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新增185例本土、15例死亡,陳時中:雙北確診數往下是較好的趨勢;近月確診的解隔離人數已達一半;居家快篩指引本周公布,學者籲結合企業、社區篩檢;航空機組員7月1日起採7+7加嚴新措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新增185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個案,新增死亡15例。新增確診中仍以新北市9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42例,基隆市14例。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雙北市確診人數都往下,疫情比較平穩,但不能鬆懈,要一起撐住。
昨日傳出有護理師擔心將病毒傳給家人,壓力過大而輕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應該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名單。陳時中表示,知道同住家人的擔憂,但列入優先施打,在造冊作業會有困難,現在交通部已經努力和旅宿業者協調,提供較優惠的房價讓醫護人員使用,降低大家的擔憂。
陳時中上週表示將開放居家快篩,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在11日核准3款居家快篩試劑,最快本週抵台,相關指引也預計本週公布。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居家快篩相關指引,食藥署已有草案,民眾在前端購買時就會媒合醫事人員,面對面或線上指導怎麼做居家快篩,有結果後轉介到醫療院所,所有流程都會公布。
■陳時中:確診人數下降,仍不能鬆懈
根據指揮中心資料,今天新增的185例本土病例,為83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13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9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42例,基隆市14例,桃園市10例,苗栗縣7例,花蓮縣4例,彰化縣及新竹縣各3例,宜蘭縣2例,台中市及雲林縣各1例。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5例中,37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3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今天新增15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9位、女性6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0日至6月8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13日,死亡日介於6月5日至6月13日,只有1位沒有慢性病史,截至目前台灣的致死率為3.4%。
陳時中表示,確診數較平穩,從發病日和確診日看數量,都呈現往下,雙北市確診數也往下,是比較好的趨勢,但不能鬆懈,要一起撐住才行。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現在確診數下降,但愈來愈分散,在各社區廣設篩檢站的效果下降,隨著檢疫、居家隔離人數減少,台北市要改採「冷區殲滅戰」,恢復過往精準疫調,詢問確診者發病前兩、三天接觸者,透過同心圓方式,精準將感染者找出來,從源頭開始管制。
■解隔離人數已達一半,不過仍維持10+7天隔離政策
陳時中表示,這波本土疫情從5月11日到6月12日,累計公布11,547位確診,已有5,802人解除隔離,比例為50.2%,整體醫療供應較緩解,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壓力也較小,可以做比較多的因應。
羅一鈞補充,專責病房收治人數,最高峰是在6月4日,全國到達2,539人,其中雙北1,627人,之後呈下降趨勢,今天全國是2,198人,比最高峰時下降14%,雙北則是1,532人,比最高峰下降11%;專責加護病房人數,最多是6月7日,全國有435人,其中雙北294人,過去一週持續下降,今天是全國389人,雙北佔268人,有些中南部縣市專責加護病房協助收治,總計16%收在中南部縣市。羅一鈞說,隨著醫療慢慢舒緩,集中檢疫所和防疫旅館會慢慢增加,後續會持續整備,讓民眾可以分流到適合場所。
