認為中國人沒有地理方位感,東南西北不分。所以單憑《鄭和航海圖》還不足以說明當時中國人對中國和海外地理知識掌握的程度。
而《大明混一圖》可以說是記載了「地理大發現」以及西方人到達東方之前,中國和東方對於世界地理知識的最重要的資料。當時的歐洲人甚至不知道非洲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歐洲人長期以來認為非洲的大陸的形狀是一個「7」字形,其南部尖端是拐彎的,認為印度洋像地中海一樣,被包圍在亞洲、非洲之間,歐洲當時的地圖都是這樣畫的。這說明甚麼呢?它說明,早在元代,各民族的科學家們,在吸納海外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地理知識。元代的科學家將伊斯蘭世界的地理知識與原來中國的地理知識結合在一起,表現出當時的歐、亞、非三大陸,除了澳洲、美洲不知道以外,全世界都在上面。這也說明,鄭和在出海之前,海外的方位已經很清楚了。
小知識:中國古代航海的自然條件
島鏈:中國所面對的並不是浩瀚無際的西太平洋,在黃海、東海以東是一連串島嶼,即所謂「島鏈」,大致和中國的海岸線相向平行。若從北向南數分別為:千島、日本列島、琉球(沖繩)、台灣島、呂宋(菲律賓)列島等等。所以中國古代的水手從東南沿海的港口啟程,只要知道北極星在甚麼地方,在航行中不會有太大的危險,如果遭遇到風暴或發生不測,向東可能會漂到這一連串島嶼中的一個,向西可能漂到中國大陸沿海,向北可達朝鮮,越過對馬海峽則為日本,向南就進入東南亞。
季風:中國地處東亞的季風帶,每年4月,東南風起來了,出海的船舶帆一張起,就自動向北航行。而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北風起的時候,帆一張起風就把船向南推。因此,我們古代的航海稱為季風航海。季節性的航海持續了幾千年,只是在自然動力被人工動力(蒸汽機等)取代以後,季風航海的規律才被打破。
陸標導航
中國古代海船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導航法,是陸標導航。在海上航行的時候,舟師——今天叫船老大,大都有一個世代相傳的小本子,記錄航線沿途地理特徵。如要去某一個國家,舟師事先要估計順風需要航行五天,到了某處應當先看到某種形狀的海島,然後如何轉向。海上有時候風大、有時候風小,如果航至第四日某一時刻,應當出現的島嶼已經看到了,雖然天數未足,也應果斷轉向。在陸標與預計航行日程發生矛盾時,舟師的判斷以陸標為第一標準,日程是第二標準。
早期海圖
中國的舟師,那些船老大,在世世代代航海的過程中,像師傅帶徒弟一樣,將航路中某一站會看到甚麼——比方說一座山,把山上的廟,古怪的石頭等等地理特徵,都描繪下來,以待他日再次經過時對照,這應該說就是海圖的起源。最早明確提到海圖的是宋代的文獻,存留至今天最詳細的古代中國海圖是《鄭和航海圖》。
海圖是這樣做記錄的:比方說海船抵達今越南南方的外羅山時,海圖中會提到這座山東高西低,海灣里可以看到有椰子塘,海水有四十五托深。一托就是成年人雙手伸開後兩個中指間的距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一米六至一米七的樣子。
測量水深的辦法是:水手將繩子的一頭拴個石頭或其他重物,抹上豬油或牛油沉到海底,油脂會沾到海底的泥沙,水手將繩子拎回,就可以用雙手伸直的方式丈量出海水有多深,也可觀察到海底是泥質還是沙質。
元代的國際交流語言是波斯語
元朝中央政府設立了兩種翻譯的職位,一種叫做蒙古譯史,把蒙漢語互譯。第二種叫做回回譯史,即翻譯回回人的語言。
今天,英語被視為國際交流語言,而在10 -16世紀的西域和亞洲許多地方,波斯文是最重要的學術語言,也是通用的國際交流語言。元代與明代中前期,中國的使臣到西域去,都使用波斯文與當地人進行交涉。元代的色目人民族眾多,宗教不同,多數擁有自己的書面語,但是只有回回文,即波斯語,與蒙古文、漢文一起,被列為元代的官方文字。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在海外能夠看到鄭和留下來的唯一的實物證據,就是在斯里蘭卡的國立博物館中保存有一塊三種文字合璧的碑,記錄了鄭和代表明政府向當地一個寺院進行的布施。這三種文字是漢文,當地使用的泰米爾文,以及波斯文。
新觀點:「西洋」在哪裡?
