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課程所寫的全部介紹,
其實有點害羞講這些,
一方面是覺得我一邊被現實___
一方面我卻得鼓起信心說我還可以。
有興趣再看看吧,我自己是仍在路上這樣。
# 請老師稍稍分享一下自身的學習歷程和設計創作主張
進入大學前,我沒有任何美術基礎,只是一個喜歡畫圖跟寫字的普通男孩,住在台東,騎腳踏車上下學,上學的路上只有低矮樓房與遠山藍空,一排一排的椰子樹,大學選念媒體傳達設計系遊戲組,其實是不想念書,想要發揮自己的天馬行空,那時候對設計、創意、藝術沒有概念,就憑著一股渴望創作些什麼的想法去念大學。
整體看來大學就是什麼都沾一點,但什麼都不專精,遇到迷茫的狀況,不知道如何開口尋求幫助,就一直待在房間內做自己的東西,像極了柏拉圖的洞穴預言,幸運的是在這個時代我們還有網際網路,至少我能夠以管窺天。上研究所後才開始被梳理與重整,於是慢慢地念一直以來缺乏的基礎,就像蓋房子的地基一樣。
到了現在,我的設計創作主張一直都只有一種,就是我要把自己變成一種風格,用我自己的風格來表達。(而且我非常不會說話,所以只好靠圖了)
# 設計師們在商業限制與創作自由之間,對目前業界現況的理解和對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預設
在商業案件中,時常必須與客戶用圖像來溝通,如果對方無法理解抽象的文字與模擬圖,就必須以已經推出、完成的作品照作為範例,有時候如果陷入泥沼中,就容易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狀況。第二就是,很容易出現同種結構的作品不停出現,最後演變成一種風,這也是正常會發生的,但只是我覺得這樣很無聊。
歷史中,時間是線性,可是思想是環繞擴散,如藝術史的各種繪畫流派,也是針對一件事情有各種不同的見解,現今,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各自能夠擁有舞台的時代,所以不管是商業案件或者自由創作,我覺得還是要回到個人身上,如果只求速成的個人風格,最終都會長的一樣。常常會有人說明星設計師、怎麼又是他之類的話,但我覺得從不被人知曉到怎麼又是他,這個視覺風格構築的過程,中間需要經過的努力反而才是重點。
人類的文明要能被推進,我想也就是需要各種激烈的花火吧。
# 關於本次的課程內容設計與鋪程,像是圖像溝通戰鬥營將如何實際演練來達到概念的核心
在戰鬥營中,我也不會是老師,只是一個對圖像有積極興趣的人,透過這個戰鬥營,每個人都應該嘗試、學習把自己的想法拋出來說出來表達出來,然後積極實作,跟人交換意見,得到實際經驗的成長。
成長需要經驗,而取得經驗就需要不停跳脫自己舒適的空間。
# 這次的課程希望可以帶給學員一些什麼樣的啟發和學習
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很有經驗跟很會教導的人,但希望可以透過課程與戰鬥營給每個參與的人「我想要變得更好!」「原來我可以變得更好!」「創作果然很有趣!」這種感受。
# 給未來設計人的幾句話
因為我自己也還在設計人的路上,所以這句話也給未來的自己跟各位:「清晨,空無一人的街上,世界正準備上演,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否是演員,只有踏出去才能知曉。」
►09/22(三) - 10/02(六)
平面色彩與圖形設計 https://bit.ly/2UQGmN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29.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柏拉圖(Plato)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建立嚴謹的哲學體系,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Academy)。 柏拉圖的核心是形上學,他認為真理必須是顛撲不破的,絕對的、不變的;於是,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理型的」睿智世界、以...
柏拉圖形上學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是可以追溯南島語言最古老的地點。幾千年前,這些語言由台灣傳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最早起源於台灣」
【回顧】
一「兩岸哪裡一家親!研究:台灣人基因與中國不同」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59641420842601&id=584986081641475
Jacky Cheng:台灣人,您對母親到底了解多少???
