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真正藝術家之三:香港藝術家和視藝老師是如何鍊成的呢?
上回談到殖民政府如何運用隱性的文化政策,輸入二、三流的歐美藝術老師來香港的大專院校「宣教」現代藝術。當時,政府又如何將藝術教育配合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等去管治香港和推動本地的環球經濟呢?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發展經濟的高峰期,藝術在大專教育是怎樣的呢?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前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讀設計文憑課程時遇上了好幾位當年活躍於藝術圈的本地藝術家老師,例如蛙王、王無邪、張義、蔡仞姿、畢子融、馮漢紀、高志強、梁巨廷、曾鴻儒、鄭明等等。理大設計學院沿用「包浩斯式美藝結合」教育,一直有顧用活躍的中、青輩藝術家當老師,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實行「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教育全面邁向經濟掛帥的路向,把缺乏「短期經濟回報能力」的藝術家打入冷宮。縱然校內的藝術家持續在一段頗長的日子裡透過他們的藝術活動(包括國際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專業服務、博物館收藏等等)為學院「賺取」可觀的research points,最終均變成學院裡的「二等公民」,不再受器重,校方也再不顧用藝術家了。
當年,我的老師當中好幾位都像我們的父母輩一樣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他們被稱為南來文人或南來藝術家,背負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在香港面對殖民政府輸入的「人為」強勢西方文化,窮大半生在理工那種以「包浩斯式美藝結合」的職業訓練學校裡開展其藝術探索。美其名是「中西融合」,East Meets West,實際上是一種「既不能中,也不能西」的兩難處境。南來藝術家或多或少背負著中國文化的使命,在生活上相對內地較穩定的香港開展藝術事業理應是大好良機來的,無奈,面對內地政局不穩,殖民政府的施政,令到香港人的「中國傳承」被切斷,迎面而來的卻是政府在背後支撐的進口藝術,「如何把中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們避無可避的命題。試想,前輩藝術家們身處那種境況,以一己之力,一生的有限時間,那有建立本土文化基礎,以至自成一家的機會。遑論建立一套完整的藝術理念傳受給我這一代了。當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開始發展藝術時,萬事尤如盤古初開一般地從零開始。我們到處也找不到相關藝術文獻,記錄前輩們的藝術理念、發展過程和藝術教育方法等等。偶然探望前輩老師們時,發覺他們仍在「現代化」過程中尋尋覓覓,還未總結出實驗心得,我們做學生的又怎能強求老師們傳遞一套完整的藝術概念和技法給我們呢!時間不等人,我們惟有靠自己探索。不知怎的,我們找到的與及我們選擇的都是西方的東西。是崇洋的心態驅使嗎?
當時在理工另外有一小部份本地老師曾經留學外國,可說是沒有文化包袱,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醒覺意識,對於 ‘Polytechnic’ (理工)這種英式教育全盤受落,有些更把自己當成「外國人」一樣創作西方媒介作品,完全沒有考慮當時香港的文化政治狀況(cultural politics)。外籍老師理所當然地教授他們的西方藝術和設計,不會談及東方的和香港的例子,完全沒有把西方的融合東方的的打算。他們都是只講不做,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籍老師們的作品。猶記得第一次上Objective Drawing課,英籍老師播了過百張幻燈片做範例,讓我們知悉當時得令的靜物畫是怎樣狀況。對於我這個在徙置區長大、中學剛畢業,在中、小學只接觸過美術和勞作,目不識丁的街童而言,簡直目定口呆,原來畫畫可以咁唔同,個世界原來好大!然後,我竟然不知好歹舉手發問:Sir, may I ask, which are your work? 老師的神回答竟然是:I dun knw how to draw. I come here to teach only。後來我當了老師,在in-service training時聽到這樣的「格言」:Those who can do, do. 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teachers。大致上說穿了香港藝術教育的概況。往後,我也曾遇上這種神級的老師,外籍的有,本地的更多。又一次,上陶瓷課每位同學要向老師交待創作草圖。我自小喜歡動漫,於是起草了不同的動漫人物。自創的啊!執教的是一位虎背熊腰、烏鬚碌眼的大塊頭老師,他的身形和他的姓氏‘Rose’大相逕庭。他看過我的草圖後,竟然當著同學面前把草圖一一撕掉,邊撕邊喃喃自語說 I hate cartoon......I hate cartoon。老師當然沒有好好講解卡通有甚麼不妥當,也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出路。對於這樣的對待,我當時完全畀唔到反應,更無法以「英文有限公司」的能力去辯解。否則,我可能成為香港村上隆也說不定呢!及後,我明白到大專職訓教育是「自求多福」的學習,即係「食自己」咁解囉!
當年殖民政府要在香港這塊沒有天然資源的光禿禿石頭(the barren rock)開墾發財大計—轉口港貿易,以人口政策、教育政策、(隱性)文化政策等多向度部署,培訓勞動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全民為經濟服務,進貢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卻滋養了香港人短視搵快錢的心態,故此文化藝術從來不是教育的著眼點。加上我在前文提到的,「藝術家」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殖民管治構成潛在的威脅。故此,殖民政府絕對不會在香港發展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文化藝術的。藝術只流於投閒置散的科目,可有可無。中、小學的美術和勞作堂只是青蜓點水式的在「標準尺寸」的「圖畫紙」上試試木顏色、又試試水彩、臘筆、粉彩等等。「圖畫紙」這種叫法簡直扼殺了乳臭未乾的小孩如我的想像力。 「圖畫紙」就是畫圖畫,不會作他想。「圖畫」就是根據老師定下的主題這樣那樣試畫一下就算。習以為常之後,對於喜歡畫畫的我來說,美勞堂都是好玩的,老師經常讚我做得好,「好有心機」、很「對題」。反而,最痛苦的是遇上老師要我們畫「自由畫」。自由?即係點?唔明囉!我自小就不懂自由,「自由畫」究竟是那門子的主題?要求的是甚麼?明明一直都好好的,有明顯主題跟著做,為何每學期總要來一次「自由畫」呢?自由有咩好啫?我由衷地不想要自由啊!至於圖畫紙的「標準尺寸」,那是供應商跟據原張紙度(31x43吋或者35x47吋)剪裁後,推出市場方便零售的做法,然後就變成「標準」了。老師從來不會提供原張紙任由我們剪裁,手上的標準圖畫紙也不能改變尺寸和形狀。選擇不是沒有的:直度或橫度,正面或背面啦!所謂選擇也不是真正的選擇呢!規定是,畫人要直度,畫風景要橫度。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西方藝術概念,就是Portrait format和Landscape format的由來。又一西方主導藝術創作的例子嗎?一路至中學會考,都是素描、畫畫。我就讀的中學開的美術科只到中三為止,之後便靠自修了。美術老師是英文老師兼任的,完全沒有傳授藝術知識和技法,唯一幫助到我們的是用心和鼓勵我們多畫畫,然後就是向校長求情,批准我們報考美術卷。那一屆只有四位同學報考美術。可以想像美術在那個時代的受歡迎程度有多低。
我在七十年代尾中學畢業時,中學生的出路不似得現在「唔讀大學就冇前途」那種扭曲的想法,反而,大部份的同學都沒有繼續升學的打算,極其量只報讀一些一年制的秘書或者會計等商業課程,為自己找工作作準備。要找工作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一部份入讀私立大專院校的商科,很少部份入讀政府大專院校和大學,極少部份出國留學。當時,香港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然後就是大專的理工學院、浸會學院、演藝學院、師範學院和工商師範學院。另外就是私立的珠海、樹仁、白英其等等。
殖民政府很用心地在各大專院校開設性質不同的藝術課程。香港大學為例,為了配合培訓政府行政主任的目標,港大藝術系開設藝術歷史,配搭少量實踐課,讓該校學生培養一點藝術文化修養,以配合工作上的需要,例如公事以內以外接待各地來賓的時候,不能單靠平日技術官僚的「修養」行事,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才似模似樣。中文大學則以東、西媒介作分野,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培訓畫廊藝術家(gallery artist)。東、西方媒體分家是很多亞洲藝術學院採用的教學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香港文化基礎薄弱,中國藝術未曾在此建基立業,在殖民政府厚此薄彼的政策下,東、西方媒介被對立起來比較,形成中國藝術是「傳統的」、「保守的」、「不自由的」、「不能自主的」等等負面形象。最近我到東京藝術大學探望在那邊讀書的朋友,上了兩堂課。朋友介紹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時輕輕帶過說道:「我老闆向我哋講解西方藝術例子果陣,佢通常會話,嗱!西方嘅角度就係咁睇,我哋日本呢,就有咁樣唔同嘅睇法啦!」。輕輕的一句使我恍然大悟!朋友的「老闆」貴為東藝大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Arts的系主任,當然深知西方藝術的來龍去脈,但她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依據去教授她的下一代,避免學生毫不思考地全盤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價值。我回想到,我在過去40年接觸過的香港大專院校的本地藝術老師從來沒有一位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理解西方藝術!問題來了,究竟我們的藝術老師是依據甚麼來教藝術的呢?
