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 #lab
我在考上高雄醫學院的醫學系去註冊時,父親陪著我坐計程車經過兩側充滿稻田和草地的十全路,到達醫學院高聳的大門,頓時讓我有長大成人的感覺,因為我終於要入門了。
雖然經過許多年以後我才了解醫學之門有兩把鑰匙:一把是入門用的科學,老師能交給學生;一把是精通用的不確定性藝術,老師無法交給學生。「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 一把開啟數字, 一把開啟字母, 一把開啟音符, 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
據說古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廟的大門上刻著ㄧ行字:「認識你自己」,而柏拉圖學院的門上則刻著:「不懂幾何學者勿入此門」。醫學院的大門上應該也要刻著ㄧ行字:「不懂機率者勿入此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Jackz,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性別取向】 通常,我們熟悉的性別取向有三類: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雙性戀(#bisexual)。 ? 然而,慢慢地,有些我們聞所未聞的的性取向 (#sexualorientation) 詞彙,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 片中有 9 種逐漸...
柏拉圖 認識你自己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銀快的哲學課 01 <
我在想「哲學」如何自學這件事。
與其想破了頭,不如直接開始讀哲學吧。
哲學入門書,哲普書(寫給非哲學專業人士看的書籍)、哲學延伸的思考讀物、哲學原典(中文及外文)這些似乎都很有趣,我開始慢慢讀這些書,去理解哲學家所詮釋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引發我極大的好奇心。
提起「西方哲學」,腦海立刻浮現「歐洲」的這個字眼,畢竟整個歐洲是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傳統,有一系列的理論支持各種宗教思潮乃至社會型態,西方文明具有強大的力量,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
但西方文明並不等同於西方哲學,現行的西方哲學起源於古代希臘,還包括中世紀時期、近現代與現代的一系列理論在內的哲學,統稱為西方哲學。
哲學的起源,是那個一切都為了神的榮耀而服事的時代。
「哲學」這門學問在古希臘誕生以前,人們認為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諸神的行為所造成的。很多無法解決的疑問,絕大部分都推給「神明造的業」這樣多好,簡單又省事,而且也無法一一查證,基於人們對於神明的崇拜和敬畏,既然是事情是因為神明做對了什麼事,或做錯了什麼事,只要接受事情的結果就好,不需要去追究是何種原因。
「討神明喜悅的事」和「惹神明發怒的事」是古代希臘人,也是神話時代,人們唯一關心的話題。這樣的傳統造就了後來的人們,對於傳統宗教的說明抱持著疑問的態度,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他們在古希臘以自然學者的身分活躍於社會。
他們相信「理性」才是「萬物的根源」,理性可以驅動宇宙以及建構世界的秩序,並呼籲人們應該要探求「理性」為人類的存有找尋意義,於是更多人前仆後繼,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這就是哲學的起源。
其後,希臘出現許多知識份子,他們被稱作智辯家(古希臘文:Σοφιστής、英文:Sophist )相對於探求「萬物的根源」他們更傾向主張「萬物之間並沒有共通性」而所謂的善良、真理、正義都與人本身需要的利益相關,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與正義,即「相對主義」。這樣的思想開始廣泛流行於民間。
這些智辯家,或稱之為辯士,他們以雅典為中心,周遊希臘各地,向青年們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因為他們並不追求絕對真理與正義的看法,受到極大的反彈,從而導致新的哲學思想家出現,如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蘇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等同於東方的孔子。
由於蘇格拉底的思想大多圍繞著人類生活的關懷與反思,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蘇格拉底是將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會的代表者,他的貢獻讓哲學跨出了一大步。
蘇格拉底曾經向眾人拋出一個疑問:
「在問問題之前,你知道你的問題什麼嗎?」
一個人要能「認識自己」,蘇格拉底認為人首先要「自知自己是無知的」,這個重要的概念又稱為「無知之知」。
他借用了刻在德爾斐神廟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來表達研究人自身的意義,如果你想要認識自己,前提就是要先承認自己的無知。
為了強調「無知之知」的重要性,蘇格拉底習慣以公開的問答對話來傳授知識,比方說當他的弟子或是民眾嘗試回答「什麼是善?」,「什麼是美?」這些問題的時候,蘇格拉底總會找出他們答案中的漏洞,比如論證缺乏基礎與邏輯矛盾等,繼續追問下去,直到回答者無可爭辯,繼而承認自己的「無知」。
