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代表它的聲音。
318運動唱起「島嶼天光」,是新世代的希望。
六零年代的校園民歌,「美麗島」成為新的家鄉認同。
三零年代的台語流行歌曲,「望春風」、「跳舞時代」唱出新時代青年男女對自由的嚮往。
而大稻埕,就是孕育當時藝文界的搖籃。第一首台語流行曲「桃花泣血記」,就是搭配永樂座戲院的電影同名曲。誰又料想的到,永樂座戲院倒茶水的李臨秋,會成為炙手可熱的作詞人,填出「望春風」、「四季紅」等熱門歌曲?
這次的「穿越時空,戲窟走唱」,導覽員孟君就要用歌聲送你們回到歷史歲月,由「大稻埕進行曲」開始,感受不同時代氛圍下的大稻埕。
大稻埕進行曲 詞:王友輝 作曲/編曲:冉天豪
波麗露啊山水亭,自由的思想尚時興,
文學歌謠美術和電影,無論啥麼,阮是攏莫驚。
攏莫驚,攏莫驚,文明的腳步踏乎定,
汝是台北城外,繁華世界的現代大稻埕。
二十世紀向前行,文明走入台北城,
美麗花都的形影,要和東京拼輸贏!
▲大稻埕進行曲2007年版本:https://goo.gl/UZKmdX
▲大稻埕進行曲1932年版本:https://goo.gl/epGcYF
《穿越時空,戲窟走唱》4月9日(六) 1400-1600 蔡孟君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89/cgm3
==========================================
更多藝術X導覽的跨界活動《城市藝想‧異想城市》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cityofart/c11m9
3月19日(六) 1000-1200 《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參與─南機場公寓
3月26日(六) 1400-1600 《城市妝點容:被忽略的公共藝術》
4月09日(六) 1400-1600 《穿越時空,戲窟走唱》
4月16日(日) 1000-1200 《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參與─艋舺社工》
4月30日(六) 1400-1700 《戲劇性的城市漫遊》
5月15日(日) 1000-1200 《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參與─北投眷村》
5月15日(日) 1500-1700 《攝影作為一種社會參與─照片討論講座》
▲三場攝影場次皆報名者,
5月15日 1500-1700照片討論講座即可免費參加
▲關於大稻埕進行曲的小故事▼
大稻埕進行曲是李臨秋於1932年所作曲的一首歌,由文聲唱片藝文部填詞,為日文歌詞。但此首歌早已失傳,若非1955年出版的《台北文物》中,古倫美亞唱片第二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在裡面首度提到《大稻埕進行曲》,恐怕會這樣消失匿跡。
由於遲遲找不到此首歌曲,2007首部台語音樂劇「四月望雨」,描述李臨秋的生平與作品,重新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結果竟然就在音樂劇上映前不久,被一位專門在各大跳蚤市場蒐集老唱片的收藏家,於三重跳蚤市場找到《大稻埕進行曲》原版黑膠唱片。
桃花舞春風歌詞 在 華姵-長笛百變天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感謝拍攝:
長笛百變天后-華佩
於"鄧雨賢110冥誕紀念音樂會"演出照!
分享給大家喔!