那些年,除了港大和中大開辦(視覺)藝術外,理工學院開辦設計課程,演藝學院則開辦以「藝團」為本的演藝課程。和理工設計截然不同「部署」的演藝學院主要培訓依靠「藝團」或大型演藝製作公司為生的演藝從業員,為大眾提供歌舞昇平的娛樂,藝團演出要租用場地,而本地的演藝場地均由政府管轄,也就是說,政府透過租賃規條掌管了演出與否的最後決定權。理工的設計科目只有平面、產品、室內和時裝四類商業設計主修科。目的是培訓設計師輔助工業生產,推廣經濟。同時,設計師被塑造成懂生活、有品味、又有文化的新一代。尤有進者,設計師隱隱然滲透出一種羡煞旁人的生活形態(Lifestyle),作為勤力賺取生活的普羅大眾的消費榜樣,人人浸淫在物質享受,不作他想。這樣的設計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使所有設計師都誤以為設計推動經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設計在香港就只有商業設計一條路。縱然,我在千禧年初在校內推動本土文化和社會文化設計(socio-cultural design)與及後期的正念設計(mindful design),遭遇到的卻從上從下四方百面而來的壓力,此起彼落,從沒間斷。十幾年後的今天,理大設計學院開辦社會設計課程(Social Design);社會上,近年「正念」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至連小學的禪修室也護得設計獎。每個世代都是由生不逢時的人和後知後覺的人交織而成,自然不過。我只不過是那種因為後知後覺而成為生不逢時的人罷了
現時正在教授藝術的本地老師大部份在求學時期不論選讀那一門藝術,都是在殖民政府為管治而制訂的教育政策影響下接受教育。那是一種從來沒有尋根意識、沒有傳承意識,沒有建立文化基礎意識,更不懂得問生而為人為何要從事藝術的扭曲教育。香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潛」規劃之下被培養出來,卻誤以為是一種鼓勵自由、支持創作、培養批判思考、具有文化素養的教育。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掹車邊」,被西方牽著鼻子走,中國又看不起的兩頭唔到岸的四不像。甚麼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作能力等「口號」只是從一代藝術老師口中傳遞到下一代藝術學生口中,然後再傳遞下去,只流於口耳相傳,難以落實在生命之中的夢囈。
九七年香港政權回歸之後藝術教育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留待下回分解。
附圖是我在理工讀平面設計時的畢業功課。題目是Typortrait,是我透過創作去追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的開始。時為1988年,中英聯合聲明發佈後幾年。那次的追尋一直追至今時今日。
東方美術史心得 在 曾德平 Tsang Tak P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何謂真正藝術家之三:香港藝術家和視藝老師是如何鍊成的呢?
上回談到殖民政府如何運用隱性的文化政策,輸入二、三流的歐美藝術老師來香港的大專院校「宣教」現代藝術。當時,政府又如何將藝術教育配合教育政策、人口政策、經濟政策等去管治香港和推動本地的環球經濟呢?在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香港發展經濟的高峰期,藝術在大專教育是怎樣的呢?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前香港理工學院設計系)讀設計文憑課程時遇上了好幾位當年活躍於藝術圈的本地藝術家老師,例如蛙王、王無邪、張義、蔡仞姿、畢子融、馮漢紀、高志強、梁巨廷、曾鴻儒、鄭明等等。理大設計學院沿用「包浩斯式美藝結合」教育,一直有顧用活躍的中、青輩藝術家當老師,直至回歸後香港政府實行「文化產業」政策,設計教育全面邁向經濟掛帥的路向,把缺乏「短期經濟回報能力」的藝術家打入冷宮。縱然校內的藝術家持續在一段頗長的日子裡透過他們的藝術活動(包括國際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專業服務、博物館收藏等等)為學院「賺取」可觀的research points,最終均變成學院裡的「二等公民」,不再受器重,校方也再不顧用藝術家了。
當年,我的老師當中好幾位都像我們的父母輩一樣從內地移居香港的。他們被稱為南來文人或南來藝術家,背負著「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在香港面對殖民政府輸入的「人為」強勢西方文化,窮大半生在理工那種以「包浩斯式美藝結合」的職業訓練學校裡開展其藝術探索。美其名是「中西融合」,East Meets West,實際上是一種「既不能中,也不能西」的兩難處境。南來藝術家或多或少背負著中國文化的使命,在生活上相對內地較穩定的香港開展藝術事業理應是大好良機來的,無奈,面對內地政局不穩,殖民政府的施政,令到香港人的「中國傳承」被切斷,迎面而來的卻是政府在背後支撐的進口藝術,「如何把中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們避無可避的命題。試想,前輩藝術家們身處那種境況,以一己之力,一生的有限時間,那有建立本土文化基礎,以至自成一家的機會。遑論建立一套完整的藝術理念傳受給我這一代了。當我和我的藝術家朋友開始發展藝術時,萬事尤如盤古初開一般地從零開始。我們到處也找不到相關藝術文獻,記錄前輩們的藝術理念、發展過程和藝術教育方法等等。偶然探望前輩老師們時,發覺他們仍在「現代化」過程中尋尋覓覓,還未總結出實驗心得,我們做學生的又怎能強求老師們傳遞一套完整的藝術概念和技法給我們呢!時間不等人,我們惟有靠自己探索。不知怎的,我們找到的與及我們選擇的都是西方的東西。是崇洋的心態驅使嗎?
當時在理工另外有一小部份本地老師曾經留學外國,可說是沒有文化包袱,也可以說是沒有文化醒覺意識,對於 ‘Polytechnic’ (理工)這種英式教育全盤受落,有些更把自己當成「外國人」一樣創作西方媒介作品,完全沒有考慮當時香港的文化政治狀況(cultural politics)。外籍老師理所當然地教授他們的西方藝術和設計,不會談及東方的和香港的例子,完全沒有把西方的融合東方的的打算。他們都是只講不做,我從來沒有見過外籍老師們的作品。猶記得第一次上Objective Drawing課,英籍老師播了過百張幻燈片做範例,讓我們知悉當時得令的靜物畫是怎樣狀況。對於我這個在徙置區長大、中學剛畢業,在中、小學只接觸過美術和勞作,目不識丁的街童而言,簡直目定口呆,原來畫畫可以咁唔同,個世界原來好大!然後,我竟然不知好歹舉手發問:Sir, may I ask, which are your work? 老師的神回答竟然是:I dun knw how to draw. I come here to teach only。後來我當了老師,在in-service training時聽到這樣的「格言」:Those who can do, do. Those who cannot do, teach. Those who cannot teach, teach teachers。大致上說穿了香港藝術教育的概況。往後,我也曾遇上這種神級的老師,外籍的有,本地的更多。又一次,上陶瓷課每位同學要向老師交待創作草圖。我自小喜歡動漫,於是起草了不同的動漫人物。自創的啊!執教的是一位虎背熊腰、烏鬚碌眼的大塊頭老師,他的身形和他的姓氏‘Rose’大相逕庭。他看過我的草圖後,竟然當著同學面前把草圖一一撕掉,邊撕邊喃喃自語說 I hate cartoon......I hate cartoon。老師當然沒有好好講解卡通有甚麼不妥當,也沒有提供創作上的出路。對於這樣的對待,我當時完全畀唔到反應,更無法以「英文有限公司」的能力去辯解。否則,我可能成為香港村上隆也說不定呢!及後,我明白到大專職訓教育是「自求多福」的學習,即係「食自己」咁解囉!