而繼承蘇格拉底意志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倡「哲學的本質在於天上(神)」,另一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則提倡「哲學的本質在於地上(人)」於是哲學的發展到最後與神的距離愈來愈遠,然而,有一件事情,中斷了哲學的發展,那就是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駕崩,哲學也因此而衰退,其後又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哲學的存在感也愈來愈淡薄。
自學筆記 20190925 am 03:02
柏拉圖 認識你自己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銀快的哲學課 01 <
我在想「哲學」如何自學這件事。
與其想破了頭,不如直接開始讀哲學吧。
哲學入門書,哲普書(寫給非哲學專業人士看的書籍)、哲學延伸的思考讀物、哲學原典(中文及外文)這些似乎都很有趣,我開始慢慢讀這些書,去理解哲學家所詮釋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引發我極大的好奇心。
提起「西方哲學」,腦海立刻浮現「歐洲」的這個字眼,畢竟整個歐洲是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傳統,有一系列的理論支持各種宗教思潮乃至社會型態,西方文明具有強大的力量,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
但西方文明並不等同於西方哲學,現行的西方哲學起源於古代希臘,還包括中世紀時期、近現代與現代的一系列理論在內的哲學,統稱為西方哲學。
哲學的起源,是那個一切都為了神的榮耀而服事的時代。
「哲學」這門學問在古希臘誕生以前,人們認為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諸神的行為所造成的。很多無法解決的疑問,絕大部分都推給「神明造的業」這樣多好,簡單又省事,而且也無法一一查證,基於人們對於神明的崇拜和敬畏,既然是事情是因為神明做對了什麼事,或做錯了什麼事,只要接受事情的結果就好,不需要去追究是何種原因。
「討神明喜悅的事」和「惹神明發怒的事」是古代希臘人,也是神話時代,人們唯一關心的話題。這樣的傳統造就了後來的人們,對於傳統宗教的說明抱持著疑問的態度,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他們在古希臘以自然學者的身分活躍於社會。
他們相信「理性」才是「萬物的根源」,理性可以驅動宇宙以及建構世界的秩序,並呼籲人們應該要探求「理性」為人類的存有找尋意義,於是更多人前仆後繼,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主張,這就是哲學的起源。
其後,希臘出現許多知識份子,他們被稱作智辯家(古希臘文:Σοφιστής、英文:Sophist )相對於探求「萬物的根源」他們更傾向主張「萬物之間並沒有共通性」而所謂的善良、真理、正義都與人本身需要的利益相關,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與正義,即「相對主義」。這樣的思想開始廣泛流行於民間。
這些智辯家,或稱之為辯士,他們以雅典為中心,周遊希臘各地,向青年們進行修辭、論辯和演說等知識技能的訓練,教授參政治國、處理公共事務的本領。因為他們並不追求絕對真理與正義的看法,受到極大的反彈,從而導致新的哲學思想家出現,如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蘇格拉底在西方的地位,等同於東方的孔子。
由於蘇格拉底的思想大多圍繞著人類生活的關懷與反思,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蘇格拉底是將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人和社會的代表者,他的貢獻讓哲學跨出了一大步。
蘇格拉底曾經向眾人拋出一個疑問:
「在問問題之前,你知道你的問題什麼嗎?」
一個人要能「認識自己」,蘇格拉底認為人首先要「自知自己是無知的」,這個重要的概念又稱為「無知之知」。
他借用了刻在德爾斐神廟上的箴言:「認識你自己」來表達研究人自身的意義,如果你想要認識自己,前提就是要先承認自己的無知。
為了強調「無知之知」的重要性,蘇格拉底習慣以公開的問答對話來傳授知識,比方說當他的弟子或是民眾嘗試回答「什麼是善?」,「什麼是美?」這些問題的時候,蘇格拉底總會找出他們答案中的漏洞,比如論證缺乏基礎與邏輯矛盾等,繼續追問下去,直到回答者無可爭辯,繼而承認自己的「無知」。
而繼承蘇格拉底意志的哲學家柏拉圖提倡「哲學的本質在於天上(神)」,另一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則提倡「哲學的本質在於地上(人)」於是哲學的發展到最後與神的距離愈來愈遠,然而,有一件事情,中斷了哲學的發展,那就是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駕崩,哲學也因此而衰退,其後又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哲學的存在感也愈來愈淡薄。
自學筆記 20190925 am 03:02
柏拉圖 認識你自己 在 Jackz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性別取向】
通常,我們熟悉的性別取向有三類:異性戀?(#heterosexual)、同性戀?❤️?(#homosexual)、雙性戀(#bisexual)。
?
然而,慢慢地,有些我們聞所未聞的的性取向 (#sexualorientation) 詞彙,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
片中有 9 種逐漸開始受到關注,但仍被排除在流行文化外的 #性取向 和 #浪漫取向,你又認識多少?
?
愛,何時變得那麼複雜了??