不過現行規定,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到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隔離10天,之後再自主隔離7天、解隔離時不採檢的政策,目前仍不會改變。台大副校長、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根據國外經驗和實證資料,即使沒有PCR核酸檢驗,確診者在17天後就沒有傳染力,接觸者不用太擔心。有些民眾會在後面幾天自行去採檢,發現仍是陽性,這狀況比較像是過去台灣有些案例在後期又復陽,今天在專家會議討論後,專家認為仍維持10+7天措施,且不用再採檢,會蒐集更多實證資料,讓民眾放心。
■居家快篩指引本週公布,學者籲居家篩檢結合企業、社區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現在台灣大流行疫情已經控制住了,接下來要進行小波感染控制、加強疫調,找出隱形感染者,另外也要針對無法維持社交距離、風險較高的機構,如長照中心進行定期快篩。
衛福部在10日宣布廣篩四大策略,除了這波本土疫情剛開始就廣設的社區篩檢站、企業自主快篩外,也將首度開放診所自費快篩和居家快篩。食藥署證實已在11日通過3款居家快篩試劑,其中2款是居家核酸快篩試劑,與PCR核酸檢驗陽性一致率約90%,1款是抗原快篩試劑,陽性一致率可達82%以上,最快本週抵台。
羅一鈞表示,這些居家試劑都還是要伸到鼻孔或鼻咽採檢,因此必須要有專業指導才不會採錯,食藥署已擬定草案,規劃從購買到做出結果後的相關流程,近期將公布。例如前端購買時就媒合醫事人員面對面或線上指導怎麼做居家快篩,若快篩陽性,民眾必須戴口罩,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採檢點進一步確認,採檢點若測出陽性,會依照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24小時內通報,民眾也可以打防疫專線1922諮詢。
羅一鈞強調,居家快篩仍有偽陰或偽陽可能,不要覺得驗出陽性就驚慌失措,或驗出陰性就覺得沒感染,陰性仍需要自我健康監測;民眾若覺得有症狀卻驗出陰性,有可能沒採好或病毒量太低,可以再做一次居家快篩或是到採檢點做常規檢驗。
今天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指出,苗栗電子廠群聚案已透過一層層篩檢找出確診者,6月9日998人PCR篩檢,有30人陽性,6月11、12日再針對4,947人篩檢,4人確診,13日就地隔離的移工做第三次篩檢,930人有8人確診,6月15日則預計再篩檢竹南6家電子廠高風險的居家隔離移工共1,425人,預期因為環境風險高,確診會再增加。苗栗縣府也在周邊社區設篩檢站,目前共篩檢2,200多人有1名快篩陽性案例。
是否針對其他高風險產業如運輸業、市場,訂出統一的定期篩檢策略,陳時中則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正在研議一些可以快速PCR檢測的方式,將快篩陽性到PCR確診安置空窗期拉到最低。
陳秀熙建議,可以連結居家、企業和社區篩檢,現在很多企業都打算自己在企業快篩,另外也應該針對居家辦公的員工和員工的家屬,採用居家快篩,有問題再去社區篩檢站進一步確認,企業也可以跟診所結合,讓員工到配合診所快篩。
■疫苗造冊頻出爭議,陳時中:可勾稽勞健保資料
這兩天許多縣市陸續開放預約疫苗,但傳出有醫療院所浮濫發放在職證明,加入許多未在第一線服務的診所助理、行政人員,甚至眼鏡行的非驗光師人員都能造冊優先施打,有專家呼籲應該勾稽勞健保投保資料,台北市政府坦言沒有人力可以一筆一筆看,目前只能採信任制。
台北市驗光師公會及台北市驗光生公會發表聲明,造冊600多人都是驗光人員,非隨意的眼鏡行員工。對此陳時中表示,驗光師的確屬於醫事人員,符合第一類第三風險,但「其他相關人員,確實有些認定困難。」勞健保是很好依據,基本上原則是有約聘雇關係才算。不過投保時間要多久、如何查證,指揮中心則沒有進一步說明。
昨日另傳出有護理師這段期間工作緊繃,回家也擔心將病毒傳給家人,只能關在房中,因壓力過大而輕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應該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名單,降低醫護壓力。陳時中表示,知道同住家人的擔憂,但列入醫護同住人員優先施打,在造冊作業會有困難,現在交通部已經努力和旅宿業者協調,提供較優惠的房價讓醫護人員使用,降低大家的擔憂。
■機組員7月1日起採7+7新措施
航空機組員3+11天的檢疫期限引發許多爭議,6月12日已公布一次新制,採5天居家檢疫,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今天指揮中心再度加嚴規範,針對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的長程航班,7月1日起採7+7檢疫策略:
1. 尚未接種疫苗及接種1劑疫苗未達兩週者:
6月12日起,採5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7月1日起,採7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14天抗原快篩)。
2. 接種1劑疫苗且滿兩週,但尚未具完整疫苗保護力:
6月12日起,採3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11天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7月1日起,採5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
3. 完整接種2劑疫苗達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每3個月監測):採7天自主健康管理(結束日PCR陰性)。
針對短程航班(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則延續6月12日後的制度:
1. 未完整接種疫苗達兩週及抗體檢測陰性者:採14天自主健康管理+每14天PCR監測。
2. 完整接種疫苗滿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者(每3個月抗體監測):自我健康監測+每14天PCR監測。
陳時中表示,這樣的規範是希望機組員可以快去接種疫苗,沒有接種者,防疫措施會加得更嚴。內政部次長、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前艙飛行機組員已有83%打了第一劑疫苗,後艙機組員則有57%,目前機組員都只有打第一劑,第二劑要到六月下旬。
(文/林慧貞;設計與資料整理/林珍娜、戴淨妍;攝影/馬雨辰、林彥廷、鄭宇辰)
#延伸閱讀
【台灣社區流行傳播大解盲:哪些是超級傳播事件?三級警戒政策夠即時嗎?全民防疫效果如何?】https://bit.ly/3wka2QH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快篩 #居家快篩 #PCR #疫苗 #造冊 #機組員檢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
林慧珍助理教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自1986年6月25日起在台視播出的公視節目《愛的進行式》的第50集「英文零分」,內容強調作弊是一種僥倖的行為,不論是基於同情心幫助別人,或想藉此獲得高分,都是不誠實的。順便一提,此集是洪弘恩取代方向中飾演志豪的第二集。
這一集《愛的進行式》的演職員名單如下:
演員:
王道(飾 林振唐)
林月雲(飾 管浩雯)
鄭宜雰(飾 林莉萍)
洪弘恩(飾 林志豪)
連乃慧(飾 林青萍)
編劇:何綺華
導演:魯澤人
節目顧問:賈志宏
製作人:李翰瑩
剪接:蔣昌台
執行製作:毛中興
製作助理:黃浩洲
攝影:胡忠偉
燈光:宋殿生
場記:高一萍
化妝:任惠玲
音樂:普飛錄音
工程:傳神視聽
製作:寬聯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自1986年6月底開始,在台視播出整整6年的公視單元劇《愛的進行式》,由寬聯傳播製作、廣電基金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公視製播組)監製、魯澤人製作、汪京台編導、陳耀圻導演,主要演員包括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方向中、連乃慧,與洪弘恩。
《愛的進行式》全劇共309集(每集約25分鐘),於1986年6月25日至1992年7月15日間的每週三21:03至21:30在台視播出,是自第一個公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於1984年5月20日在中視播出以來,收視率最高的公視節目。
人物簡介:
林振唐(王道飾演)
林家的爸爸,中年壯男,是位開明講理的一家之主。
管浩雯(林月雲飾演)
林家的媽媽,是位家庭主婦。
林莉萍(鄭宜雰飾演)
林家的大姊,成熟活潑。
林志豪(最初是方向中飾演,從49集起改由洪弘恩飾演)
林家的老二,是劇中唯一有更換演員的角色。
林青萍(連乃慧飾演)
林家的么妹,小名「青青」,任性調皮。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6年7月6日出版的《TTV電視周刊》第1239期第112至114頁:
《公視「愛的進行式」述說親子間的故事》
文/許小玲
繼公視節目「成長與衝突」之後,由陳耀圻負責的寬聯公司,接著又推出「愛的進行式」,做為第二季的節目,同樣是以戲劇方式來探討家庭親子間的問題。仍然是每周三晚間九點至九點卅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愛的進行式」是由導演魯澤人負責製作。這一季的節目在型態上,做了一些改變。全長廿二分鐘的內容,完全以戲劇來表現,每周一個主題的故事。將固定在一個五位成員組成的小家庭中展開。但節目最後不再出現賈志宏教授的談話,雖然她仍然將為每一集的單元做分析與審核,並提供意見;編劇就將賈教授的意見溶合在劇中,由飾演父親與母親的角色來表達。
劇中的張家,有父、母及三名子女,父親是由王道飾演,母親是由林月雲擔任,大女兒莉萍由鄭宜雰擔任,老二志豪,方向中飾演,老么青萍,連乃慧飾演。這一家五口,就像我們一般常見都市中的小家庭,充滿溫馨,但也有相互磨擦及衝突的時候,也有個人事件帶給家人困擾的一面。