鄭和下西洋,甚麼叫「西洋」?
關於「東洋」和「西洋」的概念,過去討論來討論去,大家沉在史料的圈子裡出不來。我想另闢一條思路,跳出前人討論的範圍。
為甚麼會有「東洋」和「西洋」的概念呢?
南海有很多珊瑚礁,很多在水下,到低潮的時候冒出來,人可以站在上面,捕魚是好地方,但是遠航的船舶都知道這個地方危險,一定要避開。怎麼避開呢?兩條路,第一條從中國福建、廣州出洋以後,先向東到台灣或菲律賓,然後向南走;第二條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出海以後,直接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從福建、廣東到海南島,再到越南,繞過越南到泰國、柬埔寨。前兩種方法之間的差別,就是前者是沿著南海的東邊走,後者沿著南海的西邊走。所以我就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東洋」與「西洋」應當起源於上述兩條航線,是航線概念而不是地理概念。
因此「東洋」指的就是東洋航線所經過的地區,就是從福建、廣州出去,向東到台灣、呂宋(菲律賓)、印尼、日本,這都叫東洋,地理範圍大概是今天南海以東;那麼沿著中國大陸向南走,經過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到印度,沿途所經各地就叫西洋,大概是今天南海以西。東洋和西洋的界限就在於南海的珊瑚礁。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東南亞地圖繁體」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Dr. Finance 財金博學院 (股票、投資、理財、辭典、財金知識教育網、財經新聞儀點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東南亞地圖全圖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 - 加油地圖 的評價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歐亞洲地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歐亞洲地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評價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Google地圖中文設定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東南亞地圖全圖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和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九份地圖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九份地圖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初鄭和能遠洋航行的基礎是甚麼?(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講起中國古代的海洋活動,人們會首先想起在明初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艦隊有200多艘船,27 000餘人隨船出海,這麼大規模的水師離開中國本土到海外去,可謂千頭萬緒。組織經驗從哪裡來?如果在鄭和之前中國水師從未有過類似的活動,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們要看看元代的情況。
元代的海外軍事行動意味著大規模遠航的能力已經具備
在忽必烈以前,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發動過幾次著名的軍事遠征。結果證明在當時的歐亞大陸上,蒙古軍隊可以說是無堅不摧。而忽必烈即位以後,把自己的目光伸及海外鄰國。
