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格 羅 佩斯 名言 在 外國人在台灣-安德鏡頭下的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介紹一個"最多遊客去"的波蘭城市。這個城市距離我出生的地方沒有很遠 - 只要1.5小時開車,所以我去過那裡很多次。現在我很興奮可以分享資訊給你們!希望你們覺得有用!
猜一猜是哪裡?提示:
- 去年這裡有9百多萬遊客來(比較一下 - 布拉格去年有8百萬人)。
- 這裡有歐洲最大的老廣場(200x200公尺大),因為以前有很多商人賣東西從東邊到西邊(西班牙到俄羅斯),也帶商品回去賣。這裡是這條路的中間,所以他們停在這裡!
- 這裡也是以前波蘭國王統治全國的地方,也有波蘭的第一個大學。
你知道我說的是哪一個城市嗎?
如果你是猜華沙 - 對不起,你猜錯的。華沙比較是國際的 - 商業城市。那邊也不錯,不幸的是,華沙在1945年完全被希特勒摧毀。當人們不斷重建華沙時,幸運的是克拉科夫(Krakow)倖存下來。還好它沒有被摧毀,我們可以親眼看800年前的歷史。相信我 - 每次都令人印象深刻!
[怎麼去克拉科夫?]
- 飛機 - 克拉科夫有一個國際機場,你可以從這裡到大部分歐洲的主要城市,也可以坐廉價航空。
*從機場到市中心,你可以搭火車到克拉科夫火車站,從那裡可以走到大部分的景點。
- 火車 - 你可以從波蘭的任何地方坐火車到克拉科夫。 華沙到克拉科夫也有高鐵(Pendolino),其他可以直達的城市是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布加勒斯特。
- 巴士 - 你查Flixbus網站,他們有最好的價格。如果你提早訂,可以找到超便宜的車票(5歐元起)。
- 你也可以開車 - 注意!如果你想住在市中心,一定要先預約停車位。
[克拉科夫有什麼好玩?]
- 中央集市廣場(Rynek Główny) - 它就是一個傑作。藝術家 - 建築師,雕塑家,畫家,花了很多年讓它變得越來越好。它從1257年以來沒有改變它的形狀!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產名單。現在你可以自己享受它的美麗!
- 紡織會館(Sukiennice) - 它就在主廣場的中間。建於13世紀,曾經是一個中世紀百貨公司。原本他們賣奢侈品,比如黃金,珠寶和布料...等等。
- 聖瑪麗教堂 (Bazylika Mariacka) - 從內到外都很華麗。最高的塔是81公尺高,小號手每小時都會放一首歌。教堂內部 - 歐洲最大的哥德式木製祭壇之一。這件作品由Veit Stoss創作,高13公尺,寬11公尺。
- 瓦維爾城堡(Wawel Castle) - 多年來波蘭國王的住所。你可以到城堡裡面,欣賞建築和繪畫。國王和其他傑出的波蘭人也安葬在這裡。城堡在河邊,旁邊還有一隻瓦維爾龍,它會不定時噴火,小孩子都超喜歡!
- 克拉科夫大學院(Collegium Maius) - 它是亞捷隆大學最古老的建築,它由國王於1364年建立。這是很多優秀的波蘭人,比如尼古拉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的母校。
- 克拉科夫瓮城(Barbakan Krakowski) - 這裡以前是控制進入克拉科夫老城的入口。
- 聖福里安門(Brama Floriańska) - 它是波蘭哥德式塔樓,建於14世紀初,是以前的堡壘一部分。
[克拉科夫有什麼好吃?]
- 克拉科夫有很多很棒的餐廳,你可以看看菜單上面的價格。通常在老廣場附近的餐廳比較貴(但是跟其他歐洲國家比較,應該是ok)。波蘭人通常在家裡或在牛奶酒吧(bar mleczny)吃飯。我可以推薦火車站附近的一個牛奶酒吧!(之後我也會寫一個文章,關於波蘭美食 - 敬請期待)
Lunch bar TU
地址: Rakowicka 10, Kraków
- 當地的小吃是Pretzel。 你也可以試試看zapiekanka(烤麵包加蘑菇和起士)。
- 如果你想試試不一樣的美食,有一個好地方 - Kazimierz。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與猶太文化共存。這是一個古老的猶太區,有很多漂亮的房子,教堂和猶太教堂。有餐廳和酒吧。我們上次去了喬治亞餐廳,我們很喜歡他們的美食。你在台灣找不到這樣的美食,所以也許你要試試 :)
Smaki Gruzji
地址: Dietla 33, Kraków
[克拉科夫有什麼好喝?]
在波蘭有很多酒吧,和西歐比較,價格非常好。他們也是一口酒吧(Pijalnia Wodki),你可以嘗試當地的酒。
*注意,在波蘭外邊喝酒是違法的(除了餐廳的外面和有花園的酒吧)。警察可能會罰錢。
[克拉科夫哪裡可以逛街?]
