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感謝編導徐麗雯與音樂設計蔣韜
很開心能參與[無垢鳥]的演唱👶🏻
有機緣能以完整編曲做現場的演出
——— 實在是太讓人珍惜了🙏🏻✨
——— 愛導演大大,愛蔣韜先生⁄(⁄ ⁄ ⁄ω⁄ ⁄ ⁄)⁄
⚡️MV已於平台發佈了⚡️
⚡️快去看看/轉貼分享⚡️
.
《光的孩子The Child of Light》
片尾曲 無垢鳥 White Drongo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公廣金鐘入圍茶會現場演唱版:https://youtu.be/jIXvyaA-cXo
.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a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
作詞改編:徐麗雯 Sub Author : Herb Hsu
作曲改編:蔣韜 Sub Composer : Jiang Tao
演唱:邱舒 Performer : Shu Chiu
文/徐麗雯 By Herb Hsu
〈無垢鳥〉的歌詞係由《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以及客語童謠〈阿啾箭〉所發想而成。
阿啾箭為大卷尾的客語稱法,是地域性很強的鳥類,昔常見於農村牛背上;維摩的梵語是清淨、無垢的意思,結合以上二者,故曲名題為〈無垢鳥〉。
〈阿啾箭〉這首童謠使用在電影《光的孩子》的劇情關鍵處,藉由不同角色的無伴奏哼唱,前後串連出生命、情感的一脈相承。〈阿啾箭〉的童謠歌詞迴環反覆、直白簡要,指出無父無母的處境、追尋的失落,剛好扣合電影的角色際遇,也與《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的核心精神相呼應。
〈無垢鳥〉歌詞以聚沫、泡、燄、幻、夢、影、浮雲、電等喻,示明無常的諦理;而〈阿啾箭〉童謠則提供了一個生活感的基底;兩者一虛一實,精神層面和現實景況交匯共振,成為了普世無盡的扣問。
〈無垢鳥〉是電影《光的孩子》的片尾曲。原初的構想是希望片尾曲能有不斷往前、往前,最後隨風消散的感覺,意圖在影片結束時,以對自然的感知、經文的無常空相,延擴至更超然的識界,並帶給人飛昇、療癒的力量。
光的孩子 The Child of Light
境外即思
麗雯。徐徐(徐麗雯的官方粉絲專頁)
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Women Make Waves Taiwan
#客家電影院
🎬 #公廣金鐘入圍茶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的網紅邱舒 ShuChi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24 於公廣金鐘入圍茶會演唱 🔸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
梵語 中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印度洋上的眼淚,斯里蘭卡】
第一次去斯里蘭卡是2017年,從馬來西亞吉隆坡搭乘廉價航空亞洲航空到可倫坡獨自旅行,單程機票才1640台幣。共十四天逆時鐘轉了一圈,在南方的加勒古城差點熱到中暑,高山茶園區的哈普特萊差點冷到感冒,在巴杜勒定做了人生第一套莎麗,在康堤湖邊被人稱讚斯里蘭卡小妞。過了幾年,我問爸媽要不要去斯里蘭卡,於是規畫了第二次的自助旅程,外掛三個拖油瓶,我爸,我媽,我阿姨,以及十包泡麵,然後剛好碰到了covid-19疫情爆發,旅途最後一晚被民宿拒絕入住,甚至差點被海關刁難到回不了家。
即使如此,還是很推薦斯里蘭卡。因為形狀像極了梨子,也有人說是眼淚,於是又得名「印度洋上的眼淚」。梵語古名叫Simhalauipa,意為「馴獅人」,又稱為獅子國。十八世紀由英國統治,正式改名為「Ceylon」,中文名為錫蘭,在1972年廢除君主制度,正式改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不過早些年斯里蘭卡並不和諧,經歷了25年的內戰,坦米爾伊蘭試圖在北方建立獨立國家,最終在2009年宣告失敗,至此斯里蘭卡才有了統一。
