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品】生命的轉捩點——懺悔法門
仍在懵懵懂懂的二十二歲,我就隨著聖嚴師父出家了。「生轉熟,熟轉生」的學習過程並非易事,感恩有懺悔法門為依怙,才能一路走到現在。
剛出家還是行者時,年輕氣盛,往往動輒得咎,體力用不盡,修行不得力。那時在寺院廚房大寮領執,憑著一點小聰明,對一切總是有很多意見,尤其與組長之間常常意見不合。聖嚴師父常提醒我不能與人衝突,要多拜佛、多念觀世音菩薩。我心裡真的不想跟任何人對立,很努力聽師父的話,也時時警惕自己要與人和諧相處。但是,愈不想碰面的人,愈容易碰面;愈不想對立的人,愈容易衝突。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人生八苦之一的「怨憎會苦」,心所憎惡的人或事,愈想遠離,反而愈易共聚。看到自己只能被強大的業力推著走,完全不能自主,實在很痛苦。
年紀輕輕學佛,如同一張白紙;能接受高明畫師的指導,才有機會畫出好圖。我時常分享自己是有福報的人,這份福報不是因為年輕出家,而是在年輕的時候,就確立了對聖嚴師父的信心。
由於自己身心經常無法調適,與人產生的種種對立和衝突,聲音都傳到師父那裡。有一天早課時,聖嚴師父只好找我談話:「你到底有沒有用師父教你的方法在修行呢?」想不到師父甚至問我:「你到底想不想出家啊?」這才知道事態嚴重,可能無法順利落髮。幸好師父接著問:「師父幫你做個法好不好?」我說:「只要能夠出家,不被趕出去,要我做什麼都可以!」那時只心想原來師父有法力真厲害,還不太了解什麼是懺法。
早齋過後,師父讓所有僧眾在大殿集合,並要我在佛前跪下。師父說:「僧團是一個和合的僧團,不允許吵架。果慨行者常做錯事,還好與人爭辯,今天他要向僧團大眾求懺悔!」於是我跪在佛前向大眾懺悔,看著佛菩薩、看著師父、看著僧團的每一位法師,在那一瞬間,我確實打從心底真心覺得對不起大眾:對不起為我擔心的師父、對不起當家師、對不起組長……,心中充滿對不起的悔意。懺悔結束後,師父說:「大家也要感恩果慨,讓僧團有機會將懺悔羯摩建立起來,師父也有因緣可以親自主持,給未來僧團做了很好的示範。」
求懺之後,原本笨重的身體突然變得輕盈了,整個人彷彿新生一般,好輕盈!好輕鬆!察覺自己的身心反應後,更是感動:感動自己遇到一位有法的師父,不僅對弟子的身心狀況瞭若指掌,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清楚如何協助弟子們繼續往前走。從那一刻起,我對我的師父,深信不疑!出家至今,更清楚知道修行能走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對三寶和師父的信心。
這次的懺悔羯摩,對我後續的修行方向,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由於身心產生如此巨大的轉變,而大感好奇師父到底幫我做了什麼法?我於是開始投入鑽研懺悔法門,所以懺悔法門便成為我的主修功課。
佛法的修持法門,不出「戒、定、慧」三學。凡夫眾生持戒不可能清淨,若要清淨,必須修懺悔法門。因此,「戒」的重點,其實在於「懺」。為什麼要懺呢?舉例來說:身體是修行的道器,就像一個杯子裡若裝滿髒水,就無法倒入法水,必須先將杯內的髒水倒出,才能有空間倒入法水,慢慢稀釋。如何倒出髒水呢?必須要修懺悔法門。
我們在禪堂打坐、在佛堂念佛、在法堂研讀教理,有些時候不得其力、難入其門,這就表示有障礙;或許可以先暫時放下目前的用功方式,轉而修持懺悔法門,即是先清除修行上的障礙,再繼續使用原本的法門,反而事半功倍。我們修行也可選擇以懺悔法門為主修法門,譬如大悲懺、淨土懺、地藏懺、法華三昧懺、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等等,這些懺法事理兼備,但若想真正受用,仍需要請教真正懂得懺悔法門的明師,因為這些懺悔法門帶有禪觀,而禪觀需要正知正見的老師指導。
聖嚴師父曾說:「懺悔業障,是佛教徒們天天要修的功課。」我自己因受益於懺悔法門甚多,確信懺悔法門是一切法門的前方便,也可以此直至究竟成佛。
《拜懺50問》一書能讓我們對於懺法,有一個整體的基本認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協助我們建立正確的知見,掌握拜懺的要領,化解心中的迷惑,所以樂於推薦給所有學佛者閱讀。
懺悔,真的是改變生命的轉捩點!只要願意開始試著拜懺,就能體會什麼是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
釋果慨 (法鼓山弘化發展專案總召集人)
◎ 本文摘自:《拜懺50問》導讀
◎轉載自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果慨法師法華經」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一堂下半場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一堂上半場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六堂下半場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六堂上半場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CBCA 20170722 果慨法師法華經和圓滿人生Part 1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五堂上半場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二堂上半場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CBCA 20170722 果慨法師法華經和圓滿人生Part 2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果慨法師法華經的影片 第1集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果慨法師法華經、聖嚴法師金剛經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果慨法師法華經、聖嚴法師金剛經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台南分院- 果慨法師《法華經與改變的力量》課程報導 的評價