當年殖民政府要在香港這塊沒有天然資源的光禿禿石頭(the barren rock)開墾發財大計—轉口港貿易,以人口政策、教育政策、(隱性)文化政策等多向度部署,培訓勞動人口,投入工業生產,全民為經濟服務,進貢英國。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文化藝術對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卻滋養了香港人短視搵快錢的心態,故此文化藝術從來不是教育的著眼點。加上我在前文提到的,「藝術家」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對殖民管治構成潛在的威脅。故此,殖民政府絕對不會在香港發展屬於香港人的本土文化藝術的。藝術只流於投閒置散的科目,可有可無。中、小學的美術和勞作堂只是青蜓點水式的在「標準尺寸」的「圖畫紙」上試試木顏色、又試試水彩、臘筆、粉彩等等。「圖畫紙」這種叫法簡直扼殺了乳臭未乾的小孩如我的想像力。 「圖畫紙」就是畫圖畫,不會作他想。「圖畫」就是根據老師定下的主題這樣那樣試畫一下就算。習以為常之後,對於喜歡畫畫的我來說,美勞堂都是好玩的,老師經常讚我做得好,「好有心機」、很「對題」。反而,最痛苦的是遇上老師要我們畫「自由畫」。自由?即係點?唔明囉!我自小就不懂自由,「自由畫」究竟是那門子的主題?要求的是甚麼?明明一直都好好的,有明顯主題跟著做,為何每學期總要來一次「自由畫」呢?自由有咩好啫?我由衷地不想要自由啊!至於圖畫紙的「標準尺寸」,那是供應商跟據原張紙度(31x43吋或者35x47吋)剪裁後,推出市場方便零售的做法,然後就變成「標準」了。老師從來不會提供原張紙任由我們剪裁,手上的標準圖畫紙也不能改變尺寸和形狀。選擇不是沒有的:直度或橫度,正面或背面啦!所謂選擇也不是真正的選擇呢!規定是,畫人要直度,畫風景要橫度。後來才知道這也是西方藝術概念,就是Portrait format和Landscape format的由來。又一西方主導藝術創作的例子嗎?一路至中學會考,都是素描、畫畫。我就讀的中學開的美術科只到中三為止,之後便靠自修了。美術老師是英文老師兼任的,完全沒有傳授藝術知識和技法,唯一幫助到我們的是用心和鼓勵我們多畫畫,然後就是向校長求情,批准我們報考美術卷。那一屆只有四位同學報考美術。可以想像美術在那個時代的受歡迎程度有多低。
我在七十年代尾中學畢業時,中學生的出路不似得現在「唔讀大學就冇前途」那種扭曲的想法,反而,大部份的同學都沒有繼續升學的打算,極其量只報讀一些一年制的秘書或者會計等商業課程,為自己找工作作準備。要找工作的同學都找到工作,一部份入讀私立大專院校的商科,很少部份入讀政府大專院校和大學,極少部份出國留學。當時,香港只有港大和中大兩所大學。然後就是大專的理工學院、浸會學院、演藝學院、師範學院和工商師範學院。另外就是私立的珠海、樹仁、白英其等等。
殖民政府很用心地在各大專院校開設性質不同的藝術課程。香港大學為例,為了配合培訓政府行政主任的目標,港大藝術系開設藝術歷史,配搭少量實踐課,讓該校學生培養一點藝術文化修養,以配合工作上的需要,例如公事以內以外接待各地來賓的時候,不能單靠平日技術官僚的「修養」行事,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史哲知識才似模似樣。中文大學則以東、西媒介作分野,開設藝術實踐課程。主要培訓畫廊藝術家(gallery artist)。東、西方媒體分家是很多亞洲藝術學院採用的教學法,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香港文化基礎薄弱,中國藝術未曾在此建基立業,在殖民政府厚此薄彼的政策下,東、西方媒介被對立起來比較,形成中國藝術是「傳統的」、「保守的」、「不自由的」、「不能自主的」等等負面形象。最近我到東京藝術大學探望在那邊讀書的朋友,上了兩堂課。朋友介紹他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時輕輕帶過說道:「我老闆向我哋講解西方藝術例子果陣,佢通常會話,嗱!西方嘅角度就係咁睇,我哋日本呢,就有咁樣唔同嘅睇法啦!」。輕輕的一句使我恍然大悟!朋友的「老闆」貴為東藝大Graduate School of Global Arts的系主任,當然深知西方藝術的來龍去脈,但她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依據去教授她的下一代,避免學生毫不思考地全盤接受西方的那一套價值。我回想到,我在過去40年接觸過的香港大專院校的本地藝術老師從來沒有一位會依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去理解西方藝術!問題來了,究竟我們的藝術老師是依據甚麼來教藝術的呢?
那些年,除了港大和中大開辦(視覺)藝術外,理工學院開辦設計課程,演藝學院則開辦以「藝團」為本的演藝課程。和理工設計截然不同「部署」的演藝學院主要培訓依靠「藝團」或大型演藝製作公司為生的演藝從業員,為大眾提供歌舞昇平的娛樂,藝團演出要租用場地,而本地的演藝場地均由政府管轄,也就是說,政府透過租賃規條掌管了演出與否的最後決定權。理工的設計科目只有平面、產品、室內和時裝四類商業設計主修科。目的是培訓設計師輔助工業生產,推廣經濟。同時,設計師被塑造成懂生活、有品味、又有文化的新一代。尤有進者,設計師隱隱然滲透出一種羡煞旁人的生活形態(Lifestyle),作為勤力賺取生活的普羅大眾的消費榜樣,人人浸淫在物質享受,不作他想。這樣的設計教育的成功之處是使所有設計師都誤以為設計推動經濟是責無旁貸的,於是,設計在香港就只有商業設計一條路。縱然,我在千禧年初在校內推動本土文化和社會文化設計(socio-cultural design)與及後期的正念設計(mindful design),遭遇到的卻從上從下四方百面而來的壓力,此起彼落,從沒間斷。十幾年後的今天,理大設計學院開辦社會設計課程(Social Design);社會上,近年「正念」也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至連小學的禪修室也護得設計獎。每個世代都是由生不逢時的人和後知後覺的人交織而成,自然不過。我只不過是那種因為後知後覺而成為生不逢時的人罷了
現時正在教授藝術的本地老師大部份在求學時期不論選讀那一門藝術,都是在殖民政府為管治而制訂的教育政策影響下接受教育。那是一種從來沒有尋根意識、沒有傳承意識,沒有建立文化基礎意識,更不懂得問生而為人為何要從事藝術的扭曲教育。香港一代又一代的藝術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潛」規劃之下被培養出來,卻誤以為是一種鼓勵自由、支持創作、培養批判思考、具有文化素養的教育。實際上,我們只不過是「掹車邊」,被西方牽著鼻子走,中國又看不起的兩頭唔到岸的四不像。甚麼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創作能力等「口號」只是從一代藝術老師口中傳遞到下一代藝術學生口中,然後再傳遞下去,只流於口耳相傳,難以落實在生命之中的夢囈。
九七年香港政權回歸之後藝術教育又是怎樣一回事呢?留待下回分解。
附圖是我在理工讀平面設計時的畢業功課。題目是Typortrait,是我透過創作去追尋香港人的文化身份的開始。時為1988年,中英聯合聲明發佈後幾年。那次的追尋一直追至今時今日。
東方美術史心得 在 絲人空間(李絲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oking Studio】2017.11.18《誠品知味-百二歲》誠品台中遠百店 現場文字記錄
本場活動摘要:
1.百二歲的二種意義
2.粉茶vs茶粉
3.所謂的趨奈米
4.茶籽油vs苦茶油
5.茶葉有不一樣的屬性。紅茶與綠茶適合做哪一類的料理
6.煮麵線的小撇步
7.鍋煮奶茶的作法與比例
8.怎麼分辨紅茶、綠茶、烏龍茶
★絲絲姐在台中首次直播試吃與心得分享
《 誠品知味-百二歲 》
示範/ 李鎮嶺( 百二歲 茶食事 茶食事國際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
►活動時間│11/18(六) 3:00pm-4:30pm
►活動地點│ 誠品書店台中大遠百店9F Cooking Studio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251號( 遠東百貨 Top City台中大遠百 南棟9F)
►示範料理│ 烏龍茶油香煎干貝菇佐日式抹茶鹽、烏龍茶油拌抹茶麵線
鍋煮奶茶 & 茶葉夾心酥 午茶
►直播位置│ 誠品中臺灣
「百二歲 」,是期許也是祝福。身為百年茶農的下一代,背負著茶農用心厚工的堅定使命,我們附予家鄉的茶葉有了新生命。
以茶為本,發展出結合在地文化生活特色之伴手禮,讓台灣的茶,穿上台灣文化的新衣,秉持著健康天然無毒的理念,讓茶有了多元創新的新風貌,讓不同的國籍,不同的年齡層,與各種不同的茶可能,有了新的邂逅!茶不再只是拿來喝,百二歲的誕生,期許自己,不是最好的,我們不要!那顆最簡單的初心,除了分享家鄉的好茶,更祈願, 收到這份厚禮的人都能健康呷百二歲!
本場,我們一同品茶、品味、品書香。
====================
關於百二歲
臺灣茶,傳遞無聲價值
百二歲,來自一塊希望與祝福的土地。幾世代以來,抱懷感恩的心,以順應自然的方式,讓茶葉與其他作物,享受陽光、露水、空氣、土壤的滋養。因為我們相信,唯有共好,笑聲才會縈繞;只有好食,微笑才有溫度,滿懷超越量化的祝福心意,『堅持新鮮製作,以厚工代替添加』。
百二歲將傳統的茶產業添加文化創意因子,致力研發茶葉安心好食,以用心、誠信為製作原則,讓顧客能夠吃得更營養、更安心、更健康。
常言道『身體健康,呷百二』。
就如同我們經營理念一般,純粹天然,是料理的種子;無害添加,為健康的根本;善的信念,成施予的肥料。
我們,始終不變的堅持著…
2014年,百二歲將承續此一理念開枝闊葉,以嶄新的品牌形象,有別以往的新風貌,提供更多元的在地茶葉文化創意產品,讓茶不再只是拿來喝。
---------------------------------------------------------------------------------------------------
我們在星期六舉辦料理活動,現在的所在位置是誠品書店台中大遠百店的Cooking Studio。歡迎大家來參加,全省誠品書店46家,只有3家有Cooking Studio,分別在誠品信義旗艦店、誠品板橋新板店、中南區唯一的一家書店廚房,在誠品台中大遠百店。
舉辦各項的料理新書發表會,並且請作者親自上台做菜給你吃。今天,要介紹的主題是誠品知味!
