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那個穿洋裝被圍觀的女人|
⠀⠀⠀
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需要多大的勇氣?
⠀⠀⠀
你是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驗,精挑細選了一件很喜歡的服裝,卻被別人批評「很奇怪」、「不雅觀」、「太浮誇了吧」,甚至引來不友善的注目禮?
⠀⠀⠀
這樣的情況在二十世紀初期的臺灣更為明顯,雖然進入了日治時期,也建立了不少的新式教育與現代化設施,但整體民風還是偏向保守,這樣的保守風氣對女性的壓力又更為嚴重。
⠀⠀⠀
在這個年代裡,卻出現了一位不畏外人眼光,堅持嘗試自我風格的奇特女子。
⠀⠀⠀
從清領時期開始,臺中清水「蔡源順」家便是地方上的大家族,其中五房長男蔡蓮舫是日治時期的著名仕紳之一,不只被臺北臺中的文人鄉紳視為大家長,也是成立台中一中的重要推手。
⠀⠀⠀
除此之外,蔡蓮舫家中還有個不容小覷的人物,那便是第三妾「廖貴」。
⠀⠀⠀
雖然廖貴是妾室,但因為連生三位兒子,在相當看重傳宗接代的傳統社會中,家中地位幾乎相當於女主人。而廖貴也是一個聰慧的女性,雖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在蔡蓮舫的培育與自學下,通曉日文與漢文,對於商業和服裝搭配也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
在1917年到1925年間,黃旺成先生在臺中蔡蓮舫家擔任他兒子的家教,那時,他的日記中就提到蔡蓮舫的妾「廖貴」對流行時尚十分敏銳,而1924年廖貴去上海遊歷完後,她回臺換上上海最新流行的服裝,還曾引起了眾人圍觀。
⠀⠀⠀
「夜四奶(廖貴)以洋裝往樂舞台觀劇,當場又要現出一怪現象(圍觀)焉!」擔任家教的黃旺成曾發過這樣的牢騷。
⠀⠀⠀
在1920年代中期,臺灣女性大多還在流行傳統大襟衫和西式裙的混搭,這時的廖貴就已經穿起全套的洋裝。甚至不同於當時1920年代的西方流行的是現代洋裝的筒形裙或A字裙──廖貴穿著的是十九世紀末,介於現代服裝與傳統洋裝之間的,有蓬鬆傘型裙、羊腿袖、充滿花邊與蕾絲的華麗洋裝,還戴了一頂寬邊有緞帶花的大洋帽。
⠀⠀⠀
這樣的膽識也反映在了廖貴的生活上,她不甘於只當一個賢內助,1921年時她為了成立公司前往漳州購買土地;隔年也打算用自己的資金組織芭蕉會社來投資獲利;在1930年時,廖貴的社交手腕與眼界也被總督府相中,前往南京、福州與中、日的高官夫人進行「夫人外交」。
⠀⠀⠀
雖然廖貴也因為行事高調、男女社交界線模糊、花費豪奢在家族內引起許多不滿。但這樣果敢、潑辣的性格,可以說在當時是極為少見。
⠀⠀⠀
這件高調、華麗的洋裝,對於廖貴而言,不只是一件表露自我風格的服裝,更是一個對傳統社會的宣戰。
⠀⠀⠀
「很奇怪、不雅觀?隨你吧,我就是我自己。」或許她會對現代那些為他人眼光苦惱的人這麼說吧。
⠀⠀⠀
參考資料:蔡宜錦《西洋服裝史》、李毓嵐〈1920年代臺中士紳蔡蓮舫的家庭生活〉、吳奇浩〈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台灣多元的服裝文化〉
圖片:蔡蓮舫家族文書
果敢四大家族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悼念麥肯夫人 🇹🇼🇺🇸
「2020,台灣又得向另一位誠懇的老朋友道別。」與台灣淵源深厚,一門眾也都誠摯友台的美國軍事與政壇名門——麥肯家族——10月12日遺憾地公布了家族的母親,蘿貝塔.麥肯(Roberta McCain)本周一已以108歲的人瑞高齡,安祥辭世。蘿貝塔的丈夫,是與中華民國關係深厚的美國海軍四星上將小麥肯(John McCain Jr.),兒子則是越戰英雄、同樣挺台、曾參戰2008美國總統大選的共和黨大老麥肯三世(John McCain III)。然而在一門英烈的麥肯家族裡,果敢剽悍的蘿貝塔夫人,才是統御族眾的真正元帥,因為他「硬漢奶奶」的果敢形像不僅大受美國民眾歡迎,與台灣的羈絆深厚,更讓他留下了「在中共50國慶時...於中國大使館對面,自己強行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示威」的傳說事蹟。
