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不敵再生能源,衰退已成定局
2017《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說到,「報告已敲醒鐘,辯論已然結束。世界能源的優先選擇順序上,核電將被太陽和風力所取代。這並非夢想或推估,而已成為現實」。而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能源發展的整體趨勢呈現為再生能源持續有突破性發展,核電則不論在發電量增長、發電占比或是發電成本上,皆 #不敵再生能源。
以下我們整理了幾點核能不敵再生能源的事實:
✅ 均化成本:核電已比風、光貴將近4倍
根據金融諮詢和資產管理公司拉札德(Lazard)2019年的能源技術成本報告,太陽光電的均化成本(註1)從2010年每度電 0.359美元降至2019年0.041美元(USD/KWh),降幅89%;風電從每度電0.135美元降至0.04美元,降幅70%;核電成本十年來則上升了26%,從每度電0.123美元漲至0.155美元,已比風、光貴將近四倍。
✅ 投資金額:全球再生能源投資金額是核電的10倍
《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註2)指出,2019年全球挹注於再生能源上的總投資超過3000億美元,是核能發電投資的十倍之多。
✅ 就業人數:未來再生能源就業人口是核電的36倍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2018年的報告(註3),2016年全球再生能源就業人數已達到近1000萬人,核電為70萬,而在全球升溫於世紀末前控制在2度C的情境中,再生能源至2050年預估可創造2880萬個就業機會,核電為80萬。
✅ 平均建置期:核電比風跟光多花2倍時間
根據五位能源學者分析123個國家的數據後共同發表的報告《對照追求再生電力、核電國家間的減碳排放量差異》(註4),核電的平均前置期為 90 個月,風力和光電僅為 40 個月。因此在投資同樣金額之下,再生能源比易受延宕的核電更能迅速地減少碳排放。
✅ 碳排放量:核電碳排最高將達到再生能源的10至18倍
史丹福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Mark Jacobson的研究報告指出(註5),將不同電力來源生命週期,包括採礦、燃料製造、電廠營運到後端除役與廢料處理過程之碳排都完整計入時,核電的碳排放量將高出再生能源10到18倍。另一個匯集分析了103份核電生命週期碳排的研究(註6)則指出,每度核電的平均碳排約為66克二氧化碳當量,相較之下太陽光電是32克二氧化碳當量、離岸風力則是9克二氧化碳當量。
Jacobson也指出另一個常被忽略的「機會成本碳排」,是指由於興建速度緩慢,需要耗費更多時間依賴化石燃料,因此相較其他更快速的電力選項會再增加額外的碳排。新建核電的機會成本碳排和風電相比,每度電為64至102克二氧化碳當量。
✅ 發電佔比:再生能源占比超越核電
非水力再生能源在2019年時貢獻了全球10.39%的發電量,首度超越核電的10.35%,其中核能發電的發電占比自1996年以來便持續下降,2019年只比前一年微幅成長0.2%。
✅ 裝置容量年成長:風和光是核電的65倍
根據《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全球非水力再生能源在2019年新增的裝置容量達到184GW,創下歷史新高,其中風力發電量新增59.2GW,年增率為13%;太陽光電新增了98GW發電量,年增率為24%,相較之下,核能發電的淨成長僅為2.4GW,年增率為3.7%,且有一半來自於中國。
✅ 國際能源總署的評估:再生能源減碳貢獻遠超過核電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年發布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註7)中指出,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再生能源在全球電力的占比需要達到將近90%,核電則不到10%。
種種對比顯示核電在現今社會已經是過時又危險的舊世紀產物,全世界都在減少核電(除了中國),台灣卻還有某群人在掙扎,不免讓人擔心是否墨守成規,不願接受世界趨勢。因此,我們邀請大家在12/18的全民公投第17案投下不同意票,讓台灣邁向更乾淨、更安全的家園。
#分手吧我們不核四
#核四公投17不同意
#12月18日公投讓我們大家ㄧ起對核四公投案投下不同意票
---
註1:均化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用來計算發電設備壽命週期內的平均發電成本,包括投資、運轉與維護、燃料及除役成本,是評估電力技術競爭力的基本指標。
註2:《2020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20” https://www.worldnuclearreport.org/-World-Nuclear-Industry-Status-Report-2020-.html
註3: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 " Global Energy Transformation: A Roadmap to 2050 "
https://www.irena.org/-/media/Files/IRENA/Agency/Publication/2018/Apr/IRENA_Report_GET_2018.pdf
註4:《對照追求再生電力、核電國家間的減碳排放量差異》(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between countries pursu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versus nuclear power)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4482658_differences_in_carbon_emissions_reduction_between_countries_pursuing_renewable_electricity_versus_nuclear_power
註5:”Evaluation of Nuclear Power as a Proposed Solution to Global Warming, Air Pollu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https://web.stanford.edu/group/efmh/jacobson/Articles/I/NuclearVsWWS.pdf
註6:"Energy Balance of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https://www.energyagency.at/fileadmin/dam/pdf/publikationen/berichteBroschueren/Endbericht_LCA_Nuklearindustrie-engl.pdf
註7:"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beceb956-0dcf-4d73-89fe-1310e3046d68/NetZeroby2050-ARoadmapfortheGlobalEnergySector_CORR.pdf
♡
