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78的網紅時事英文 Podcast by ssyingw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她是德國第一位女總理,也將成為第一位自願卸任的德國總理。在位十六年期間,Angela Merkel 經歷了各種危機,支持者說她是團結大家的務實領袖,批評者則爭論她缺乏了能讓德國與歐洲更強大的遠見卓識。梅克爾本人說,她已盡力,問心無愧。 📝 講義 (只要 $88 /月):https://bit...
東德西德英文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位住在東京的美國人投書台灣英文媒體,呼籲支持東京奧運台灣正名。
連外國人都想要見到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名稱站上國際體壇,獲勝的選手能以國家的名義接受表揚,而不是繼續委屈使用「中華台北」、「中屬台北」、「中國的台北」這種華殖羞辱性用語,不被承認原有名稱與國家地位。
感謝 Lindell Lucy撰文為台國家體壇代表隊感到不平,主動呼籲為台灣正名。
Let Taiwan be Taiwan at Olympics
Taipei Times 新聞網址:
https://s.yam.com/pzMR9
《全文翻譯》
讓台灣成為奧運會的台灣
Lindell露西
《奧林匹克基本原則》第六條中的《奧林匹克憲章》禁止基於國籍或政治見解的歧視。它還要求國際奧委會(IOC)保持政治中立,並採取行動打擊影響奧林匹克運動的任何形式的歧視(規則2.5、2.6和16.1.3)。
日本奧委會必須確保遵守憲章,並採取行動對付在日本境內進行的歧視(細則27.2)。
這些委員會沒有執行任務。來自台灣的運動員因其國籍而受到歧視,必須停止。
每個參加奧運會的國家都可以使用其名稱,旗幟和國歌。
台灣是唯一的例外。40年來,台灣運動員一直被迫忍受作為一個假想國家“中華台北”的代表參加比賽,並帶著假國旗,而背景中卻奏著另一首國歌的恥辱。
台灣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籃球運動員之一錢薇娟(Rosa Chien)感到如此可恥,她說她在台灣獲勝後哭泣,不是因為她很高興,而是因為中國台北奧運會的旗幟而不是台灣的旗幟在勝利典禮上升起。
在東京奧運會上,唯一不被允許使用其國旗和國歌的國家是俄羅斯,作為對實施興奮劑計劃作弊的一種懲罰。
台灣陷入同一個類別實在令人髮指。
國際奧委會歧視台灣的依據可以歸結為一個主要原因:國際奧委會已經放棄了政治中立,並支持中國的專制政權,該政權錯誤地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並威脅要入侵並發動戰爭。
中國共產黨頑固地反對台灣以任何暗示自己是一個獨立國家的名義參加奧林匹克運動,即使台灣從未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
由於北京將舉辦2022年冬季奧運會,因此中共有能力對國際奧委會施加重大影響,以取得自己想要的。
國際奧委會強迫台灣繼續競爭,因為中國台北的決定不僅具有歧視性和政治動機,而且違反了《憲章》第30.2條,該條規定:“國家奧委會的名稱必須反映國際奧委會的領土範圍和傳統它的國家。”
“中華台北”這個名字並不反映台灣的領土範圍。台灣的首都面積為272平方公里,不到全國土地面積的1%。此外,去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台灣只有2.4%的人標識為“中國人”,而絕大多數人則標識為“台灣人”。
“中國台北”這個名字起源於1981年國際奧委會與當時統治台灣的專制政府之間的妥協,該政府在1949年結束的中國內戰中仍然感到痛苦。
自那時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在中國仍然堅持過去的同時,台灣也在前進。它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國家之一,而中國則是最少的國家之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錯誤地聲稱台灣是一個流氓省,他威脅要武力接管台灣,而蔡英文主席則沒有提出任何相互的主張或威脅。相反,她呼籲“在平等和尊嚴的條件下”進行對話。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華台北”一詞被台灣人視為中國恥辱和壓迫的象徵。
《紐約時報》 2017年的一篇文章要求美國讀者想像一下,如果美國必須參加“英國華盛頓”這樣的國際體育賽事,他們會有怎樣的感受。
可以理解的是,“中華台北”這個名字引起了台灣人的消極情緒,而世界其他地方卻成為混亂和誤解的源頭,因為它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地圖上找到的地方。
這是歷史垃圾箱裡的名字。除了中共對它的頑強堅持之外,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可以說明它的存在。
台灣在2018年舉行了公民投票,要求選民決定該國是否應以“台灣”而不是“中華台北”的身份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會。
在投票前幾天,國際奧委會公然干涉,發出一封信,暗示如果試圖以“台灣”身份參加比賽,台灣將被禁止參加奧運會。
