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較敢投資,包括轉型水產、漁業都是我來主導,只要拿出成績,就能讓人心服口服。」吳天賜溫和平靜的語調,讓人很難聯想,在強人父親倒下後,他曾經過多少大風大浪... #東和食品 #頭家開講 #鯖魚 #罐頭
👉 鏡人物YouTube ➜ https://goo.gl/bktqxZ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東和 鯖魚罐頭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鯖魚」是台灣餐桌上常見的魚類,不管是餐館裡的日式烤鯖魚,還是家庭餐桌上的鯖魚罐頭,都可見這已經成為台灣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這篇來自【關鍵評論@天下】的文章,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吳映青,其研究就是台灣的漁業。她的這篇文章帶我們認識「鯖魚」如何成為台灣飲食的基調,也帶我們反思台灣的漁業現況。
---------------------
鯖魚罐頭登場
究竟,貴到吃不下去的鯖魚,怎麼又變成了經濟實惠、物美價廉,提供廣大台灣人便宜蛋白質來源的鯖魚罐頭呢?
單就簡單因果關係來看,鯖魚罐頭工業之出現,與抓鯖魚技術的突破,絕對有著連動關係。畢竟,沒有充足的魚獲量,也就沒有這麼多罐頭原料。而台灣鯖魚資源最豐沛的地方,莫過於台灣東北部海域了,有9成以上的鯖魚,全都產自於宜蘭縣蘇澳區的南方澳漁港。
在原料供應方便的優勢下,宜蘭縣蘇澳鎮,以及鄰近鄉鎮,也聚集了多家全台知名的水產加工廠,比如前文提及的同榮魚罐,走進超市或雜貨店,還能看到三興、老三林、新宜興、金春勝、紅鷹牌和東和好媽媽罐頭……等等。根據蘇澳區漁會誌的紀錄,蘇澳地區第一家罐頭工廠是1945年成立的三興罐頭廠,為當時蘇澳區漁業界龍頭的陳東海家族所經營。
不過,水產罐頭在台灣最初問世時,主攻外銷市場,就如同早期洋菇、蘆筍罐頭一樣,是價格高昂的商品。在1950、60年代間,對於台灣島內普遍還是農村社會的民眾來講,一般人是買不起罐頭的[3]。一罐魚罐2、3元、一公斤米也是2、3元,所以家庭消費食用,還是會選擇加工過程簡易的魚乾或醃鹹魚,價格較為平易近人。
不過到了1990年代,茄汁鯖魚罐頭角色發生變化,不僅是常民都能享受的魚產品,在民生消費力提升的台灣,還是省錢飽腹的好選擇。例如1998年的《中外文學》雜誌,曾有一首以〈鯖魚罐頭〉為名的詩,作者王卦怠以三餐吃鯖魚罐頭、買鯖魚罐頭的情節,隱喻了美名為節儉、實則有點經濟困窘意味的生活處境[4]。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