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艾美獎結束後,同時追起了期待多時的 HBO 迷你影集《#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這部未播先轟動的作品在拍攝消息傳出時,早已引發熱議,因為此部劇集正是改編自瑞典大師級導演 Ingmar Bergman 1973 年的經典之作,影響 Woody Allen 與 Richard Linklater 等諸多後起之秀。
⠀⠀⠀⠀⠀
《婚姻場景》於 1975 年奪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原始有電視、電影、劇場各種版本,完整的版本可分為六段,將近五小時,2018 年時的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公開放映過,較常見的則是 1974 年美國上映相對親民的三小時濃縮版本。金馬當時敘述,一對看似平凡的中產夫妻,從恩愛到衝突、分離又重逢,柴米油鹽的日常成了一張令人窒息的網,一幕幕婚姻場景其實是生命耗磨後的斷垣殘壁,俯拾皆是感情的灰燼與愛情的困獸,犀利的程度,令當時媒體將北歐離婚率上升歸咎於此,另一方面,柏格曼有過五任妻子,本片可說是他最真實內省的懺情書,而柏格曼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就是 2003 年《婚姻場景》的續集《夕陽舞曲》(或譯《薩拉邦德》)。
⠀⠀⠀⠀⠀
「原本只是為電視拍一部優美而生活化的劇集,故事骨幹源自我的真實心情與回憶,這個主題長久以來不斷糾纏著我。」
⠀⠀⠀⠀⠀
柏格曼構思這個劇本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不但源自於他的真實婚姻經驗,也包含自己父母之間暴力相向的童年記憶。然而此部預算幾乎只有過往電影預算三分之一的《婚姻場景》,卻在瑞典當地、歐洲、美國等地引起廣大迴響,影評、觀眾一致盛讚,不但數度改編,也或直接或間接啟發了《愛在午夜希臘時》、《安妮霍爾》、《當愛不見了》、《婚姻故事》等多部佳作。
⠀⠀⠀⠀⠀
而最新的 HBO 迷你影集,由共同打造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集《婚外情事》的 Hagai Levi 負責編導,最初的演員陣容為《海邊的曼徹斯特》Michelle Williams 與一直以來相當欣賞且近期當紅的《沙丘》、《算牌手》Oscar Isaac 出任,而後改為 Jessica Chastain 擔綱女主角,也是多年好友的兩人繼《暴力年代》再度同框。新版《婚姻場景》在本月初的威尼斯影展進行首映,9 月 12 日開始於 HBO 播出,一周一集,共計五集,雖然私心認定柏格曼原版注定難以超越,目前為止仍相當喜愛 2021 年的詮釋,精湛演技撐起戲劇張力,十足展現兩位演員的深邃魅力,且質感極為出色,果然 HBO 始終是品質保證。
⠀⠀⠀⠀⠀
⠀⠀⠀⠀⠀
▍中文預告:https://youtu.be/HZ1vbit1YDg
▍觀賞平臺:https://bit.ly/3zIMntS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的推薦目錄: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CHIH. 去威尼斯生活提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評論] 聞天祥談/ 柏格曼Ingmar Bergman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金馬影展TGHFF -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售票資訊 】 影迷必 ... 的評價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新聞] 金馬推出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38部大師之作 - PTT 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討論]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大家看了幾部呢? 的評價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四):費里尼電影的魅力何在?〉
●作者:翁煌德(FB:無影無蹤)
.
金馬經典影展在過去兩年曾分別舉辦「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和「義大利電影課」,前年聚焦適逢百年誕辰的瑞典名導柏格曼(Ingmar Bergman),去年則選映了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紀錄片《義大利電影課 My Voyage to Italy》(1999)中提到的37部義大利經典之作。即便是六、七十年前的黑白電影,卻依然擠滿人潮一睹大銀幕,說明經典確實有其市場。
.
至於今年,在千呼萬喚之下,金馬影展選定以義大利名導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為主題影人。今年也是他的百年誕辰,故影展名為「費里尼100」。費里尼是何許人物?對電影有涉略的影迷,相信都有聽過費里尼的大名。其作品對電影文化所帶來的衝擊難以言喻,甚至出現一個英文單字叫「Felliniesque(費里尼式的)」來表達如夢的、似幻的、超現實的景象。
.