由於國際奧委會的壓力,許多台灣著名的奧林匹克運動員公開投票反對全民公決,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職業生涯會遭到破壞。他們認為,在歧視性環境下競爭總比完全不競爭好。
結果,全民公決失敗了,但不是很多。儘管知道台灣可能會被禁止參加奧運會,但仍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仍然投票支持台灣使用自己的名字參加比賽。
沒有其他國家面臨這樣的選擇,只有台灣。這是不公正的,必須立即結束。
東京上一次主辦奧運會是在1964年,台灣以“台灣”的身份競爭並使用自己的國旗。台灣應該有機會在東京再次進行自身競爭,而不必擔心被驅逐。
自2013年以來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應該對台灣運動員的歧視待遇負責。在他的領導下,國際奧委會未能履行其使命並遵循自己的規則。沒有任何藉口。
作為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分裂國家時贏得金牌的德國人,巴赫肯定知道當時的西德和當時的東德都可以使用各自的名字,國旗和國歌進行比賽。今天,朝鮮和韓國也是如此。台灣不應有任何區別。
如果“ #BeijingBach”沒有勇氣站出來反對中共,結束國際奧委會對台灣的歧視,他就不應該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他應該辭職並為新的領導者騰出空間,新領導者將堅持以下原則: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地區,所有運動員都有權受到平等和尊重。
Lindell Lucy是哈佛大學擴展學院的碩士研究生,並在東京的一所高中任教。他向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和其他七個人(https://www.change.org/let-taiwan-be-taiwan)發起了這份請願書。
❤️感恩🙏
#台灣就是台灣 #台灣隊加油 #台灣人加油
東德西德英文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圖表香港與世界 - 香港與世界的同步歷史》第二版 - 東講西讀
第二版於畫面上作出了一些改善,內容亦增補了幾點。
1. 圖表字體放大
2. 戰爭事件改為黑色,令其更清晰
3. 在香港部份,增加部份與香港有關的國際或國際人物事件
4. 以紅色虛線連結香港與亞洲所發生事件,以帶出其關連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香港開埠179年。
179年的歷史雖不太長但確實也不短,自1841年開埠至1997年的156年間,香港以外的世界究竟發生何事?在這風起雲湧的百多年歷史當中,有些國家消失了,然而,世上也建立了不少新的國家,當中包括很多我們熟悉的文明國度,例如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和德國等。有些人會以為香港只是個細小而平平無奇的城邦,但其實在這百多年的東亞歷史中,香港的角色相當重要。
舉幾個例子:
• 太平天國期間,廣東居民為逃避戰亂紛紛湧入香港;而「干王」洪仁玕曾在香港居住多年,跟隨傳教士學習英文、西方文化和制度等知識,並撰寫了《資政新篇》,闡述其治國理念。
• 導致日本「開國」並開始明治維新的美國「黑船」艦隊,是以香港為補給基地。
• 日本明治維新伊始,香港是日本海上航運必經之路。因香港當時是亞洲一個較先進之地,故此日本從香港吸收了不少先進經驗,以推行維新。日本維新派當時曾於香港邀請思想家王韜到日本替維新提供意見。
• 孫文於香港接受教育,並於香港萌芽革命思想和成立興中會總會,最後推翻大清國。
• 菲律賓國父黎剎於1891-92年間居於香港,並在香港行醫,後返回菲律賓從事和平革命,其妻是香港的愛爾蘭裔女子。
• 1898年美西戰爭,美國艦隊從香港出發,殲滅了駐守在菲律賓的西班牙艦隊。
• 1930年,胡志明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
• 安南 (越南) 國王保大帝於1945年退位,流亡香港。
• 韓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國際封鎖,只能靠香港輸入物資吊命,而香港亦成為了東西方陣形的情報中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下為香港從1841年開埠至1997年的156年間,世界發生之部份大事。
1841 香港開埠
1846 - 1848 美墨戰爭,美國取得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以及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
1848 法國二月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
1851 太平天國建立
1852 法國拿破崙三世稱帝
1853 -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
1861 意大利統一,意大利王國建立
1861 - 1865 美國南北戰爭
1867 加拿大聯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維新
1871 德意志地區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
1884 蘭芳共和國滅亡
1894 - 1895 日清戰爭
1895 臺灣成為日本一部份
