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自治是為了學術自由
#不該成為傷害師生權益的藉口
大學自治可以變成公私立大學要外界不要介入,好維持其傷害師生權益狀態的藉口嗎?
范雲辦公室去年下旬接獲的一個陳情案,讓我們看到這個問題的任意性:
國立東華大學有3位學生「未繳清校內違停罰款」所以「無法完成離校程序」,最後「未取得學位證書」。
這個攸關學生學位取得的重大權利案,歷經學生聲請假處分、提起訴願、東華抗告等程序,最後東華大學才在教育部訴願決定前發給學生學位證書的情形下落幕。
個案雖然暫時落幕,但留下幾個值得我們共同思考的議題。
⁉️❶大學可自行規定綁住「辦完離校手續」才能「取得學位證書」?
《學位授予法》第5條規定,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並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者,授予學士學位。
取得學位的重點是「符合畢業條件」,那「辦完離校手續」是畢業條件嗎?
「離校手續」有點像上班族要離職的「離職手續」。依勞動法規,勞工若不辦妥離職交接手續,依法也不會影響離職的效力;但勞工對於雇主因此所受的實際損害,應負違約之民事損害賠償責任。
回過頭來,「離校手續」通常也是學校為了確保學生還書、還宿舍、還鑰匙、繳回學生證等事由,所設的「方便行政」的程序;和學生有沒有「符合畢業條件」,是否取得學位資格,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很讓人驚訝的,依據 @NSUTsince2019 昨天發布的調查結果,發現全台灣159間大專校院,竟然至少有:
-79間另訂辦法要求辦理離校手續方能取得畢業證書;
-22間學校以學則明文規範辦理離校手續方能取得畢業證書。
也就是至少有64%的大專院校,都用了「方便行政」的「離校手續」來綁定「學位證書」。
而教育部對此事,尚未表達立場。
⁉️❷ 校方可自訂超嚴苛停車管理規定,傷害師生權益嗎?
大學法第1條規定「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
大學自治的範圍在哪裡?大學法和大法官解釋(如450號、563號等)都非常明確指出,憲法第11條之講學自由賦予大學教學、研究與學習之自由,並於「直接關涉教學、研究之學術事項」,享有自治權。
不過,以校園內的停車管理為例,現在也被教育部和學校認為是大學自治的範圍。結果,各大學多自訂停車管理辦法,亂停車的除了可能被罰上千的罰款外,嚴重的還會被鎖上超大鎖;不知情的校外人士也一樣被管。
在台灣違規停車,有「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為法源,罰多少錢、怎麼罰,都有法律規定;要移置或扣留車輛,一定要由交通警察等人員為之。
但在一堵圍牆內的校園,彷彿成為「法外之地」,學校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各校的罰款數額,甚至扣留車子上鎖之類,隨便各校自己訂!
「停車」跟「教學研究與學術自由」有關嗎?該屬於大學自治的範圍嗎?
#大學自治是為了保障學術自由
#維護老師和學生權益
#不該成為處罰師生的尚方寶劍
以上兩個議題為例,都是大學圍牆內持續發生的現實:學生畢業證書被離校手續綁定、校園內的停車管理沒有基本規範。
教育部與各大學校方長期習慣的回應是「大學自治」。但,大學自治應該框在保障學術自由的範疇,原本為了維護老師和學生權益的精神,怎麼會現在反過來變成自訂嚴苛辦法來「處罰與傷害」師生的藉口?!
這只是目前從實際個案衍生來的議題,也歡迎大家給我意見。
我後續將持續跟教育部討論,校園內涉及類似「行政處分」侵害人民財產權的「校規」,或是為了行政方便而侵害學生畢業權利的「程序」,都應該檢討改善。
解方可能是教育部研擬基礎規範或行政規則,交由各校在不侵害老師和學生權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
更好的大學,我們一起努力!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東華 資 管 學分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年輕人很有潛力 只要給他們機會】
今天到台南主持 AI 論壇,我開放讓同學手機提問,結果令我大吃一驚,怎麼同學可以問出那麼有深度的問題。注意~~ 這是大學生,是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大一到大三同學,事實上,我大約只交過幾十個同學,就對他們印象深刻。
一個小時提出約 40 個問題,在此公布給大家參考看看,有些問題像是大學生的問題嗎?
