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茉莉的最後一天
#體制下的教育 #你的人生應該是誰的
看到這個故事我真的特別有感觸。
之前分享過的公視系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尤其是《茉莉的最後一天》,和這個故事裡的女兒,感覺是很多台灣的孩子的身影。其實之前分享的時候,也很想和大家談談我本身的經歷和感受,但礙於當時在搭公車,覺得這些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所以希望是可以找一天,當我整理好思緒後再和大家談談。
如果之前看過美劇 #漢娜的遺言 應該會知道那是個,談美國高中生霸凌的故事,劇中的主角因為在學校受到同學霸凌,痛苦不堪後自殺。但我看完後想到的是,在台灣更多是因為受到父母與老師的霸凌,以及認為自己無法符合整體社會的期望而自殺。
我一直都記得,高三考完學測後的某一天,我的一個同班同學告訴我她要去參加她國中同學的喪禮,因為他燒炭自殺了。自殺的那位同學念的是台灣的第一志願,建中,同時也是每年都會有人自殺的明星高中。自殺的原因似乎是,考完學測後他不滿意,媽媽和他對自己的期望都很高,所以在準備指考時,可能受不了壓力就自殺了。
和胖子講了這件事情後,他一直覺得無法理解以及對台灣的教育體制感到訝異。他認為學校不是應該要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包含心理狀態,並且防止學生自殺嗎?為什麼每年都有學生自殺,學校竟然沒有改善,大家還是拚了命想讓孩子念那所高中? 胖子的家境並不富裕,但很幸運地拿到了獎學金念了當地昂貴的私立學校,並且很順利的考上了劍橋大學,念了自己最愛的數學系。胖子沒有經歷過我們所謂的升學壓力、打罵教育,他說反正他爸媽也沒念大學,所以他有沒有考上大學對他爸媽來說都無所謂。對於學校來說,也沒有一定要考上好大學這件事情,學生們只要盡力而為,念自己喜歡念的東西最重要。也因此,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英國的小孩可以八點上課、三點下課,下課後經營社團活動,不用去補習班,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念自己喜歡念的科目,然後念牛津、劍橋,台灣的小孩卻要在補習班度過自己的人生,接受社會的檢視,考上自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唸的科系。
為什麼看了這些會讓我特別有感觸?因為我媽,就跟電視劇裡的媽媽一模一樣。從小只要考不好,被打被罵、被撕考卷,各種冷嘲熱諷,賞巴掌根本是家常便飯。直到有天,我媽又要賞我巴掌時,被我徒手擋下,從此她再也不敢賞我巴掌,然後和親戚朋友說我是小太妹。
一直以來,有許多人私訊我,告訴我他們想追求夢想,但父母又極力阻止,對於父母來說,考上好大學、找份穩定的工作,比什麼都來的重要。甚至已經念了政大還不夠好,要念台大,念了台大,最好可以考公費留學出國。或者很多人會被拿來跟親戚朋友的小孩比較,或者跟自己的兄弟姊妹比較,如果自己表現得不好,就會被說很沒用、沒前途。
我其實很了解這些,因為我的兩個堂妹都考上了台大,逢年過節都會被拿來說嘴,自從沒有考上明星高中後,我的爸媽也一直各種的冷嘲熱諷。甚至當我說要出國留學時,我媽還說,你以為你回來薪水會有現在的兩倍嗎? 我說會。現在我的薪水真的是當初的兩倍多,雖然繳的稅是四倍.....