許多家庭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個人情緒及父母主觀的意念無法溝通,形成僵局,甚至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在「愛的進行式」中,將綜合各方的經驗及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最婉轉圓滿的方式,來處理每一件家庭小危機。
製作人魯澤人表示,每次要為這些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時,總要向各方請教,再綜合出一個比較理想,可能受到的批評最少的方法,這雖不一定能為每個家庭所接受,但是觀眾若能試著去採行,未嘗不是突破問題及僵局的一個良好參考。而且這些解決之道,及面對問題時應有的正確心態,可是經過製作單位聯合專家學者一起做了各種角度研究後歸納出來的。
分別飾演劇中父、母、子女的五位演員.都有著極親切大眾化的造型。林月雲接這部戲之前,已經息影了兩年,加上她些微的台灣國語,使她曾一度拒絕演出媽媽這角色。但是製作單位卻認為,就是她那不怎麼標準的國語,才更像現在一般的家庭主婦,由她演來一定備具親和力。林月雲終於拗不過製作單位的力邀而答應了,但是在演出前二個月,幾乎夜夜失眠,可見得她對自己再度演戲,得失心是相當重的。
由王道來演爸爸,相信觀眾一定覺得既熟悉又清新。王道與陳耀圻曾在電影「源」中合作過,基於這層感情,他特別抽空來參加演出。據了解,這是他第一次以時裝的造型出現在電視中。王道自己就有三個女兒,演父親自然非常的習慣。有一場戲,連乃慧匆忙的跑進門告訴他姊姊被狗咬的事,但連乃慧一急說成了「狗被姊姊咬了」,王道面不改色的說:「那我們快去看看狗被姊姊咬得怎麼樣了。」事後當然NG,但全場被他那寶相的演出笑得人仰馬翻。
演大姊莉萍的鄭宜雰,造型相當多樣化,可打扮成年輕活潑的少女,也可扮成成熟嫵媚的婦人。她就曾在「火鳳凰」中演過莫少聰的妻子。大家仔細看,她和王道可真像親生父女。再端詳這一家五口,你一定會驚訝,他們真像一家人,特別是那五對如同一家工廠出品的大眼睛。
一段時間不見的方向中,現在整個人都不一樣了,除了那雙大眼睛之外,人長高了很多,理個小平頭,實在看不出就是以前那個小男生。方向中長高的記錄是很驚人的,「愛的進行式」錄第一集之後,沒多久錄第三集時,他就長了好幾公分。本名方向中的冬冬,自從升入國中之後,非常的用功,每次錄影,他從不NG,沒有他的戲時,只見他一個人坐在一角埋頭用功,在學校的成績他可是名列前茅的。
連乃慧飾演劇中的青萍,在劇裡算是一個甘草人物,她是製作單位甄選出來的新人,拍過廣告片,沒演過戲。第一天錄影時,原來活潑愛作表情的她,一下子變得呆若木雞、面無表情,直到和工作人員都熟悉之後,她又恢復了調皮又充滿喜感的模樣。在劇裡,連乃慧愛打小報告,但仍不失善良,她演起來自然生動,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的將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
「愛的進行式」是一齣家庭式短劇,雖然每一單元播出僅僅廿二分鐘長,但是表現得簡潔、流暢,又不失公共電視賦予的教育功能,非常適合大家閤府觀賞,相信在輕鬆愉快的劇情中,必能探索出一些道理來。
自從「電視周刊」受「成長與衝突」製作單位的委託,刊登了一份問卷調查之後,製作單位截至目前為止,一共收到了近三百封的回函。
每位作問卷的觀眾讀者都很仔細的回答問題。這些問卷經過電腦的分析、歸納,已作成了一份顯示結果的報告。據統計,回信的以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最多,佔所有人數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四,其中也以學生為主。這些觀眾不但作了問卷,同時還希望第一季的「成長與衝突」能重播。
在回函當中,有一封彰化寄來的信很特別,信中的女孩自稱是苦命女,她在高中畢業後,就被父母以保護為由,終日禁足家中不得外出,但她的妹妹卻仍過著正常的生活,她來信希望賈志宏教授能救救她。
由於賈教授目前在美國,製作單位為了儘速幫助這位苦命女,遂將信轉交給彰化張老師來處理。由於這位女孩沒有註明地址,所以希望她能看到報導後,主動與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系的張老師聯絡,或者撥〈0四七〉二二四九四一電話給張老師,張老師會妥善幫助她。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8年11月15日出版的《公共電視季刊》第一期第21至22頁。
《跟著愛走的一家人》
文/大群
跟著節目成長!這是參加「愛的進行式」一劇演出的五位演員的共同心聲。
劇中,林振唐一家彼此相親相愛,下了戲,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洪弘恩和連乃慧也喜歡以劇中名字互相稱呼,像孩子們喊王道「爸」、喊林月雲「媽」,叫得非常自然,讓人真以為他們就是一家人呢!
