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字」 (原載於《文訊》400期 )
2019/01.03的晚上九點,參加了鄭淑麗+馬修・富勒(Matthew Fuller)《Sleep 79》 唸書睡宿計畫。活動探討「睡眠」與「文本」的關係。紙本工具書還需要嗎?兩個小時我居然就坐著唸完了(我跟主辦方說對啦我們舞台劇平常有在練是啊是啊對啦對啦習慣被壓迫哈哈哈哈)。隨機翻開、隨意唸出《畫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故事》的時候,下意識聽見了李艷秋「每日一字」的梆笛,有時也覺得好像在模仿盛竹如的斷句速度,也想起之前替易鵬先生錄王文興《背海的人》的那段時日.....其實每個形聲會意字都很有意思,只是那本書如同伊索寓言故事後的「正解」般有時令人哭笑不得,整個展場很有意思,我測了腦波發現假笑會被測出來因為無意識狀態突出.....不知道昨天晚上聽完的聽眾是否有回到國小的午睡經驗?過程中我以一種平淡緩慢並刻意拉長1.2倍句組間隔的方式朗讀,為的是想競賽前面的紀錄:催眠到底!工作人員的數據顯示,在半小時內睡眠人數具增,過程中也有鼾聲,結束後,據說大家反應好睡嗯嗯很好睡,不錯不錯我非常有成就感收工!
回家後E給我看他一歲半的姪子的影像,說阿布布最近迷上了巧虎,他顛倒拿著故事書翻呀翻,口中喃喃自語自圓其白日夢,影片最後,以擁抱她母親手掌玩偶(巧虎本尊)作結。E說ㄟ剛剛大家都沒有起床氣嗎?在空總文化實驗室睡到晚上11點,再穿越諾大空地(剛剛被介紹說這一月一日元旦有「娘娘腔操槍典禮儀式」的空地)整回台北車水流燈之中,像極了凌晨三點的光景。鄭淑麗的《Sleep 79》計畫適用的文本並不強調溝通,我先前提出朗讀《人類大歷史》居然還被駁回,說是太有趣了怕聽眾睡不著。但是傳統文本被唸出來之後,縱使放大每個字充滿荒謬,但E也說她相信聽眾聽完兩小時現在一定滿腦子都是一個個國字(然後我們唱起了《忐忑》)。什麼事情被擴張了呢? 重新定義了說故事本身的需求嗎?
「字」和「說故事」,一向是表演練習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課。每個字到詞到句子的音調變化方式有其規則,面對有距離的觀眾時特別要注重句子尾音要能完整表達、詞組重點要在音量強弱上具體技術表現。從一個字,到兩字一組的詞、到有主詞動詞形容詞到受詞的句子,是一個需要仔細放大斟酌的過程,像是錄音被放慢10倍,《窈窕淑女》Higgins教授的斤斤計較,確實是演員該有的追求。《如夢之夢》一開始的繞場,20多位演員,拆著劇本說明莊如夢的故事
,目標是「要像是一個人說出來的故事」,所以快接還是慢接上一個人的話、而後加快還是加重哪個詞、音調與他相近同一個key之後,轉不轉調?哪一秒暫停一下好?看一下觀眾能否表示心意的連結?有時候潔癖或強迫症犯了,我就飄向某個演員耳邊,倚老賣老反正我是表演老師那樣給筆記說了三分鐘的為什麼「所以第一個字要有爆發力一點」。我多年前一個工作是在錄音室,彷彿國民黨老兵般念著《背海的人》中的“的的的”這類種種自創句,多年後看到「島嶼寫作」裡王老先生的書桌、稿紙、手和筆跡塗抹書寫的畫面,以及「每天大概就寫一行……啦」,更堅信:文本表演,就看字與字之間,我能不能還在中間,找到空間。如果我懂節拍,我就應該知道除了半拍之外,還能做四分之一拍、八分之一拍的變化掌握,如果我知道除了半音之外,無琴格的樂器能做出微分音、滑音、顫音和裝飾音等。只要在表演時,對文本的文字單位,要求以更小的單位洞見該做變化處,也許效果會不錯。安排好了,就像練琴一樣反覆到熟練。
我是這樣子了。我有著比一般人敏感的組織聲音能力,在我看到文本的第一時間內,是可以看到文字結構也能預聽到自己的聲音。但是今晚解放我的,是我們無論多老都會有「聽故事」的需要,聽一個床邊故事的需要,反覆聽一個床邊故事的需要,我們就先再也不談表演吧!不談如何傳遞「動態的內在視像」給觀眾的技術,談談你的身邊有沒有一個人,對你提出著/ 提出過這樣的要求:「給我講個故事好嗎,我想在故事裡睡去」。《Sleep 79》計畫有它的計畫。特地來聽的人也有他的計畫。我卻只知道:睡前閱讀依然會被傳承下去,不管內容是什麼,巧虎故事書倒過來念也是很對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2的網紅Jessica F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3-6-2017 Lee Hysan Concert Hall, CUHK 攝製:睿智藝術策劃 Senero Art Management 《蔭中鳥》 樂曲描繪茂林成蔭,百鳥齊鳴之熱鬧景象。此曲素材取自河北一帶之嗩吶音樂,採用三部曲式結構。首兩句為引子,第一段是主題;第二段於反覆的旋律上,以...