我想說的是,如果當初我是個聽話的孩子,或許我真的會考上北一女、考上台大,也可能中途我就自殺身亡了。總之,絕對不會有現在的我。
或許我們現在看這些電視劇或故事,會說那些爸媽是有病嗎?的確,我也覺得他們有病。我媽,從小也是被我外婆打,相信我外婆也是被她媽打,所以這就是他們的教育方式。
我很慶幸,我從小就覺得我爸媽都是神經病,因為我阿嬤是非常堅持不體罰的人,高中跟我爸媽吵完架後我就跑去跟我阿嬤住。很幸運的,至少在我的家庭中,有人一直視支持我的(雖然阿公阿嬤都會支持孫子居多),但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動力。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家庭中,他們可能沒有我那麼幸運,所以一直無法擺脫父母的枷鎖,從小做的就是,讓父母高興,成為父母想成為的樣子,成為所謂的乖孩子。直到出了社會,發現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說考公務人員就考公務人員,或者因為父母說念醫學系而當了醫生,或者因為父母說念法律系而考了律師。
從頭到尾這些父母,也只會說,我是為了你好。但他們真的是為了你好嗎? 還是為了他們所理解的社會期望?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希望自己為孩子的付出是看的見的? 同時不只是父母,有時甚至你身邊的朋友、你的同事、你交往的對象,都會給你他們所認為,對的建議,並且一直跟你說,怎樣比較好。
可是實際上,要為這些決定負責的,要度過這些時間的,其實還是你自己。
《茉莉的最後一天》,一直到她自殺,她媽還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雖然很可悲,卻也很真實。因為她媽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自己這麼努力的對女兒好,女兒還要自殺?我想這就是,每個人對於愛的理解並不一樣。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一直以來,愛本來就是很抽象的事情,並不是你覺得你愛對方就是愛,也並不是對方覺得愛你就是愛,或者你們覺得怎樣是對對方好就是好。我想,尊重,是我們最需要的。
在體制下的我們,都太被動。我們喜歡別人告訴我們怎麼做是好的,同時也覺得痛苦,因為我們自己根本不喜歡別人替我們做的那些決定。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很希望,看到我的文章的你們,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努力、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自己尋找答案。不管你們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至少都還有自己。
我想,故事中的女兒,應該也是很努力的為了自己的媽媽,念到了獎學金、念到的博士,只是她其實到最後,不知道自己是為了誰而做這些,因為她沒有了自己,只是希望讓媽媽覺得,自己做的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或許我不是當事人,也沒有資格去說這些,只是希望,各位在努力奮鬥的當下,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努力。
往往我們在一個環境時,很難去做不同方向的思考,雖然大家都知道我們應該要有創新思維、跳脫框架,但當你在那個框框時你就是跳不出,最後讓自己走到了死胡同。
小時候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當個好學生,為什麼我們要上學,為什麼我們要聽老師說的話? 聽父母的話? 我弟一直說我是個很誇張的人,因為沒有一個小學生會在被賞巴掌時,把巴掌徒手接下。我想,當時因為我很生氣,我覺得我為什麼要被打,我不懂。我不懂大人為什麼可以打小孩,只是因為他們比較高大嗎?後來我弟長的比我媽高,我媽也不敢打他了,他只要大聲說話,我媽就說他跟流氓一樣。
我想說的只是,我們會聽話,也只是我們自己選擇聽話,如果我們不想聽的話,其實打架我們還是打得贏吧......或者他們恐嚇我們,我們恐嚇回去的話,他們還是會嚇到的.......
最討厭的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不然你是要我去死嗎?」這兩句話我媽也常講,但每次我媽都沒有去死,他只是跑出去血拚而已。還記得當初在選大學時,我一直很想念東華,我媽一直叫我念輔仁之類的,我只跟他說了一句「輔仁學費貴兩倍,你是要出錢嗎?」然後他又說,「畢業後會比較好找工作」我說「那我沒找到工作,你要給我一百萬嗎?」
如果我爸媽真的有錢到我可以不用工作,我應該會比較聽話吧!這樣至少我畢業後可以說,阿~找不到工作,那我開一間公司好了,當不了工程師沒關係,可以開一間HTㄈ,沒錢的時候,還可以賣一些部份給Google。
東華法律指考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李茂生教授,您的禮貌呢?台灣家長看待教育的本質,是浪費》
一開口就人身攻擊,您真沒禮貌,虧您還叫禮貌生。
要打李茂生是很不方便的事,因為電腦會自動換字,變成禮貌生,我還要回去把禮貌改掉,就沒禮貌了換成李茂。這不是我的錯,是輸入法的錯。
這樣拿您名字開玩笑,您開心嗎?