另一個足以佐證費里尼影響力的例子,就是他在美國形成的炫風。他本人曾以編劇、導演的身分獲得12次奧斯卡提名,其執導的四部作品《大路 La strada》(1954)、《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1957)、《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阿瑪珂德 Amarcord》(1973)更代表義大利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殊榮。在1993年,費里尼從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和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手中接下奧斯卡榮譽獎(又稱終身成就獎),該獎項象徵著對他一生作品成就的肯定。
.
要知道,一般美國人向來⋯⋯⋯⋯⋯
.
全文請見 安可人生 ,本文一樣將談到下列幾個精彩要點:
●概略導讀費里尼早期經典電影。
●《大路》帶給當時的義大利婦女怎麼樣的震撼?
●狗仔隊(paparazzi)一詞的來源竟是費里尼電影?
●傳奇影評人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怎麼看待《生活的甜蜜》?
.
詳全文:
https://ankemedia.com/2020/24040
電影本事|費里尼電影的魅力何在?(上)
https://ankemedia.com/2020/24042
電影本事|費里尼電影的魅力何在?(下)
.
.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一):費里尼的秘密情人〉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613078474753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二):費里尼與天主教會的情與仇〉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565808479480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三):費里尼導演生涯的寂寥尾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06715329431194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五):電視文化狂潮下,大導演費里尼的逆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6446480791412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六):情聖還是渣男?費里尼為何要拍歐洲第一風流才子卡薩諾瓦?〉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70082293094497
.
.
(圖為《生活的甜蜜》中的馬斯楚安尼。)
金馬影展 TGHFF
#FedericoFellini #Fellini #Fellini100
#金馬經典影展 #費里尼 #費里尼影展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CHIH. 去威尼斯生活提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金馬影展開明牌,義大利經典電影你都看了嗎?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金馬影展TGHFF -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售票資訊 】 影迷必 ... 的推薦與評價
回饋影迷,凡購買預售票券滿額,可獲得與#一卡通 合作的「柏格曼百年紀念卡」乙張,並享有影展期間「卡友票」的購票優惠! ○ 本卡共兩款,限量1500張。於預售期間,購票滿 ... ... <看更多>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新聞] 金馬推出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38部大師之作 - PTT 娛樂區 的推薦與評價
金馬推出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38 部大師之作http://www.goldenhorse.org.tw/news/detail/981?preview=1 今年適逢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 ... <看更多>
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 在 [評論] 聞天祥談/ 柏格曼Ingmar Bergman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轉自:金馬影展「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電子版手冊
--
探索篇
出生於 1918 年的柏格曼,
1940 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大學投身劇場,1941 年被史汎斯克電影公司延攬為編劇,