「愛的進行式」自從播出以後就受到許多觀眾的肯定與喜愛,到今天已經堂堂進入第120集,是「公視」少數幾個經年播出的節目之一。
兩年多來,劇中的孩子都長大了,參加「愛的進行式」的演出,他們有些什麼樣的感想,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吧!
王道想做好榜樣
「我以前偶而在街上會抽抽菸,但是現在我可不會這樣了,給同學們看到了不好。」開口就給人開朗健談印象的王道,談起演出「愛的進行式」帶給他最大的改變時說:「有一次我應邀到南部某中學演講,女同學們圍著我問長問短,她們又說如果她們的爸爸像我一樣就好了,還有女同學當場要認我做乾爸爸,這種情形,這一年來我常遇到。」
王道開心地笑道,「遇到這種情形,我總是將我一貫的想法告訴她們,父母親對兒女的愛是誰也比不上的,有的也只是觀念上溝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需要做子女的多多努力。」
林月雲推己及人
林月雲對這點也深表同感;她一向深居簡出,平時除了錄製「愛的進行式」,幾乎已不在其他電視節目中出現。林月雲語重心長地說:「平時家庭生活,難免有摩擦。大家意見不同或心情不好,再加上環境因素,總是忘記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往往一件芝蔴小事就會讓大家不愉快半天,我個人覺得這是大家平時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她進一步指出,「像『愛的進行式』這個節目可以使觀眾想到,如果同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家庭裡,那我們會怎麼處理?這樣反覆地做心理準備,往往就在那個節骨眼將可能的家庭風暴緩和下來。」
鄭宜雰擔任軍師
「愛的進行式」裡最受年輕大男生喜愛的對象要屬鄭宜雰了。她在劇中飾演的大姊莉萍,懂事穩重,令許多大學生心儀,也有許多媽媽觀眾想收她做乾女兒,信件與禮物不斷。鄭宜雰最近才把齊肩的長髮剪短了,更顯得俏麗。她侃侃地談到她演「愛的進行式」的感想:
「我感覺現在的女孩子比較早熟,傳播媒體的發達也使得她們更見多識廣,單向式的解答已經不容易滿足她們。」
鄭宜雰補充說:「當然,可能男生也是這樣的,我比較常有機會和同年齡的女生相處,所以比較了解女生。」
她表示,許多和她差不多大的觀眾也會「請教」她,如何解決私人的困擾。
鄭宜雰笑著說:「老實講,我從沒修過心理學,不敢隨便亂建議。不過,屬於父母子女間的問題,我覺得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非常重要的基礎,父母也好,兄弟姊妹也好,天下沒有比這更親近的人,不論什麼事,我相信只要經過懇切的溝通,有了血緣基礎,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洪弘恩決定重考
看起來沉默的洪弘恩,今年雖然考取了五專,可是他決定明年重考高中。
國四班非常辛苦,週一到週六,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一直得到晚上九點半才放學。中間課程安排得很緊湊,只有禮拜天休息一天,而這一天,洪弘恩便把它「奉獻」給了「愛的進行式」。
「畢業後第一次同學聚會看到我的同班好友全上了前三志願,我心裡實在很痛苦,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決定重考。這一次我沒花十分力準備,自然考不好,明年我以十分力應考,我覺得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他的這一番話說得令人動容。
連乃慧傻得可愛
今年剛上國中的連乃慧,是「愛的進行式」的寶貝,也是全家笑料的泉源,她身高快和「莉莉姊」接近了,可是談吐之間還是傻得可愛。