台灣客籍作曲家
鄧雨賢小傳(1906-1944)
鄧雨賢 1906 年 7 月 21 日出生於桃園縣龍潭鄉。鄧氏家族為書香世家,祖父輩出三名秀才, 3 歲時因父親擔任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全家舉遷台北大稻埕。鄧雨賢的小學教育是在台北萬華的「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完成,同學之間多以福佬 語交談,因此相處既久,他對福佬語的運用也相當自如。鄧雨賢於 15 歲考進台北師範學校,當時該校為了培養全能之教師,非常重視學生未來音樂教學之能力,因此每間教室裡幾乎都配置有一架鋼琴,雖然現今仍缺乏關於鄧雨賢音樂 啟蒙之資料來源,但或許可推斷,當時台北師範學校之音樂教育對鄧雨賢日後的音樂生涯當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1925 年於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鄧雨賢於台北日新公小學擔任教職,每月領到薪餉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購買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研讀,秉持著對音樂的執著,更於 1929 年毅然決然辭卸教職,負笈日本,於東京音樂學院進修。一年之後返國,為了生計,曾於台中地方法院擔任翻譯官,但不到一年,他即離職。
1932 年,當第一首福佬語創作歌曲《桃花泣血記》以灌錄成唱片的形式,奇蹟似地風靡全台後,不少唱片公司老闆對福佬語創作歌曲產生高度投資的興趣。在此機緣中, 鄧雨賢應文聲唱片之邀請寫了一首《大稻埕進行曲》,雖是初試啼聲,卻獲得多方賞識。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因此禮聘他為專屬作曲家,並擔任歌手訓練。
鄧雨賢不負眾望, 1933 年即以《望春風》、《月夜愁》、《老青春》、《跳舞時代》》等作品,在歌壇上爭得了一席地位。第二年又推出《雨夜花》、《青春讚》、《春宵吟》等動人歌 曲,一時間人人傳唱,當時的鄧雨賢可說是與當代流行歌曲眾作曲家們攜手合力將福佬語歌曲帶入百花爭綻、令人耳目一新之美好新境界。之後的幾年間,鄧雨賢更 以《滿面春風》、《碎心花》、《南風謠》、《想欲彈同調》、《琴韻》、《四季紅》等支支動聽之旋律,贏得當時最受歡迎流行歌曲作家的美譽;甚至有人將他與 蘇桐、王雲峰、邱再福四人並列為當時流行歌壇作曲界的「四大金剛」。
鄧雨賢於創作福佬語歌謠之餘,同時也試圖採集民間傳統的民謠與戲曲,以作為他創作的題材與靈感來源。在他個人的田野採集工作中,記錄了所謂的七字 背、六孔興調、客家調、山歌等等;有的他還另外加上個人的詮釋,並編寫成鋼琴伴奏譜,足見他對台灣民間音樂之重視。遺憾的是,這些被他視為珍寶的傳統音樂 資源,終因日本政府掀起侵華戰爭而沒有機會被運用於他的作品當中。台灣總督府為了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推廣日語,於是所謂「新台灣音樂」也頒佈 實施,規定台灣的曲調,也必須用日語歌詞演唱,完全扼殺了創作自由。鄧雨賢也被迫寫些「應時之作」,例如《月昇鼓浪嶼》、《鄉土部隊的來信》、《望鄉之 歌》、《南海的花嫁》等。而他最膾炙人口的三首作品——《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則被填成日語歌詞,而分別成了《大地在召喚》、《軍夫之妻》、 《名譽的軍夫》,原來浪漫情愁的曲風,竟成了慷慨激昂的進行曲。在此情形之下,鄧雨賢乃辭去古倫美亞唱片的工作,與家人遷居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 教鞭。即使在鄉間,鄧雨賢還是醉心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不幸的是在中日戰爭趨於白熱化時期,鄧雨賢原本已不甚強健的身 體,更是每況愈下,加上戰時物資匱乏,藥品奇缺, 1944 年 6 月 11 日,終因肺病與心臟之併發症病逝,得年僅 39 歲。
鄧雨賢的作品總能在巧妙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及技法之餘,又帶有誠摯而樸質的台灣民謠風味,此種中西融合的特有情味,經過時間的淬鍊,早已經由當時「流 行性」的歌曲,蛻變成了「時代性」的歌謠,並成為了無數台灣人的共同記憶。鄧雨賢的名字已經是歌詠鄉土音樂一位永垂不朽的藝術家,而他以客家子弟的身份, 為福佬語歌曲譜下了許多世代傳唱的作品,尤為一令人意外之異數。為了彰顯鄧雨賢在台灣歌謠史上的地位與客籍的身份, 1970 年左右,新竹中學數位同學曾集體創作,將《望春風》填上客語歌詞,並改名《想起戀妹實在難》; 1991 年,朱真一將《雨夜花》改填上《養女苦》的客語歌詞。
隨著時代的轉變,鄧雨賢的作品定位已經由當年的流行歌曲蛻變為台灣的經典歌謠, 1992 年 2 月 15 日,桃園縣龍潭鄉鄉公所特為這位鄉賢在大禮堂舉行「鄧雨賢先生音樂會」,由桃園愛樂管弦樂團演出。同年 7 月 14 日及 15 日,由「文化總會」主辦的「鄧雨賢作品音樂會」於國家音樂廳演出。鄧雨賢的作品正式在國家藝術殿堂「登堂入室」,有人以此殊榮來肯定其藝術成就,然而六十 年來,他的作品早已沁入人心,成為不折不扣屬於台灣人心靈之樂曲。 春之聲管弦樂團、簡文秀、謝宇威、華佩、莫迪輝、石潭社區婦女合唱團、芎林國小、大華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