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江文瑜
她拒絕
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
在每一次日光浴裏
向浮雲友善地打招呼
她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
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
五十幾年前,充滿青春的乳房
被當成泛著白光的省電燈泡
持久,耐用
日本軍人一個接一個接上插頭
以為彈性的玻璃永不破碎
屋裏未曾點燈
幽暗光線看不清對方的臉
他訕笑、他狂怒、他愉悅、他解脫
她胸口的白光照不亮他們的臉龐
在這個沒有地名的小房間
在菲律賓島上
她必須以體內僅存的光──
慰安 未安 畏暗
他們劇烈衝撞 前仆後繼
攻向一塊陌生/默聲的土地
她在一艘船上搖晃
或許,自己就是一艘船
士兵排列成海浪
推送她遠離家鄉
役場強迫登陸/登錄她的名字
每一批從左營出發的船載運
未知/慰汁方向的航程
船經過越南湄公河口
轟炸機炸彈散落
甲板瞬間碎裂
她眼見另一半的船身下沉
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
她逐漸呼吸困難
抓不住任何浮木
水如魚雷般灌進她的身體
泡沫從口中取代她的語言
另一艘輪船再度起航
穿越巴士海峽
船卸貨後
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
一座叢林
軍艦整批卸下士兵
藏匿在她的地/蒂盤
每一個夜裏,士兵繼續匍匐
押駐/壓住叢林
除了擦槍走火
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
五十幾年後
荒蕪的大地散落一地的木/墓瓜
她受傷/瘦殤的脊椎無法彎腰揀拾
只幻見滿地滾動的燈泡/砲
似燈芯已然焦黑的廢棄物
四周蟲鳴
風琴與口琴的軍歌
「還在菲律賓島上嗎?」
◎作者簡介
江文瑜的創作以詩為主軸,並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
江文瑜以詩集《男人的乳頭》,獲陳秀喜詩獎。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隔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本詩即收錄於此。其他著作為《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女教授/教獸隨手記》、《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和服肉身》。
江文瑜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小編 詩聲字 1u04少女 賞析
木瓜除了是詩題,也是整首詩的重要象徵。由於其外型與乳房的相似,以及木瓜多子多孫所象徵的生育,木瓜可以做為女體的象徵。而橫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作家龍瑛宗其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木瓜可視作台灣人的精神風貌。木瓜在這首詩中,同時象徵著台灣、殖民地與女性。
除了木瓜,詩中也使用了省電燈泡、船與叢林來譬喻慰安婦的身體,暗示著理應有主體性的身體卻被徹底物化。第三段乳房被譬喻成省電燈泡,插頭則刻畫出了日本軍人對慰安婦的性侵害。第五段她人身在船上,但她也感覺自己像一艘船,無法控制地被日本軍人擺佈身體。第六段當搭乘的船因轟炸碎裂下沉,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呼吸困難、灌進她的身體的水與口中吐出的泡沫也隱喻著性侵害。
從第五段開始,詩中出現了許多伴隨著斜槓「/」的雙關。對他國土地的侵略,以及對殖民地婦女身體的侵害,在詩中同時進行,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真實的歷史亦然。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慰安婦的議題卻是在多年才展開,南韓於八○年代末,台灣始於九○年代初。詩中第四段侵犯她的日本軍人的臉龐是「看不清」、「照不亮」的,施暴者的面目是模糊的,象徵著侵犯她的不只是單一的個人,而是整個國家。
另外,斜槓也可以視作象徵慰安婦創傷的心理狀態。「她拒絕/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除了無法在白日感到自在,「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她在黑夜也同樣警戒。事件發生時,「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失去身分與名字,如同失去了自我,「除了擦槍走火/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心理防衛機制也讓她解離。
而五十年後,她的身體創傷如荒蕪的大地上散落一地的木/墓瓜,以及受傷/瘦殤的脊椎;心理創傷則有出現了砲的幻見,以及軍歌的幻聽。這些都顯示,即便過了再久,當初慰安婦的經歷仍持續影響著她們的生活。
參考篇目: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臺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年6月),頁17-19。
--