連乃慧提到自己媽媽的手藝就好像精神全來了,她如數家珍地數著:「豬肉水餃、炒米粉、煮米粉,都好好吃,我最喜歡吃了。」
林慧珍助理教授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自1986年6月25日起在台視播出的公視節目《愛的進行式》的第50集「英文零分」,內容強調作弊是一種僥倖的行為,不論是基於同情心幫助別人,或想藉此獲得高分,都是不誠實的。順便一提,此集是洪弘恩取代方向中飾演志豪的第二集。
這一集《愛的進行式》的演職員名單如下:
演員:
王道(飾 林振唐)
林月雲(飾 管浩雯)
鄭宜雰(飾 林莉萍)
洪弘恩(飾 林志豪)
連乃慧(飾 林青萍)
編劇:何綺華
導演:魯澤人
節目顧問:賈志宏
製作人:李翰瑩
剪接:蔣昌台
執行製作:毛中興
製作助理:黃浩洲
攝影:胡忠偉
燈光:宋殿生
場記:高一萍
化妝:任惠玲
音樂:普飛錄音
工程:傳神視聽
製作:寬聯傳播公司
監製:公共電視小組
公視片頭製作:賈成達
影片來源: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VHS錄影帶數位化:張哲生
自1986年6月底開始,在台視播出整整6年的公視單元劇《愛的進行式》,由寬聯傳播製作、廣電基金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組(公視製播組)監製、魯澤人製作、汪京台編導、陳耀圻導演,主要演員包括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方向中、連乃慧,與洪弘恩。
《愛的進行式》全劇共309集(每集約25分鐘),於1986年6月25日至1992年7月15日間的每週三21:03至21:30在台視播出,是自第一個公視節目《大家來讀三字經》於1984年5月20日在中視播出以來,收視率最高的公視節目。
人物簡介:
林振唐(王道飾演)
林家的爸爸,中年壯男,是位開明講理的一家之主。
管浩雯(林月雲飾演)
林家的媽媽,是位家庭主婦。
林莉萍(鄭宜雰飾演)
林家的大姊,成熟活潑。
林志豪(最初是方向中飾演,從49集起改由洪弘恩飾演)
林家的老二,是劇中唯一有更換演員的角色。
林青萍(連乃慧飾演)
林家的么妹,小名「青青」,任性調皮。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6年7月6日出版的《TTV電視周刊》第1239期第112至114頁:
《公視「愛的進行式」述說親子間的故事》
文/許小玲
繼公視節目「成長與衝突」之後,由陳耀圻負責的寬聯公司,接著又推出「愛的進行式」,做為第二季的節目,同樣是以戲劇方式來探討家庭親子間的問題。仍然是每周三晚間九點至九點卅分,在台視頻道播出。
「愛的進行式」是由導演魯澤人負責製作。這一季的節目在型態上,做了一些改變。全長廿二分鐘的內容,完全以戲劇來表現,每周一個主題的故事。將固定在一個五位成員組成的小家庭中展開。但節目最後不再出現賈志宏教授的談話,雖然她仍然將為每一集的單元做分析與審核,並提供意見;編劇就將賈教授的意見溶合在劇中,由飾演父親與母親的角色來表達。
劇中的張家,有父、母及三名子女,父親是由王道飾演,母親是由林月雲擔任,大女兒莉萍由鄭宜雰擔任,老二志豪,方向中飾演,老么青萍,連乃慧飾演。這一家五口,就像我們一般常見都市中的小家庭,充滿溫馨,但也有相互磨擦及衝突的時候,也有個人事件帶給家人困擾的一面。
許多家庭在面臨這些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個人情緒及父母主觀的意念無法溝通,形成僵局,甚至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在「愛的進行式」中,將綜合各方的經驗及專家學者的意見.以最婉轉圓滿的方式,來處理每一件家庭小危機。