台灣文明,您知道台灣歷史四百年只是幼稚園程度,了解南島語族發源地是台灣,也只是小學程度而已,您懂得Paccan是原名,"您好"叫"台灣",四千年前遠洋Manga雙船體(與艋舺的台語同音,當然也與菲律賓的螃蟹船同音,但菲國學不到精髓,只能短航),傳出去台灣文明玉石珠算,給南洋與中土....總算是有中學程度了,12000年前的姆大陸,亞特蘭提斯陸沉,蘇格拉底,柏拉圖,西方三哲的理想國烏托邦,不在大西洋,而在太平洋,才是台灣歷史的大學程度,宜蘭與那國島間的海底沉城,虎井嶼,台東數千年以上萬年遺址隱藏了多少考古密碼....台灣人,你真的知道嗎?
(全南島語族的眼睛,都與Mada同音,南島族有十大語系,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東到夏威夷,南到紐西蘭,智利復活島,北是台灣,也只有台灣唯一同時擁有九大語系,流傳出去。3500~5000年前的航行授與文明(中國四川三星碓的蝌蚪文,沒中國人知道來源真意,台灣古跡中處處可見,是傳播源頭),菲,馬,近年在3500前的古墓遺址挖出,全世界僅有台灣東部獨產的豐田玉器陪葬,很明顯了。)
(有人說所謂的海底古沈城其實是斷裂的岩脈,但是它工整畫一的牆體卻又讓人無法解釋;有人說那是1622年荷蘭人佔領虎井時修築的城堡,遭明軍炸毀沈入海底;有人說這乃史前文明的遺跡,人類活動的證據;更有日本學者說這是八千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
(台灣宜蘭外海60海浬處,沉睡著一座神秘的海底古城,古城內有精細的雕刻、神殿、金字塔,學者研究,該遺跡屬於距今約1萬5000年前的「姆文明」(MU文明),也就是在中國大陸還與琉球群島相連時,人類在這塊「姆大陸」上所創造的高度發展古文明。相關學說已流傳一段時間,因為實在太過引人入勝,每隔一段時間就在網路上激起討論。
中國網站《萬花鏡》日前刊登一篇名為〈因地震沉入深海:台灣宜蘭海底驚現神秘金字塔!〉的文章,吸引了許多兩岸網友關注。該文指出,在距離台灣宜蘭僅60海浬的日本與那國島海域,沉睡著許多當地漁民都知道的巨大海底古城,1986年後,日本學者開始對遺跡進行現代化的海底考古研究。
經過長達8年的考古調查,琉球大學木村政昭教授振奮地表示,「沖繩周邊海底考古學的研究,將會讓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見天日,古老的『海底龍宮』傳說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沈沒在海底的『姆文明』也讓海底龍宮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我確信與那國的海底遺跡,就是1萬2千年前突然消失的『姆文明』!」
根據考古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的遺跡復原圖,該遺跡有著海龜壁畫、靈石、廣場等祟拜物,可以判斷就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的神廟,而神殿北面有2個半圓形的柱穴,可能就是女巫舉行儀式前的沐浴之處,也有可能是讓即將獻給神的處女清浴的水池。
還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圓洞穴東邊近處的靈石,其擺設的方式與沖繩及日本本島的民間信仰類似。此外,神殿東方的拱形城門、巨石疊成的城門等,也與1萬年後才興起的琉球王國建築類似。而在城門附近發現的2塊重疊巨石,有人推測這2塊巨石是城門下方的基石;由2塊巨石整齊重疊在一起,及其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口雕孔等看來,該巨石顯然是經過人力加工而成為城堡的一部分。
這項新的發現,與20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士‧柴吉沃德(James Churchward)提出的『姆文明』假說不謀而合。柴吉沃德認為,在距今1萬5000年前的史前時代,現為日本、琉球、台灣的西太平洋一帶,其實是一整塊相連的「姆大陸」,其面積比南美洲還大,史前人類甚至在其上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但因為遭遇大地震所引起的地質變動,而在一夜之間沈入大海,一切記載就此失落,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直到今天仍有待人們挖掘出它的真實面貌。)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974106319/posts/1528706937238428/
李致穎:談到女性或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時,許多人都能理解這些特定形象,如女性的陰柔、感性、軟弱,南島語族的天性樂觀、愛喝酒愛唱歌等,對於弱勢性別或族群的主體性的剝奪,以及,成為他們追求自主性時的阻礙。
但是,上述的邏輯,對象ㄧ換作是「台灣人、台灣文化」就又不一樣了,各種刻板印象,例如隨性、草根性、海盜性格、髒亂、粗俗⋯等,全部照單全收,殊不知這些特定形象就是自己的主體性被襲奪、被架空後的殖民地文化,還把這些由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當成自我認同。還有什麼比這樣的事情,更加悲哀的嗎?