美術設計: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江文瑜 #木瓜 #身體詩 #女鯨詩社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3.html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推薦目錄: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文本評析一刀未剪版! - 看板MayClass 的評價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龍瑛宗-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主角陳有三是1930年代「躺平 ... 的評價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2019 02 21 高雄艾比路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小說詞林良哲 ... 的評價
- 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日治時期建築介紹投影片檔- 看板MayClass 的評價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江文瑜〈木瓜〉
她拒絕
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
在每一次日光浴裡
向浮雲友善地打招呼
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
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
五十幾年前,充滿青春的乳房
被當成泛著白光的省電燈泡
持久、耐用
日本軍人一個接一個接上插頭
以為彈性的玻璃永不破碎
屋裏未曾點燈
幽暗光線看不清對方的臉
他訕笑、他狂怒、他愉悅、他解脫
她胸口的白光照不亮他們的臉龐
在這個沒有地名的小房間
在菲律賓島上
她必須以體內僅存的光──
慰安 未安 畏暗
他們劇烈衝撞 前仆後繼
攻向一塊陌生/默聲的土地
她在一艘船上搖晃
或許,自己就是一艘船
士兵排列成海浪
推送她遠離家鄉
役場強迫登陸/登錄她的名字
每一批從左營出發的船載運
未知/慰汁方向的航程
船經過越南湄公河口
轟炸機炸彈散落
甲板瞬間碎裂
她眼見另一半的船身下沉
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
她逐漸呼吸困難
抓不住任何浮木
水如魚雷般灌進她的身體
泡沫從口中取代她的語言
另一艘輪船再度起航
穿越巴士海峽
船卸貨後
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
一座叢林
軍艦整批卸下士兵
藏匿在她的地/蒂盤
每一個夜裏,士兵繼續匍匐
押駐/壓住叢林
除了擦槍走火
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
五十幾年後
荒蕪的大地散落一地的木/墓瓜
她受傷/瘦殤的脊椎無法彎腰揀拾
只幻見滿地滾動的燈泡/砲
似燈芯已然焦黑的廢棄物
四周蟲鳴
風琴與口琴的軍歌
「還在菲律賓島上嗎?」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江文瑜 創作,#木瓜
#賴柏年 手寫、襯圖,Instagram:lai.po.nien
※本篇作於1998年12月4日,收錄於江文瑜詩集《#阿媽的料理》(女書文化,2001年12月)
※女書粉專 女書店
※小編 #1u04少女(粉專 1u04少女)賞析:
「木瓜」除了是詩題,也是整首詩的重要象徵。由於其外型與乳房的相似,以及木瓜多子多孫所象徵的生育,木瓜可以做為女體的象徵。而橫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的作家龍瑛宗其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木瓜可視作台灣人的精神風貌。木瓜在這首詩中,同時象徵著台灣、殖民地與女性。
除了木瓜,詩中也使用了省電燈泡、船與叢林來譬喻慰安婦的身體,暗示著理應有主體性的身體卻被徹底物化。第三段乳房被譬喻成省電燈泡,插頭則刻畫出了日本軍人對慰安婦的性侵害。第五段她人身在船上,但她也感覺自己像一艘船,無法控制地被日本軍人擺佈身體。第六段當搭乘的船因轟炸碎裂下沉,巨大的重量壓住她的下半身、呼吸困難、灌進她的身體的水與口中吐出的泡沫也隱喻著性侵害。
從第五段開始,詩中出現了許多伴隨著斜槓「/」的雙關。對他國土地的侵略,以及對殖民地婦女身體的侵害,在詩中同時進行,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真實的歷史亦然。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慰安婦的議題卻是在多年才展開,南韓於八○年代末,台灣始於九○年代初。詩中第四段侵犯她的日本軍人的臉龐是「看不清」、「照不亮」的,施暴者的面目是模糊的,象徵著侵犯她的不只是單一的個人,而是整個國家。
另外,斜槓也可以視作象徵慰安婦創傷的心理狀態。「她拒絕/像其他悠閒的阿媽,褪盡衣衫」,除了無法在白日感到自在,「她也不允許黑夜以閱兵的姿勢/輕輕俯觸她胸前的兩粒木瓜」,她在黑夜也同樣警戒。事件發生時,「她的身份與姓名被重新變更/遍耕」失去身分與名字,如同失去了自我,「除了擦槍走火/宇宙間惟有靈魂出竅/鞘的聲響」,心理防衛機制也讓她解離。