為何斯里蘭卡又稱為佛國?其淵源從公元前兩百247年說起,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其子來島,從此僧伽羅人擯棄婆羅門教而改信佛教。據說公元四世紀時,印度王哥哈塞瓦為了避免佛牙舍利落入敵軍之手,於是讓艾瑪瑪菈公主將佛牙舍利藏在髮髻中夾帶到斯里蘭卡,至此之後佛牙舍利便為斯里蘭卡王權的象徵。也因為一海之隔,印度佛教被伊斯蘭入侵滅亡之際,卻在此保留了下來,目前斯里蘭卡有近八成的人都是信仰佛教,少數有印度教、伊斯蘭與基督教。
通常自助旅行到訪前,我都會做比較長時間的歷史功課,以免出遊到了當地會鬧了笑話,或是犯了當地禁忌。斯里蘭卡又稱為乾淨版印度,只有一海之隔的兩地有著相近的飲食、語言與生活文化,但比起髒亂不堪的印度街道,這裡簡直就是天堂。
斯里蘭卡的旅遊可以區分三個路線,分別為北方文化三角路線、高山茶園路線以及南方的海岸與野生動物路線。當時路上就有碰到背包客說:「如果你對歷史沒有興趣,建議你就別往北方走!路程顛頗就算了,去了更傷心。」我問:「為什麼阿?」他說:「導遊就跟你指著眼前廢墟說古城遺址。」倘若你對佛教及當地文化不理解,恐怕也只能落入走馬看花都不清楚去哪的窘境。有人建議直接去世界遺產-巨岩上的皇宮遺址獅子岩即可,最好是早上出發登頂,下午過熱,許多人都在攀爬過程中中暑。
中部山區高山茶園路線相對熱門,遊客可以從可倫坡搭乘火車到第二大城康提,這裡有著名的佛牙寺,相對可倫坡的煩躁奔忙,康提就透露出古城的悠哉與恬靜。從這裡可以購買車票到高山茶園區努瓦拉埃利亞、哈普特萊與埃拉,沿著火車窗景可以飽覽山脈壯闊美景與茶園風光,還可以選擇在茶園裡住宿一晚,一早吃著英式早餐配著錫蘭紅茶,好不愜意。
南部海岸線則有古城加勒與雅拉國家公園,建築在岩石上的加勒城堡是當初荷蘭人在原葡萄牙人所建城防基地上擴建而城,城內有著四百年的歐風建築,不管是小洋房還是鋪著石板的小巷,都讓人彷彿有穿越古今的感動。夕陽時分可以漫步古城海堤,遠望著印度洋。雅拉國家公園又稱為小非洲,在這裡輕而易舉看到大象、孔雀跟鹿,可以參加當地的一日旅遊團,搭乘四輪驅動的吉普車前往,只是注意天氣炎熱,最好多帶水跟電風扇。
斯里蘭卡是靠觀光為主的國家,除了豐富的自然山林,最讓人印象深刻就是當地人的熱情善良,幾乎人人都掛足了微笑,你走在路上都會有人前來詢問,最讓我深刻是經過某人舉辦婚禮,就被當成座上嘉賓。幾乎去過的人很難不愛上這個國家。
-----
這周 千萬別錯過 9/18 晚上8:00 直播 印度洋的眼淚 斯里蘭卡
【直播】9/18 9PM 斯里蘭卡 微笑獅子國
感謝 乾媽 斯里蘭卡 Spa Ceylon Taiwan
跨海贊助要送 #乳香青檸精油蠟燭(限量慶典版)
有聽才有抽
-----
生活中,選擇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https://reurl.cc/4yEqzV
梵語 中文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P62是旅行熱炒店進入南亞地區的第一集(如果不算EP50裡面提到伊本.巴圖塔在印度、斯里蘭卡與馬爾地夫之間的無限輪迴的話)。身為一個沒去過、對南亞史地也不太熟的人,對於僧伽羅(Sinhalese)與泰米爾(Tamils)各自的歷史脈絡,以及今日在斯里蘭卡的分布也非常好奇,於是整理了一些數據和重要資訊跟大家分享。
1️⃣ 僧伽羅人來到斯里蘭卡的時間,比泰米爾人稍微早一些,他們的文化根源和今天印度北部(如印地語/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尼泊爾語、孟加拉與等)相似,其語言都可以追溯到普拉克里特諸語(Prakrit languages),再往上則能回溯到吠陀梵語(Vedic Sanskrit,較古老形式的梵語)。傳說公元前6世紀,這群人在一位王子維闍耶(Vijaya)帶領下移居斯里蘭卡,與當地原住民通婚而形成今天的僧伽羅人。
