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分享故事時,也分享給大家如何對自己做最好的調整
這是哈佛大學的天空
這也可能是哈佛大學學生的Last Chance to See
去年我受朋友邀約去哈佛大學玩逛的時候
該校園才剛發生學生自殺的事件
這對同時課業壓力大、又是龐大學費負擔、又是不同種族文化交雜共處,這共同環境下的同學心理,無疑是天空蒙上一層灰
"無法解決問題,只好解決自己"
逼人至絕境的事情,其實常常發生
我自己以前在校園時
也可以說是,時常心理上的各種生死徘徊
不是那種表現無法讓自己滿意,那種不勝寒的廉價感覺
是真的在競爭環境下被客觀的否認,排擠、陷害、被嘲笑樣樣來
情緒低落下影響實際表現,越做越糟
以致絕望,復仇、怨懟親友全部都上來
是那種看到窗戶,真的會想跳下去的
幸好自己是有參與過心靈衛教的志工團
對於同理感受自己的受傷,是有基礎的
我必須接受自己隨時會失去,環境也會變得不復返
我其實是高敏感的人,容易受傷
但是我也訓練到自己必須接受挑戰
唯以 #開放的態度 面對這世界
我才能在創傷後獲得更強大的成長,等待下一個傷害的挑戰
時至今日,逼我至絕境的事情依然不少
我的受訓過程不順利,也常常懷疑自己的能力
受到攻擊與遭遇背叛也更是從來沒有少過
但是唯一的解答,是我必須活下去,才會看得見未來進步的自己
--
創傷後的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這對於常態族群分布為數不是大半,但是掌握下面條件是有可能的
由於在挑戰的環境中經歷劇烈的心理變化
並且當接受失去、不再選擇舊的正常時,使你
1️⃣ 建立開放態度、接受 #新常態
2️⃣ 也從此發展新的、更深厚的人際關係
從此獲得更強的力量感,你開始找到新的自己肯定的方式。
這不是我看了該學理然後用在我自己身上
而是最近因為疫情在期刊
有心理師發表疫情對個人與組織傷害的復原與再成長可能性
我只是恰巧發現我歷程有符合這個定義
同樣主題我也分享給受防疫而有經營危機的公益組織與社會企業
而恰巧同時,很多人在分享關懷的技巧
以及呼籲校園輔導資源的不足
但是我以比較實際的觀點而言,就算經由他人足夠輔導
最終還是在輔助的過程下,你要找到屬於你的解答
相信受過輔導的人都是一樣的經驗
如果你成功了,那其實就是符合 #創傷後的成長 的定義
--
最近正在幫一位朋友陪過他人生低谷
他說:"這世界沒有天理"
我說:"但是我們也不是無能"
我想就是這樣的最白話的闡述
做給陷害你、看不起你的人看,做給愛你的人看,做給自己看
對他而言,我已經是過來人了
只要調整好自己,會有越來越多機會證明還年輕的自己
是值得活下去的,也會被看見的,被值得看見你的人看見
在這裡與各位朋友共勉
「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事件新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事件新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新聞、危機處理流程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新聞、危機處理流程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讀《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孩子,我希望你時不時走厄運,這會讓你意識到,成功不完全是應得的】
身體狀況穩定些了,這兩天復拿出一個多月前尚未讀畢的一本厚重的書:《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這本書旨意不在指責i世代孩子(1995-2002年出生)整體的脆弱傾向,
而是分析為什麼此世代的孩子比起「千禧世代」有更高比例的脆弱傾向、憂鬱症、自殺率。
事實上,孩子與所有的物種都相同,他們的大腦必須從環境中接收各式各樣的刺激,才能自我調整以適應環境。
他們如同免疫系統,必須在合理的限度之內,接受挑戰和承受壓力,否則無法鍛鍊出堅韌與堅強。
.
但是從1980年起,在大環境裡所有因素交互的作用下,整個社會已過度擴張「安全」與「創傷」的定義,以此正當化、合理化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安全至上主義」被奉為圭臬,因此,所有真實的、或被想像出來的、甚至根本未發生的威脅,都預先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被大力清除挪開,
這使得i世代無從發揮「反脆弱」的天生趨向,甚至造成他們比所有世代更容易視自己為受害者,
對「微侵犯」毫無抵抗容忍適應能力,更可能放大自身所遭受的微痛苦或與他人互動時的日常衝突。
.