#台灣文化應該要有各式各樣的面貌
#台灣人要打破殖民者的禁錮活出自我
https://www.facebook.com/1639848710/posts/10212110034219674/
李致穎:什麼是漢人?漢人是怎麼來的?
以「台灣南島語族」為例:
生番→熟番→人→漢人
未經由儒學「教化」的人,即為番或夷或蠻等,不文明、未開化之族群,必須透過儒家思想價值觀影響後、教育後,才能成為儒家價值觀下的「人或漢人」。
#台灣人正被教化為中華人
#已接近完成體
https://www.facebook.com/1639848710/posts/10207689328344790/
李致穎:把自己的認同,定義爲中國人,是個人自由的範圍。例如,我是泰雅族人,我也是中國人。
把自己所屬的族群認同,定義爲中國人,則不在個人自由的範圍。例如,我是泰雅族人,泰雅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溫馨提醒:台灣的南島語族,無論在對岸中國或此岸中華民國政府的定義下,都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喔。
https://www.facebook.com/1639848710/posts/10213131710200935/
임가영:如果我是台灣的電視編劇,
簡直有發揮不完的題材(翻白眼)。
超過400年前至四、五千年之間,
南島語族的先人從台灣出發,
順著洋流和季風開枝散葉到了整個大洋洲。
(這個梗被迪士尼用走了就是「海洋奇緣Moana」)
400年前熱情浪漫的大航海時代,
荷蘭人教了台灣人以羅馬拼音做為文字記錄,
引進了最早的銀行會計制度,
至今番仔薑(辣椒)、番仔火((辣椒)、紅毛土(水泥)、水牛、黃牛、芒果、雞蛋花、甘蔗、水稻…
通通都是荷蘭人曾經來過的痕跡。
400年前日本幕府時代,
將軍穿的盔甲也都是台灣出口的鹿皮製造而成的。
380年前和兩蔣一樣宿命的鄭成功父子,
假裝反清復明建立了東寧王國,
跟228一樣殺盡不服從的台灣人,
跟白色恐怖一樣洗腦倖存的台灣人,
先人為了生存通通當了假漢人,
從此全台灣每個村莊聚落居民沒有血緣關係的也都一個姓,
每個姓的族譜第一代都是同個時間,
如果追本溯源去到中國,
拍謝阿嬤袂認得阿松誰跟你一家人。
台灣人曾經有革命精神,
譬如300年前的鴨母王朱一貴或230年前的林爽文,
其中林爽文在他的全盛時期曾經控制全台,
為此,
乾隆皇帝的緋聞私生子福康安率領清軍渡海來台專門對付林爽文,
打贏了之後還列為乾隆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
150年前,
Robert Swinhoe把福爾摩莎烏龍推向紐約和倫敦的茶館做為點單最貴的茶,
也將台灣特有種生物登錄到國際上的各個學術期刊,
光是他的足跡事跡就註定是史詩般的鉅作。
而你不能移開視線的是接近同一個時期的George Leslie Mackay,
他是「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馬偕博士,
餐桌上每天見面的胡蘿蔔、白色花椰菜、和高麗沒有關係的高麗菜都是他引進台灣的。
馬偕博士辦學校開醫院都是後來的事了,
但你知道當他踏上台灣的土地第一步,
是誰接住他的手?
蘭大衛醫生!