2️⃣ 至於泰米爾人,其實來到斯里蘭卡的時間也不算太晚,畢竟和印度南部今天的「泰米爾納德邦」不過一海之隔,相傳在西元前2世紀就來到斯里蘭卡,後來建立的朱羅王朝更統治北部幾個世紀之久,這個王朝的後裔就是今日的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值得一提的是:斯里蘭卡的人口統計會把「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和「印度泰米爾人」分開,後者專指19世紀之後英國殖民下移居的泰米爾人。)
3️⃣ 這兩種人不但宗教不同(上座部佛教、印度教),語言更是分屬兩個完全沒有關聯的語系(印歐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在斯里蘭卡的分佈也也是涇渭分明——大多數的行政區內,不是僧伽羅人佔超過70%就是泰米爾人超過70%。硬要說有什麼同源之處的話,大概是他們的文字都是屬於婆羅米系文字(Brahmi Script) 吧!
4️⃣ 最後補充一個小知識: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有一條沙洲稱為羅摩橋(Rama's Bridge),每次看地圖都讓我很好奇,到底人有沒有辦法不搭船直接走過去呢?一查之下發現,原來在西元15世紀之前,這條沙洲是完全露出水面的狀態,所以當時的人是真的可以步行到斯里蘭卡的!這條連結說明了斯里蘭卡與次大陸曾經是如此神聖不可分割(誤),也使得海峽兩邊都有泰米爾人居住的歷史更加合理。
註:資料來源為斯里蘭卡官方公布2012年人口統計。
勘誤:經熱心聽眾提醒,「safari」中文正確翻譯應為「獵遊」,我在本集的文宣中誤以「莽原」一詞指稱,特此更正 😅
加碼推薦:收聽友台節目,不同角度認識斯里蘭卡——
- 行旅調調 Xinglustyle EP17 斯里蘭卡種族與內戰|半山腰住進泰米爾陌生人的家
- 耳朵旅行社 S2/E34 誌華:在斯里蘭卡交換笑容
【EP62 莽原旅遊首選之地,僧伽羅與泰米爾的百年糾葛:在斯里蘭卡與野生動物的第一線接觸 ft. 用工作探索世界的旅人 Malina】
🔈 收聽節目: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或至官網
#南亞 #斯里蘭卡 #次大陸 #印度洋 #海島 #英國殖民 #錫蘭 #莽原 #大象 #野生動物 #佛教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阿拉斯加 #美國
梵語 中文 在 邱舒 ShuChi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9.24 於公廣金鐘入圍茶會演唱
🔸 中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sur9pugrjVM
🔹英文字幕高畫質版:https://youtu.be/GyAPQEhBp7U
無垢鳥 (改編自客語童謠〈阿啾箭〉)
White Drongo ( Adapted from a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
作詞改編:徐麗雯 Sub Author : Herb Hsu
作曲改編:蔣韜 Sub Composer : Jiang Tao
演唱:邱舒 Performer : Shu Chiu
文/徐麗雯 By Herb Hsu
〈無垢鳥〉的歌詞係由《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以及客語童謠〈阿啾箭〉所發想而成。
The lyrics are inspired by “The Vimalakirti Sutra” and the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阿啾箭為大卷尾的客語稱法,是地域性很強的鳥類,昔常見於農村牛背上;維摩的梵語是清淨、無垢的意思,結合以上二者,故曲名題為〈無垢鳥〉。
A black drongo is a highly territorial bird often seen resting on the back of a cow in the countryside. “Vima” in Sanskrit language means clean and pure, which is why the song is named “White Drongo”.