這個世代因喪失磨礪「反脆弱」天性的機會,因之,更容易傾向以二元對立、歸咎他人、災難化思考、情緒謬誤推理等方式來合理化自己的立場、捍衛自己的意識形態,
甚至排擠歧異的思惟,更別提完全相左的立場或思維方式。
這在美國已造成好幾起因邀請的講者與學生思維立場相左而被轟出校園、甚至遭受到暴力對待的恐怖事件。
過去,大學以兼容並蓄、鼓勵學術自由以激盪更深刻、更多元觀點為學術進步之指標,
但如今,作者提出,在美國,學生無限放大歧異、嗆聲文化大行其道、運用簡單好用的二元分化與對立、以「獵巫模式」凝聚同質團體向心力、以及無所不用其極的大聲疾呼學生之安全、自主與自由至上,
以上種種,已讓左派、右派水火不容,而大多數的大學多以左派為首,這使得學術多元兼容的高貴精神不復存在。
.
i世代如此鮮明而奇異的特質,作者提出,乃有好幾個因素交互作用形成。
偏執的教養是主因。
現在孩子的童年比起他們父母的童年多了很多的限制與監控,雖然我們這一代的成長環境也有不少的危險,但卻受到更少的保護、獲得更多的自由,因此有充足的機會來順利發展人類的「反脆弱」天性。
i世代,特別是中產階級以上的孩子,自由玩樂與探索的時間大力遭到剝奪,因此,他們錯過很多有助於成長為更堅強、更能幹、更獨立的成年人的挑戰、負面經驗和大小風險。
作者提出。出身較為富裕的大學生,有些可能因為受到過度教養、過度安排和過度看管而變得更加脆弱。
他們和長期處於毒性家庭的貧困孩子所受到的風險截然不同。
後者長期處於嚴重的逆境,缺乏大人的支持以緩衝壓力,受到的傷害當然更深,
但前者所受到的傷害則是,缺乏充足的時間與機會、自然而然的自我發展社會技能、街頭生存法則。
.
現在的孩子沒有足夠自由遊戲的時間,遊戲是孩子自己刻意製造危險與慌亂的趣味情境,好讓自己能自由自在的學習到如何應付這些遊戲中的挑戰,鍛鍊體能、情緒反應與社交技能。
i世代與同儕自由玩耍嬉戲的時間嚴重缺乏,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卻更長,與螢幕或螢幕朋友相處更佔據大部分的閒暇時光,
因為被剝奪冒險的機會,因此i世代普遍比別的世代更厭惡風險、更傾向避開真實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中產階級以上的父母極度重視孩子的升學表現,大量精神都花費於孩子的大學競備。
在美國頂尖大學占最高比例的,正是經濟富裕又競爭激烈的菁英學區。
作者稱:「很多學生準備好怎麼應付學業,但卻沒準備好應付日常生活。」,「因為他們缺乏應付日常問題的時間與機會」
但弔詭的是,家長和學校為幫助學生錄取大學而做的一些事,讓他們進大學後更不容易施展長才,因為,大學更需要完整獨立能自我負責的全人格。
這本書引述的理論非常厚實飽滿,也引發我對教養孩子的反省。
.
其中有段話讓我非常受到啟發。
2017年六月,美國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 應邀在他兒子中學畢業典禮上演講。他祝福兒子和同學們都能經歷各種磨難,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公民,
.
以下引述他的演講:
「在接下來的歲月,我希望你時不時遭到不公平對待,這能讓你領悟正義的價值。
我希望你嘗到背叛之苦,因為這能教你忠誠的重要。
抱歉我這樣說,但我希望你時不時孤單寂寞,這能讓你不致於以為朋友是理所當然的。
我希望你時不時走厄運,這讓你意識到,機運在人生裡的角色,也知道自己的成功不完全是應得的,也能明白別人的失敗不完全是他自找的。
當你失敗-----你當然時不時會失敗----我希望你的對手時不時會幸災樂禍,這能讓你懂得運動家精神的重要。
我希望你被凝視,這樣你會體會傾聽別人的重要。
我希望你吃過夠多的苦,來學會同理。
不論我願或不願這些事發生,它們都會發生,
而你能否從他們之中受益,則取決於你能否在自己的不幸中看出這份意義。」
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在新書《敘事經濟學》中描繪經濟現象背後敘事的力量。在當下高度由社群媒體定義世界中,人們通過新聞媒體和社群網絡傳播的流行敘事,無論流行的是真相,還是謠言,都在影響人們的決策,乃至改變整個經濟和社會的走向。
*例如比特幣,它本來是一個看似介於遊戲、謊言、交易的「貨幣」,但是比特幣誕生的時間,剛好是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後。網路敍事瀰漫著一種對監管者的不信任,比特幣所標榜的去中心化、不被干涉、保護隱私等多種特點,受到了年輕人青睞。比特幣的創立者中本聰,一直沒有人知道他的真面目,甚至無法肯定他是否真實存在,正本來該是令購買者警惕的事,但網路敍事反而給了比特幣一層不可多得的神秘色彩,有助於故事的傳播。
*比特幣價格的波動走高乃至2017年價格突破1000美元之後的一路飆升,也恰好代表了全球都市年輕人渴望追求的一系列光彩奪目、由他們取代央行總裁及決策者的新成就感。最後,它還勾起年輕人自己FOMA(懼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結,積極擁抱全新事物,生怕在大時代中落在後面。