梆 笛 結構 在 李哲藝音樂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與本土作品?
灣聲樂團就是這麼一個擁有信念與傻勁的樂團。回想去年夏末,在台北某間團練室裡,灣聲樂團的發起人李哲藝正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領著團員們排練他特地為弦樂團成立所重新改編的台灣歌謠與原創作品。當時的我看到每位團員專注認真於譜上的每個細節,在李哲藝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調整音色、拿捏層次。團練後,李哲藝向我提起他發起成立灣聲樂團的理念與構想。當時的我一度認為只為了專門演奏台灣人的音樂而成立一個樂團,這是否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團員們幾乎是分文未取,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與時間來練習,這樣的熱情能維持得住多久?台灣又是否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足以支持這麼一個樂團?
然而這樣的疑慮卻在前兩天灣聲樂團的成立音樂會上一掃而空。明明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歌謠,為什麼還能讓我的心情激動、好幾次止不住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我想我聽到的不只是音樂、不只是感動,而是灣聲樂團那從上到下、齊心齊力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到化不開的情感。
從當晚開場演出的前兩首樂曲《台灣舞曲》與《梆笛協奏曲》開始,灣聲樂團所展現的演奏實力便牢牢地抓住了我。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無論是最原始的鋼琴獨奏版或是後來拿到大獎的管弦樂版,都存在著演奏技巧艱難、音響色彩難以捉摸,甚至結構處理不當就會使音樂分崩離析的問題。而李哲藝這次將原本的管弦樂版改編成難度更上層樓的弦樂版,要讓全團30人在單一音色下製造變幻莫測的音響與層次分明的織體,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晚樂團的演出卻著實讓我吒舌。整首樂曲無論主題、對題、或是襯托於下的和聲音響皆清晰無比,音樂聽來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位團員對於自己的聲部線條都能掌握確實、收放自如,這樣的《台灣舞曲》傳達出了江文也的意念,同時也讓人更期待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梆笛協奏曲》樂團又能變化出什麼樣的效果?
果然,沒有梆笛的《梆笛協奏曲》真的是讓演奏難度再提升好幾個檔次的樂曲。雖然這次樂團僅演出了這首經典名曲的第一樂章,然而李哲藝要求第一小提琴模擬梆笛的效果、整首樂曲幾乎都在高把位上呼嘯,讓梆笛協奏曲成了小提琴的超技協奏曲,這樣的改編與演奏真可說是神乎其技。再次讓台下所有觀眾見識到了灣聲樂團非凡的演奏實力。
接下來無論是大家熟悉的《嘸通嫌台灣》、《橄欖樹》,或是李哲藝重新改編串連的《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等,都是音樂精彩、情感真摯的作品。樂團的演出不煽情、卻也不流俗,讓旋律穿插在各聲部間,搭配節奏韻律與和聲的轉換讓音樂自然流露出情緒。我相信當晚台下許多觀眾絕對會跟著音樂情不自禁低吟著旋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只有我們知道該怎麼唱。
下半場的四首台灣民謠代表的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從《望春風》到《天公落水》、《茉莉花》到《阿里山之歌》,每個族群都擁有屬於自己最美麗的音樂語言。李哲藝結合了各式曲風,從如歌的行板、優雅的圓舞曲到節奏輕快的拉丁舞曲,賦予了這些傳唱大街小巷的歌謠全新的生命力。在灣聲樂團時而細膩、時而奔放的詮釋下讓台下觀眾忘我地陶醉在美妙樂音之中。台灣擁有這些美麗的聲音,哪還需要政客們假情假意地喊出族群融合?透過音樂,我們一直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嗎?