- 關於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果概法師的價格,YOUTUBE和娛樂計程車的攻略 - 遊戲社群 ... 的評價
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夢中做夢不知夢 打禪翻轉「我的」人生
當我們從夢中醒來,可曾想過,真實的生活或許是另一個長夢?法鼓山世界青年會於4/1~4/5連假期間,帶領近百位職場青年,在法鼓山園區法華書苑體驗5天4夜「社青禪修營」,除了禪修指導、聆聽創辦人 聖嚴法師開示影像,今年還首度邀請禪堂堂主果醒法師帶領工作坊,透過豐富日常案例、禪修經驗與公案,讓學員體驗禪法的覺照力與活潑妙用。
「人類的感官記憶可能被大腦所欺騙」、「喜歡與討厭來自記憶」、「是誰在感知?」、「『我』是我?」……,果醒法師帶領學員探討腦中所感知的世界、物質世界與夢中世界,都是心所感知的影像,然而心有無限功能,卻容易受限人類感官的限制,表示「生活處處皆是禪,而禪就是我們的心」,強調把身體當作修行工具,才能跳脫習性窠臼,解脫生死煩惱。
果醒法師現場以布袋戲偶舉例,臨濟禪師稱控制戲偶的幕後之手為「無位真人」,現象是木偶身上的外衣,但是令我們的身體會動、會感知的是心。法師指出,一般人以為心在身體裡面,身體在空間裡,有既定的時空觀念,但是其實當我們睡覺入夢時,時空就消失了,指出人類對心所投射的影像、記憶、情感與時空,往往來自習性與偏見,引發在場學員踴躍探討。
在小組討論「本尊跟影像有什麼差別」、「心中的媽媽不是媽媽」時,讓蔡名瑋憶及前幾個月剛往生的外婆,也體會到每個家人都從不同面向認識外婆,而最後全體建構出的外婆形象,或許也不是外婆真正的「心」,與其因無法真正認識一個人而遺憾,不如只要與對方有善與美好的連結,也就足夠了。
在學校擔任護理師的陳柏如,從近年國際疫情帶來的生死變動,以及就她觀察的,許多學生背負社會期許與壓力,而陷入憂鬱、躁鬱的泥沼中,但是藥物難以解決真正根源,需要心靈的開導與支持,這些無常與感慨引導她不斷探索:「什麼是『我』」、「『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
營隊引導對「我」的具體探索,讓陳柏如逐漸體悟,既然「鏡像中的我」、「夢中的我」都不是我,都是心所感知、創造出來的,煩惱也是想出來的,讓她想到「不要把過去帶到現在,不用現在的心想著未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把現在每一刻都活好」。
打過禪七、從事社工業務的黃美甄說,當遇到緊急事故,感覺心很慌張時,就會數呼吸讓自己心靈沉澱下來。她覺得在忙碌的過程中,人很難覺察自我身心狀態,感謝法鼓山的青年營隊提供放鬆、自在的場所,不受外界資訊與刺激干擾,可以沉靜在自我世界,並透過禪法不斷練習自我覺察,學習好好與自己相處,進而更了解自己。
「來寺院最大的好處,就是體驗規律的作息,運用禪修方法,專注做一件事情。」擔任營隊總護的演無法師表示,很多在職青年由於作息不正常,影響身心失衡,因此邀請他們來營隊,共同學習從歷代祖師大德流傳的禪修觀念,練習調心、調身、調息、調睡眠、調飲食,包含固定的休息、出坡勞務,讓心在禪期中透過規律狀態,可以慢慢沉澱、安定下來。
法鼓山青年院表示,歡迎有興趣體驗禪修的青年朋友,踴躍報名4/22~5/27青年禪訓班、4/17青年禪一,或是5/21~5/23舉辦的青年禪二,活動詳情請上官網查詢( https://ddyp.ddm.org.tw/ )。
#法青會
#社青禪修營
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現世為何不報
我們常聽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佛教來說,因果的報應總計有三種:華報、果報、餘報。
華報是指「開花」,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果報是整個結果形成,受報的事實全部呈現出來。餘報是在果報之後,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或是還有若干後遺症。
這三種報應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現,也有的報應不能馬上成熟,那要看因緣,若因緣不配合,就不能馬上顯現,這一生不報,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報。可是,雖未見果報,華報在現世一定會報。
華報是包括對於受報者身心的影響、事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
例如,自己做了一樁惡業,雖然逃過法律的追究,逍遙法外,平常還是裝作很安閒的樣子,可是,內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會做惡夢。旁人看他照樣榮華富貴,地獄卻已在他心中,雖還沒下地獄,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地獄。