*希勒對敘事研究的切入點是它的感染力,或者套用流行病學的說法,是它的「傳染性」。經濟現象背後的流行敘事,很像流感。流感的變異會蟄伏了一段時間之後重新暴發,而且造成的影響與之前類似。與經濟相關的敘事也會發生變異,然後重新流行。這也是為什麼研究歷史上流行的敘事對於理解當下複雜經濟有借鑒意義的原因。比如,過去經濟景氣和經濟崩潰背後的敘事和故事的挖掘,就有利於我們對未來經濟週期的理解和預判。
大的敘事常常是一系列敘事的總和,比如經濟增長背後的敘事可能是全球化、高科技的發展、顛覆式創新所帶來的新物種,行業之外的野蠻人等。一些敘事為另一些敘事提供了背景,而且有些相互之間看起來沒有多少關聯的敘事同時流行,就可能推動經濟向某個方向發展。
*不同的敘事也需要有人來代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明星人物——巴菲特是價值投資的代表;扎克伯格是互聯網一代校園創業的代表。
* 希勒同時認為,不要小看烏合之眾。這好比不要小看民謠和采風,都在深入大眾的集體敘事,深遠地被流傳,背後的道理,可能是群體盲動,但也可能是一葉知秋。
瞭解敘事就是為了瞭解一般大眾對大事件的認知;而好的敘事也是為了影響這種認知。凱恩斯在巴黎和會之後明確表示對一戰的解決方式很不滿意,並對未來十分悲觀,一個很大原因是他聽到人們在經濟凋敝的大環境中對《凡爾賽和約》的悲觀解讀,雖然大衆的認知可能經不起分析,但大眾的這種解讀才是歷史的決定因素,它不容忽略。
*瞭解敍事經濟的另一個例子:為什麼《生日快樂歌》能家喻戶曉,全球的人用各種語言在慶生的時候歌唱同一首歌?是因為旋律優美嗎?是因為歌詞精妙嗎?都不是。答案只有一個,《生日快樂歌》經由病毒式傳播已經成為大眾敘事的一部分,而且被全球幾十億人每年不斷重復。《生日快樂歌》的感染力源自重復,而不是因為它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歌謠。擁有感染力的經濟敘事也一樣,因為會不斷重復,這樣的敘事才會家喻戶曉。
*敍事經濟不是網路時代才開始。為了推動房地產的發展,政府和商人共謀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敘事,一方面把房屋自購率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指標,另一方面也把購房作為對社區做貢獻的一種表現(在美國尤其如此,因為房地產稅直接供給了社區的學校)。其次,在這一敘事之下,又湧動了許多分支相關聯卻不一定一致的敘事。比如所有者敘事,買房子是一種對未來負責任的表現,因為是很多人人生中最重要的金融決策;房地產的增值帶來的財富效應則是不斷被提起的經濟敘事;買房養老是另一種敘事,強調房地產的儲值功能;推動房地產的發展則需要改變人的金融思維,尤其是改變人的儲蓄習慣,這又是房地產與銀行的共謀。早期借錢消費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妥當的,甚至是危險的,但是房地產的發展就需要改變大眾對按揭的「偏見」,強調加槓桿是所有人能夠「努力」買房並增加個人財富的一種工具。
* 節儉和炫耀式消費的敘事,也呈現出不同時期不同的圖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推崇企業家的節儉精神,強調節儉才能把積累的資本投入到擴大再生產之中。這是資本主義初期的濫殤。
*炫耀式消費則不同,它強調一個人必須刻意將成功外在表現出來,例如炫耀名車,炫耀豪宅、珠寶點綴一身。川普上台為炫耀式消費帶來全新注腳。整個大選,他都在自己紐約的金光閃閃的川普大樓的頂層炫耀財富,這卻讓本來高談貧富差距的美國人覺得很受用,這其實是從側面顯示,美國民意對炫富一點不反感。他們並不仇富,而是羨慕。
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事件新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校園危機事件新聞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校園危機事件新聞、校園受傷事件、校園霸凌定義有關親子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媽媽最愛你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新聞、危機處理流程圖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校園危機處理辦法在校園危機事件心理輔導介入處遇的討論與評價. 校園危機的定義. 危機會威脅人的應變能力,使人無法處理或應對... 針對校內輔導資源無法有效協助之學生 ... ... <看更多>
校園危機事件 定義 在 校園危機事件新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校園危機事件新聞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校園危機事件新聞、校園受傷事件、校園霸凌定義有關親子文章或書籍,歡迎來媽媽最愛你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