發動海外征服活動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水師。元朝最初倚重的海上的水師力量來自高麗,即今天的朝鮮。後來宋滅亡了,南宋的水上力量也落到了元人手中。還有就是福建海外番商的力量。在福建以泉州為中心,聚居了大批海外的番商,他們中有很多是穆斯林。這些番商掌握了相當雄厚的財力,也控制著很多船舶。元朝就這樣掌握了巨大的水上力量,13、14世紀統治元帝國的蒙古人,已經從「馬上」的民族轉變成一個在海上有行動能力的民族。
兩征日本,「神風」來襲
跨海遠征日本一共發起過兩次。第一次是至元十一年,也就是1274年。南宋的殘餘勢力還沒有消滅,這次元朝對日本的征伐主要是從高麗出發的。元朝出動了蒙古軍、漢軍。漢軍就是原來女真統治區和淮北宋統治區的投降蒙古的力量,再加上高麗的軍隊,從高麗的南端出發去進攻日本,一直到達了日本最南面的九州島。然後遭遇到日本方面的抵抗,被打敗了。當時日本在位的天皇的年號為「文永」,所以日本人將這次戰爭稱為「文永之役」。
第二次對日本的征服是在滅宋以後,至元十八年(1281)。這一次元朝志在必得,出動的戰船有上千艘,比鄭和時代的海上力量要多5倍,分別從高麗與慶元(今天的寧波)出航,遠征的兵力加在一起有十幾萬人,也達到鄭和時代的5倍以上。
幾天以後元軍就到了九州島。九州海濱有個鷹島,元軍在這個地方駐扎下來,準備發起登陸作戰。元朝水師的主要問題是高級將領意見不一致,討論遷延不決。海上的風浪很大,船在海上飄忽不定,於是元水師就在鷹島周圍拋錨,然後像當年曹操進攻東吳一樣,把所有的船用纜繩連在一起,這樣你到我的船上討論,我到你的船上討論,一個小跳板就走過去了。但是時間是不等人的,我們知道每年到了七八月份以後,東南的季風中有些變成颱風了,那就成了大問題了。
就在元軍內部爭執不下的時候,刮起颱風了,靠在一起的船舶互相碰撞,木質船一撞就散掉了,這樣上千條的船舶損失了十分之九,大部分水軍在鷹島上岸。這時候,原南宋水師中一位最重要的將領範文虎認為情況非常緊急,就是取勝又怎麼能班師呢?要趕快回去搬救兵,再調船來。因此統帥部選擇了一百多艘堅好的船趕緊回了寧波,留下來的水師駐在鷹島上,淡水、糧食都成了很大的問題。日本人發現元朝的指揮系統混亂,這可是天賜良機,很快發動進攻,把元軍消滅了。
今天在鷹島上還有一個博物館,專門陳列日本考古打撈上來的元朝水師的遺物。日本當時的畫家還畫過好幾幅圖,遺留至今,叫做《元寇襲來圖》。這次勝利對於日本人精神上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他們總結經驗,知道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的,而是靠上天的保佑,就是那場颱風。所以日本給那場毀滅元軍水師,拯救了日本的颱風起名曰「神風」。大家都知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階段,日本組織了「神風」突擊隊,讓空軍小青年開著飛機去撞擊美國的軍艦。為什麼叫「神風」突擊隊呢?這是日本人希望這種自殺式進攻,會像當年保佑日本人的「神風」一樣,把美國海軍一掃而光。
遠征占城,國王投降
征日本失敗之後,元世祖忽必烈的眼光又投向了東南亞。當時越南北方叫安南,南方叫占城,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安南和我國的廣西毗連,所以元軍可以通過陸地進攻,但是占城不行。
元為什麼遠征占城呢?在海上航行第一淡水不能缺,第二水手的飲食中要有維生素,就是要有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元廷對占城下令,要接待元朝往來的船舶,給吃給喝,加水、提供各種補給品。占城知道元朝國勢強大,同意承擔補給,但是後來補給次數太多,占城承受不了,於是拒絕,而元朝認為占城方面毀約,就出動了水師遠征。
至元十九年(1282),也就是進攻日本的第二年,蒙古大將唆都率軍出航。他水師的主要力量是浙江的駐軍,是原南宋核心地區的海上力量,兵力達數千人。唆都從慶元(即寧波)到福建、廣州,再從廣州繞過海南島到達占城港,即今天越南南方的重要港口歸仁。元軍首先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力量亮出來,要占城投降。占城不降,在沿岸建立據點,建水寨,元軍來了就射箭,不讓元軍靠近。元軍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試圖登陸,最後占城王守不住了,率眾退入山中,以游擊方式抵抗,對元軍造成很大的不便。唆都的辦法就是不退出,佔領占城港周圍的經濟要害地區,讓占城國王在山里受苦受罪。最後國王受不了了,只好於當年冬天遣使臣向唆都上表投降,占城之役才結束。