1901 澳洲各殖民區改制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
1904 - 1905 日俄戰爭
1907 紐西蘭獨立
1910 朝鮮半島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
1911 - 大清國滅亡,中華民國成立
1914 -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 俄國十月革命
1918 奧匈帝國解體
1922 蘇聯成立
1922 愛爾蘭獨立 (1949年改為共和國)
1922 奧圖曼帝國解體
1924 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
1927 沙地阿拉伯獨立
1931 英聯邦成立
1939 -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 聯合國成立
1945 - 1991年冷戰時期
1945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成立
1946 菲律賓獨立
1948 朝鮮半島分別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及「大韓民國」(南韓)
1948 以色列復國
1949 德國分別獨立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東德) 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西德)
1949 越南國 (南越 - 後易國號為越南共和國) 成立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印度獨立
1950 - 1953 韓戰
1953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加冕
1955 - 1975 越戰
1957 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1958 - 1960 中國大躍進運動
1962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
1963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身亡
1965 新加坡獨立
1966 - 1976 中國文化大革命
1967 中東六日戰爭
1968 布拉格之春
1975 越南統一,易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5 巴布亞新畿內亞獨立
1980 - 1988 兩伊戰爭
1984 汶萊獨立
1989 中國六四天安門屠殺
1990 德國統一
1990 - 1991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相繼脫離蘇聯獨立
1991 蘇聯解體
1991 南斯拉夫解體
1993 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分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
1993 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1995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香港為始創成員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1年加入)
高解像圖: https://i.imgur.com/hnVXJHz.jpg
東德西德英文 在 時事英文 Podcast by ssyingw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她是德國第一位女總理,也將成為第一位自願卸任的德國總理。在位十六年期間,Angela Merkel 經歷了各種危機,支持者說她是團結大家的務實領袖,批評者則爭論她缺乏了能讓德國與歐洲更強大的遠見卓識。梅克爾本人說,她已盡力,問心無愧。
📝 講義 (只要 $88 /月):https://bit.ly/ssyingwen_notes
👉 網站 (相關文章 / 影片):https://ssyingwen.com/ssep53
🖼️ IG 單字卡: https://bit.ly/ssyingwenIG
———
本集 timestamps
0:00 Intro
2:27 第一遍英文朗讀
4:41 新聞 & 相關單字解說
16:26 額外單字片語
23:33 第二遍英文朗讀
———
臉書社團 (朗讀文字):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syingwen/posts/303238204895759/
朗讀內容參考了
France24: https://www.france24.com/en/live-news/20210826-merkel-germany-s-eternal-chancellor-prepares-to-leave-the-stage
The Harvard Gazette: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9/05/those-who-have-known-angela-merkel-describe-her-rise-to-prominence/