而五十年後,她的身體創傷如荒蕪的大地上散落一地的木/墓瓜,以及受傷/瘦殤的脊椎;心理創傷則有出現了砲的幻見,以及軍歌的幻聽。這些都顯示,即便過了再久,當初慰安婦的經歷仍持續影響著她們的生活。
--
◎參考篇目
李癸雲,〈重構創傷經驗的書寫療癒:台灣女詩人江文瑜〈木瓜〉詩之慰安婦形象再現〉,《臺灣文學學報》第32期(2018年6月),頁17-19。
※江文瑜
創作以詩為主軸,並擔任「#女鯨詩社」召集人。
以詩集《男人的乳頭》,獲陳秀喜詩獎。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隔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本詩即收錄於此。其他著作為《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女教授/教獸隨手記》、《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和服肉身》。
江文瑜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曾擔任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推動「阿媽的故事」書寫,編有《阿媽的故事》、《消失中的台灣阿媽》、《阿母的故事》等女性生命史的三部曲。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本時代的臺灣作家翁鬧,在他 25 歲那年(1935年)發表的作品〈東京郊外浪人街〉中,寫下這麼一段話。
在《百年降生》一書中,新生代的臺灣文學研究者陳允元,解釋了它的歷史背景:
「一九三二年四月,殖民地朝鮮作家張赫宙(一九○五—一九九七)以日本語小說〈餓鬼道〉入選《改造》懸賞創作二等賞(一等從缺),開啟了殖民地文學青年『進軍中央文壇』的夢想。
一九三四年以降,臺灣出身的張文環、楊逵、呂赫若、翁鬧也跟上腳步,相繼在中央文壇嶄露頭角;一九三七年四月,原本沒沒無聞的銀行行員龍瑛宗,也以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改造》懸賞創作的佳作推薦,一躍成為中央文壇最具代表性的臺灣作家。這樣的奇幻旅程,簡直就是從 CPBL 直升大聯盟 MLB。
儘管已是難得的成就,但殘酷的是,在中央文壇,臺灣出身的作家仍難以長期站穩先發輪值。更多的文學青年徘徊於文壇外圍,不得其門而入。」
翁鬧雖然才華洋溢,離鄉背井後的文學事業發展卻極為不順利,年僅三十歲,便因為窮困潦倒,而客死在東京。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殖民地文學青年逐夢的辛酸」。
#是百年前的北漂青年啊
*李時雍編,《百年降生:1900-2000 臺灣文學故事》,聯經出版 ,2018。
▎博客來☞ http://bit.ly/2X0THBH
#說書 #閱讀日常 #翁鬧 #臺灣文學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龍瑛宗-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主角陳有三是1930年代「躺平 ... 的推薦與評價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主角陳有三是1930年代「躺平主義」的代表. ... <看更多>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2019 02 21 高雄艾比路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龍瑛宗小說詞林良哲 ... 的推薦與評價
[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是(龍瑛宗)第一篇作品(1937) 得到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是日治時期殖民地知識份子的心靈寫影詞:林良哲/曲:朱約信會社的 ... ... <看更多>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在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文本評析一刀未剪版! - 看板MayClass 的推薦與評價
[說在前面]
木瓜樹的小鎮這篇文章,是在講一個人怎麼樣從雄心壯志到志不得酬的過程。裡頭明顯的
畫出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陳有三他的志向,他有著自己的抱負─要考上文官與律師,有
著自己的愛情理想─要把翠娥娶過來,最後要住日人的高級住宅。而龍瑛宗卻讓他在與許
多的角色接觸、對談的過程中走下坡,直到最後對於未來的事業不具希望,也對理想的愛
情徹底的放棄,更是把自己也給放棄了。其中也安排了一個沒有名字的角色,我們等一下
會來看他在這篇文章中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乍看之下,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就是在講一個人墮落的過程。但是想一想,陳有三如果今天
來到的不是這個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而是植有椰子樹的小鎮,或者是植有蘋果樹的小鎮,
那麼他難道就不會墮落沉淪了嗎?要是他不是活在受日本人統治的台灣社會,而是今天的
中華民國在台灣,他就一定會有圓滿的結局嗎?