大家好,我是誠品書店總公司企畫李絲絲。我負責策畫以及主持誠品書店3家的Cooking Studio,這是什麼呢?這是一家書店的廚房,我們邀請很多很多的作者來這邊辦新書發表會。
還有一個重點,誠品書店是賣書的對不對?可是,我們也有賣吃的喔。大家看到右手邊的瓶瓶罐罐,還有後方的大桌子,全部都是賣吃的,多元化的經營,誠品書店有一個專櫃是「誠品知味」,裡面有好多的品牌,我們會不定期的舉辦品牌的專題介紹。今天要介紹的品牌是來自於臺中,在地的品牌。
想要有獎徵答一下,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品牌活動名稱嗎?(((百二歲)))
什麼是百二歲呢?希望傳達給各位的心意是什麼呢?滿懷超越量化的祝福心意,健康歡喜呷尬百二歲。大家知道為什麼百二歲叫做百二歲嗎?
百二歲有二種意義:
一個是在南投名間種茶傳承4代的茶農,請問大家,傳承4代是幾年?120年
一個是研發了好吃、兼顧健康跟美味的茶料理、茶產品,希望大家可以健康呷百二。
今天要介紹的型男大主廚,是第4代傳人,李鎮嶺總經理。
大家好,我是李鎮嶺。老家在南投名間,是四代做茶的,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想要把茶這件事情,再做一些不一樣的商品。
Q:請問鎮嶺,「百二歲」這個品牌經營多久了?
A:這個品牌已經快9年,商品是3年多的時間。
Q:現在還有在種茶嗎?
A:當然有,我們自己就有6甲的茶園。
鎮嶺總經理除了做商品的研發,開創文創品牌,還要到處去做拜訪,有很多據點包括臺灣的博館路店、歌劇院店、誠品書店的誠品知味;上海虹橋等。
重要的工作夥伴、好幫手,也是鎮嶺的太太,來到現場。歡迎百二歲的業務經理- 葉傳沂Mani Lu Hsien Yeh
大家好,我是,Mani。
絲絲:
今天除了擔任攝影師之外,其實跟著鎮嶺總經理為了百二歲到處打天下,今天打進了誠品書店,把2位靈魂人物請到誠品書店的現場煮菜給大家吃。今天是不是第一次在書店煮菜給大家吃?
Mani:我很會試吃,但是我不會煮菜XD
絲絲:喔,原來今天是先生來煮菜,太太有口福啦,待會兒會示範料理給大家享用。今天除了太太有來,還有一位特別來賓,跟大家報告一下,也曾經在這邊示範過。百二歲在南投種茶葉,這家廠商在南投種香菇,在10多年後也認識了百二歲鎮嶺總經理,後來兩位就結為莫逆之交、好朋友。
這家廠商的名字就叫鹿窯菇事,大家有聽過嗎?鹿窯菇事的據點在臺中,五權西五街26巷3號。我也剛從「鹿窯菇事所」午餐回到遠百店來,很榮幸邀請到創辦人陳琰(ㄧㄢˇ)玨(ㄐㄩㄝˊ)總經理。
陳琰(ㄧㄢˇ)玨(ㄐㄩㄝˊ)總經理:
今天是百二歲的場子,我們家是在美術館附近的菇事所餐廳。餐廳裡也可以吃到百二歲的產品,我們有一道很厲害的茶點是「香菇紅茶」,香菇是用臺灣的有機香菇、紅茶是用百二歲的日月潭紅玉紅茶-台茶18號。我們把它做成茶的結合,只要預約到菇事所用餐,我們就送一壺,讓你體驗看看。(小幫手有喝過,真的好好喝^_^)當然,他們家不只有這些產品,還包括茶吧噗經典茶葉冰淇淋,誠品目前還沒有冷藏冷凍設備可以販售。
好朋友來到誠品台中大遠百店,當然要來支持相挺,其實我們是來鬧場的XD來熱鬧熱鬧,祝福今天的活動順利,大家吃到很好的茶料理、茶點心。
絲絲:
好朋友來情義相挺一下,我剛剛己經喝到了這個紅玉紅茶,太棒了!大家一定要去菇事所體驗、看看。
也要請鎮嶺帶大家來認識一下「百二歲」。
百二歲商品,其中的「百二歲茶拿鐵系列」。
粉茶≠茶粉;牛奶≠奶精
粉茶:原片茶葉低溫研磨成粉,而非茶葉過篩不完整碎茶或茶粉。原葉低溫72小時研磨,讓營養成分和膳食纖維得以保存。添加100%紐西蘭乳源,純奶配方讓茶葉更香濃,讓您喝得更健康。
在2016年PTT合購版上,唯一入榜十名內的食品。「茶拿鐵」茶味重、奶味也重,不加奶精、不加添加劑,純天然的概念。有3種口味:凍頂烏龍、蒸菁抹茶、伯爵紅茶。
我們的茶經過SGS檢驗合格,研磨成茶粉。可以加在麵包、饅頭裡面,做成食品、料理。
茶糖、乳糖系列,也是採用自家種的茶葉去製成,不加香精、不加色素,小朋友也可以吃,非常的解膩。
茶葉的構想很簡單,因為常常是伴手禮,國內外送禮首選,我們以行李箱的概念提著臺灣茶到處去旅行。第一,是安全的,才會變成是我們的商品;第二,一定要有特色,特色是說,一定要有臺灣的味道。現在文創發達的年代,我們希望用自己的想法跟創意,把原本存在的東西,變成很有創意、很有活力的。
絲絲:
總經理講到一個重點,百二歲的商品是Made In Taiwan,我們用文創的面貌來介紹,在包裝上、品質上非常非常的用心。大家看到行李箱的包裝設計,直立式會讓你回到傳統印象,現在變換一個思維,行李箱的設計,感覺就很不一樣了,這是臺灣人的創意與驕傲。
鎮嶺總經理:
另外還有夾心酥的部分,我們的概念是,希望把茶這件事情,融入在吃的不同領域上。其實臺灣有很多資源,例如說臺灣黑熊、臺灣雲豹,用特色來發揮商品。像台中歌劇院、臺灣黑熊、臺北101,作為主題,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包括裡面的食材原料也是Made In Taiwan,以及加上環保概念,80%回收的紙漿去做成的包裝。
麵這件事情很多人做,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你看到顏色雖然很漂亮,這不是加香精、不加色素,很多人會質疑怎麼會有這樣的顏色?因為要捨得加。
很多事情、很多商品,是你捨不捨得多放一點原料,多花一點時間、力氣去製作。麵線是跟臺中清水廖家百年手工麵線合作,也是年輕人接棒,我覺得年輕人就是要挺年輕人!
堅持新鮮製作,以厚工代替添加。真實感受每一道純粹簡單的幸福。
媽媽說:「夾起來是份誠實,吃下肚是份建康」,不過度的烹煮調味,吃得到食材本身最原始的鮮甜滋味,擷採當令新鮮食材,品嚐源生根本之味,保留自然原始的純粹。以一顆良善的心,料理每一道鬆餚,謹獻給您源生良食。
絲絲:
那我有一個問題,要把原料放進手工麵線,是不是要磨得很細很細?
鎮嶺:
我們的粉是「趨奈米」。所謂趨奈米,茶葉本身的營養成分是可以讓身體自行吸收的。如果沒有做的很細,在拉麵條的過程中,因為纖維,會讓麵條容易斷,以前也失敗過好多次,有薑黃、抹茶口味。
在臺灣,說「麵線」;在日本,說「涼水麵」,意思是煮一分鐘後,撈起冰鎮,就變成活水拉麵。
「抹茶鹽」,其實也不是我們第一個做,我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己原有的物料,以自然農法栽培的蒸菁抹茶,結合紐西蘭庫海峽深層南太平洋純淨海域的天然結晶鹽。
Q:「抹茶鹽」通常可以做什麼用?
A:用途很廣。抹茶鹽可以解膩,若是較油的食物,只要加一點點,可以中和口腔的味蕾。如果吃冰淇淋太甜,加點鹽巴,提味。在喝拿鐵的時候,可以加一點抹茶鹽在奶泡上,增加香味與口感。
Q:鎮嶺身為第4代傳人,身份是很沉重,當初是很心甘情願接下這個棒子嗎?
