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紓困】線上影展
☞活動時間:8/2-8/31
☞報名時間:7/28-8/22
炎炎夏日,就是要宅在家裡看電影!8/2至8/31,「心的紓困」線上影展,精選「狗臉的歲月」、「少年鱷魚幫」、「超能西蒙的奇幻旅程」、「百日紅」、「宅私塾」、「滑板少女」、「順其自然的日子」、「100%小狼人」及「生日卡片」等9部親子共賞的好電影,只要8/22前免費上網報名,就能享有在家藝文舒壓的新選擇,喜愛電影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
★網址:https://tyac2.afmc.gov.tw/
#桃園市政府 #心的紓困 #桃園光影文化館
桃園光影線上影展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得知近期舉辦的魏德聖「青澀影展」將線上展映魏導早期短片,於是調出去年在桃園光影電影館的映後精華節錄,分享給各位影迷。6月11日(五)晚間九點放映《黎明之前》、6月18日晚間九點放映《七月天》,將在「 @果子電影 x 米倉影業 」YouTube頻道放映,好片不容錯過。
.
桃園光影電影館《黎明之前》《七月天》座談節錄─魏德聖 × 翁煌德
.
「浮光掠影─短片輯」在 2020 的最後,邀請到開拓台灣電影視野的名導─魏德聖,回顧其兩部修復作品《黎明之前》(1997)與《七月天》(1999),從導演最初的創作了解創作之路開展,並何以成為台灣近期電影之「先行者」?以下節錄之對談紀錄,魏德聖簡稱「魏」,翁煌德簡稱「翁」。
.
# 每次創作給自己的課題
翁:因大四的時候有幸於魏導的公司實習,參加到《KANO》(2014)的專案。今年高雄電影節重映魏導早期作品《黎明之前》的修復版本,所以就趕快連絡魏導的公司,促成了今夜的放映。對導演來說可能時代有點久遠,但我們還是聊聊魏導當初的創作經過。
.
魏:每次要回頭看自己二、三十年前的片子,都很不好意思。《黎明之前》是我剛開始練習拍片的第三部劇情片,那時跟幾個同樣是助理出生朋友約好,每個人都要寫一部「鬼故事」的短片劇本,最後只有我寫出來(笑)。但從那時起,每部作品我都很有意識地嘗試自己不足的部分:第一次拍短片時,非常一板一眼的執行,一顆、一顆鏡頭分好執行,更精準來說,是把演員當作道具使用。
.
但在《黎明之前》我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找真的演員來合作,我更是很害怕,不知道怎麼跟演員溝通,但還是要去做。整個拍攝過程練習以整場戲的方式討論,再分鏡頭拍攝。到《七月天》就開始練習場面調度,很多的演員、很大的場景,我要怎麼跟攝影師、燈光師配合,用最精煉的機器運動,完成一部作品。經過這些嘗試才長出膽量覺得可以挑戰市場、拍攝長片。
.
翁:導演更之前的作品是 1995 年的《戲言》跟1996 年的《對話三部》,其中《戲言》尤其震驚,是導演在裡面也有擔綱演出。演員的部分,也談談導演第一次和專業演員蔡琴、范瑞君及王柏森合作的經驗。
.
魏:寫劇本的當時,我就在楊德昌導演工作室工作,所以就有點冒昧的問蔡琴蔡姊願不願意演出,另外兩位主要演員也都是朋友。但回頭看25年前,短片基本上都是導演們的私下的習作,根本不會有專業演員參與製作,故《黎明之前》也算是不可思議的創舉。
.
#《七月天》的編排
.
翁:《黎明之前》片中所探討的情節,以為「死」就會得到解脫,沒想到死了之後是繼續受苦與淪難。緊接著又看了《七月天》這部作品,我第一次看完全震懾於「憤怒」的情緒中。若拿掉第一場戲,我們是慢慢跟著角色的怒火,最後看著主角放火燒毀一切。但導演第一幕的安排,好像就預示了後續?
.
魏:原本的開場的爆發力不夠,把片尾放到開頭反而如你說有預言式的感覺。《七月天》當年有得到短片的輔導金,那時候提案的片名是《賣冰的兒子》,創作的源頭是因為感知到一種文化─「鋸冰塊」的產業正在消逝,變成工廠化、工業化。以「賣冰的兒子」去「放火」極大的落差去詮釋那樣的憤怒。但創作時才剛入行,所以模仿的痕跡很多:類似侯孝賢電影的氛圍。也不是刻意要這樣,調性或鏡頭語言、敘事的風格就會有那樣的影子。但想既然要做了,就把整個更生猛、粗野,濕濕黏黏的粗魯,想把生命那種黏膩在影像中展現。
.
翁:片中也討論到各種層次的暴力,主角在黑社會體系不管是肢體的、言語的,到後續進入警察局,警察也是以殘酷刑求的方式獲得查案需要的資料。黑白兩道好似沒有差別,批判性非常高。
.