製作人魯澤人表示,每次要為這些問題尋求解決之道時,總要向各方請教,再綜合出一個比較理想,可能受到的批評最少的方法,這雖不一定能為每個家庭所接受,但是觀眾若能試著去採行,未嘗不是突破問題及僵局的一個良好參考。而且這些解決之道,及面對問題時應有的正確心態,可是經過製作單位聯合專家學者一起做了各種角度研究後歸納出來的。
分別飾演劇中父、母、子女的五位演員.都有著極親切大眾化的造型。林月雲接這部戲之前,已經息影了兩年,加上她些微的台灣國語,使她曾一度拒絕演出媽媽這角色。但是製作單位卻認為,就是她那不怎麼標準的國語,才更像現在一般的家庭主婦,由她演來一定備具親和力。林月雲終於拗不過製作單位的力邀而答應了,但是在演出前二個月,幾乎夜夜失眠,可見得她對自己再度演戲,得失心是相當重的。
由王道來演爸爸,相信觀眾一定覺得既熟悉又清新。王道與陳耀圻曾在電影「源」中合作過,基於這層感情,他特別抽空來參加演出。據了解,這是他第一次以時裝的造型出現在電視中。王道自己就有三個女兒,演父親自然非常的習慣。有一場戲,連乃慧匆忙的跑進門告訴他姊姊被狗咬的事,但連乃慧一急說成了「狗被姊姊咬了」,王道面不改色的說:「那我們快去看看狗被姊姊咬得怎麼樣了。」事後當然NG,但全場被他那寶相的演出笑得人仰馬翻。
演大姊莉萍的鄭宜雰,造型相當多樣化,可打扮成年輕活潑的少女,也可扮成成熟嫵媚的婦人。她就曾在「火鳳凰」中演過莫少聰的妻子。大家仔細看,她和王道可真像親生父女。再端詳這一家五口,你一定會驚訝,他們真像一家人,特別是那五對如同一家工廠出品的大眼睛。
一段時間不見的方向中,現在整個人都不一樣了,除了那雙大眼睛之外,人長高了很多,理個小平頭,實在看不出就是以前那個小男生。方向中長高的記錄是很驚人的,「愛的進行式」錄第一集之後,沒多久錄第三集時,他就長了好幾公分。本名方向中的冬冬,自從升入國中之後,非常的用功,每次錄影,他從不NG,沒有他的戲時,只見他一個人坐在一角埋頭用功,在學校的成績他可是名列前茅的。
連乃慧飾演劇中的青萍,在劇裡算是一個甘草人物,她是製作單位甄選出來的新人,拍過廣告片,沒演過戲。第一天錄影時,原來活潑愛作表情的她,一下子變得呆若木雞、面無表情,直到和工作人員都熟悉之後,她又恢復了調皮又充滿喜感的模樣。在劇裡,連乃慧愛打小報告,但仍不失善良,她演起來自然生動,很容易讓人不知不覺的將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
「愛的進行式」是一齣家庭式短劇,雖然每一單元播出僅僅廿二分鐘長,但是表現得簡潔、流暢,又不失公共電視賦予的教育功能,非常適合大家閤府觀賞,相信在輕鬆愉快的劇情中,必能探索出一些道理來。
自從「電視周刊」受「成長與衝突」製作單位的委託,刊登了一份問卷調查之後,製作單位截至目前為止,一共收到了近三百封的回函。
每位作問卷的觀眾讀者都很仔細的回答問題。這些問卷經過電腦的分析、歸納,已作成了一份顯示結果的報告。據統計,回信的以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最多,佔所有人數的百分之四十四點四,其中也以學生為主。這些觀眾不但作了問卷,同時還希望第一季的「成長與衝突」能重播。
在回函當中,有一封彰化寄來的信很特別,信中的女孩自稱是苦命女,她在高中畢業後,就被父母以保護為由,終日禁足家中不得外出,但她的妹妹卻仍過著正常的生活,她來信希望賈志宏教授能救救她。
由於賈教授目前在美國,製作單位為了儘速幫助這位苦命女,遂將信轉交給彰化張老師來處理。由於這位女孩沒有註明地址,所以希望她能看到報導後,主動與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系的張老師聯絡,或者撥〈0四七〉二二四九四一電話給張老師,張老師會妥善幫助她。
※以下文字節錄自1988年11月15日出版的《公共電視季刊》第一期第21至22頁。
《跟著愛走的一家人》
文/大群
跟著節目成長!這是參加「愛的進行式」一劇演出的五位演員的共同心聲。
劇中,林振唐一家彼此相親相愛,下了戲,王道、林月雲、鄭宜雰、洪弘恩和連乃慧也喜歡以劇中名字互相稱呼,像孩子們喊王道「爸」、喊林月雲「媽」,叫得非常自然,讓人真以為他們就是一家人呢!
