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駐美領事館遭70團體抗議輻射污染水海放
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決定將福島核災衍生的輻射污染水海放後,除福島縣內7成地方議會異議之外,在海外也有反對聲浪。6月,美國70個環保團體,聯合向日本駐美領事館致上抗議信。
配合每年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與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美國反核團體「非核世界曼哈頓計劃」及其他70個團體,共同發表抗議信,向位於紐約的日本領事館與日本聯合國代表處,表達他們對日本輻污水海放的不滿。
和日本政府的宣傳不同,抗議信解釋了輻污水宣傳的問題點:對於經過過濾設備(多核種除去装置、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簡寫為ALPS)處理後的輻射污染水,日本稱之為「處理水」「ALPS處理水」,屢屢引發誤解。
經過ALPS的處理水,仍有大量的放射性氚與碳14,並殘留會蓄積在骨頭、導致白血病的鍶90等其他放射性核種。抗議團體希望,日本不要再使用「處理水」這類,容易產生誤解的名詞。
從福島第一核電廠釋出的放射性氚與碳14,不管是ALPS或既有的技術都無法完全除去。未來3-40年,這些放射性物質會殘留在日本政府海放的污染水之中。日本政府有義務向國際社會說明清楚。
以上美國反核團體的意見,在日本也早有識者,而且是由擁核派的政治人物指出。
日本擁核議員也反對
據「週刊現代」4月報導,日本自民黨「處理水等政策學習會」代表、眾議會議員山本拓在受訪時表示,自己雖然支持核電與首相菅義偉,但許多關於輻射污染水的報導,和事實有不少出入。
山本拓說:「根據東京電力在2020年12月24日發表的資料,處理水即便經過ALPS過濾兩次,仍有氚以外的12種放射性核種殘留。其中還有不少半衰期長的,像是半衰期1570萬年的鈾129、230萬年的銫135、5700年的碳14。」
山本拓進一步指出,部分媒體把福島輻射污染水跟一般核電廠平時放出的廢水混為一談也是不對的;「ALPS處理過的輻射污染水,有11種放射性核種是一般核電廠廢水所沒有的。一般核電廠的核燃料棒,外層有包覆,冷卻水也沒有直接接觸到。而福島的輻射污染水,則是和裸露的燃料棒直接接觸而產生的。」
先前日本官員以「中國和韓國的核電也會排放氚到海裡面去」、「韓國的月城核電廠放的更多」等理由,為輻射污染水海放辯護時;韓國報導的解釋和山本拓一致,駁斥日本政府的說法。
或許是受到部分日本媒體的誤導,台灣駐日本代表謝長廷,日前以「台灣3座核電廠廢水也排放入海」解釋日本政府的處理方式,而原能會已有澄清解釋。
本文作者: 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圖片說明:
世界各地抗議日本輻射污染水海放。(來源:https://assets.change.org/photos/7/qw/qz/MxQwqzJUqjCSIuE-800x450-noPad.jpg?1624760735 )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核燃料 棒 半衰期 在 綠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巡田編:核廢料,無法處理的難題】
文/綠黨副秘書長 李春祥
台電核二廠1號機裝置容量985MW,原應運轉到今年12月屆齡除役,但因用過燃料池空間不足,且新北市政府未同意乾貯設施動工,因此用過核燃料無法退出抽換,不得不於7月1日提前停機,等於提前除役。核二廠1號機停機再度說明核廢料問題無解,核能絕非能源轉型的解答。
核能算是乾淨的能源嗎?核能發電用電一時,核廢料千秋萬世。伴隨發電產生的核廢料,將持續產生強烈輻射,一旦外洩,會造成對人體及環境嚴重的污染。須在永久隔絕的環境置放20萬年。
20萬年!!人類的歷史,也不過是幾千年。我們這一代人,得到今日的方便,留下如此恆久無法處理的廢棄物,真的能心安理得嗎?