AP: https://apnews.com/article/europe-business-health-coronavirus-pandemic-fb1b1e7e87232054548e7ab5d6a7d8a8
The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interactive/2021/merkel-germany-legacy/
DW: https://www.dw.com/en/germanys-angela-merkel-declares-yes-i-am-a-feminist/a-59127993
———
本集提到的單字片語:
Standpoint (stand) 立場
Take a stand 表態立場、站出來
Angela Merkel 梅克爾
Chancellor of Germany 德國總理
Quantum chemist 量子化學家
Berlin Wall 柏林圍牆
Socialist 社會主義
Communist 共產主義 的
East Germany 東德
Soviet Union 蘇聯
West Germany 西德
German reunification 兩德統一
Eternal Chancellor 永久的總理
Popularity 受歡迎的程度
Baton 接力棒、指揮棒
Counterbalance 抗衡
Crisis manager
Steady 穩定
Pragmatic 務實的
Countless 無數的
Global crises 全球危機
Moderate 溫和不偏激的
Unifying figure 團結大家的人物
Visionary 有遠見的人
Muddle-through style
European Union (EU) 歐盟
Queen of Europe 歐洲女王
Pragmatist 非常務實
Dominatrix 母夜叉、女狂人
Hitler 希特勒
Mother Teresa 德蕾莎修女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全球金融危機
Debt crisis 債務危機
Bailouts 脫困救助金
Refugees 難民
Syria 敘利亞
Migrant 移民
Poll(s)
Bundestag 德國聯邦議會
Outgoing
Twilight
Dusk
Pomelo 柚子
Grapefruit 葡萄柚
♥️ 喜歡時事英文 podcast 嗎?♥️
你可以支持我繼續錄製 podcast 👉 https://bit.ly/zeczec_ssyingwen
————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podcast #德國 #梅克爾 #學英文 #英文筆記 #英文學習 #英文 #每日英文 #托福 #雅思 #雅思英語 #雅思托福 #多益 #多益單字 #播客 #國際新聞 #英文新聞 #英文聽力 #taiwanpodcast
東德西德英文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10)日立委林佳龍在內政委員會對政治獻金法、政黨法質詢李鴻源部長。林佳龍表示,在此次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平均接受政黨補助是22萬元,他本人接受黨捐助是0,而國民黨候選人帳面上是受補助387萬元,國民兩黨相差15倍以上。國民黨黨產富可敵國,每年還可以賺20~30億,是台灣民主的恥辱,對台灣民主最大的打擊,林佳龍呼籲李鴻源不要干涉修法,把政黨捐款額度徹底降低。
李鴻源表示,國民黨中央邀請他入黨,但他個人完全沒有規畫參加2014六都的選舉包括新北市。林佳龍也向他確認到時候會不會動心起念?有沒有在生涯當中是本來沒有規劃,但後來因為長官的期許及各方的規勸,後來還是接受了呢?李鴻源表示,台北縣副縣長的確是在後來因專業考量決定接任的。
林佳龍表示,李鴻源擔任內政部長面對修改政治獻金法及政黨法,若有要參選就應該要有迴避。若屆時被迫投入或徵招,「會不會接受政黨的補助款? 會不會抗拒誘惑?」李鴻源表示,任何候選人都應該要受現有法律規定,有權利接受他所屬的政黨的補助。林佳龍表示,政黨補助款造成立足點上的不公平,政治獻金差那麼多,實質上嚴重影響競選行為。
針對內政部說,全世界沒有政黨有規範政黨不能捐給他們的候選人,林佳龍深表不認同,「美國的政黨可以沒有限制捐款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嗎?」,美國政黨捐給候選人限制額度為 5000美元,也就是新台幣15萬元,全世界可以給候選人最多捐款的政黨就是台灣,沒有上限!
西德合併東德後,就嚴格限制政黨的財產用於選舉。林佳龍認為,今年政治最大的謊言就是2012年馬總統在選舉的時候收入4億、支出 4億4000萬,遠比蔡英文 7億還少,這個數字有誰會相信?也表示我們的政治獻金法有漏洞。林佳龍指出,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共和黨選舉共花了26億多美金,等於760億台幣 ,台灣兩個候選人合起來才12億?李遠哲曾接受訪問時表示單單兩個企業家捐助馬英九選舉就超過5億元,內政部應該去查某位候選人有沒有虛報?有沒有違法?
東德西德英文 在 两德统一前东德人的生活用洗衣机热香肠(中文字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东德 经济在1961年时曾经超过 西德 创造了经济奇迹。但通过政治手段,政府对先富起来的人进行了打击,造成之后的 东德 经济江河日下。很多东西都是代用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