1. AI人工智慧應用在FinTech未來的銀行將往哪裡發展
2. 請問院長AI的缺點是什麼?隱憂是什麼?而就其利弊來考量的話,AI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對霍金的警告(有關人工智慧的部分)又持何種看法?
3. 請問院長,之前在網路上看見國外有將AI應用在法庭上,且有助於增加法官判決的自由心證的客觀性,那請問AI將來有沒有可能成為法庭判決的主流趨勢?那會不會造成什麼問題或阻礙?
4. 院長您好,想請問您對於AI應用在教育上的發展可能?
5. 請問院長,學生該如何學習人工智慧?
6. 院長,您覺得人之基因差異,是否有機會應用於金融之風險評估?謝謝
7. 如果未來大數據應用在股市分析上,會不會導致技術分析完全崩盤呢
8/ 院長好,想請問,AI科技是否在金融方面比較不發達?如何改善這個問題?
9. 請教張院長: AI 的發展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在決策上避免人性的一些偏誤, 如身體狀況不佳、情緒化等 不過AI的訓練受制於訓練師的餵養,該如何避免訓練期間 如:資料爬蟲、整理、輸入、判斷等人為的認知偏誤 而最終發生AI 有定錨效應
10. 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失業潮 對於學生的我們 該如何因應?
11. 現在NCC說台灣要當個聰明的跟隨者,所以放緩5G建設,也想請問院長對這樣的NCC有什麼想法?謝謝
人工智慧所做的決定一定正確嗎? 當做錯決定時他有辦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嗎?
12. Google最近在台灣全面開放Google助理,其中的AI和Amazon Alexa , google home差不多,我覺得這是好事,但是目前台灣的法規仍然相對落後,請問院長對這樣的台灣有什麼想法?P.s.聽說台灣的AI控股很雷,建議院長現在別買,再等幾年,技術成熟再買
13. AI如果能檢測基因,那麼對於帶有遺傳基因的人會不會很不公平?比如說之前Dcard上面有婆婆就擔心,未來的媳婦家族家族的遺傳疾病,所以逼他們分手,那麼具有遺傳基因的人就沒有資格擁有小孩?
14. 請教張院長: 現在人類發展AI科技,人類賦予了AI一套思考模式,那到底AI會不會有一天對人類反噬,發生AI人工智慧消滅人類的電影場景
15. 院長你好,請問在從政期間,對於台灣政治看到的許多弊病,你一個院長當了3個月,許多的批評都是在說是因為你沒在做事所以造成罵聲最低最優質的院長,請問有什麼想要辯駁的嗎
16. 人工智慧在先前發展經歷了兩次失敗 到現在進入Deep learning 時代 是否是AI發展真正的成功?
17. 由於目前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每況愈下, 要找出破口勢必要靠著軟實力,那麼ai就成為了一口台灣可以喘息的氧氣 請問院長該如何把台灣的ai特色化以至於能成功推銷國際 政府有在這方面做打算嗎
18. 那因為AI的決定而產生任何形式之法律責任,那誰該負責
19/ 院長您好想請問院長將AI應用於長照在台灣是可行的嗎?想請問院長有何想法?
19. 人們不斷追求ai的創新,那如果現在堅守傳統,會不會是一條新的路
20. 院長好,想請問一下,AI對於我們銀行業會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21. 院長您好,在講座中您提到人工智慧強調應用,當今學習撰寫程式語言也成為商學院學生的必修學分。然而1.相較於資工系的同學,我們商學院(我是財金系)的學生有什麼樣的優勢和劣勢呢?2.如何判斷自我學習(包含課內與課外),能與當今AI在金融的發展接軌呢?謝謝院長:)
22. 張前院長好,根據您的講法.AI的準確度很大程度取決於輸入的資料,但若輸入的資料本身就是有bias亦或是manipulated? 例如這幾年台灣政壇開始有所謂的"網路聲量"的指標,但若根據這個指標,一個月後台南市長當選人叫林義豐,高雄市長當選人較韓國瑜。你認為這會是事實嗎?若不是,那AI的效度是否被過度渲染誇大?