A:我們家種茶已經4代了,大家有空到南投名間走走,我們家的名字叫「茶米香」。
早期大家應該喝過一款飲料叫「開喜烏龍茶」,我們家是最早的原料商。每個產業都有它的期獲,我覺得我比較不安於內,年輕人就是要往外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絲絲:
鎮嶺對於餐飲是很在行的,接下了「百二歲」 的擔子之後,用一個很新很新的想法,來經營百二歲,然後還打進國際,像是誠品綠園道有一個慢聚落文創據點、科博館百店、歌據院一個據點、上海虹橋一個據點。
濃茶糖(好緣糖)
茶糖裡面有異麥芽寡糖,讓好糖生好菌,對腸胃好,小朋友也可以吃。
嚴選自家茶園,茶葉經過72小時低溫研磨,磨成約600目的粉茶,除了保留更多營養成分外,還有膳食纖維,糖在舌尖傳開清香茶味。
好緣糖公仔御守包裝討喜可愛,依序為土地公(抹茶)、月老(伯爵紅茶)、財神爺(高山烏龍)。
在臺灣,土地公庇佑著家家戶戶平安健康;單身男女神求月老的紅線早日牽好姻緣;盼望財神爺蒞臨招財又進寶,藉由供桌上的糖,吃甜甜,結好緣,期待衪的庇佑早日來臨。
許多民眾拜拜時也用好緣糖祈福能增添更多好運。
粉茶系列-烏龍茶粉、紅茶粉、抹茶粉,也是很重要的。
Q:粉茶是怎麼做出來的呢?是茶葉過篩後的嗎?
A:這要好好釐清一下。我們是跟日式抹茶的做法一樣,會選擇比較嫩的葉子,為什麼?因為嫩葉子的纖維沒有這麼多,所以在食品上面比較不會有沙沙的感覺。
傳統茶粉研磨技術,是透過粉碎研磨機,而大部分材質都是鐵製或石材製,過程易產生脫落和茶葉一起吞下肚,故我們採用質地堅硬合金,沒有材料脫落碎屑的健康顧慮。
研製過程中,我們不使用高熱影響茶粉品質的傳統製程,改採低溫多次研磨,降低因高熱而造成香氣、營養成分下降的機率。
研磨細度為600目以上(相當於日本抹茶),顆粒細緻,在水中不會馬上下沉,是品質極佳的證明。
絲絲:
超過120年種茶的經驗,傳到了第4代,看到了阿公阿嬤、爸爸媽媽這麼的辛苦,覺得一定要繼續傳承下去。
鎮嶺:
其實我們在做這些商品前面,基本上做了6年的烹煮,今天跟各位介紹的料理。
第一道菜,就是用杏鮑菇切成像干貝的樣子去香煎它,融入茶籽油與抹茶鹽。
第二道是比較簡單的料理,中間有一些觀念可以特別講解一下,麵線的煮法很簡單,水滾了丟進去,不到一分鐘就要撈起來了,拌很簡單的茶油,這樣就非常美味。
第三道是鍋煮奶茶,大家一般都是泡完茶葉的茶湯再加牛奶,對嗎?我們今天用比較不一樣的方式,直接在鍋裡煮牛奶,把紅茶加進去。嘗試一下不一樣的做法,讓喝奶茶這件事情是不是也是不一樣。
第四道可以一邊喝奶茶,一邊配夾心酥的餅乾。一個下午茶的概念!
絲絲:
示範過程中,如果對茶、茶料理有各種問題都不要客氣,都可以發問。
鎮嶺:
煎蔬食或是任何肉類,鍋一定要熱,不熱的時候,菇很容易把水分留在鍋裡,這樣在吃的時候口感是乾澀的。
茶籽油跟苦茶油,一樣都是含有非常高的不飽合脂肪酸,全世界三大好油,橄欖油、茶籽油、苦茶油。茶籽油跟苦茶油的耐煙度可以高達200多度。
茶籽油是我們喝的茶葉的茶籽;苦茶油是苦茶樹上的果實榨取的,這是兩種油品不同的地方。茶籽油的顏色較深一點,因為耐高溫,在榨油的當下會有茶籽本身的香味,若是油溫不夠的狀態下,榨出來的油會有一種草青味。
絲絲: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神奇?書店居然有廚房。從台中到南部的誠品書店,只有這裡-台中大遠百店有書店廚房,唯一一家。在星期六,都有煮菜的料理示範,每一位出食譜書的作者,把他們請到現場來,現場煮菜給大家吃,這是誠品的獨家。
今天誰煮菜呢?百二歲的老闆,鎮嶺總經理。今天好多小朋友喔~
鎮嶺總經理:可能是我女兒呼朋引伴來的XD
菇類是很乾淨的,如果有洗過,要記得稍微擦乾,才不會有太多水分。切成像干貝,約3公分的厚度,上下兩面再劃刀(十字花方格)比較好入味,熱鍋後,下一點茶籽油去煎它,盡量讓每一個杏鮑菇都有油比較好煎,煎到什麼程度呢?貼鍋底的那一面呈現焦黃色就可以翻面續煎,兩面呈焦黃即可。第一,水面會鎖在裡面,
為什麼我用手直接來料理的時間比較多呢?因為平常炒茶都是用雙手,有一點相關連,因為炒茶時也蠻燙的XD(絲絲:現場使用的是電陶爐,為什麼不用瓦斯爐呢?因為書店不能用明火。)
大家對於茶葉入菜,好像千篇一律的想法是直接加進去,然後也不好吃,其實茶葉有不一樣的屬性。例如紅茶,適合用來做湯料理;綠茶,適合用炸類。
絲絲:
大家可以多吃茶籽油、苦茶油,他們是東方的橄欖油。今天是百二歲第一次在誠品書店示範料理,請大家多多的給予他們鼓勵,而且要以行動來支持,今天的準備的商品非常齊全,除了冰淇淋外,其他都有,歡迎多多購買。
鎮嶺:
除了抹茶鹽外,家裡若有玫瑰鹽、海鹽,是可以取代的。如果在煎的過程中,杏鮑菇一直出水,可以先倒出水分,或是開大火把水分蒸發掉,讓杏鮑菇可以更緊實縮乾,口感才會好吃。
絲絲:大家平常喜歡喝茶嗎?東方人重茶葉,把茶入菜這件事情,大家也漸漸在學習。今天,百二歲以茶料理來示範,讓大家能更深入了解。希望大家在星期六,跟我們一起共度料理的時光。在書店吃東西,平常可是不行的。我在台北信義店做活動的時候,常跟讀者說有2件事不能做,第1件事情就是大聲喧嘩,第2件事情就是吃東西,可是現在這個時候,這2件事情可以做喔。
第二道料理-麵線
鎮嶺:
其實一包麵線裡面,女生大概一球就夠了。跟各位分享一下,煮麵線、麵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水一定要先滾,滾起後下麵線,鍋裡的水沸騰後再等一下,就可以撈起來了。(絲絲:麵線得來不易,完全純手工製作,有抹茶、薑黃口味。)基本上,麵條乾燥度夠,而且沒有防腐劑,常溫可放一年,開封後是需要冷藏的。
水滾了之後就要趕快撈起,以免過於軟爛沒有Q度,記得在盆底先加一點茶籽油比較好拌開,因為沒有加防腐劑的麵線,鹽分較高,因此在煮的過程中,水量一定要夠。拌開的過程中,可以稍微甩一下麵線,與茶籽油充分的融合在一起。麵線在夏天的時候可以做冰鎮,是另一種吃法。
薑黃可以抗發炎,像有感冒、腸胃不舒服,是可以吃一點薑黃的。一般薑黃會用在咖哩上,像印度咖哩的其中一個元素會有薑黃粉。
各位記得,在拌麵線的時候,油量不能太少,因為會黏在一起,基本上我是不會省這個油量,因為都是吃到肚子裡,而且這是健康的油品,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荷。
今天麵線的呈現沒有過多的調味,就是燙熟,拌茶籽油而已。涼了之後反而有點Q度,各方面吃起來應該還不錯。如果喜歡更滑順的口感,可以再加茶籽油,不再調味的原因也是因為麵線本身有鹹度,這樣子的吃法其實是更健康的。
若還是覺得味道不夠重,可以用一點薄鹽醬油。
其實我小時候做茶做到怕了,會跟自己講說,讀書的時候學校讀遠一點,這樣就不用回家幫忙XD
可是長大後還是回家接下這個責任,把好的東西介紹給大家,傳承下去。
絲絲:誠品臺中大遠百店的Cooking Studio開辦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目前是全臺灣設備最新的一個書店廚房。臺中的朋友有福氣,不要客氣!星期六跟我們一起共度料理時光。
示範料理 鍋煮奶茶
我覺得在外面應該還沒有人是以這樣的方式煮奶茶,外面賣的奶茶多少會加一點水,因為在家裡,要給自己孩子喝的,都是加純鮮奶/奶粉。
是選用紐西蘭的全脂牛奶。直接以常溫的牛奶來加熱,大家可以看到這一鍋上面有一層膜,表示乳質很高。紅茶是用日月潭阿薩姆,會加一點糖,如果小朋友喜歡果香,可以用蔗糖;蔗糖可以稍微炒一下,讓它醒,有一點香味。今天是用白細砂糖,為了要保留茶葉的味道。
跟大家介紹一下比例,大家回去可以試著做做看。
大概1000CC的鮮奶,20公克的茶葉,糖量大概是茶葉的2倍。
我今天準備的是細砂糖,如果想喝像春水堂的奶茶味道,跟各位報告,一定要用蔗糖,才會有那種香味。
因為是脂質較高的牛奶,泡泡會冒出來,所以大家要注意一下溫度。牛奶滾了下茶葉關火,燜8分鐘。因為茶葉有單寧酸,再煮它的話,會釋放一些剌激性的物質,基本上就是要控制時間。
兒子跑來爸爸身邊監督鍋煮奶茶XD
其實事前有先做預煮的動作,兒子喝完後還要再一碗,表示應該OK啦XD
像冰淇淋會用脂質比較高一點的牛奶,其實脂質高也表示鈣質高,我們現在市售比較稀的牛奶沒有這麼的純。
牛奶滾的時候加茶葉,因為溫度上來的太快,茶葉加下去沒有多久,整個冒出來了。嗯,這個小突發狀況告訴我們,煮茶的鍋子不能用剛剛好,要大一點的鍋子啦~
不好意思,請各位多多見諒!