魏:你想的比我想的還精采(笑)。我當初的安排是想要讓主要角色一直陷入困境。自小我的成績中間偏後,這樣的位置讓我可以跟好學生、壞同學打交道,有機會接近各形各色的人。但我始終沒有見過「講道義的流氓」。黑社會,都是貪生怕死、狐假虎威者居多,因此我不相信「道義」這件事,在片中就特別強調這點─「道義是不存在」。
.
翁:演員王恩詠的表現相當亮眼,近期在《最乖巧的殺人犯》也有演出,想請問導演怎麼將少年想要學壞,但又十分青澀的演技雕琢,讓成家這個角色足以立體?
.
魏:雖然看起來是素人,但他們絕大都是劇場演員。雕琢不敢說,但一次一次的練習下來對於演員的掌控,還有自己要表達什麼,所以走位與表演、節奏確定後,鏡頭的擺位就比較從容。整場練習演員與機器都走對了之後才開始拍,不再是以往一個一個鏡頭去進行。才知道與演員的溝通其實沒有那麼難,是演要每場戲精準的傳達,整場戲節奏再核對就好。
.
# 開拓自己的路─「純十六影展」
.
翁:1999 年,導演與鴻鴻、鄭文堂、魏德聖、蕭菊貞等影像創作者為了讓作品有更被看到的機會,創辦了「純十六」影展,放映的作品就包含了《3橘之戀》(1999)、《明信片》(1999)、《紅葉傳奇》(1999)等作品。想請問導演當時獨立創作者的狀態。
.
魏:每創作者最大的心願就是觀眾看到他的作品,進而喜歡他的作品,尋找展示作品的管道和平台,就變成最重要的功課。創作者在初期是不會有足夠資金籌拍長片,故都從短片起家。當時也只有金穗獎短片獎,且很封閉,多半也只有在影視科族群間才有討論。我們一群人有幸拿到第一屆輔導金,驚覺在資金充足下,不論作品的品質、敘事結構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提升,與為了交作業而拍出的影像成熟度完全不同。但即便如此,當時獲獎最高待遇也就是在電影資料館放映兩次,就被冰凍起來,無法重見天日。不甘如此,就跟當時六個導演一起籌畫了「純十六」影展。
.
從設計海報到張貼、行銷、談戲院,租一個廳要多少錢這類的細節著手,甚至連十六釐米播放器自己搬動、保管。參展導演除了映後,還要輪班負責驗票、場務、映後遞麥克風和主持都要自己來。因宣傳做得很透,加上不同創作者的人脈都不盡相同,互相吸引各自族群,就如此炒作起來,甚至贏過當時好萊塢商業片。
.
# 創作的原點─活在人間
.
觀眾:長久以來一直很喜歡導演的作品,想請問導演如何與編劇合作以及主題的發想?會把自己的性格投射在其中?
.
魏:因為節省經費常都是自己編導,一直到《KANO》才第一次跟別人合作,我自己的感覺是不管怎麼做,兩個創作者的生活習慣、視野是不一樣的,故就算故事完整了,最後還是必須得轉化成導演可以執行的狀態。但最重要的是要「活在人間」,想要寫劇本或拍片的人,我覺得最好是從「紀錄片」做起。我自小住在台南廟口旁,養成跟各種階級對話的能力。庶民文化才是真正生活的哲學,能跟不同樣的人溝通,語言的內容可以讓你的故事角色更有生命力,而不會變成每個角色都是你自己!
.
這些經驗下來,我自己累積了一種創作故事的方式。劇本教學會教你從第一場故事大綱、人物,打下三角形,接著就進入畫面思考,反而一片空白故事無法延展。我後轉以「故事思考」開始創作,一路寫下來三萬、四萬個字都有,整個故事順過、修改成劇本格式,再大的故事都會變得很簡單。此外,不是說把個人的狀態完全投射,我會把「想要的」狀態放在其中,跟自己下棋,把角色放在自己佈的局,並適時給予打擊。我很享受這樣的創作過程!
.
# 對現場創作者的鼓勵
.
魏:整個電影生存環境不斷改變,平台被網路取代,我們更要去思考如何打破這個框,而不是在那個框裡面認命,更要把夢做大並精準執行,這個框就會被你擠破、並去思考如何贏得你的觀眾,創作回饋就在這邊。不論金融、商業,或是流行它不斷在更迭,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文根源,這是台灣最豐富的東西!
桃園光影線上影展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Filmosa Festival 巴黎台灣電影節:法國電影經驗」線上對談】
.