餘報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刑事犯服刑期滿,心裡有個污點在那裡,出獄之後,往往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雖然沒有人歧視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會有自卑的陰影,這就是餘報。實際上,社會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滿出獄的人,只要他改過向善,漸漸地,人家對他印象也會改變,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
至於果報,可能種一個因,得幾個果;也有的種幾個因,得一個果。可見因果不可思議,並不呆板。若要種一粒瓜子就只得一個瓜,種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須要看因緣的配合了。
例如,甲放很多債給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錢,乙和丙並不認識,所以,乙不會把錢直接還給丙,乙還是把錢還給甲,甲再把錢還給丙。
也有可能功過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對乙很慷慨,乙雖沒有還錢,甲也沒有逼債,丙覺得甲這個人還不錯,而丙自己也還過得去,可能丙就不會再向甲討債,這樣,果報就不會出現,也可以說,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錢再向他討債,甲就沒有被逼還債的痛苦了,對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樁。
因果問題不是那麼單純的,報不報要看事件的對方的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當自己努力成長,有了相當能力,即使欠人家債,在還報時也不會痛苦;被動地還報,叫作逼債,這是非常痛苦的。
不論我們是不是欠了債,都應該努力。當人家問我們要一些東西時,不管是來討債,還是求援,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應該多少幫助他們一些。但如果是對方來勒索,就不能給他了,因這不是做好事。
還有一種是主動還報。有一些人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時間、金錢、財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響力,都可以有所幫助。這種主動還報叫作布施,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
不過,也有一些好人不長壽,好人沒好報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竟遭強盜慘殺、橫死;好人碰到這種事,天底下似乎就沒公理了,這些人為何要受這種苦難呢?
這牽涉到過去生的果報,雖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債主冤家都安撫好,善緣結的不夠,所以,仍有惡報現前。
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對方就是要造業。好人有人欺、好馬有人騎,善門一開,古古怪怪的人都來了。來的時候,你給他少了,他覺得你不夠慈悲,給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給他更多,便可能會要你的命。發生這種事,似乎做好事沒好報,使得布施的人也會起退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布施會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歡喜。善門難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智慧地開善門。
有智慧地開善門,必須經過調查、考察:是不是應該給?對方是需要呢,還是欲壑難填?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貪心,給得越多,越使他貪得無厭。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經過調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較公平。
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
--本文摘自《法鼓鐘聲》
延伸閱讀 👉為何好人會遭受惡報
https://youtu.be/-fWzaS0cwBQ
#現世為何不報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法鼓鐘聲
#為何好人會遭受惡報
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一堂上半場 的推薦與評價
課程講義: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DLpToFC43sw4gB_EUTzsBcQZ2W6hWsf. ... <看更多>
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六堂下半場 的推薦與評價
課程講義:https://drive.google.com/drive/u/1/folders/1-DLpToFC43sw4gB_EUTzsBcQZ2W6hWsf. ... <看更多>
果慨法師法華經 在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主講- 第一堂下半場 的推薦與評價
法鼓山齋明寺《法華三昧懺儀》講座- 果慨法師 主講- 第一堂下半場 ... 佛教徒的生死觀-六講之六:《 法華經 》與圓滿的人生. 法鼓講堂. 法鼓講堂.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