在家裡煮牛奶這件事情也要注意一下,因為有乳質,像油一樣,太滾的話就會冒出來。
Q:請問絲絲,剛剛這件事情是第一次遇到嗎?
A:呃,因為廚房是新的,的確是第一次遇到XD不過,有什麼關係呢,在台北的廚房經歷也更多XD燒焦啦、烤箱過熱啦。爐具的下方有個大烤箱喔~
待會兒請大家吃2種口味的夾心酥,一邊喝奶茶、一邊配夾心酥。我們的夾心酥吃得到茶味,沒有添加香精。
誠品小編跟絲絲報告一下線上讀者的提問:
誠品中臺灣粉絲頁的直播留言,有一位「咖啡君」讀者說:「小編可以請主持人吃一個!跟我們分享一下吃的心得嗎?」
現場讀者分享試吃心得:
因為我剛有吃干貝杏鮑菇,我第一次吃茶籽油味道很香,再加上抹茶鹽把它的甜帶出來,我覺得很值得回味原味;麵線的部分有抹茶與薑黃2個口味,各有千秋,如果再加一個燙青菜就更棒了。
忠實讀者蔡姐分享試吃心得:
真的沒有想到杏鮑菇可以切成一段,做成像干貝一樣,很細緻的刀功、口感,光是這一點就值得學習回家做,雖然很有厚度,煎起來的熱度都有,非常的好吃。像絲絲小姐說的,先吃一個原味,再吃一個抹茶鹽味,真的是人間美味,因此一定要學習回家做。
(影片:1:26:59左右)
絲絲:
因為剛剛有線上讀者指定要主持人分享試吃心得,我現在先表演一下吃抹茶麵線,(小編:很優雅的吃了一口之後)大家有發現嗎?這個麵線不過爛,保有它的彈性跟Q度,然後呢,也不會太鹹,又可以吃到茶籽油的原味。是不是跟大家剛吃到的感覺是一樣的?是。這是我的感覺,很好吃!
這位讀者,不曉得你人在哪裡?如果你在北部,請到誠品信義店、誠品板橋店購買百二歲商品,如果你是中南部讀者,請到誠品台中大遠百店,就是這裡,來購買百二歲的商品,好好吃喔!
線上讀者許小路:帥度100的廚師!沒有去搥心肝,吃不到真怨恨XD
線上讀者李玉珍:加油,姑姑向你按個讚,你的美食一定很可口。難不成是鎮嶺的姑姑嗎?(鎮嶺:有可能XD)
線上讀者郭青蓉:主廚你的台風好穩健喔!
線上讀者咖啡君:主持人站在美食旁邊應該也很受不了吧!(絲絲:是的,我每次都只能看不能吃。謝謝這位朋友剛剛指定我要吃XD太感謝了)
鎮嶺:
其實百二歲的宗旨是,希望它的原料、烹煮的方式是最簡單的。我想,所有的食材都是原味,大家才會呷百二。
Q:大家知道紅茶、綠茶、烏龍茶怎麼區分嗎?
A:買茶的時候常會有人問你賣的是青茶還是熟茶,是紅茶、綠茶還是烏龍茶。同一個品種,不管做任何茶都可以做成綠茶、紅茶、烏龍茶。像紅茶、綠茶是喬木的,比較適合做紅茶、白茶。
那怎麼去分辨呢?
「綠茶」就像剛摘下來的香蕉,比較澀,比較原味,口感上帶有澀度、嘴巴吃到會有點張不開。
「烏龍茶」就會帶有香味、甜味,就不再這麼的澀。
「紅茶」如果放到有一些昆蟲會靠近的時候,有很濃郁的果香味,甜度更明顯了。
這3個過程,就是「發酵」(接觸空氣)的過程。因為發酵的時間,造就了綠茶、烏龍茶、紅茶。若是以健康度來說,會建議大家喝綠茶。因為烏龍茶屬於半發酵,有些成分就會減半;紅茶的部分,因為茶氨酸比較高,會有一些紅茶素,成分會來得比前面2項來得低。因此,每一項茶葉都有它不一樣的功效在。
百二歲鎮嶺總經理今天特別準備了3個福袋要來送給大家,請仔細聽題目。
Q:大家喜歡喝蜜香紅茶嗎,為什麼蜜香紅茶有蜜香味?
A:因為有小綠葉蟬覓食茶樹的樹梗,有自然形成的蜜香。覓食下會把葉子啃食一個洞一個洞,就像鹿的斑點,而鹿在中華文化上,有一種福祿壽的概念在。因此在包裝上有一隻蝙輻、一頭鹿、一個壽桃。
其實百二歲有2個很重要的意涵就是說,第一,我們做茶有百年的歷史;第二,還有祝福的意味。不管是自己吃或是送人,都很棒。
獲獎的李小姐:
其實鎮嶺他們家在南投是很有名的茶產業。李爸爸除了原來的茶行外,還創立了臺灣唯一一個茶米香餐廳民宿,鎮嶺把爸爸的事業發揚光大,今天剛好來到這邊,看到真的覺得蠻感動的,希望大家可以踴躍購買,不要再讓鎮嶺把商品帶回家。(在爸爸面前叫我阿姨,今天很上道,叫我大姐XD)
Q:剛剛有提到的紅茶、綠茶、烏龍茶,三種茶的差別在那裡?
A:發酵過程。
Q:請問絲絲主持人與我的姓氏是?