緊接著,兩位聲部首席梁茜雯與歐陽慧儒分別在樂團的伴奏下演出了這場音樂會中最觸動人心的樂曲。梁茜雯的《草螟仔弄雞公》在詼諧中展現浪漫,李哲藝巧妙地調整節拍韻律,讓俏皮的曲調也能抒情,而梁茜雯的小提琴演奏彷若對我們訴說一個年代久遠、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既懷舊也濃郁,甚至還讓我們嗅到了田野的稻香。而由歐陽慧儒所演奏的《碎心花》不知讓台下多少觀眾掏起了手帕頻頻拭淚,這是鄧雨賢寫給早夭的愛女最沈痛的一首歌曲,音樂裡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動天地的嚎哭,只有那點點滴滴、刻骨銘心的哀傷與懷念。當年鄧雨賢把這種台灣人的含蓄寫進了音樂,而今李哲藝將這樣的含蓄透過大提琴的音色悠悠道來。歐陽慧儒的詮釋深刻誠摯,每個音符都在他的弓上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可說是當晚音樂會中感人至極的樂曲。
當晚最後的壓軸曲《弦舞》可說是李哲藝為弦樂團所寫下最精彩的炫技作品。當帕薩喀牙舞曲的頑固低音遇上觸技曲般的音樂鋪陳,30人的弦樂團就如同置身在風暴中的一艘大船,必須齊心齊力跟著指揮如舵手般的指示、在高專注力的要求下齊心齊力在風暴中穩定前進。《弦舞》之難不僅止於技巧,而是弦樂團各聲部、各樂手間知己知彼的默契,你來我往、張弛分明。此外,在樂曲中段由各聲部首席如同即興般所演出的炫技樂段,更有如高空走索、臨淵履冰。果然一曲演罷,全場情緒沸騰、掌聲熱烈。這證明了灣聲樂團絕非臨時拼湊、更不只是隨意玩票。樂團有組織、有默契、更有水準齊一的高度演奏技巧,若非長時間練習,絕不可能有此境界。
最後在觀眾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裡,樂團再演出了兩首安可曲《搖嬰仔歌》與《蘭陽舞曲-丟丟銅仔》,同樣感人肺腑、引人激賞。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會後的隔天,我剛好來到蘭陽博物館一遊,沒想到在展覽室一隅播放的竟是昨晚才聽到的《蘭陽舞曲》,當弦樂團奏出如調音般的招牌前奏時,我的思緒竟跟著音樂起伏而升騰、久久不能自己。
會後,李哲藝在台上所發表的一席感言激勵人心。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珍視我們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珍視?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演奏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演奏?台灣的音樂不該只是收在圖書館裡的文獻資料,她得活過來、活在舞台上、活在每個人的心底。只有從我們自己作起,才能讓大家永遠記得台灣有這麼美麗的聲音。
灣聲樂團,恭喜你們,你們做到了!灣聲樂團,也謝謝你們,因為你們讓我再次重拾了對這塊土地久違的感動與信念。
對灣聲樂團來說,這晚是他們的成立音樂會,卻也是台灣音樂復興的里程碑。這一小步走得並不容易,且讓我們用行動來支持這個屬於台灣人的樂團,讓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能永遠飄蕩在這塊土地上,為後代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果這場台北的成立音樂會你錯過了,3/5下午,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還有一場,由灣聲樂團所組成的首席室內樂團將邀請你一起來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梆 笛 結構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感動.....
讀完眼眶都紅了。
我們真的是一群,很認真的人
想要很認真的,做好一件事。
謝謝呂老師:)
【寫給台灣的情歌-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有感】
呂岱衛 l 文
是什麼樣的感動能讓一場以演出台灣作曲家作品為唯一內容的音樂會,在終場時獲得全場觀眾的起立鼓掌與致敬?又是什麼樣的一股信念讓一群優秀的年輕音樂家願意付出大量的心力與時間、在幾乎無償的條件下,每週不間斷地聚在一起,練習一首又一首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與本土作品?
灣聲樂團就是這麼一個擁有信念與傻勁的樂團。回想去年夏末,在台北某間團練室裡,灣聲樂團的發起人李哲藝正抖著額頭上豆大的汗珠,領著團員們排練他特地為弦樂團成立所重新改編的台灣歌謠與原創作品。當時的我看到每位團員專注認真於譜上的每個細節,在李哲藝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下調整音色、拿捏層次。團練後,李哲藝向我提起他發起成立灣聲樂團的理念與構想。當時的我一度認為只為了專門演奏台灣人的音樂而成立一個樂團,這是否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團員們幾乎是分文未取,花費如此多的心力與時間來練習,這樣的熱情能維持得住多久?台灣又是否能有這麼一個環境足以支持這麼一個樂團?