我想作者並不是要特指這個時代的這個悲哀,而是要藉著這個時代的悲哀,使不只日人,
而是所有民族的所有人都可以了解身而為人同樣的悲哀。其實,從這個小說的小格局裡,
我們也可以望見一個更大、更普遍的世界,並且可以從中發現放諸四海皆準的定律。我們
來看一看小說中的幾個角色。而這些人物都各自訴說著一些特質。
[人物]
蘇德芳:愛情─沒有經濟能力,結婚只是你惡夢的開始
對他而言,愛情絕對不比麵包高價,只是麻煩的開始;孩子不會是他投資的寶藏,而是一
群敖敖待哺卻又無經濟能力的「餓鬼」;家庭也不是溫暖的地方,而僅僅是一堆餓鬼寄生
之處。過去參加校隊的黃金時代只能空想,
廖清炎:學識成就─連律師都不一定有好的生活
他認為陳有三以為抱持著「知識就是力量」的理念是太過理想,反倒認為:讀了一堆
書也不見得有用,這麼努力到頭來可能只是換來一場空。
林杏南:金錢是幸福唯一的來源;沒有錢,什麼都沒有
他肯定、佩服上進年輕人的衝勁,卻另一方面把金錢當作是唯一的一切。
戴秋胡、雷德:向下沉淪的本性─把陳有三帶進酒肉世界的「好友」
陳有三聽完林杏南的話之後,幾乎是完全放棄要繼續努力讀書準備考試的念頭,變得
無所事事,連打發空閒時間也變得困難。而他們提供了陳有三一個去處,更是為他注射了
一劑毒藥。
翠娥:夢境─一個完美、理想,卻永遠無法在一起的對象
當他一遇見美麗動人的翠娥,他就做了一個夢,要把翠娥當作是今生唯一的伴侶。他
就踏進了這個夢境裡頭,開始了他的夢。但是夢是會醒的,只是當這個夢境一結束,就不
曉得是莊子所夢的蝴蝶會消失,還是蝴蝶所夢的莊子會消失─當翠娥不再可能是陳有三的
伴侶,這個夢醒了過來,對於陳有三來說翠娥就好像夢裡的蝴蝶一般不存在了;另一方面
,夢境中蝴蝶所夢的陳有三也不存在了,當這夢一醒,陳有三也找不到他自己了。
如果龍瑛宗只是想寫出人類都會遇見的這些困境與難題,那他已經成功了。幾乎金錢就可
以把一個人徹底的打敗。但是他卻放進了林杏南長子這個角色,他可以說是最接近死亡的
一個角色。他身上帶有肺病,家裡也付不起醫藥費,在這個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裡,他實在
沒有理由期待他的人生會有好結果。
林杏南的長子:精神。林杏南長子,意味著這個世界的精神。他沒有名字,也不需要名字
。他可以是陳有三的叔公,他也可以是廖清炎的表弟,他可以用任何人來表現。因為這種
精神是普遍存在著的,是一種不畏懼死亡的,也不被死亡所打倒的精神。他可以依存在最
羸弱的身體裡面,卻為這個身體展現出偉大的心靈。是這個精神,代替著全人類與死亡、
失敗、絕望奮鬥著。他成為一個積極進取的精神,從一個人身上再傳遞到另一個人的身上
。
一切都接近死亡。
他以一個客觀的眼神來看這個世界,來看待所有的一切。沒錯,一切都接近死亡。不
管是愛情、學識成就、金錢、夢境,最後都會被死亡終結。
他也感嘆地說:啊,逝者再也不回來。我的肉體,我的思想,我的一切的一切,一旦逝去
再也不歸。這不但是林杏南長子的寫照,也是所有人最終都要面對的結局,不只是肉體會
逝去,他的思想也一並歸於無有。每個人都會走到他生命的終點。即使許多人都在死亡面
前仆倒,但是當他們仆倒時,他們都推動了這時代的巨輪,使它繼續向前滾動著,滾往下
一個時代去。正如先總統蔣公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
長生不老,而在於幫助這個宇宙繼續開創它的下一個時代,開創它新的生命。
現在雖是無限黑暗與悲哀,但不久美麗的社會將會來臨。
雖然他要死了,但是他的盼望沒有死去,他仍期待著美麗社會的到來。或者說,這個
精神也是向著烏托邦的,它也是一股將世界推向大同的動力。
而我非靜靜地橫臥在冰冷、黝黑的土地下不可。蛆蟲等著在我的橫腹、胸腔穿洞。不久,
墓邊雜草叢生,群樹執怮地紮根,緊緊絡住我的臉、胸、手腳,一邊吸著養分,一邊開花
。在明朗的春之天空下,可愛的花朵顫顫搖動,歡迎著行人的眼目。那就好了。
他不但坦然接受他即將要死亡,並且更認為他死之後,他身體的養分仍可以為這個世
界作什麼。只要人們能看見他的養分所滋養出來的花朵綻放,他說:「那就好了。」
二十三年的歲月也許很短。我的肉體已毀滅,但我的精神卻活了五十歲、六十歲。
即便他的生命短暫,只有二十三歲,但是在這些年間他的生命所發揮的價值,卻超過
了原本該有的。他已經掌握了他人生的意義,即使在貧苦中、在病痛中,在不得志裏,他
說:「我以深刻的思維與真知,獲得了事物的詮解。」他運用他的思考去深刻體驗這個世
界,也體驗他的人生。他明白自己的價值,明白自己未何存在。
雖然最後以陳有三的沉淪結尾,但是他想起了「死者的遺言」,也就是林杏南長子塞
給他的稿紙,我想他的結局是要我們來幫他們完成的。有著童話故事一般「happily
ever after」結局的故事已經太多,龍瑛宗不需要再寫這種童話。相反的,也正是因為龍
瑛宗的成熟、明理,把社會實際的一面寫出來,叫讀者也和陳有三一起面對這種現實的困
境。說真的,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你是不是會因為經濟能力而選擇晚婚?你會不
會因為可能遭遇失敗,就放棄原本所嚮往的律師工作?你會不會只因為前途看似黯淡,就
放棄了你原本的夢想,甚至完全失去鬥志,連姑且一試都不願意?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事
情,全看你選擇要被環境所屈服,還是拚死也要一試。
青春是什麼,戀愛是什麼,那種奇怪的感覺到底何價?