過完年後,我將與 #巴黎台灣電影節 Filmosa Festival - Festival du Cinéma Taïwanais à Paris 的夥伴合作一場線上對談,焦點擺在策展、發行與影評文化三塊。屆時將由我擔任主持人,邀請的三位講師王慧茹、許境洛與陳潔曜都是長居在巴黎的台灣人,各自堅持自己的領域發揮所長,學有專攻。
.
請有興趣參與的朋友,閱讀下方講題與講者介紹,挑選你最有興趣的主題,免費參與!報名方式在文末處。
▅▅▅▅▅▅▅▅▅▅▅▅▅▅▅▅▅▅▅▅▅▅
●
2/19(五)20:00
「我在法國辦台灣影展」王慧茹
巴黎台灣電影節在王慧茹籌辦之下,已經來到第四年。為何會想在電影發源國推廣台灣電影?從何取得資金?又要如何設定策展論述與主題讓法國人理解台灣的電影創作?屆時將請王慧茹為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海外影展的經歷。
講者簡介:
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 (巴黎第三大學)電影所碩士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所碩士修復組
Filmosa Festival巴黎台灣電影節創辦人兼策展人
現職為獨立策展人及製片
▅▅▅▅▅▅▅▅▅▅▅▅▅▅▅▅▅▅▅▅▅▅
●
2/20(六)20:00
「在MK2做一件在拍電影和賣票之間的事」許境洛
平常有在欣賞歐陸藝術片的觀眾,都對mk2 Films的大名不會陌生,阿巴斯、奇士勞斯基等名導之作都由該公司持有。身為台灣人,許境洛敲開了mk2的大門,現在的工作內容涉入買片、銷售、推廣的流程。加上對國際片商運作的了解,屆時也將談到台灣電影在法國市場的定位。
講者簡介: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所碩士
現職MK2電影國際發行及版權買賣
電影及文字工作者
▅▅▅▅▅▅▅▅▅▅▅▅▅▅▅▅▅▅▅▅▅▅
●
2/21(日)20:00
「不斷死而復生之法國影評」陳潔曜
作為長年旅居法國的台灣電影學者,陳潔曜透過其豐富的電影學識,從事譯者與影評工作,並對法國當地影評文化有密切的關注。近年常有法國影評文化衰落的聲音,事實真是如此嗎?而法國人又怎麼關注「後新電影」時期的台灣電影?屆時將請陳潔曜為以評論角度窺見法國電影觀點。
講者簡介:
法國巴黎狄德羅(第七)大學電影所博士
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2014、 2016、柏林影展電影新秀營
中法雙語影評平台《ges du cinéma 電影時代》創辦人
現職為獨立譯者及中法雙語影評人
▅▅▅▅▅▅▅▅▅▅▅▅▅▅▅▅▅▅▅▅▅▅
主持人:
翁煌德,設有粉絲專頁「無影無蹤」,現任桃園光影電影館、梅花鹿影展、光孚影展策展人。目前在《時報週刊》、《安可人生》、《鳴人堂》、《太報》設有電影評論專欄。同時為《放映週報》、《端傳媒》、《關鍵評論網》、《國語日報》、《訪問》特約合作作者。
▅▅▅▅▅▅▅▅▅▅▅▅▅▅▅▅▅▅▅▅▅▅
參加方式:
請先務必zoom app。本活動名額限量100人。
有意參與者請填寫報名表單,屆時會即時通知zoom的活動link: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pjOcy7uDyGnFVICTnnk6h9NU_8Omkho8WODH_d6E8th9azQ/viewform?usp=sf_link
▅▅▅▅▅▅▅▅▅▅▅▅▅▅▅▅▅▅▅▅▅▅
Filmosa Festival 巴黎台灣電影節介紹:
2018年三月底,幾個在法國學習電影的台灣學生在巴黎成立非營利性質的FILMOSA協會。FILMOSA一字,由FORMOSA和FILM兩字組成,前者為歐洲社會在十六世紀第一次指稱台灣為「美麗島」之意,後者是本協會的核心──電影。FILMOSA期望將台灣電影文化推廣給法國觀眾,並促進台法雙方文化交流及互動。
自2018年成立至今,準備邁向第四屆電影節,即使在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的環境下,仍努力克服困難、成為2020年少數仍順利舉辦實體影展的電影節。巴黎台灣電影節一年年將視野放遠,期許自己不僅只是台灣電影的引薦者,更成為台灣文化在巴黎的傳遞者。
https://www.filmosa.org/
https://www.facebook.com/filmosaparis
媒體報導:
https://www.rfi.fr/tw/%E6%B8%AF%E6%BE%B3%E5%8F%B0/20190410-%E5%B7%B4%E9%BB%8E%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AF%80%E5%9B%9E%E4%BE%86%E4%BA%86%EF%BC%8112%E6%97%A5%E8%B5%B7%E4%B8%89%E5%A4%A9%E4%BD%B3%E7%89%87%E9%80%A3%E9%80%A3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009200013.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