1944 年的《折磨》(Torment)是他第一部被拍成電影的劇本,
之後他極力爭取獨立執導的機會,終於在 1945 年拍了導演處女作《危機》。
對大部分影迷而言最陌生的柏格曼早期作品,親和度反而是最高的。
探索大師養成的源頭,更是影癡最渴望探究的功課吧!
其實他的第二部電影《雨中情》(1946)便已獲得瑞典電影記者聯盟的獎項。
《開往印度之船》(1947)、《黑暗中的音樂》(1948)、《夏日戀曲》(1951)、
《女人的秘密》(1952)也都入選坎城、威尼斯影展競賽,
只不過當時在瑞典之外,大概只有法國影評權威巴贊發覺這位年輕導演的純粹與豐盛。
大師也是從小長大的。
片中有片的《牢獄》(1949)才是柏格曼第一部完全原創的電影(之前皆為改編)。
他的早期作品大多是優雅感傷的通俗劇,精緻的攝影、孤獨寂寞的角色、
以及鏡子意象的巧妙運用,皆已在此時昭然若揭。
但你也可以看到《愛慾之港》(1948)試圖取法當時風起雲湧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或如《饑渴》(1949)大膽碰觸女同志情節,《喜悅》(1950)展現他對音樂的喜好,
甚至《戀愛課程》(1954)的喜劇嘗試,對很多影迷而言,應該都是驚奇的發現。
柏格曼早期作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莫妮卡》(1953),
少年早熟的楚浮、伍迪艾倫都曾表示過這部電影對他們的「吸引力」。
哈莉葉安德森充滿天才與性感的演出,轟動影壇,
連帶原名《Sawdustand Tinsel》的《鋸屑與亮片》都被改名成曖昧的《裸夜》(1953)。
當柏格曼與安德森銀幕下的戀情步上終結,也進而牽動《秋日之旅》(1955)的走向。
在他生命極端沮喪的時候,選擇要拍部好玩的作品的柏格曼,也即將迎來電影生涯的高峰。
--
殿堂篇
按照柏格曼的說法,《夏夜微笑》(1955)在坎城爆紅並拿下「最佳詩意幽默」
這個獨一無二的怪獎,完全出乎意料。它把柏格曼推上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高峰,
之後《魔鬼的眼睛》(1960)也如法炮製過這個路線,讓少女的貞潔變成魔鬼的針眼。
但對後世影迷而言,更驚人的應該是接著一連串頭皮發麻的重量級經典。
騎士與死神對弈的《第七封印》(1957)、老醫生夢迴當年的《野草莓》(1957)
為公路電影開啟了古今對照的宏然格局,各種獎項榮銜也接踵不斷。
《生命的邊緣》(1958)不僅拿下坎城最佳導演,四位女演員也共享影后;
《魔術師》(1958)緊接著在威尼斯連下評審團特別獎在內的三座獎項;
《處女之泉》(1960)則是他首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穿過黑暗的玻璃》(1961)不但在奧斯卡連莊,
它和《冬之光》(1963)、《沉默》(1963)組成的「信仰三部曲」,
更把攝影機化做解剖刀,直切情感與性靈的枯竭。
在英國〈視與聽〉雜誌 1972 年的影史十大影片選拔,柏格曼一人就佔了兩部:
一部是他電影風格的最佳入門作《野草莓》,另一部則是玄妙有如無字天書的《假面》
(1966),風光程度,一時無幾。也意味他此時即在殿堂佔有一席之地了。
然而這時期還有幾部「另類」的柏格曼電影,也值得影迷一探。
例如他首部彩色片《這些女人們》(1964)的荒誕詼諧;
或者被視為恐怖片的《狼的時刻》(1968)
儘管他大部分電影的犀利程度都讓人驚心動魄;
以及表面談戰爭,但我認為骨子裡是在回應「反柏格曼者」的《羞恥》(1968)。
他們讓柏格曼在「偉大」之外,流洩出一些有趣的灰色地帶。
--
永恆篇
我們該如何想像或定義一個「國際的柏格曼」呢?
是走出瑞典拍片嗎?
但他在小小的法羅島就足以創作出《安娜的激情》(1969)啊!
還是該像《紅杏》(1971)讓比比安德森講英語呢?
其實柏格曼就是一切的答案。
當那些戲裡戲外伴隨他不知多少年的女演員們化為《哭泣與耳語》(1972)的臉孔與幽靈,
即使場景不出幾個房間一座庭園,講的是哪種語言,
紐約影評人協會還是把年度最佳影片、導演、劇本都頒給他。
似乎連電影也難以定義他?或者該說因為他而拓展了範疇。
《婚姻場景》(1973)、《魔笛》(1975)、《面面相覷》(1976)
原本都是為電視而製作,卻在奧斯卡、金球獎、英國金像獎、義大利大衛獎,
被視為電影褒揚。作品的內涵與質地,絲毫不受工具與形式所限。
但沒料到 1976 年一樁來自瑞典國稅局的指控與逮捕,差點摧毀柏格曼,
也促成他的自我放逐。他去德國,在柏林拍了《蛇蛋》(1977)、
在慕尼黑重啟《傀儡生活》(1980);
即使與另一位國寶影人英格麗褒曼合作《秋光奏鳴曲》(1978),他也選在挪威拍攝。
他也不是無視於瑞典政界和影壇的頻頻招手,只是證明了清白,傷害卻已經造成。
直到最後一部執導的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1982)才終於回歸,並以集大成的姿態,
融合各式創作命題與成長回憶,並一舉摘下奧斯卡四項大獎。
在此之後,柏格曼並沒真正停止創作。
他寫劇本,重新省視與自己多年不合的父母;也拍電視電影,當然更沒放棄執導舞台劇
(別忘了他說過:戲劇是我忠誠的妻子,電影則是我驕奢的情人)。
但他對後人影響最大的,還是導演的電影。
--
原文結束。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87.159.7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29045287.A.440.html
※ 編輯: MyAll (219.87.159.71), 06/15/2018 14:56: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