我小時候看讀者文摘的一篇「切膚之愛」,
主人翁的蘭大衛醫生,
當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
也是奉獻一生在台灣,
一家人在台灣的故事根本也是大河劇。
也是同個時期,
基隆外海發生了一場戰爭,
造成越南變成法國殖民地,
卻跟霧峰林家有很大關係。
迄今每年中元節,
基隆的法國公墓還有人以紅酒和法國麵包祭拜百多年前的法國軍人。
我累了先寫到這裡。
寫這種東西很難過,
我們從小去上學被當作白癡騙到大,
歷史課本內容扣掉謊言剩下標點符號,
只有頁數號碼是正確的,
卻還要透過不斷的考試強行刻在腦筋裡面,
所以書唸得越好,
被毒害就越深。
但人們必須知道這片土地發生過什麼事,
才會明白為什麼它是現在這個樣子。
台灣的電視台當然有能力提供具有深度又好看的戲劇,
譬如幾年前民視製播的「浪淘沙」,
講蔡阿信醫師的故事;
又如比較近的是台視曾播出「純純」,
講的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故事。
可是婆婆媽媽有印象的是「龍飛鳳舞」、「飛龍在天」之類的長壽劇,
或是什麼都有神有鬼有怪害過來害過去的「戲說台灣」,
透過這些使觀眾對台灣的過去能夠有什麼瞭解?
這就是重點了,
掌握媒體的他們不要台灣人瞭解台灣,
愚蠢才好控制。
你羨慕日劇韓劇能夠考究的呈現他們自己先人的生活風貌之餘,
不要忘了他們擁有的是自己的國家。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420430480/posts/1642410355782963/
柏拉圖形上學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想什麼? ~ 認同問題】
在西班牙住了 30 年後,前幾天被台灣網友問到我的認同,我才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台灣是我的故鄉,西班牙是我的家,我的運氣很好,在西班牙遇到很多熱心善心的西班牙人,我受過許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西班牙人的幫助,所以,我對西班牙人心存感激。
我的認同其實很混亂,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生活哲學都很西班牙,但是我的邏輯卻中西合併,我平常用西文交談,連做夢都講西文,但是算數時卻用中文,我離開台灣時還沒有投票權,我也從沒在台灣投過票,但是,我卻在西班牙投了十幾年的票,我在台灣受過基礎教育,在台灣生活了十幾年,但是,我在西班牙卻住了 30 年,遠遠超過在台灣的時間,所以,西班牙人的生活觀在這 30 年間也深深地影響我。
舉例來說,以前在台灣讀書時,音樂課被數學老師借去上數學課,美術課被英文老師借去上英文課,基本上,也沒有同學抱怨,因為,畢竟有不少沒有唱歌畫畫天份的人,寧願上數學、英文課,也不願意上音樂美術課。到了西班牙才知道,重要的是「欣賞」,不是會不會唱歌畫畫,所以,當時西班牙中學的美術課上的是藝術欣賞,音樂課上的是音樂欣賞,就算學生沒有唱歌畫畫天份,還是可以學會欣賞,培養美學眼光。 原來,美學是要培養的,而視覺美感是一種生活享受,不是「東西實用就好」。
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對藝術美學有興趣,但是,最先接觸的是音樂美學,因為我曾在音樂學院讀過,還在歌劇合唱團唱過歌劇(照片是以前的歌劇劇照),後來,從音樂美學延伸到歐洲藝術史,開始自己閱讀相關的西班牙文藝術史書籍(因為人在西班牙,沒有中文書籍),所以,在考導遊執照之前,我已對藝術史(繪畫、雕塑、建築)有相當的了解,當時在準備導遊執照考試時,相對地覺得藝術史沒什麼困難。也可以說,能考到西班牙的官方導遊執照跟西班牙中學啟發我的「欣賞」有很大的關係。
哲學是西班牙高中必修的科目,不管選文組還是理組,一定要修哲學,哲學因此成為我最頭大的一個科目,被它整死了(現在反過來很感激當年讀哲學),因為,當時西班牙中學的考試全是申論題,哲學也是這樣,所以會有這樣的考題:
「湯瑪斯·阿奎那(Tomás de Aquino)和亞斯多得兩位哲學家在知識論的比較」
「柏拉圖和康德兩位哲學家在"真實的概念" 論點的比較」
「康德和笛卡兒兩位哲學家在形上學論點的比較」
「笛卡兒和洛克兩位哲學家在"存在"論點的比較」....