出征爪哇,功敗垂成
爪哇可以說是今天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元朝在滅宋以後,忽必烈幾番遣使,要求海外諸藩承認它的權威,爪哇都不理睬,有一次還在元使臉上刺了字,就像今天的小青年刺青一樣的,叫做「黥面」。在忽必烈看來,這種侮辱行為,絕對不能容忍,那就要有適當的回答。
所以元朝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派出兩位北方大將,史弼和高興,都是原來金統治下的漢人,再加一位維吾爾大臣亦黑迷失。三位大將在爪哇登陸時,發現島上正處於內亂,兩派爭王位,其中一派的首領土罕必阇耶向元軍求救。元軍利用這個矛盾,把另外一派消滅。
土罕必阇耶擊敗對手後,表示要隨同元軍歸國去晉見忽必烈,在動身之前要回去挖出埋藏的珍寶、取來圖籍作為獻禮,史弼、高興既感興奮,也有點警惕,怕他一去不歸,於是派了兩百兵丁跟著,實際上是監視他。土罕必阇耶秘密地組織了自己的力量,把二百元軍全部消滅,然後向剩餘的元軍進攻。元軍見孤立無援,無處得到補給,更怕戰船受到損失,全軍覆沒,只能倉皇退回來。
元代的海外征服是當時亞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軍事行動,雖然失敗了,但它顯示了中國已經具備了從事大規模遠洋活動的能力。這個能力包括協調數百艘兵船的行動,在航行中保持各船間的聯絡,大型船隊遠航途中的補給,將陸戰力量投送到遠離本土的海外,擇機進行陸戰,以及保存有生力量,全身而退,遠航歸國等。這些非常重要的能力,在鄭和遠航之前,中國的水師已經具備了。
回回科學家帶來嶄新的地理知識,繪製了前所未有世界地圖
各位都知道鄭和是回族人,當時稱為回回人。當代絕大多數描寫回族歷史的資料都說,回族最早起源於唐代
到中國來進行貿易的海外商人,實際上回族的主要來源是隨著成吉思汗的蒙古軍到達中國內地的西域人,即當時投降蒙古的西域官僚、軍隊、工匠、知識分子、商人。
地球儀和大地球形說
回回人進入中國內地以後,帶來了很多新的科學知識。入華的回回人中有不少知識分子,通天文曆算。我們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如郭守敬觀測天象時,關注的是二十八宿,角宿、昴宿等二十八個星座,這是中國天文學的傳統。回回人繼承的是希臘、羅馬的天文學,觀測的是黃道十二宮。入華回回人帶來的科學技術中有一部分是地理學的知識,因為他們來自海外,知道海外的情況。阿拉伯帝國的地理學發達的原因是,政府為了收稅,要記錄帝國各地的情況,同時也為了到世界各地貿易。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Dr. Finance 財金博學院 (股票、投資、理財、辭典、財金知識教育網、財經新聞儀點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理財達人系列報導】
理財放眼國際 獲利更可觀
(中央社記者沈孟燕台北1日電)理財只看財經版?錯了!國際新聞中隱藏許多投資密技!財經趨勢觀察者林志昊從國際情勢中挖掘出獲利路徑,更進一步將世界地圖納為自己的財富版圖。
非財經背景出身,林志昊目前任職於外商資產管理公司,並經常擔任分析未來趨勢要角,憑藉的不是生硬的報表數據,畢業於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國際關係組的他,將國際視野放入市場分析中,另闢蹊徑透視出財經數字背後深藏的意涵,更精準看見與眾不同的投資趨勢。
他以自己2009年選擇投資印尼基金的經驗為例,說明以國際情勢作為基礎的重要性。
他分析,早期印尼排華,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尚未發展,印尼與中國大陸關係疏離,反而和美國互動密切;不過,長期下來,美國卻對印尼疏於經營,林志昊以職場作為比喻,當時美國如同老闆,將屬下印尼的貢獻視為理所當然。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後,情勢丕變,中國大陸開始積極經營東南亞市場,印尼成為其拉攏對象;美國當時始驚覺有拔樁危機,不得不努力與過去熟悉的亞洲夥伴重建關係。作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加上與美國互動的歷史背景,印尼自然成為首選。