〈阿啾箭〉這首童謠使用在電影《光的孩子》的劇情關鍵處,藉由不同角色的無伴奏哼唱,前後串連出生命、情感的一脈相承。〈阿啾箭〉的童謠歌詞迴環反覆、直白簡要,指出無父無母的處境、追尋的失落,剛好扣合電影的角色際遇,也與《維摩詰所說經·方便品》的核心精神相呼應。
The Hakka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is used i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lm “The Child of Light”. Hummed by different characters without the accompaniment, it expresses how our lives and feelings are interrelated. With the rotatory and straight forward lyrics, we know how it feels when you’ve lost your parents and try to find something but in vain, which is wha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film has been through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e of “The Vimalakirti Sutra”.
〈無垢鳥〉歌詞以聚沫、泡、燄、幻、夢、影、浮雲、電等喻,示明無常的諦理;而〈阿啾箭〉童謠則提供了一個生活感的基底;兩者一虛一實,精神層面和現實景況交匯共振,成為了普世無盡的扣問。
A cluster of foam, a bubble, a flame, an illusion, a dream, a shadow, a cloud and lightning in the lyrics show us how transitory life is while the nursery rhyme “Black Drongo” itself describes an ordinary daily routine. The former is unreal while the later is real. When the spirituality meets the reality, endless questions arise ubiquitously.
〈無垢鳥〉是電影《光的孩子》的片尾曲。原初的構想是希望片尾曲能有不斷往前、往前,最後隨風消散的感覺,意圖在影片結束時,以對自然的感知、經文的無常空相,延擴至更超然的識界,並帶給人飛昇、療癒的力量。
“White Drongo” is the ending song of the film “The Child of Light”. The initial conception about ending song is to deliver the feelings of going forward and fading away eventually. We expect that the ending shows the sense to nature and the impermanence of sutra expending to the unlimited ambit, and also provides people the power of inspiration and mind-curing.
影片封面相片 / 楊鈺崑 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IXvyaA-cXo/hqdefault.jpg)
梵語 中文 在 XMEN330 身心靈學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Om shrim hrim klim glaum gam ganapataye vara varada sarvajanamme
Ganesh 象頭財神咒 ~每天聽,跟著念,財源廣進,大發利市~
「嗡。嘎那巴底耶。梭哈。」
「嗡。嘎那巴底耶。梭哈。」
「嗡。嘎那巴底耶。梭哈。」
Ganesha象頭神
創始之王;障礙之王;賜福之神
也稱為:Ganapati
屬地:印度
象頭的象頭神可能是現代印度教萬神殿中最受歡迎的神靈;被數百萬尊敬。他也被佛教徒,耆那教徒和新異教徒援引。他對所有人都是仁慈和慷慨的。
創始之王,在創辦任何新企業之前,都要先尋求象頭神的祝福。
象頭神也是障礙之王,儘管有時也會引起憤怒,但有時只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崇敬,因此消除障礙但也創造了障礙。 Ganesha的另一面是,必須在新的冒險活動之前將他消氣,以免他在您的道路上放置障礙。
Ganesha向奉獻者們授予成功,勝利,繁榮,物質安慰,浪漫,愛情,更好的性愛以及超自然的力量和技能;但是,他也可以阻止所有這些事情,如果它受到侮辱和激怒,. Ganesha 是一種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人,很快就會給予幫助。 脾氣暴躁,但也很快冷靜下來,可以得到撫慰和安撫。 (但請記住一句古老的諺語:大象永遠不會忘記!)