1912年生的蘿貝塔夫人,出身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一個石油富商之家。由於家境優渥的關係,年輕時的蘿貝塔就時常隨同父親四處旅行,並在那個相對封閉的年代考取了南加州大學。不料從小養成的冒險性格,卻讓蘿貝塔與年輕的海軍軍官小麥肯互相吸引,儘管油商老爸極力反對女兒與這個菜鳥軍官交往,但一眼鍾情卻已決定廝守終身,兩人最後竟乾脆「私奔出境」偷跑到墨西哥結婚。
不過蘿貝塔的選擇,卻沒有讓人後悔。兩人在婚後感情融洽,並隨著海軍佈署而環遊各地,並在駐守巴拿馬運河時生下了麥肯三世在內的3名子女。之後,1941年珍珠港事變爆發,小麥肯被發配到海軍潛艇部隊,轉戰太平洋戰場。過程中,他藉著指揮潛艇在1944年的台海戰役中戰功表彪炳而贏得銅心勳章。但被留在後方,一人面對世界大戰不確定性的蘿貝塔夫人,卻仍堅毅果敢地撐起了整個家族,並養育小麥肯等孩子成為獨立、誠實、且忠誠於信念的軍人之子。
二次大戰結束後小麥肯的軍旅生涯快速飛升,在1967年越戰期間被拔擢為海軍上將,派遣至倫敦長駐美國駐歐洲海軍司令——正是此時,夫婦倆遭遇了人生中的最大考驗之一。
1967年10月26日,當時人在倫敦的蘿貝塔與丈夫,正在梳妝打扮、應邀準備出席伊朗駐英國大使所舉行的外交晚宴,但一通軍中熟人的電話卻突然急促打來,對接過話筒的蘿貝塔報告:你們的兒子、效力於美國海軍航空隊參戰越南戰爭的麥肯三世,在北越上空駕駛A-4E天鷹式攻擊機執行轟炸任務時,遭到北越的飛彈擊落,「生死未卜。」
「小麥肯洗完澡出來,我告訴他三世的戰機被打下來了。沉默了半晌,我們沒有再繼續討論,只決定一切如常,與伊朗大使的約會不能失禮...但心裡都作了最壞的打算,當時我們以為三世陣亡了,但這就是軍人家庭的責任。」事後,蘿貝塔如此回憶:「所以當後來北越部隊說他們『生俘上將之子』後...我對天發誓,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驚喜的一天。」
不過麥肯三世一路在戰俘營蹲了5年,直到1973年越戰即將結束時,才透過換俘行動重獲自由。「我其實沒有見證我兒子重獲自由的歷史瞬間。」蘿貝塔說:「當年的電視直播穿插了太多廣告了!我覺得很煩就切掉...誰會知道三世會在廣告與廣告之間的短短直播裡重獲自由。」
事實上,麥肯三世與蘿貝塔的母子感情極為深厚。像是三世生前,最喜歡講媽媽雖然年紀很大(93歲),但身體仍然很好、喜歡在亞利桑那公路飆車的事(時速180吃罰單);還有老媽一時興起到法國公路旅行,結果租車公司覺得他太老不肯租,一把火起來的老媽就乾脆「現場買一台車」環遊歐洲,最後更整車外匯運回美國,自己從東岸開回到西部的誇張故事。
2000年麥肯試圖爭取共和黨總統提名初選時、或者是2008年麥肯獲得提名正面迎戰民主黨巨星對手歐巴馬時,蘿貝塔都曾出面幫兒子站台——但與一般「政壇媽寶」不太一樣的事,就算兒子要選總統、或者兒子已經71歲了,要是做事不得體、講錯話失言,蘿貝塔都會毫不猶豫地斥責兒子,甚至直白但令人發噱地表示:
「我一定要好好修理三世那張臭嘴...狠狠地拍醒他早就禿頭的腦袋!」
然而母子兩人的溫情故事,卻仍難免生老病死的人生終點。蘿貝塔近年因年事已高又受輕微中風所苦而不良於行,自己的丈夫、女兒不僅先後離世,就連最親的兒子三世也在2018年因腦癌,以82歲高齡過世。而在美國悲痛哀悼的同時,蘿貝塔夫人親送兒子最後一程的畫面,也成為令人心碎但肅然起敬的一幕。
不過在20世紀的東亞冷戰時代下,小麥肯與麥肯三世都是美國軍方與政壇裡,罕見積極而忠實的「台灣之友」。像是曾擔任美軍太平洋司令的小麥肯,任內就曾多次與蘿貝塔夫人一同訪台,與當時的總統蔣介石、國防部長蔣經國,都有相當密切的個人私交。甚至在1979年中美斷交時,退役的小麥肯與蘿貝塔都曾積極奔走力勸卡特、甚至率眾前往華府杜勒斯機場,感人地送別中華民國末代駐美大使沈劍虹。
蘿貝塔對於台灣的支持,甚至更高過於丈夫與兒子——在華府傳說中,據傳蘿貝塔每年雙十節,都會在家中自發性地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最誇張的一次,則是1999年10月1日中共驅逐國民黨、歡慶建國50周年慶時,蘿貝塔竟在中共大使館對面的華府宅邸,硬是在五星旗海裡一己撐起了中華民國國旗。
「你問我升什麼旗?才不告訴你咧,20年後我再解密吧!」蘿貝塔在2000年對挖出故事的《華盛頓郵報》如此表示。而對此,麥肯三世半開著玩笑說:
「我媽是全家最反共的力量!她大概是全家最相信民主自由的那個人。」
Photo: udn資料圖庫,1971年訪問台灣的小麥肯上將與夫人蘿貝塔;美聯,麥肯家族的一家四傑;路透,2008大選前的母子同台;路透,2018麥肯三世喪禮。