當年我很可憐,連西班牙文題目都看不太懂,還要寫得出這種申論題,因為西文能力有限,答不出長篇大論的「申論」,只能寫重點,同學們一個題目可以寫三面滿滿 A4 的紙,我只能寫半面的「精簡版」,不過現在想起來,倒是奠定以後獨立思考的基礎,而且,我從那個時候開始發現,世界上不是只有選擇題跟是非題,人生有很多是需要思考的申論題。
而在生活態度上,我也被西班牙人享受生活的心態同化了,對西班牙人來說,享受生活不一定要錢,只要有心,只要有時間,只要你想要享受,跟鄰居在住家附近散散步也是享受,跟家人在家看足球也是享受,跟朋友徹夜暢談也是享受,坐在街上行道椅上發呆也是享受,這樣的享受要花多少錢?
在西班牙生活越久,越覺得快樂很容易、享受很容易。抽空跟朋友喝杯咖啡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過節跟家人一起慶祝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帶狗狗到海邊散步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抬頭看藍天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快樂,感冒在家被家人照顧也是一種享受 ..... 原來,小時候被台灣的教育誤導,以為享受要花錢,來到西班牙才知道,原來,「享受」只在心裡,不須浪廢,不須花大錢,心裡要享受時,出太陽看陽光下的萬物是享受,下雨天看雨下的萬物也是享受,只要你想要享受,一朵花,一盞茶,一本書,一片沙灘,一朵白雲,一聲鳥啼 ..... 樣樣是享受。
西班牙人實在太沒心機了,心裡想的一定說出來,如果沒說出來,也會寫在臉上,所以,習慣跟西班牙人相處之後,我變得很不會猜測東方人的心思,完全無法適應笑面虎式、勾心鬥角的東方人際關係,因此,現在跟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不管是用委婉的方式或是有話直說的方式,全靠溝通來維持,實在沒心機也沒時間精力浪費在猜測別人的心思上面。
現在,我回台灣時,被稱為外國人,不但像外國人一樣要看地圖,還很不習慣高低不平、對行人不太友善的的騎樓(走著走著就跌倒了),受不了過熱過潮濕的天氣(有次回台灣竟然全身起疹子,被醫師診斷為「水土不服」),看到混亂的街景跟鐵皮屋會覺得刺眼,聽到有人吃飯喝湯發出聲音或打嗝會皺眉 …..
而在西班牙,如果是認識我的朋友,他們視我為同類,認為我是西班牙人,而不認識我的人一跟我說話,就會被我嚇到,因為他們從沒想過會認識一個能用流利西語跟他們溝通,甚至談論時事、政治、經濟、藝術、文化 …. 的東方人。但是,當台灣在防疫成功時,我又會很驕傲的跟認識或不認識的西班牙朋友說台灣防疫的故事。
也因此,我混亂的認同讓我從很久以前就不再把人分成「台灣人」跟「西班牙人」,我只把人分成「好人/值得信賴的人」跟「壞人/離他越遠越好的人」。
或許,我可以算是一個跨文化跨國籍的人,說難聽一點是「兩邊不是人」,不是完全的西班牙人,也不是完全的台灣人,說好聽一點就叫做「兩個文化的橋樑」。
#西班牙 #認同 #文化
柏拉圖形上學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29.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柏拉圖(Plato)是蘇格拉底的追隨者,建立嚴謹的哲學體系,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學院(Academy)。
柏拉圖的核心是形上學,他認為真理必須是顛撲不破的,絕對的、不變的;於是,將世界切割為兩個不同的區塊:「理型的」睿智世界、以及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是從理型所複製,但這些複製版本並不完美。二元真理觀後來成為西方哲學的主流趨勢,到了近代,卻出現反柏拉圖的思潮。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邏輯學、形而上學、道德學、靈魂學、政治學、修辭學、詩學、教育學、動物學、植物學,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理論稱為四因說。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劉創馥(中文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