「愛的進行式」自從播出以後就受到許多觀眾的肯定與喜愛,到今天已經堂堂進入第120集,是「公視」少數幾個經年播出的節目之一。
兩年多來,劇中的孩子都長大了,參加「愛的進行式」的演出,他們有些什麼樣的感想,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吧!
王道想做好榜樣
「我以前偶而在街上會抽抽菸,但是現在我可不會這樣了,給同學們看到了不好。」開口就給人開朗健談印象的王道,談起演出「愛的進行式」帶給他最大的改變時說:「有一次我應邀到南部某中學演講,女同學們圍著我問長問短,她們又說如果她們的爸爸像我一樣就好了,還有女同學當場要認我做乾爸爸,這種情形,這一年來我常遇到。」
王道開心地笑道,「遇到這種情形,我總是將我一貫的想法告訴她們,父母親對兒女的愛是誰也比不上的,有的也只是觀念上溝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需要做子女的多多努力。」
林月雲推己及人
林月雲對這點也深表同感;她一向深居簡出,平時除了錄製「愛的進行式」,幾乎已不在其他電視節目中出現。林月雲語重心長地說:「平時家庭生活,難免有摩擦。大家意見不同或心情不好,再加上環境因素,總是忘記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往往一件芝蔴小事就會讓大家不愉快半天,我個人覺得這是大家平時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她進一步指出,「像『愛的進行式』這個節目可以使觀眾想到,如果同樣的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家庭裡,那我們會怎麼處理?這樣反覆地做心理準備,往往就在那個節骨眼將可能的家庭風暴緩和下來。」
鄭宜雰擔任軍師
「愛的進行式」裡最受年輕大男生喜愛的對象要屬鄭宜雰了。她在劇中飾演的大姊莉萍,懂事穩重,令許多大學生心儀,也有許多媽媽觀眾想收她做乾女兒,信件與禮物不斷。鄭宜雰最近才把齊肩的長髮剪短了,更顯得俏麗。她侃侃地談到她演「愛的進行式」的感想:
「我感覺現在的女孩子比較早熟,傳播媒體的發達也使得她們更見多識廣,單向式的解答已經不容易滿足她們。」
鄭宜雰補充說:「當然,可能男生也是這樣的,我比較常有機會和同年齡的女生相處,所以比較了解女生。」
她表示,許多和她差不多大的觀眾也會「請教」她,如何解決私人的困擾。
鄭宜雰笑著說:「老實講,我從沒修過心理學,不敢隨便亂建議。不過,屬於父母子女間的問題,我覺得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非常重要的基礎,父母也好,兄弟姊妹也好,天下沒有比這更親近的人,不論什麼事,我相信只要經過懇切的溝通,有了血緣基礎,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洪弘恩決定重考
看起來沉默的洪弘恩,今年雖然考取了五專,可是他決定明年重考高中。
國四班非常辛苦,週一到週六,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一直得到晚上九點半才放學。中間課程安排得很緊湊,只有禮拜天休息一天,而這一天,洪弘恩便把它「奉獻」給了「愛的進行式」。
「畢業後第一次同學聚會看到我的同班好友全上了前三志願,我心裡實在很痛苦,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決定重考。這一次我沒花十分力準備,自然考不好,明年我以十分力應考,我覺得這樣才對得起自己。」他的這一番話說得令人動容。
連乃慧傻得可愛
今年剛上國中的連乃慧,是「愛的進行式」的寶貝,也是全家笑料的泉源,她身高快和「莉莉姊」接近了,可是談吐之間還是傻得可愛。
連乃慧提到自己媽媽的手藝就好像精神全來了,她如數家珍地數著:「豬肉水餃、炒米粉、煮米粉,都好好吃,我最喜歡吃了。」
林慧珍助理教授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wc2KbaTav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