A:木子李。
絲絲: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支持百二歲全系列商品。因為今天是品牌活動,準備的商品非常齊全,希望臺灣人要支持臺灣人!臺灣人的品牌要自己人來推廣,年輕人鎮嶺總經理是百二歲第4代傳人,而百二歲除了是超過120年的時間,也希望大家吃過、喝過、用過之後能更健康,呷百二。
不僅把百二歲這個文創品牌在臺灣推廣,據點在全省誠品知味、科博館、歌劇院,還有在上海虹橋也有展售。
今天非常謝謝鎮嶺總經理、傳沂老闆娘。
【心得感想】
鎮嶺:
其實我前些日子從上海回來,臺灣是很有實力、很有創意,因為我們有這樣的環境,經過在上海的發現是:其實我們應該要更加緊、加快自己的腳步,更積極、正向的往前。不管如何,我們都要支持在臺灣各地的品牌,一路走來,就是有這麼多人的支持跟幫忙,以步步為營的心態,持續的往外發展,謝謝大家。
傳沂:
謝謝大家,更要謝謝誠品知味、謝謝絲絲,也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也從頭到尾陪著我們,很感動。
絲絲:
其實台上做活動的我們,最希望的就是台下的朋友可以一直陪我們到最後,這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剛剛鎮嶺說,世道很不好,書店也很難經營,尤其是實體書店更是如此,也希望大家能支持誠品書店、支持臺灣品牌,尤其台中的「百二歲」、「鹿窯菇事」,當然要在地相挺,謝謝大家。
--------------------------------------【食譜】---------------------------------
【鍋煮奶茶】
材料:茶葉 奶粉 糖 熱水 茶葉夾心酥
做法:
1.先將400cc熱水煮開至100度
2.放入茶葉水煮1分鐘 將茶葉濾出
3.加入牛奶與適量糖 充分攪勻即可
【烏龍茶油香煎干貝菇佐日式抹茶鹽】
材料:茶油 杏鮑菇 抹茶鹽
做法:
1.熱鍋後 下些許茶油
2.將預先切好之杏鮑菇(切干貝狀 備好 勿過度清洗 以免甜味喪失)下鍋煎至雙面赤熟
3. 起鍋擺盤 佐些許抹茶鹽即可食用
【烏龍茶油拌抹茶麵線】
材料:茶油 手工抹茶麵線
做法:
1.將約1000 cc 熱水煮沸後下麵
2.約1分鐘後 麵體熟起鍋
3.迅速拌入茶油 攪拌均勻
相簿縮網址 https://goo.gl/mXr6iU
粉絲頁
百二歲 茶食事
李鎮嶺
誠品中臺灣
絲人空間(李絲絲)
#誠品知味
#李鎮嶺
#誠品中臺灣
#絲人空間
#COOKINGSTUDIO
#誠品台中遠百店
吳明澐
林小雅 (Ailsa Lin)
資訊提供:李絲絲
攝影紀錄:蔡依珊
文字記錄:蔡依珊
★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東方美術史心得 在 [心得] 藝術史/學所考研(上):書單v.2017- 看板graduate 的推薦與評價
考試結果: 台大正取師大東方組複試缺考中央正取成大複試缺考我的準備方向以東方藝術(尤其 ... 王耀庭,〈傳顧愷之女史箴圖畫外的幾個問題〉,《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7 ... ... <看更多>
東方美術史心得 在 而這種混搭的城市景象成為郭芃君創作的核心。她從色彩切入 ... 的推薦與評價
... 運用的可能性-從台灣美術作品談起與談人: 蕭瓊瑞/ 成大歷史系教授、台灣美術史研究 ... 旅居台南四年的藝術家郭芃君將在成大藝坊與大家分享她在台南的創作心得。 ... <看更多>
東方美術史心得 在 [心得] 藝術史/學所考研(上):書單- 精華區graduate 的推薦與評價
警告:本文極其冗長,沒興趣者可速按左鍵離開。
我是政大新聞系延畢生,2009年暑假才決定投考藝術史所,
在此之前沒有藝術領域相關經歷
─不擅繪畫,沒學過攝影,只會一點點版面設計(遮臉)。
考試結果:
台大 正取
師大東方組 複試缺考
中央 正取
成大 複試缺考
我的準備方向以東方藝術(尤其是中國)為主,
因此書單會偏重中國藝術。
先列書單,後附解說,
希望能幫到想考藝史所的板友:)
書單列舉如下:
一、入門級
(一)中藝: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彩色實用版,雄獅出版。
(二)西藝:伍德福特等,《劍橋藝術史》8冊,桂冠出版。*
*原文版:Susan Woodford,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art. 8冊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台美: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玉山社出版。
二、基礎級
(一)中國繪畫:
1. 高居翰(James Cahill),《中國繪畫史》,李漁譯,雄獅出版。
2. 楊新等,《中國繪畫三千年》,聯經出版。
3. 郭繼生等,《美感與造形》各代繪畫篇章,聯經出版。
4.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雄獅出版。
(二)書法:朱惠良,〈無形之相─書法藝術〉,《美感與造形》,聯經出版。
(三)中國工藝史:
1.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丹青圖書。*
2. 田自秉、楊伯達,《中國工藝美術史》,文津出版。*
*兩冊內容有重疊。
3. 《美感與造形》陶瓷、青銅、玉器、雕塑、建築、文人工藝品等篇章。
(四)西藝:
1. E.H. Gombrich(宮部里賀),《藝術的故事》,雨云譯,聯經出版。*
*原文版:Ernst Hans Gombrich, The story of art, Oxford: Phaidon.
2. H.W. Janson(楊生),《西洋藝術史》4冊,曾堉、王寶連譯,幼獅出版。*
*原文版:Horst Woldemar Janson; History of Art: the Western Tradition. 2冊
Pearson/Prentice-Hall出版。
3.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雄獅出版。
(五)中國藝術史理論:
1. 石守謙,〈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美感與造形》,聯經出版。
2. 石守謙,《中國古代繪畫名品》研究篇,雄獅出版。
3.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書林出版。
4.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論〉,《中國畫論類編》,華正出版。
5. 五代‧荊浩,〈筆法記〉,《中國畫論類編》,華正出版。
6. 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國畫論類編》,華正出版。
7. 宋‧蘇軾,〈東坡論畫〉,《中國畫論類編》,華正出版。
8.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三民出版。
(六)西洋藝術史/學理論:
1. 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上篇,三民出版。
2. 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藝術史的原則(英文版The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曾雅雲譯,雄獅出版。
3. 歐納(Hugh Honour)、弗萊明(John Fleming),〈導論〉,《世界藝術史(原文版A
World History of Art)》,木馬出版。
4. 夏綠莫 (Jean-Luc Chalumeau),《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
》,藝術家出版。
5. 亞諾‧豪斯(Arnold Hauser),《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邱彰譯,雄獅出版。
(七)台美:顏娟英等,《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雄獅出版。
(八)中外歷史、文化史:高中課本...
三、功略級
(一)中藝:
1. Liu, He-Pin. "The Water Mill" and Northern Song Imperial Patronage of Art,
Comerce, and Science. The Art Bulletin, Vol.84, No.4(Dec.2002), pp.566-595.
2.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禮儀中的美術》,三聯書店出版。
3. 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6期(民
93),頁1-48。
4. 石守謙,〈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元西岸圖為例的思考〉,《美術史研究集
刊》第10期(民90),頁1-36。
5. 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路〉,《美術史研究集刊》
第5期(民87),頁77-122。
6. 王耀庭,〈從芳春雨霽到靜聽松風─試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
《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1期,頁39-86。
7. 王耀庭,〈傳顧愷之女史箴圖畫外的幾個問題〉,《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7期(民93)
,頁1-51。
8. 陳韻如,〈蒙元皇室的書畫藝術風尚與收藏〉,《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
與藝術》,台北故宮出版,頁266-285。
9.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允晨出版。
10.美術史研究期刊論文,網站
https://www.press.ntu.edu.tw/ejournal/j_query.asp?jname=11
11.台大藝術史所、中大藝術學所學位論文摘要。
12.謝明良,《中國陶瓷史論集》、《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若干篇章摘要,允晨出版。
(二)西藝:
1. E.H. Gombrich(宮部里賀)相關著作,參考《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
評和歷史》、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等。
2. Erwin Panofsky(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相關著作,參考《世界藝術史》導論、《藝術原
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等。
3. Meyer Schapiro(沙皮羅)相關著作,參考台大藝術史所網站參考書目西洋藝術類
https://homepage.ntu.edu.tw/~artcy/students/bibliographies.pdf
(三)台美:李普同等,《「島嶼風情」: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之研究》
四、沿伸編
(一)中藝:
1.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石頭出版。
2. 高居翰,《江岸送別:明初與明中繪畫》,石頭出版。
3. 高居翰,《氣勢撼人》,石頭出版。
4. 高居翰,《山外山》,石頭出版。
5. 台北故宮、北京故宮網站。
6. 圖錄《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名品篇。
7. 圖錄《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錦繡出版。
8. 圖錄《中國古建築之集》,光復出版。
9. 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等展覽
10.維基百科(中文和英文版)、Google大神...
11.薄松年,《中國藝術史》,聯經出版。
12.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石頭出版。
(二)西藝:
1. 歐納(Hugh Honour)、弗萊明(John Fleming),《世界藝術史》本文,木馬出版。
2. Robert Cumming(羅伯.康鳴),《西洋繪畫名品》,田麗卿譯,遠流出版。
3. 圖書館幾套大部頭圖錄。
4. 維基百科等。
5. 相關展覽:含現代美術、特展等。
看到這邊還沒按左鍵,大概表示我們志趣相類了 XD
接下來是我實踐這份落落長書單的方法
─是的,我沒把每本書都讀完 :P
書單乍看之下非常繁雜,其實裡面很多文章都收在同一本書,
或者散在期刊裡面,算起來份量並不如看起來恐怖,
而且各書在內容上都有連結,可相互參照,增加印象,
只要做好整理筆記,就能大致掌握內容。
方法解說如下:
一、入門級:給像我一樣,初來乍到,沒有藝術或歷史相關背景的非本科生。
《中國美術史稿》將青銅陶瓷繪畫書法等分成單元寫成,
並加入作者自己的觀點,研究方法較為傳統。
我讀這本書時並未做筆記,
只對一些中國藝術史中較為重要的人物、作品、軼事稍有印象而已,
之後要看的書會持續補強。
這本書需要對以下關鍵字有印象:
魏晉顧愷之、二王,唐代張彥遠、閻立本、張萱、周昉,五代「荊關董巨」,北宋「李郭
范」,南宋李唐、「馬夏」,元代趙孟頫、錢選、「黃吳倪王」,明代「沈文仇唐」、董
其昌、徐渭、陳洪綬,清代「四僧」、「四王」、「八大」、「八怪」,清末民初齊白石
、張大千等。
《劍橋藝術史》雖有8冊,但開數不大也不厚,內容深入淺出,
適合拿來架構西藝整理筆記,
讀完整套便能對西洋藝術史有粗略的瞭解。
《台灣美術閱覽》簡述台灣的美術發展史,可以此架構台美的整理筆記。
二、基礎級:用於考試答題的基礎知識,是準備筆記的重點!