#美國 #RIP #RobertaMcCain #JohnMcCain #共和黨 #政治 #二戰 #越戰 #冷戰 #台灣 #McCain #Republican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果敢四大家族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下評論】《#誓血五人組》(Da 5 Bloods)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良心不會讓我去射殺自己的黑人兄弟,或射殺膚色較深在泥濘中挨餓的可憐人,以成就強大的美國。而且射殺他們做什麼?他們又沒罵我『黑鬼』,沒處私刑要弄死我,沒放狗咬我、沒剝奪我的國籍。」——拳王阿里。
上述這段對白,是非裔黑人名導史派克李在 NETFLIX 新作《誓血五人組》的開場,引用拳王阿里的真實歷史畫面與談話,此開場近一步延伸,立刻明瞭拳王阿里背後的意義是美國黑人平權運動的Icon(象徵),這段話更是拳王阿里反對越戰的直接宣言。
史派克李延續上一部作品《黑色黨徒》的風格,開場便開宗明義地使用歷史畫面,將砲管對準美國歷史上的戰爭污點——「不知為何而打的越戰」。在拳王阿里之後,《誓血五人組》呈現一段段黑人前往戰場的真實畫面,史派克李善用剪輯,靈巧地在其中倏地剪進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歷程畫面,聽著旁白說起:「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縹緲的登月計劃,人類對外太空虛無的想像;而越南戰場中流血、送命的軍人,則是血淋淋的真實,兩相對比之下,當時美國的登月輝煌,軍備競賽中的勝利,史派克李刻意並置越戰的失敗,更顯諷刺,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輯的力量,送給觀眾一記當頭棒喝。
接著陸續出現平權運動領袖 Malcolm X、Kwame Ture、Angela Davis、Bobby Seale 等人,對法西斯主義的畏懼與擔憂,對種族歧視的憤怒,史派克李帶著觀眾直視這場貪婪、醜陋的戰役且同時映照出社會的動盪、紛擾,從短短不到五分鐘來看,史派克李已為全片定調。
若觀眾從《誓血五人組》的片頭直接回望 1960 年代,能發現美國社會經歷著諸多抗爭,導致人心惶惶,總統甘迺迪、平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等人遇刺;「女權」興起;「黑人平權」運動高漲,對抗傳統價值與反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狂飆,這是瘋癲、反動的時代。當去年名導昆汀塔倫提諾選擇聚焦 1969 年震驚全美的曼森家族謀殺當紅女星莎朗蒂的血案時,史派克李則在今年交出了《誓血五人組》,選擇著眼越南戰爭,且從黑人視角看待。
從當時美國總統來看,以艾森豪資金援助南越算起,美國有四任總統與越戰較為緊密,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接下來的福特基本上在做收尾撤軍的動作而已)。而美國民眾在六零年代末期,在一連串的美軍陣亡當中,開始質疑越戰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尼克森致力終結美軍對越戰的參與,靠著「結束越戰」的口號上台,不該打一場南越與北越自家的戰爭。
美軍在越南的叢林戰爭長達十餘年,而以越戰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更不勝枚舉,影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當然是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令人不勝唏噓的是,美國從越南撤軍 40 多年之後,《誓血五人組》幾乎可以宣稱是少數以非裔美軍士兵在這場戰爭中的經歷為主題的電影。從影視作品來看,非裔美軍似乎一直站在越戰衝突的局外人的位置,在軍事的貢獻上好似一種集體性的遺忘,猶如銷聲匿跡。然而,每一場美國參與的戰爭,非裔美人都曾在美軍服役,這些人不該被忘記,也該有影像提醒世界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