這是他在死前所提出的唯一疑問。他或許也體驗的人生,也獲得了事物的詮解,但是
他還來不及體驗他的青春,他也沒有機會嘗試愛情,就非死不可了。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
,陳杏南的長子不能夠回答。洪天送只能無奈的接受買賣婚姻,蘇德芳林杏南也發瘋了,
蘇德芳的經濟困難也更只是每況愈下,沒有名字的人也進了棺材。最後只有一個人還有希
望,那就是陳有三。他的青春還沒有完結,他上個愛情夢才剛結束,可以再開始另一個夢
境。他可以去體驗他的年輕活力的生活。
青春戀愛並不見得會導致餓鬼一堆,否則其他收入更低的農人們是怎麼樣生活的。他
們的生活就真的遭到哪裡去嗎?今天會喪志的問題,就在於他一開始就盯上了日本人的住
宅,也欽羨日本人的生活,他想要一個高檔的生活。我並不是說這樣的希望錯了,而是,
陳有三應該把它當角@個目標,卻不是因為無法達到就覺得此生無望。
死亡會的確很接近,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這個終點無論推向多
遠的一個期限,終究是那麼靠近。因為每個人最後終究會死,但是你是否能夠無視於那段
日期,而把握每一天活著呢?
我願一邊描畫著人間充滿幸福的美姿,一邊走向冰冷的地下而長眠。
在死亡之前,林杏南長子選擇繼續畫著他的幸福世界,繼續追想著他的烏托邦。或許
陳有三離死亡還不像林杏南長子這麼近,因此他以為還可以把自己沉溺在酒與自暴之中,
而不去考慮死亡。「死已經在那裡了。」死已經在那裡等著我們每一個人了,但是每個人
都有一段時間,林杏南長子的時間是二十三年,而他使這二十三年有超過一倍以上的價值
。陳有三能不能把握呢?即使最後無法考上文官,或者成為律師之後謀生仍舊不易,或者
要養活他的妻小會有困難,但是他是否願意大膽一試呢?因為「死已經在那裡了」,沒什
麼好怕的,再怎麼慘淡、再怎麼樣可連最後也是死。但是如果未曾嘗試改變自己、未曾嘗
試去努力完成自己的理想,那就真的比死還可憐。
[小結]
因此無論是陳有三或者是其他任何人,他們都要面對死亡。人生總不乏逆境與挑戰,
如果你不能夠去起身奮鬥,那麼你已經輸的這場比賽。不過只要你願意搏命一試,就是死
了也沒什麼好怕的,「死已經在那裡了。」
「我們處在這陰鬱的社會,唯有以正確的知識探究歷史的動向,切勿經
易陷入絕望與墮落,非正確的活下去不可。」
--
基本上,以上就是上個星期五準備好要上台報告的內容。
我想,其中也可以看出我對對於小說的時代性的一些看法。(Kinra在444篇有提到)
已經習慣於把人物背後的的抽象意義給攫取出來,
並且這些意義是可以普遍套在任何時空的人類之上。
當然,每個時代有著各自的遭遇,這些想必也對當時造成一些影響,
而我傾向想找出來的是,究竟這篇小說有沒有在他的時代背景底下,
道出一些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明白的簡單道理。
有沒有什麼,是我們在還不了解小說所設定各樣背景知識以外,
就可以首先去掌握住的?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43.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