(一)中國繪畫:
高居翰的《中國繪畫史》可拿來作為中國繪畫史的筆記架構,
而該書較為缺乏的漢前時代,以及各代詳細內容,
可以從《中國繪畫三千年》和《美感與造形》補充,
並參酌《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圖錄。
注意:同一作品在不同書中出現越多次,代表越重要,
可參照這些書籍互相比較,增加印象。
(二)書法:
〈無形之相─書法藝術〉精要簡述中國書法發展史,
是我書法史的筆記架構。讀完全文、做好筆記,
再輔以重要名帖圖錄,以及台灣近代書法發展,
這方面的準備就差不多了。
(三)中國工藝:
《中國工藝美術史》屬簡略的通史類小書,
架構清楚但內容尚不足應付考試,
筆記整理時,可輔以《美感與造形》工藝相關篇章參酌補充。
另外,綜觀台大藝術史所考古題,以及台大、中大教授的研究範圍,
少有出現「紡織工藝」的題目(但北藝去年有出),
但這占《中國工藝美術史》比例不低且內容駁雜,
筆記時若時間有限,可略加斟酌。
工藝史中的青銅器型琳瑯滿目,
而考試時主要用於名詞解釋或答題舉例,
因此準備時不須死記,留有印象即可。
(四)西藝:
Gombrich在《藝術的故事》中平鋪直敘,
並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史實,準備時不太容易抓出重點,
可參照先前筆記補充。
本書插圖多為名作,考前可加以強記,作為答題舉例之用。
楊生《西洋美術史》屬國外大學的西洋美術史教科書,
有志研究西方藝術者可加以參照補充。
兩本書都有原文版,英文能力佳者可直接挑戰原文,
同時增強自己的英文答題實力;
一般人如我者,則可權衡時間分配,
以瞭解內容為最優先,量力而為。
(五)中國藝術史理論:
藝術史理論、史學方法是研究藝術史的重要工具,
也是考試時答題的主軸。
前面的史料都是實例,而理論則將這些實例串起來,
成為完整(或自圓其說)的答題內容。
因此這方面的準備重點在於「理解」、「應用」而非死記,
每篇文章劃記重點,並試著用100字以內摘要即算完成。
〈賦彩製形─傳統美學思想與藝術批評〉統整傳統畫論,
也導讀並評述書單後幾篇古代畫論;
〈歷代名畫記敘論〉、〈筆法記〉、〈林泉高致〉、〈東坡論畫〉必讀,
分別是中國早期繪畫思想、山水畫論和文人畫論的經典之作,
文章不短,抓住重點即可,
考中國藝術史時,我都拿〈筆法記〉跟〈林泉高致〉招搖撞騙(誤)。
大學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多有這些古文,可直接用網路查詢。
《中國古代繪畫名品》研究篇提出中國繪畫研究上的盲點,
簡介畫史書目,並敘述中國藝術百年來的研究發展,
對畫史考題及研究計畫的撰寫很有用。
《藝術史與藝術批評》重點在明清之際繪畫的轉變,
以及部分西方藝術史學方法論的導讀。
前者算是《風格與世變》的橋樑;
後者則是西洋藝術史研究理論的簡介,
唸完後便可大致掌握幾項重要理論,值得一讀。
《中國繪畫思想史》我只記得先秦篇的「祀與戎」,
以及青銅器「饕餮」新解重點,
其他幾乎過目就忘 XD
時間如果不多,先秦部分讀完即可。
但若對各章重點有印象,我想有助於時代繪畫思想的答題。
(六)西洋藝術史/學理論:
《藝術史學的基礎》真的「非常基礎」,
三兩下就解決掉幾個重要概念,
適合藝術史學方法入門者。
有志西洋藝術者可挑戰下篇書目,
不然讀完上篇足矣─上篇份量不到全書一半。
《藝術史的原則》是研究藝術史者必讀之作,
幾乎所有西洋藝術史研究書籍都會提到這本書,
本書架構完整,讀完就可大致掌握風格分析的研究方法,
誠心建議英文不錯或有時間者讀英文版,
中譯版我讀得很吃力,吃力到只劃重點而不想做筆記...
《世界藝術史》是一本A4開面共900頁的藝術通史,
對我來說,時間有限卻要把它讀完真的太難,
所以我非常偷懶地只讀導論:P
導論除了講述藝術史的研究發展,
也簡述了幾項當前重要的研究方法,
如沃夫林、潘諾夫斯基、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等,
算是研究方法的大整理,答題很好用,
有些東西甚至曾出現在考題中!
《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
是我拿來應付幾所「藝術理論」考科的書籍,
內容簡述古希臘至今幾個重要的藝術理論,
供大家參考。
《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是藝術社會學的論著,
我只看了目錄和其他書籍的介紹(遮臉);
但西洋藝術史考科有不少相關考題,
建議專攻西洋藝術史者一讀。
(七)台美:
《風景心境》是台灣日據時期報紙對台灣美術的報導和評論選譯,
我只讀了上冊導讀7篇,補充之前台美筆記。
(八)中外歷史、文化史:
我只看高中歷史課本的重點劃記和整理。
找不到或者不想讀課本者,
可參考板友librelibre的考研心得:)
三、功略級:研究方法佐藝術史料的實例,考題接招重點!
對我來說,基礎級的史料和研究方法準備到一定程度後,
還需要讀一些學術論文才有辦法答題,
不然看到考題時,會出現空有史料及研究方法,
卻不知如何下手答題的窘境。
書單雖長,都是我上學校繪畫史課程的參考資料,
但基本上每篇論文的重點各都只有一個,抓住重點就能答題。
舉例來說,
〈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
是要重現西漢的墓葬思想和宇宙觀;
〈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十三帝王圖研究〉
還原當時畫家對過去人物的主觀詮釋;
〈風格、畫意與畫史重建─以傳董元西岸圖為例的思考〉
採風格分析等方法鑑定作品真偽和年代;
〈傳顧愷之女史箴圖畫外的幾個問題〉
研究繪畫內容以外的題記、刻印、裝裱等鑑定線索;
〈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路〉、
〈從芳春雨霽到靜聽松風─試說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繪畫的宮廷背景〉、
〈蒙元皇室的書畫藝術風尚與收藏〉、
〈The Water Mill〉說明皇室(政治勢力)與藝術的互動等,
只要答題時舉出這些學者的論文(有些就是所上老師的研究),
我相信能多拿一些分數。
現今台、師、中的中藝考試繪畫領域集中在兩宋院畫、
元代文人畫名家、明末董其昌和清初畫家等,
陶瓷工藝則著重貿易陶瓷和復古傾向,
考生可針對這幾個領域去找相關論文。
搜尋範圍視各所而定,
我主要看《風格與世變》相關篇章、
台大藝史所美術史研究期刊網站、
以及台大藝史所近幾年的學位論文摘要。
對特別領域有興趣,
或自覺不足的人可參考相關論文集的摘要,
求其重點瞭解,不須死記。
西洋藝術史的論文我幾乎沒有涉獵,
畢竟不是個人考研的方向,
因此這部分的書單我主要參考之前幾本書提及的篇章整理,
有興趣者可從台大藝史所網站的參考書目中,就西洋藝術部分下手,
或者參考師大、中央的期刊及學位論文。
台美部分我主要讀《島嶼風情》論文集,
有些圖表還滿實用的,可作答題參考。
另外我沒讀1950年代後的台灣美術發展,但考題有出!!
懇請熱心板友提供相關書目:)
四、沿伸編:對付台大冷僻的名詞解釋,以及令人傻眼的申論題目。
這方面其實是最難準備卻又不得不準備的類目,
連方向都無從抓起,充分表現藝術史領域的博大精深...
我用的方法是:翻過高居翰「隔、江、氣、山」四大黑書,
把幾個比較有趣的重點各用一行文歸納;
再上台北、北京故宮的網站,
讀過上面的著名展品說明,
留下一點印象;
接著看台大考古題的名詞解釋,
用Google把這些名詞查出來...
有空時,可以到附近的博物館,或者故宮看看展覽,
放鬆一下心情,也「瞻仰」甚至練習評論藝術品原件,
是個不錯的寓教於樂。
我覺得這滿重要的,讓自己體會為何而戰,
考題也會出展覽:今年台大跟中央都出了展覽題,
廣義來說還不只一題,而且是大題申論,有看有拿分!
我就因為看了梵谷展、故宮雍正展、蔡國強展而能答題。
如果還有時間,可以看看圖版圖錄,作為答題舉例參考,
例如《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名品篇、《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
《中國古建築之集》、《中國藝術史》圖版等等。
聽說師大複試會考圖片,看一些圖或許會有用處。
其他書目就完全看個人的時間與興趣,
《鵲華秋色》我就只看書中標題;
《世界藝術史》本文我只對照圖版,
但說實話,如果沒有考試壓力,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西洋繪畫名品》是大開數但淺薄的圖鑑,
看完可大致知道西洋古典繪畫的語彙。
沿伸編的準備方式簡言之:
圖錄工具書、搜尋引擎、看展及量力而為!
以上書單及解說共5554字,爽!
下次再寫排程準備、筆試和口試心得(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91.1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