核廢料可分為低階核廢料與高階核廢料。低階核廢料的主要是核電廠內放射性較低的廢棄物,包括廢液、殘渣、衣物、零組件等,這些廢棄物經核電廠減容或包裝處理後,目前貯存在蘭嶼貯存場以及現有3座核電廠內,需隔離靜置100年以上。
高階核廢料是核電廠用過的核燃料棒,目前都存放在3座核電廠廠區的燃料池內。核電廠使用過的燃料棒,具有高強度的輻射和熱量,必須與生物圈隔離約100萬年,才能使輻射量降到安全的背景值。因此,燃料棒離開反應爐後,鈾連鎖反應停止,必須先放置於核子燃料池冷卻,以濕式貯存10年,再移出使用乾式貯存,存放40年。方法是將燃料棒置於金屬容器內,填充惰性氣體密封,須有空氣自然對流冷卻,外部有混凝土保護。
燃料棒的半衰期長達數十萬年,對環境具有長期潛在的輻射危害。約在100萬年後才能趨於與天然鈾礦自然背景值相當的水平。目前國際上共識,高階核廢料應在最終處置場,隔絕人類生活圈20萬年以上。地質環境條件上都非常嚴格。最終處置場必須找到堅硬岩層地點,藉由多重障壁存入地表下300~1000公尺處,避免潛在風險如保護壁腐蝕、物質遷移擴散、地下水侵入、人為破壞等。
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是全球性的難題。目前除了芬蘭和瑞典因具地理條件,已經選址興建外,即使是核能大國如美國、法國都困難重重,尚在選址過程中。全球迄今尚無任何一座已經成功啟用的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有些人說核廢料已經有再處理技術,其實是再製造成新的核燃料束,再製後仍然須運載回核廢料產出國,完全未解決最終處置問題。
目前台電在核二廠向新北市申請建造的核廢料乾貯設施計畫,僅能作「中期」使用,並非永久或最終處置場。在根本沒有解決方案情況下,若率爾動工,等於是拿中期貯存作為永久方案,使新北市成為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但中期貯存場環境條件不足,加上台灣天然災害尤其地震頻仍,幾十年後看不見的輻射毒性恐將逐漸逸出,汚染大台北地區。將該處理的難題如此草率敷衍丟給下一代,絕不能當作能源政策。
__
加入志工》 t.ly/actW
成為黨員》 t.ly/b00g
線上捐款》 t.ly/QXY5
#捐款綠黨可以抵稅
核燃料 棒 半衰期 在 綠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巡田編環保小記:從風險管理角度,審視福島核災】
福島核災10週年,值得回顧事故經過,瞭解釀成巨災的關鍵因素。尤其台灣將在今年8月舉辦核四重啟公投,在投下公投票前,應該先審視福島核災,讓記憶稍微恢復。
#備用發電機組的損壞可說是災難擴大的核心原因
福島第一核電廠擁有六座反應爐,地震發生後,操作人員成功將反應爐緊急停機。「核電廠即使插入控制棒停止核分裂反應,核燃料仍會繼續釋放衰變熱,如不持續冷卻反應爐,就會因水分蒸發而形成空燒,導致爐心熔毀。」
但跟在地震後面威力強大的海嘯,損壞電廠的備用發電機組,造成全廠停電,操作人員在重要時刻無從執行停機後必要的動作,終於導致災難性的結果:反應爐爆炸致使輻射汙染擴及福島等5縣及海洋;爐心熔毀,使電廠成為永遠無法除役的核子廢墟。
#核災難以測量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最近的著作中說,核電廠事故最大的問題,是災難將擴大到什麼程度。 核災的特殊本質,就是輻射汙染眼睛看不見,半衰期長難以清除,對人體的傷害難以測量。
福島事故後,民眾撤離圈至少20公里, 20至30公里圈要求居民留在室內。第一天的撤離人數約5萬人,次日增至20萬人。事實上各國政府紛紛提出更大的撤離圈建議。許多福島居民拋棄家園,原來的人生被迫中斷,成為寄居他鄉的遊魂。核災對個人、對土地、生態、社會及經濟的深遠影響。就試想同樣情況發生在台灣,我們將如何處理土地除汙?
【延伸閱讀】
深思熟綠》從風險管理角度,審視福島核災
t.ly/tj0i
__
成為黨員》http://goo.gl/GHAHVu
成為志工》https://bit.ly/3nKuG8z
線上捐款》https://bit.ly/2L3uC4S
#捐款給綠黨可以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