《誓血五人組》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同於《現代啟示錄》的白人視角,這樣說並非史派克力反感於《現代啟示錄》,相反的,從《誓血五人組》中甚至可以發現史派克李多處向《現代啟示錄》致敬,例如主角們初到越南時去的酒吧,背景就是《現代啟示錄》的海報主題,甚至當主角老兵們坐上前往叢林的船時,背景音樂就放著《現代啟示錄》曾使用過的經典樂章〈女武神的騎行〉。
《誓血五人組》描述四位非裔越戰老兵相隔數十年後,重返越南的胡志明市,四位老兵表面要找尋當年戰死沙場的小隊長屍骨,但實際上卻想深入叢林,取回當年越戰時期偷埋的大量金條,藉以返回美國致富。
基本上《誓血五人組》是一部專屬於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當年血氣方剛的英勇青年,經過歲月洗滌後轉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這些老兵就算帶著瘸腳的傷疾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叢林,縱使地雷滿佈,仍舊對地形、環境記憶猶新,這是時間帶不走的歷史傷痛、戰爭遺毒,史派克李透過角色的傷痕,暗示越戰如同幽靈鬼魂般,纏繞著老兵,同時也籠罩於美國之上,揮之不去,也無法抹滅。
更驚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過攝影媒材的轉換,拉出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電影中只要是「現在」的時空,畫面比例大都以 1.85 : 1 或 2.39 : 1 拍攝,進入回憶後,便限縮畫面比例,改以視覺風格較小的 1.33 : 1,藉此呈現出當時越戰壓迫、緊繃的氛圍,而本片攝影師Newton Thomas Sigel再透過 16 釐米底片獨有的顆粒色澤感,拉出舊回憶的時代感,光是媒材的轉換,便能窺見史派克李的用心。
有趣的是,這四位老兵的角色分別名為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而小隊長名為諾曼,早已戰死沙場,但中文片名《誓血五人組》,缺一人才成五人,這第五人,就由保羅的兒子大衛補上,當然也能視做跨世代的傳承。而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和大衛,更是成立於 1960 年代並走紅的黑人團體《誘惑合唱團》初代成員的名字,順道一提,諾曼則為其製作人。《誘惑合唱團》雖然是黑人組成,但歌曲打破種族藩籬,紅極一時,史派克李透過虛構的角色名稱相呼應,成為特別的弦外之音,歌曲能撫慰、震撼人心,影像同樣也能,兩者間的呼應,史派克李的用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誓血五人組》當中,配樂上也使用了多首黑人靈魂樂歌手馬文蓋伊的音樂,這當然是本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也讓黑人力量(Black Power)更加凝聚,透過歌聲傳唱。
不過,《誓血五人組》並非一味強調黑人至上的作品,老兵保羅戴著標誌「讓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帽子,支持圍牆政策,顯而易見,黑人保羅是支持川普的非裔族群,史派克李更安插了一段黑人與越南人在水上市場起衝突的戲碼,藉此能感受出史派克李筆下的角色有血有肉,也不全然那麼「政治正確」。
黑人老兵受困於當代社會,畫地自限,希冀美國再度偉大,也能是川普的擁戴者,對此,史派克李展現同一群體中的多樣性,並非故步自封的天真認為黑人就不會、不該是川普支持者,反過來說,藉著攝影機,史派克李可能更希望觀眾去傾聽這些人的聲音,看見不同,才有機會跨出同溫層,找到改變與和解的可能,史派克李一直對他自己的角色,抱著某種理解,也邀請觀眾去理解。
而在這四位老兵加上一名青年的公路歷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找到小隊長諾曼的屍體,眾人找到諾曼後,在諾曼早已化為骷骨的荒野中,向神禱告,史派克李特此將鏡頭從特寫拉往遠景的空鏡頭,精準利用鏡頭語言的轉換,致敬其餘越戰已死的無名英雄(特寫專注於個人情緒,遠景空鏡頭則有精神層面上的象徵),此時此景,都是對於越戰的弔念與哀愁,史派克李情緒給的飽滿且立體。