不開心、不舒服的話,就算您不認同袁主任的言論,您為什麼要開我們系主任玩笑?言論自由不是這樣玩的吧?
言歸正傳,不管幾級分,為了分數、只為了進台大,而去讀自己沒有熱情的科系,都是浪費,非常浪費。
但眼下台灣的教育制度和民風,完全就是以「浪費」為導向在行進,高分的孩子都應該到熱門科系,去讀冷門科系就是可惜浪費沒前途。這個國家徹底的病了,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當年林業最輝煌最賺錢的時光,人人擠破頭想進森林系,森林系就這樣制霸成為超越醫學系的「第一志願」;而今天風水輪流轉因為台灣林業的崩壞,淪落為所為「冷門科系」、「跳板」、「48級分就可以進的爛系」。
賺大錢就是傑出的第一志願,不賺錢就是冷門的末段科系。森林系可以說是嘗盡了人情冷暖的辛酸血淚。
發現了嗎?台灣人在評斷一個領域傑不傑出,好不好棒棒,是用「好不好賺」來衡量的,不管孩子在哪個領域多有興趣多有天份,只要不是能賺錢的領域都只換的到一句「啊那個沒用啦!」「整天玩___,沒出息!」「能不能學學XXX,把玩___的時間拿去讀書,就可以考上醫學系了?」(___請填入各種領域長才,尤其是藝術與文科)在家長眼中,只有念醫學電機法律三組第一志願才不浪費,進去一個科系,只要成績比更「高級」科系的最低錄取分數高,那就是浪費。
這是何等荒唐?我們的教育什麼時候變成錙銖必較的商業買賣了?分數可以讀台大但是我喜歡花蓮的好山好水所以去東華,浪費。分數可以上台大但台大沒有設計類群所以我去台科大,浪費。分數可以上台大醫學系但我更喜歡山林、立志投身保育,所以我選台大森林系,這浪費到家裡哭天搶地跟你革命還能上報紙。
到頭來,我們只能羨慕先進國家有管理周全的好山好水、有最先進的科技、有發展蓬勃的藝術產業、有走在時代前端的設計、有群英齊聚的樂壇、有領先全球的動漫產業……當政府只會成天喊口號:我們要發展動漫產業、設計、創新…等等看似充滿希望的計畫時,回過頭看發展這些產業需要的人才、英才甚至天才,多半在教育階段就被家長用「這個沒前途」給消滅了。
妄想著要有健全的產業發展,家長們卻只願把孩子塞在少數幾個「熱門」領域裡面,這不是笑話、癡人說夢,什麼才是妄想?你知道台大醫學系高到莫名其妙的轉出障礙究竟是為了防止什麼嗎?答對了,為了防止少數家長花費一生心血栽培的傑出寶貝們在失去他們的控制後,決定聽自己內心的話不當醫生,去當物理學家、電子工程師、外交官了,強者我朋友們如是。
到這邊,你覺得究竟是分數比較低的人因為制度,能夠進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校系,然後因為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拼命讀書成為卷哥卷姐,在未來獻身這個領域是「浪費」、「制度缺陷」、「漏洞」;還是把聰明的人硬塞到高分科系裡面,完全不顧他的興趣志向,最後只能在該領域鬱鬱寡歡成為一介平淡人物,是「浪費」呢?