然而這樣的疑慮卻在前兩天灣聲樂團的成立音樂會上一掃而空。明明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歌謠,為什麼還能讓我的心情激動、好幾次止不住差點奪眶而出的眼淚?我想我聽到的不只是音樂、不只是感動,而是灣聲樂團那從上到下、齊心齊力所展現出的信念與對台灣這塊土地濃到化不開的情感。
從當晚開場演出的前兩首樂曲《台灣舞曲》與《梆笛協奏曲》開始,灣聲樂團所展現的演奏實力便牢牢地抓住了我。江文也的《台灣舞曲》無論是最原始的鋼琴獨奏版或是後來拿到大獎的管弦樂版,都存在著演奏技巧艱難、音響色彩難以捉摸,甚至結構處理不當就會使音樂分崩離析的問題。而李哲藝這次將原本的管弦樂版改編成難度更上層樓的弦樂版,要讓全團30人在單一音色下製造變幻莫測的音響與層次分明的織體,光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然而當晚樂團的演出卻著實讓我吒舌。整首樂曲無論主題、對題、或是襯托於下的和聲音響皆清晰無比,音樂聽來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生動活潑,每位團員對於自己的聲部線條都能掌握確實、收放自如,這樣的《台灣舞曲》傳達出了江文也的意念,同時也讓人更期待接下來大家都熟悉的《梆笛協奏曲》樂團又能變化出什麼樣的效果?
果然,沒有梆笛的《梆笛協奏曲》真的是讓演奏難度再提升好幾個檔次的樂曲。雖然這次樂團僅演出了這首經典名曲的第一樂章,然而李哲藝要求第一小提琴模擬梆笛的效果、整首樂曲幾乎都在高把位上呼嘯,讓梆笛協奏曲成了小提琴的超技協奏曲,這樣的改編與演奏真可說是神乎其技。再次讓台下所有觀眾見識到了灣聲樂團非凡的演奏實力。
接下來無論是大家熟悉的《嘸通嫌台灣》、《橄欖樹》,或是李哲藝重新改編串連的《四月雨小提琴幻想協奏曲》等,都是音樂精彩、情感真摯的作品。樂團的演出不煽情、卻也不流俗,讓旋律穿插在各聲部間,搭配節奏韻律與和聲的轉換讓音樂自然流露出情緒。我相信當晚台下許多觀眾絕對會跟著音樂情不自禁低吟著旋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歌,只有我們知道該怎麼唱。
下半場的四首台灣民謠代表的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展現。從《望春風》到《天公落水》、《茉莉花》到《阿里山之歌》,每個族群都擁有屬於自己最美麗的音樂語言。李哲藝結合了各式曲風,從如歌的行板、優雅的圓舞曲到節奏輕快的拉丁舞曲,賦予了這些傳唱大街小巷的歌謠全新的生命力。在灣聲樂團時而細膩、時而奔放的詮釋下讓台下觀眾忘我地陶醉在美妙樂音之中。台灣擁有這些美麗的聲音,哪還需要政客們假情假意地喊出族群融合?透過音樂,我們一直都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嗎?