核能發電碳排放量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根據8月分剛發布的《IPCC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與台灣氣候變遷評報告》,台灣年平均氣溫在過去110年上升了約1.6℃,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且推估未來氣溫仍將持續上升;此外,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也有增加的趨勢,因此,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正快速增強中,若還堅持「2025 #非核家園」計畫,蔡政府就是毀台甚至滅台的罪人!>
日本經產省在7月21日提出《第6次能源基本計畫》,大幅修正了安倍晉三政府《第5次能源基本計畫》中,2030年電力配比中的火力發電占比。《第5次》中,燃氣發電占比為27%、燃煤26%、油氣3%,火力發電占比為56%,《第6次》分別調降為20%、19%及1%,火力發電占比減少為41%,減幅達27%;東京電力公司更承諾在2030年之前,將所有低效能的燃煤廠除役或關閉,不再提供發電;此外,核能發電占比不變,為20%~22%,再生能發電占比則由22%~24%大幅提高為36%~38%。
歐盟執委會在7月14日公布有關氣候法的相關修法提案,承諾將2030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減少量,由原先承諾的40%大幅提高為55%;這項被稱為「Fit for 55」專案將被列入《歐盟氣候法》,顯示歐盟實踐的決心。
中國大陸的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於7月16日正式開始在線交易,這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這也使得被納入市場管控的全球碳排放量比率因此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全球能源監測組織曾在2020年批判一帶一路對燃煤相關設施的投資,「有違《巴黎氣候協議》的減碳要求」,大陸旋即宣布,自2014年到2020年發布的52個燃煤電廠投資項目中,25個被擱置、8個被取消;而為實現氣候目標,大陸更已決定全面停止為涉及燃煤項目的投資提供資金,今年上半年的相關融資金額為零。
民進黨蔡政府在第一任執政之初的2016年,即提出了「2025非核家園」計畫,經過了5年多的執行,已明顯看出該項計畫的不切實際,除了幾次重大 #停電、#跳電 事件之外,#綠電 配比完全無法落實。按照規畫,2025年的綠電比是20%,但是2020年僅有5.4%,嚴重落後。
在飽受氣候變遷之苦下,各國紛紛決定加速「#脫碳」速度,因此陸續提出新的 #能源配比計畫,或新的碳管制措施。#燃氣 加 #燃煤 #發電 比高達80%的「2025非核家園」計畫,是極為糟糕的 #電力配比,不可能得到國際認同;這個世界的變化極快,蔡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能源配比計畫,如今看來已不符合趨勢,繼續堅持下去,根本不具正當性。其他國家都能調整他們的電力配比,為什麼 #蔡政府 的「#2025非核家園」就非是鐵板一塊不可?
非核家園毀台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824000497-260109
核能發電碳排放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應該改變綠能對國土利用影響的認知與敘事
根據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中心(Fraunhofer ISE)的最新報告,太陽能和風能目前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已經接近既有燃煤和燃氣機組的運轉成本;到了2030年,由於碳價格的上升以及綠能成本的持續下降,太陽能和風能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將比燃煤運轉成本更便宜、到了2040年也會比燃氣的運轉成本便宜。如果是討論新的核能或化石燃料電廠,那根本無須再做討論-綠能早已更加便宜了。
這已經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情,在台灣也慢慢被社會大眾接受。不過,能源轉型的唱衰者常會質疑,綠能有其他負面效應需要考慮;其中最常被拿出來提的是綠能裝設對於國土利用的影響,尤其是農業用地和太陽能的競合情況(因為台灣沒有煤礦、油氣田、或者鈾礦,因此使用傳統能源對全球土地利用的影響,在台灣的討論通常會被淡化)。
已經有不少就農光共存的角度討論農業和太陽能如何達成雙贏的討論。然而我認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翻轉太陽能設置對於國土利用的影響的基本認知:事實上,不僅經濟價值較佳,設計得宜的太陽能電廠,是可以比廢棄或產值低落的農地更有環境價值。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比方說,假如原生植被能帶來較高的固碳能力和保土能力,而且太陽能電廠設置的同時其底下允許這些植被的復原的話,那麼將農業用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就能達成雙重的減碳效益:除了太陽能發電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趨避性減碳效益,原生植被復原後增加的土地固碳能力,也能帶來額外的碳匯-而在淨零碳排過程中,負碳排選項是最後一哩路中的重要環節。
根據一份針對美國中西部太陽能電廠的研究,種植草皮或原生植被的太陽能電廠,固碳、水土保持、傳粉供應等環境指標都比農業用地好。在台灣因為許多農業用地是水稻田,被取代後也許還可以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量。
這聽起來很不錯,但是當農業用地被太陽能電廠取代之後,不就代表該土地原本的糧食供應服務被取代掉了?目前能源轉型支持者主要的應對論述,大多從農光共存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來切入:如果原本單位面積土地的太陽能電廠和農業用地各產生x單位的太陽能發電和y單位的農作物產量,那麼只要農光共存後單位面積土地產生的x’單位太陽能發電和y’單位的農作物產量滿足x’ + y’ > 0.5 * (x + y),則站在整體國土利用的角度,農光共存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同時滿足社會上的綠電與糧食需求。
而農光共存的土地由於太陽能板密度較低,也是實驗各種提升太陽能總發電量技術(追日設計、雙面式板面、多層太陽能電池等等)的絕佳場域,以進一步提升整體國土利用效率。
但我認為綠能支持者應該更進一步指出當前農業用地使用效率過低的事實,並且同時指出利用綠能做能源供應來源的先進農業可以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有研究指出,利用太陽能電廠搭配微生物產製蛋白質,單位土地卡洛里產量可以比傳統農業高、單位土地蛋白質產量也會遠高於傳統農業。我們應該尋找更多這樣的例子,讓農業的未來發展和綠能變成密不可分的雙贏關係。
綜合以上,這些未來願景可能才是能源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需強調的敘事:綠能不僅越來越便宜,其大量設置,對於面臨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等等複合議題下的國土利用來說,有潛力提供諸多正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