繁星的美意是讓資源不足的傑出偏鄉學生,能如願進入夢想中的科系,增添校園學生的多元背景,不致讓高分的學校淪為均質化的貴族學校。當然像袁主任講的我也同意,不管怎麼樣的制度一定會有那麼一群人,利用這個制度當跳板,只為了自己的升學夢,排擠了更想要進這個科系、滿懷熱情的人,再轉出去之後徒留一個冷清的空位與一個個被打碎的夢。雖然有時候對學生而言這是不得已的策略,徹底體現了升學體制的激烈競爭,畢竟再怎麼完美的制度依然會競爭,赤裸裸殘酷的競爭。
退一萬步來說,今天人家就是有本事當全校前幾,48級分2年過後如果拼成卷哥,今天酸的人要不要去給他磕頭?住海邊喔?我那年的指考榜首進了台大可以玩到被當掉4/5的科目,隔年又拿書卷獎,讀書只是要與不要、拼與不拚的抉擇而已,今天讀不好不代表明日也會爛,學測幾級分關你何事?自己考不高分也沒有當全校前幾%當年不申請繁星,今天才在那邊酸有努力的人,魯不魯啊?
人們必須接受事實:就算對一個領域有熱情與天賦,人就是殘酷的有能力高低之分,但不代表低分的人就是沒能力;繁星計畫進台大拿卷當學霸的比比皆是,但混不下去的也多如牛毛,就像台大法律系有李茂生教授,也出了一個馬英九。你不能說全部的台大法律系學生都是李茂生,也不能說全部的台大法律系學生都是馬英九,你才馬英九,你全校都馬英九。「以偏概全」是目前台灣大眾思考的一個盲點,忽略群體的多樣性而將其一元化,然後開酸、開罵;這是作為一個懂得思考的成熟公民,所應盡力去避免的事,否則跟鹹魚有什麼兩樣?我們要思考的是該怎麼防止再收到可能會混不下去的學生,而不是一視同仁的批判繁星就是後門漏洞,不然你要那些拿書卷獎的傑出繁星們情何以堪?制度就是拿來一再修正的啊,不然叫憲法就好了,修都不准修,要修還得先公投。
制度不是一切,聯考也並不全然公平;再完美的制度,一樣會被敗壞的民風所摧毀。
當我們依舊繼續用分數評斷一切,覺得只有高分科系才是贏家,繼續遵循考試至上的12年國教完全不給孩子發展興趣的空間,那就不要妄想台灣能有傑出的設計師、建築師、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史學家、還有經營得當的美麗山林與成群的野生動物。當我們強迫有天份的人放棄自己的天賦與熱情,也不允許孩子在仍然青澀時就開始追尋自己的志向,當青春依然和念書劃上等號,那我們就別期待這座島嶼的文化能夠耕耘出什麼深度。
每個領域都很重要,別再說這麼聰明為什麼不去當醫生了,嘴巴把行行出狀元掛在嘴邊,小孩要填志願的時候身體倒是很誠實。當一個國家期待每一個聰明人全部都去當醫生法官的時候,就不要嘲諷為什麼福祿猴這麼醜。
只有當台灣的家長終於醒悟,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們擁有熱情與天賦的領域中,才能如魚得水、為社會創造最大的價值、就算不太賺錢也不會餓死,而不是看哪個科系賺錢就把小孩往那個科系塞的時候,台灣才能真正的向前邁進、找到屬於自己的競爭力吧!
而那個時刻,就是在看這篇文章的在座各位、曾經被逼迫著放棄你的夢想變成考試機器的各位,成為爸媽的那個時代了。
對森林系來說,這個畢業後不愁吃穿,造紙家具學術NGO公務員皆獨門生意,一手全包出路有夠多的科系,我想就用這段話來作為結語吧:
曾經滄海今為水,昔日英雄成狗熊。曾幾何時森林系要成為眾人的笑柄?當年輝煌無比的林業成為歷史荒洪中的漂流木後,如今滿山的人造林無人問津,老天也難回天,唯有靠森林經營才能永保人造林的健康永續、增進水土保持。直到有一天,當這座島上的人們,回想起林業這個夢,也就只有我們記得這個夢長什麼樣子,等待著我們一手編織這個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