- Galeria Krakowska - 火車站附近
地址: ul. Pawia 5, Kraków
- Galeria Kazimierz
地址: Podgórska 34, Kraków
- Factory Outlet
地址: ul. Rożańskiego 32, Modlniczka (take Uber)
[語言]
在波蘭,我們說波蘭語,但是不用擔心 - 克拉科夫是一個大的國際城市 - 很多人會講英語。還可以找到說德語和法語的人,老一代可能會說一些俄語。
[貨幣]
我們在波蘭使用茲羅提(złoty),波蘭語的意思是黃金。1茲羅提大概是8元台幣。如果你去一個地方,他們收其他國家貨幣,小心他們通常給你不好的匯率。
如果你到波蘭,最好帶美金或歐元到波蘭換錢,它們一般都是最優惠的匯率。換錢的店叫做Kantor,在換之前要小心檢查匯率,有些不好的換錢店假裝給你很好的利率,但是他們收嚇死人的手續費。最簡單的方式是,你問100美金/歐元,你可以拿到多少茲羅提。
克拉科夫換錢店Kantor Grosz
地址: ul. Sławkowska 4
[安全]
一般來說,波蘭人非常熱情好客。而且我們有一句名言“賓客在家,上帝在家”。意思是如果有人拜訪你,你應該像上帝一樣對待他。所以你會遇到很多友好的人,但是也有可能遇到不好的人,還是小心。
基本的預防可以幫忙避免麻煩 - 一定要看著私人物品,特別是如果它們很值錢(比如在去洗手間時把電話放在桌子上)。
晚上避免去Nowa Huta,確認你的民宿/旅館不在那裡。
[附近景點]
維利奇卡鹽礦(Kopalnia soli Wieliczka) - 坐火車30分鐘就可以到的漂亮地方(我之後會分開寫一個文章)
奧斯威辛集中營(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 - 這是納粹德國建立的主要集中營,在這裡你可以認識很多集中營的歷史。
扎科帕內(Zakopane) - 波蘭的山區首都 - 如果想了解更多資訊,請看我的舊文章。
如果你計畫去這些地方,建議可以自己查資料。即使不會說波蘭文,你也可以自己坐大眾交通工具或是開車去。因為市區裡面賣的旅遊團真的很貴。
_______
謝謝你們看我的文章。請分享到你的臉書,大家都可以看到關於克拉科夫有用的資料。如果你有問題,我會盡量回答你 - 留言就可以了。標記你的朋友,你們一起去吧!謝謝!
----------------------------------------
你有Instagram嗎? 來看看我的:foreignerintw
攝影師: 高雄攝影 Amedee Photography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cT0Kv528pTwHFkf4oS9Rw
格 羅 佩斯 名言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光線來做設計」———貝聿銘
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壽102歲,他的代表作品是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標中銀大廈、蘇州美術館、日本美秀美術館、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都是他的建築經典作品。
1917年4月26日出生的貝聿銘,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創始人貝祖詒,他沒有繼承家業成為銀行家,選擇赴美攻讀建築。
貝聿銘1983年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評審團讚揚他賦予「這世紀最美麗的室內空間和外觀」,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
「讓光線來做設計」「建築是對陽光下的各種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是貝聿銘的名言。
貝聿銘博士以20世紀最成功的亞裔美籍建築師聞名全球。即使在已邁入21世紀的今日,他的作品仍舊是各國的地標,甚至成為國家的文化形象。
貝博士在1917年生於中國的一個富裕家庭,世世代代皆為地主,並在上海法租界接受英美式的文化與教育成長。他分別向母親與祖父學習中國文化和儒教道德思想,叔父擁有的名園「獅子林」中的奇岩異石,以及自道教獲得追尋真理的感性,之後都成為他的建築靈感。
貝聿銘17歲赴美攻讀賓汐法尼亞州大學建築系,後轉往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學,又再次轉攻建築學。據說麻省劍橋小鎮高雅講究的格調,決定了他一生的喜好。
1940年自MIT畢業後,他進入波士頓史威工程公司(Stone and Webster Inc.)擔任引擎繪圖工作,之後前往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修過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的課後,他對現代主義演變為國際風格抱有疑慮,並開始意識到順應文化多樣性的現代主義。
畢業後貝博士返回中國,體會到地產知識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於是進入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and Knapp)公司,受到以鋼和玻璃結構聞名的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影響,同時加入二戰後全美市區重建計劃。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使他放棄回流祖國的念頭,於1954年入籍美國,並於1960年成立貝聿銘夥伴建築事務所(I.M. Pei & Associates),1965年更名為貝聿銘合夥建築事務所(I.M. Pei & Partners)。
1967年跳脫密斯派風格,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設計了由雕刻式幾何學構成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這也成為他往後被稱為「幾何學魔術師」的轉捩點。
1964年貝博士獲邀設計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獲得垂青,大大拓展了社交圈的人脈,其後陸續交出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等代表作,更在法國羅浮宮(The Louvre)重建計劃中設計了玻璃金字塔。接下來又設計了MIHO美術館、蘇州博物館、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新翼、卡塔爾首都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等作品,以高雅精練的幾何線條表現出所在國家的歷史與文化。
貝聿銘博士的功績,當屬他能以獨到的眼光擷取文化與歷史中最優良的部分,並運用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為現代主義賦予非凡的建築品味,使其昇華為更高層次的藝術作品。
部份文字來自:http://www.miho.or.jp/zh/architecture/archit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