原文:http://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skoliosexual-zucchini-and-10-other-sexual-identity-terms-you-probably-dont-know_us_561bf841e4b0082030a35f80
美國流行女歌手麥莉希拉(Miley Cyrus)於今年暑假向大家宣告自己是「泛性戀」,這個消息成為頭條新聞,也讓全世界的人知道這個名詞;或許有些人曾經聽過這個詞,但還是不瞭解到底什麼是「泛性戀」。
然而, 泛性戀只是眾多性取向和戀愛取向當中,和異性戀、單性戀、雙性戀一樣較廣為人知的一種取向而已 。事實上,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一個人的戀愛取向可以不單單只是「性」取向,而是 心靈上的浪漫取向 。根據 Asexuality.org 的說法,浪漫的吸引力是一種「當你渴望和對方譜出一段情感上的浪漫關係時,你所會擁有的情緒反應。」Asexuality.org 網站上指出:許多無性戀者(Asexual)體會過浪漫的吸引力;他們喜歡對方,即便他們沒有因對方產生性慾。而通常在一段感情當中,心靈和肉體的吸引力是同步的;在無性戀群體中,結合浪漫取向和性取向發展出的感情關係也是很常見的。
Asexual Visibility & Education Network (AVEN)團隊中的 Michael 說:「許多人在找到自己的標籤和歸屬群體之前,會覺得自己是殘缺的。」Asexual Visibility & Education Network 是讓大眾認識可能屬於無性戀範疇的一些性取向和個性。「許多無性戀者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期望;所以當他們發現自己不是唯一的時候,都鬆了一大口氣。」Michael 補充說:「我們認為,沒有人可以看出別人的性取向;說一個無性戀者不是無性戀,就像是說一個異性戀者是同性戀一樣意思。自己的性向只有自己最清楚。」
為了讓大家多認識這個主題,接下來將介紹 12 種逐漸開始受到關注,但仍被排除在流行文化外的性別和浪漫取向。
1. 無性戀(Asexual)
無性戀者是「不從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 的人 。」Asexuality.org 指出:「無性戀者會被人的美貌、外表所吸引;但 不會對人產生性慾 。有些無性戀者就曾經歷過這種,對對方沒有性慾;但仍深情地渴望和對方在一起。如果你不對男性、女性或任一性別有性慾望的話,你有可能是無性戀者。」
2. 無浪漫情節(Aromantic)
無性戀者當中有一部分是會愛上一個人的,因為無性戀是缺乏「性」趣,而不是缺乏愛——這部分的人被稱作有浪漫情節無性戀者(Romantic asexual);另一部分既不會愛上男人也不會愛上女人的人,就稱為無浪漫情節無性戀者(Aromantic asexual)。
根據 Asexuality.org 的說法:「無浪漫情節是指一個人很少或從不會被他人的浪漫所吸引。無浪漫情節的人並不缺乏情感連結,只是天性上根本沒有要發展浪漫關係的需求。無浪漫情節者所需的被瞭解、感同身受等的心靈上的支持,跟有浪漫情節者是一樣多的;只是需要用更柏拉圖式的方法來談感情。」
無浪漫情節者通常被認為是先天的,而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就跟無性戀一樣都被認為是與身俱來的性向。
3. 灰色地帶(Graysexual)
被認定為是灰色地帶性戀者的 Jared ,將灰色地帶定義為:「介於無性戀和有性戀之間的神奇地帶。」The Frisky 將其定義為:「介於有性與無性之間,一種可男可女的取向。」那些確定為灰色地帶性戀者的人,也可能同時被認定為同性戀者、異性戀者或其他身分。
4. 半無性戀(Demisexual)
半無性戀者通常不會感受到性的吸引,除非他們已和對方建立的強烈的情感關係。Asexualityarchive.com 還提到:「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浪漫性質的。」
5. 半浪漫情節(Demiromantic)
跟半無性戀很像,半浪漫情節者一般時候不會受到浪漫吸引;除非他們已和對方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6. 不求回應的浪漫傾向(Lithromantic)
根據 asexuality.org ,這一種浪漫傾向的人會對人產生浪漫之愛,但不需要對方回應。該網站還提到:「他們甚至會排斥對方回應浪漫情感。」
7. 泛性戀(Pansexual)
泛性戀是指能夠對任何性別產生性吸引、愛慕情緒或精神上愛戀的人。
8. 多性戀(Polysexual)
與泛性戀相似,多性戀者對任何性別皆可能產生身體吸引或愛慕情緒,但可能不渴望和其他人在一起。
9. 泛性浪漫(Panromantic)
這類型浪漫傾向的人,會排除性別和性慾而被其他人吸引。
10. 只被跨性別、性別認同模糊的人所吸引(Skoliosexual)
根據 Genderqueerid.com ,這一類型的人會被跨性別、性別認同模糊或那些非「順性別」的人所吸引。該網站提到:「這不是描述一定會被特定生殖器所吸引,而是一個具包容性的詞。」
11. 酷兒柏拉圖式關係(Queerplatonic Relationships)
一種超友誼的親密關係,兩人有非常緊密的感情連結,不全然是浪漫因素。
12. 超友誼關係中的稱號(Zucchini)
在酷兒柏拉圖式關係中稱呼另一半:「他是我的 zucchi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