23. 請問張院長,最近台鐵普悠瑪事故鬧得沸沸揚揚,請問未來能夠如何運用AI去避免這類的悲劇再次發生,謝謝。
24. 院長您好,目前在網路上十分火紅的「DoNotPay」法律機器人,協助一般人處理一些基礎法律問題,不用付出高額金錢,也可以享受專業法律意見,人工智慧大幅降低了一般民眾接觸法律知識的門檻,也間接造成了一些工作的減少,目前的AI就像一把雙面刃,想不被取代就必須與AI為伍,因此想請問院長認為該從哪方面著手增進我們自身的實力
25. 倫理問題仍然是阻礙AI發展的絆腳石例如在 法律AI比AI技術在其他領域上產生更多的人類倫理問題 只能對事情判斷對錯 而法律AI不能及時地通過感知當事人情緒進行情感交互幫助案件審理的進一步進行 在此要怎麼處理?
26. 院長,您好,先前與一些師長們討論過AI與區域鏈的結合,而我們的結論是他們已經呈現飽和的狀態。我想請問,那現在AI在哪個區塊是尚未發展如此純熟?而我們新一代又可以從哪著手?
27. 剛剛院長說到東華大學學生雖不知AI但卻很會善用工具想問院長有什麼基礎工具是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或課外練習
28. 在張前院長在任期間,據張院長的說法,韓國就已經要做8G了,台灣政府現在還在做5G真的太落後。請問張前院長,台灣甚麼時候要做8G???
29.韓國瑜市長候選人在館長直播說要發展高雄的醫療觀光,請問張博士覺得可行嗎? 南部還能怎麼發展
30. 院長提到有大企業併購許多AI新創公司那是否會在未來有企業全面壟斷新技術的可能性?
31.請問院長,對於AI發展的時間張院長認為什麼時候會衰退?AI的發展會不會使人類退化?
32. 樂高公司曾根據大數據分析,認為新世代缺乏耐心,決定簡化玩具設計,但忽略數據成因的後果,差點導致公司倒閉。大數據只能以量取勝,但是並不能分析人的消費行為。想請問院長,在大數據發達的時代裡,AI人工智慧有沒有機會分析人的內在感受,讓行銷定位更加精準?如果有,這些行銷業者該如何因應?
彭啟明
施光訓
東華 資 管 學分 在 歐馬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年推甄政大廣電的時候,還是高三的我,很熱血地連絡學姐,去政大旁聽傳院的課。那是很美妙的經驗,很多當年聽到的話,到現在我都還記得。
我不知道在這樣的場合,教學內容是不是會走山 (也許情緒會激動些),但是這次的事件的確是媒體素養課程活生生的好教材。從簡單的守門人、價值中立、框架理論,到複雜的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媒體政治經濟學分析。
對我而言,學習不是為了批判,不是為了向他人展現自己的博學,而是能在事件中/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期待能避免被情緒性論述煽動,看破那些不合邏輯的論述。
現實一點考量,對於推甄申請傳播科系的妳們來說,"對於這次服貿議題主流媒體的報導角度你有什麼看法?" 面試時,這麼大的一個問題,你要從何切入,用什麼角度作答?
郭力昕、孫秀蕙、柯裕棻都是充滿個人魅力的老師,你不需要上政大,現在就能現場聽到她們的課。分享這則訊息給關心台灣的妳你妳妳。
「反服貿抗爭與台灣媒體」課程行動
傳播科系教師聯合上課
反服貿青年週(3月25日到3月31日)
公民運動發展至此,我們卻沒有消極與悲觀的權利,只有努力向前。因此媒體改造學社發起 「反服貿抗爭與台灣媒體」課程行動,由傳播科系教師聯合上課,討論主流媒體的報導以及服貿對台灣傳播產業的影響等議題。目前已有21個系所,35位教師以及47門課加入(持續增加中)。
活動說明:
反服貿的公民抗爭行動持續延燒,但主流媒體相關報導卻有諸多缺失(包括對公民行動污名化,對公共政策報導不足,缺乏對政府的監督等),正凸顯了台灣媒體困境。同時,服貿協議不只攸關台灣民主制度與社會各層面,也將深深衝擊傳播與媒體環境。
作為傳播科系教師,我們相信,社會議題與新聞現場就是最好的教材與教室。因此,我們近期的傳播相關課程,在形式上將依照個別課程與師生所需,改採抗議現場教學、開放自主學習、停課鼓勵學生社會參與、或調整講題等。但無論形式為何,我們都將帶動同學討論下列議題:
一、當前主流媒體對公民抗議的偏頗或偏激報導,有何問題?如何改進?