從上述國際新聞抽絲剝繭,讓人看好印尼未來發展,2009年林志昊因此撇下當時火紅的中國大陸、印度,鎖定相對冷門的印尼作為基金投資標的。
後續印尼果然在中美角力戰中,佔盡優勢,不但中國大陸積極投資印尼,美國總統歐巴馬更於2010年11月訪問雅加達,釋出利多,反應在投資理財中,印尼股市受此激勵傲視亞太,從2009年至今大幅獲利不衰。
從過去的歷史脈絡中,足以洞悉未來發展,但國際上,卻經常出現如九一一事件、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等令人措手不及、意料之外的天災人禍,這些突發狀況稱之為「黑天鵝事件」,往往重挫全球經濟,造成許多人財產一夕崩盤。
面對如此難以預期又容易引爆高危機的黑天鵝事件,投資人該如何自處?林志昊指出,黑天鵝事件無可避免,投資人應學會一方面依照平時厚實的國際觀做出冷靜判斷;另一方面從中學習,不斷改進。
當突發狀況出現時,國際間將會如何反應、互動,並非毫無依據,林志昊指出,國家間宛如人際互動,深入體察過往國家間互動,自然可推斷國際版圖如何重整,投資方向便顯而易見。
林志昊以當前歐債危機為例,從過往的歐盟組織經驗來看,他認為歐債問題恐無法解決。
他表示,歐盟之所以成立,德國與法國在其中扮演主力,以人際互動來看,如同一個團體中的兩位老大哥,力求凝聚團體,無論如何都不太可能讓加入歐盟的國家出走,因而有債務危機的國家們吃定老大哥,只想得到奧援而不積極自救,甚至會想要把自己國家弄得更慘,進而博取同情眼光,逼使德法最後不得不出手相救。
洞察國家互動及人性,他在歐債爆發初期就告知同事,歐盟債務問題只會持續擴大,進而影響歐洲經濟問題。後續歐債從愛爾蘭一路延燒到希臘,迄今未露出解決曙光。
國際觀的影響如此廣泛,但談及國人的國際觀,林志昊感嘆台灣人的國際觀往往受限於美國與日本,從書店中的外文書多是英文和日文,便可看出國人較仰賴這兩個文化所提供的知識。
其他國家的資訊卻少得可憐,例如關於拉丁美洲的繁體中文書寥寥可數,但拉丁美洲擁有豐富礦產、石油與原物料,對整體世局,甚至日常生活的影響相當深遠,可惜國人普遍對拉丁美洲認知不多,足見國際觀的匱乏。
至於該如何培養國際觀,從中洞燭機先?林志昊建議,投資人應多充實國際知識,多方學習,除了台灣的國際訊息,可多接觸其他國家報導,例如歐洲、中國大陸等,從不同國家的角度,解讀訊息,拼湊出更完整資訊,才能適時做出更準確的投資判斷。
不再只是盲目把自己的血汗錢交給理專或漫無目的投入陌生市場,林志昊的經驗清楚說明,長期豐富自己的知識,培養深厚國際觀,有助於讓投資獲利更可觀。1000701
原文網址:CNA達人帶路:http://goo.gl/WlGZst
---
理財先修班
現金流遊戲-人生縮小實境-
10月30日晚上7點
現金流管理秘招大公開
線上報名:http://www.drfinance.asia/?p=2595
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歐亞洲地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美景旅遊網,世界地圖,亞洲地圖Asia Maps,東南亞地圖,世界地圖,亞洲各國旅遊地圖, ... 東南亞國家地圖-玉山銀已在新加坡設立新加坡分行, 越南設立同奈分行,柬埔寨設立 ... ... <看更多>
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歐亞洲地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美景旅遊網,世界地圖,亞洲地圖Asia Maps,東南亞地圖,世界地圖,亞洲各國旅遊地圖, ... 東南亞國家地圖-玉山銀已在新加坡設立新加坡分行, 越南設立同奈分行,柬埔寨設立 ... ... <看更多>
東南亞地圖繁體 在 東南亞地圖全圖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 - 加油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加油地圖,TW、DCARD和這樣回答,找東南亞地圖全圖在在EDU. ... 東南亞地圖全圖在臺東高中108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地理第一次期中考考卷班級... 的評價費用和推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