緊接著,兩位聲部首席梁茜雯與歐陽慧儒分別在樂團的伴奏下演出了這場音樂會中最觸動人心的樂曲。梁茜雯的《草螟仔弄雞公》在詼諧中展現浪漫,李哲藝巧妙地調整節拍韻律,讓俏皮的曲調也能抒情,而梁茜雯的小提琴演奏彷若對我們訴說一個年代久遠、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既懷舊也濃郁,甚至還讓我們嗅到了田野的稻香。而由歐陽慧儒所演奏的《碎心花》不知讓台下多少觀眾掏起了手帕頻頻拭淚,這是鄧雨賢寫給早夭的愛女最沈痛的一首歌曲,音樂裡沒有撕心裂肺的吶喊、沒有驚動天地的嚎哭,只有那點點滴滴、刻骨銘心的哀傷與懷念。當年鄧雨賢把這種台灣人的含蓄寫進了音樂,而今李哲藝將這樣的含蓄透過大提琴的音色悠悠道來。歐陽慧儒的詮釋深刻誠摯,每個音符都在他的弓上如泣如訴、扣人心弦,可說是當晚音樂會中感人至極的樂曲。
當晚最後的壓軸曲《弦舞》可說是李哲藝為弦樂團所寫下最精彩的炫技作品。當帕薩喀牙舞曲的頑固低音遇上觸技曲般的音樂鋪陳,30人的弦樂團就如同置身在風暴中的一艘大船,必須齊心齊力跟著指揮如舵手般的指示、在高專注力的要求下齊心齊力在風暴中穩定前進。《弦舞》之難不僅止於技巧,而是弦樂團各聲部、各樂手間知己知彼的默契,你來我往、張弛分明。此外,在樂曲中段由各聲部首席如同即興般所演出的炫技樂段,更有如高空走索、臨淵履冰。果然一曲演罷,全場情緒沸騰、掌聲熱烈。這證明了灣聲樂團絕非臨時拼湊、更不只是隨意玩票。樂團有組織、有默契、更有水準齊一的高度演奏技巧,若非長時間練習,絕不可能有此境界。
最後在觀眾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裡,樂團再演出了兩首安可曲《搖嬰仔歌》與《蘭陽舞曲-丟丟銅仔》,同樣感人肺腑、引人激賞。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會後的隔天,我剛好來到蘭陽博物館一遊,沒想到在展覽室一隅播放的竟是昨晚才聽到的《蘭陽舞曲》,當弦樂團奏出如調音般的招牌前奏時,我的思緒竟跟著音樂起伏而升騰、久久不能自己。
會後,李哲藝在台上所發表的一席感言激勵人心。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珍視我們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珍視?如果連我們台灣人都不願意演奏自己的音樂,那還有誰願意為我們演奏?台灣的音樂不該只是收在圖書館裡的文獻資料,她得活過來、活在舞台上、活在每個人的心底。只有從我們自己作起,才能讓大家永遠記得台灣有這麼美麗的聲音。
灣聲樂團,恭喜你們,你們做到了!灣聲樂團,也謝謝你們,因為你們讓我再次重拾了對這塊土地久違的感動與信念。
對灣聲樂團來說,這晚是他們的成立音樂會,卻也是台灣音樂復興的里程碑。這一小步走得並不容易,且讓我們用行動來支持這個屬於台灣人的樂團,讓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能永遠飄蕩在這塊土地上,為後代留下最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果這場台北的成立音樂會你錯過了,3/5下午,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還有一場,由灣聲樂團所組成的首席室內樂團將邀請你一起來聽見屬於台灣的聲音。
梆 笛 結構 在 Jessica F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3-6-2017
Lee Hysan Concert Hall, CUHK
攝製:睿智藝術策劃 Senero Art Management
《蔭中鳥》
樂曲描繪茂林成蔭,百鳥齊鳴之熱鬧景象。此曲素材取自河北一帶之嗩吶音樂,採用三部曲式結構。首兩句為引子,第一段是主題;第二段於反覆的旋律上,以不同笛子模仿各種雀鳥的叫聲;第 三段為主題旋律之再現。是次演奏採用了梆笛及哨子。
"Birds Singing in the Shade"
The music is describing the joyful and bustling picture that different kinds of birds are chirping and singing under the umbrage of trees. The piece is composed for di (Chinese transverse flute with membrane), with reference to Suona music from Hebei, North China.
The piece is in ternary form: after the introduction comes the first part, the exposition of the theme. In the second part, with the accompany of a repeating melodic line, the performer uses various types of di to imitate different birds’ sounds. The last section is the recapitulation of the theme. A combination of bangdi (high range di) and a whistle-like di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erformance.
Written by Jessica Fung in 201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tcbth4Mwuc/hqdefault.jpg)
梆 笛 結構 在 知識篇中國竹笛笛子的結構圖解 - 每日頭條 的相關結果
2017年5月8日 — 笛子,吹孔氣鳴樂器,亦稱竹笛、橫笛。笛體上開有吹孔和膜孔各一個,按音孔六個,尾端開有基音孔、輔助音孔各 ... ... <看更多>
梆 笛 結構 在 梆笛_百度百科 的相關結果
梆笛 用於北方梆子戲的伴奏,笛身細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於舌上技巧的運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馮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間樂曲《五梆子》、《喜相逢》, ... ... <看更多>
梆 笛 結構 在 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此条目的主題是各種類型的笛。關於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樂器,請見「笛子」。 常見的笛為直身長管,除了吹奏用的吹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