• Ganesha 是印度教儀式中首先崇拜的神靈。
• 他是所有遊行隊伍中頭一個的形象。
•他是所有印度教儀式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除了喪禮。
歷史證據表明,象頭神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已為人所知。然而,在公元四世紀之前,倖存的描繪很少見。大約在公元五世紀左右,他才加入印度教萬神殿。
據信,Ganesha已開始化身,成為叢林部落尊敬的亞利安前大象精神。除了他的其他禮物外,他還被要求保護免受象群侵害。他被吸收到印度教萬神殿中,成為希瓦(Shiva)和帕爾瓦蒂(Parvati)的兒子。
• Ganesha 治愈身體,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疾病。
• Ganesha 有能力從前世的業力中解放出來。
• 他會被孤兒召喚
象神(梵語:गणेश,音譯葛內舍;梵文拉丁轉寫:Gaṇeśa)印度教中的智慧之神,主神濕婆與雪山神女的兒子,戰爭之神室建陀的兄弟。由於象頭神負責統領眾伽那(gaṇa,一群侍奉濕婆的、喜歡搞怪的小神),因此他又名群主(gaṇapati,意即伽那之主)。他的外形為斷去一邊象牙的象頭人身並長著四隻手臂,體色或紅或黃,坐騎是他的老友、一隻狡獪的老鼠。在各種雕繪中,他一般是盤坐著或是翹起其中一邊的膝蓋。
對象頭神的崇拜非常廣泛,不侷限於原始的印度教與更早的婆羅門教;早期在佛陀時代,印度北方已經盛行原始密教,後原始佛教結合密教,出現最早的密宗,其中更演化出各大神祇的不同於當地教派思想、與修行之法,尤其在中原隋唐左右初期,印度高僧紛紛傳法向東遠播至中原隋唐朝,以及東瀛日本,向北則是由印度高僧有第二佛陀之稱的蓮華生大士傳播至西藏。
後中原密教經過滅佛行動,如今佛教中只剩西藏與日本仍保有像頭神的祭祀與修行之法,而中國各寺廟已不復見。
在早期印度密教,和在婆羅門教不同的是,以佛教"出離"與"解脫"為主要思想主軸,但卻有各種術法,其義旨在於幫助修行人"方便"修行。象神在大藏經"佛經密乘部"記載多處,其威能與術法不可思議,其旨,以方便法幫助修行者得其所需,印度密教翻譯的佛經其名號在中文翻譯為 "大聖歡喜天"是為善神。
其起因是在久遠前象神曾向"密教祖師金剛薩埵"與"觀音菩薩"投誠皈依,發誓護持密教行者。後更與十一面觀音化身結為夫妻;其本尊法門被密宗的祖師集結,由印度早期發展而成完整的系列(後佛與密教因教義高深,不被當世接受,消失於印度史),由印度高僧傳至唐朝(唐密)再傳至東瀛(成為東密)。後來唐朝政治因素而滅佛,中國的密宗信仰湮滅,象神信仰亦然。
但從佛經佛典當中,仍然記載許多法門以及其思想,尤其是《金剛薩埵說頻那夜迦天成就儀軌經》或《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唸誦供養法》等等。可見當時的印度密教的象神和原始婆羅門教以及至今的印度教,象神的信仰已有差別。《天神乘與佛乘之別》
其身有單身(二臂、四臂甚至多臂),在平常期多以財神(單身)之姿護佑眾生,若在密教圓滿次地上,則現雙身像以教化之(另一身是觀音)。
其本尊乃王者身、善神,經典更記載:象神源始自"大日如來",經雲《此聖尊自在天。即摩訶毘廬遮那如來。為饒益無福眾生。權化示現此像》;亦提到,此神有善身與惡身之別(乃深秘義旨),本尊王身是善神,其亦化身邪神(常隨魔、障礙魔)以及驕傲的天神之姿,常被密宗金剛神(金剛薩埵、觀音菩薩、大日如來的化身)踩在腳下,象徵征服自我邪念、魔難、障礙的意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e4VoKwQTy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