在此過後,影片調性急轉直下,發現諾曼屍體同時,眾人也找到了金條,於是在金條的利益薰心之下,角色開始在立場上有了偏移,原本果敢的團結一心,成了貪婪的暗算鬥爭,史派克李筆鋒一轉,《誓血五人組》成了一場刺激、大逃殺的風格類型電影。
而在這五人組於檯面上的爭奪之外,檯面下也有另外一股力量對金條虎視眈眈,觀眾透過全知視角,發現越南人也有意爭奪金條,而越南人背後,則是法國人指使(法國殖民過越南),於是在電影中的當代敘事線,非裔黑人、越南人、法國人的三方角力,都能一步看作是殖民主義到現今的政治解讀,史派克李游刃有餘地整合、拆解各方勢力,這是史派克李調度多線並進的導演功力所在。
精彩的是,在角色一個接一個死於非命時,觀眾也能發現,當年諾曼戰死沙場的主因,是保羅開槍誤殺,在保羅覺醒的過程中,史派克李打破第四面牆,讓角色與觀眾對話,同時讓保羅與諾曼在虛幻中相見(保羅中了蛇毒才能在恍惚中看見諾曼),在如夢似幻中,諾曼原諒保羅,也解了纏繞保羅心中一世的悔恨,最終保羅雙手一攤,誠實面對死亡,這是史派克李給予的救贖,也是對角色的溫柔。
綜觀全片,《誓血五人組》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且史派克李雜揉各類型的影像,鏡頭語言豐富、視覺風格強烈,在公路類型中醒覺、成長、找到救贖,並與人性對抗,重口味卻不鹹膩、直通人心,進而反思越南戰爭。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情緒是鏗鏘有力,如同片中「美國欠我們的」那句台詞一樣,擲地有聲。
最終,《誓血五人組》結尾收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實演講畫面,提到:「為了拯救美國的靈魂,我們認為不能短視近利,只為黑人爭取到某些權利就自滿,而是要堅信美國永遠不會獲得自由和解放,除非我國奴隸的子子孫孫能完全掙脫,依舊如影隨形的桎梏。就某方面而言我們都認同蘭斯頓休斯——哈林區的吟遊詩人所寫的詩:『是啊,我說得直白一點,美國從未是我所期待的美國,但我鄭重發誓,它將來會是我理想中的美國!』。」
開場是拳王阿里,結尾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過兩名黑人平權運動且反越戰的英雄做出首尾呼應,更將真實歷史畫面和虛構故事合一,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疊合,強調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可謂神來一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段宣言可以識讀史派克李現今對美國的態度,從電影拉回現實,美國目前正處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平權抗爭風暴之中,歷史過了幾百年,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國或許正搖搖欲墜;美國或許離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國或許永遠抵達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舊期許美國能成為理想中的樣貌,堅定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
#史派克李 #NETFLIX #BlackLivesMatter
果敢四大家族 在 百胜集团| 果敢老街:四大家族之一。 | By 果敢娱乐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果敢 娱乐圈. Jan 23, 2022. . 百胜集团. 果敢老街:四大家族之一。 · · . More from 果敢娱乐圈. 00:36. 正在稳定发展中的果敢老街. ... <看更多>
果敢四大家族 在 緬北果敢"四大家族"賭.騙橫著走詐團竟當街抓人? 亨利集團"假 ... 的推薦與評價
陳斐娟#關我什麼事#陳斐娟#蔡明彰#台股#靜宜女大生#緬甸#地下簽賭#博弈簽賭#內神通外鬼#詐騙集團#救援組織#緬北果敢#轉賣#女兒國# 果敢四大家族 #魏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