在公民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衝突中,部分媒體按照老闆政治立場、或者利益考量,出現了醜化或激化抗議行動的報導。為何如此?我們如何透過制度變革,讓媒體報導能夠更專業?獨立媒體與公共媒體又可以如何扮演促進民主發展的角色?
二、服貿協議對媒體工作者、業者、消費者、及公民言論自由,產生什麼衝擊?
服務貿易協定內容包括了傳播產業(印刷、廣告、電信等)。當包括中國等外資進入台灣媒體產業之後,是否將損害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權與創作自由?是否將對本地產業有所損害?是否對於媒體消費者的多元選擇造成衝擊?又是否會危害寶貴的言論自由?
對於服貿的傳播議題討論,並不限於上列兩項敘述。我們將在課堂上進行有關反服貿傳播相關議題的民主討論,因為我們相信,國家屬於人民,媒體也屬於公民。
(授課地點以及是否開放公眾參加、請洽授課教師)
發起單位:媒體改造學社
上課地點:台北市濟南路一段六號開南商工大門口前
3月26日(三) 下午一點半 王維菁老師 師大大傳所 傳播政治經濟學
3月27日(四) 上午十點半 陳順孝老師 輔大大傳所 數位傳播與網路新聞
3月28日(五) 下午一點半 羅慧雯老師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所 數位匯流
參與教師與課程、持續增加中...
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 週二 性別與傳播科技
方念萱 政大新聞系 週三 基礎新聞採訪寫作
王右君 成功大學 週五 文化研究
王維菁 台師大大傳所 週三 傳播政治經濟學
陳炳宏 台師大大傳所 週三晚 媒體經營管理與財務分析
江淑琳 文化新聞系 週一 災難與風險
陳慧蓉 文化新聞系 週五 新聞學
江亦瑄 世新大學廣電系 週六 數位媒體使用行為
李明穎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週四 傳播史
林麗雲 臺灣大學新聞所 週二 當代新聞議題
邱家宜 東海大學 週四 媒體批判與社會批判
邱家宜 東海大學 週四 公民文化
邱家宜 大同大學 週二 公民媒體素養
柯裕棻 政大新聞系 週二 傳播與社會
柯裕棻 政大新聞系 週三 新聞倫理
洪貞玲 臺灣大學新聞所 週三 新聞與法律
胡元輝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週三 媒介寫作
胡綺珍 台師大大傳所 週二 全球化與媒體
陳慧蓉 文化大學新聞系 週五 跨文化研究
唐士哲 中正大學傳播系 週一 傳播史
孫嘉穗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系 週三 新聞學
孫嘉穗 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系 週三 國際原住民媒體
許瓊文 政大廣電系 週五 災難與傳播
郭力昕 政大廣電系 週三 藝術欣賞與創作-電影
郭力昕 政大廣電所 週一 影像基礎
傅秀玲 政大廣電系 週二 進階創意寫作
傅秀玲 政大廣電系 週三 畢業製作
陳順孝 輔大大眾傳播研究所 週四 網路新聞專題
陳順孝 輔大新聞傳播系 週五 媒介實務
陳順孝 輔大新聞傳播系 週五 新聞編輯
陳順孝 輔大新聞傳播系 週四 數位傳播
陳順孝 輔大新聞傳播輔系 週三 新聞學
陳春富 輔大影像傳播系 週一 傳播法規
林應嘉 輔大影像傳播系 週二 媒體素養
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 週三 傳播政治經濟學
馮建三 政大新聞系 週四 媒介問題
劉昌德 政大新聞系 週二 傳播與社會
劉昌德 政大新聞系 週三 採訪寫作
劉慧雯 政大新聞系 週一 媒體素養
劉慧雯 政大新聞系 週五 媒介溝通與管理
劉慧雯 政大新聞系 週五 新聞媒體實驗
戴瑜慧 交大傳播與科技系 週一 社會紀錄片
黃淑鈴 交大傳播與科技系 週二 媒體文化與社會
簡妙如 中正傳播系 週二 音樂、影像與展演
簡妙如 中正傳播系 週三 文化研究與批判理論
羅慧雯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 週二 媒體經濟學
羅慧雯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 週三 傳播政策與法規
本學期未開課老師,但連署支持本活動
孫秀蕙 政大廣告系
張錦華 臺灣大學新聞所
黃順星 舍我紀念館的研究員
魏玓(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副教授,出國訪問中)
林鶴玲 台大社會系
相片提供/李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