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師,為何妳那麼反對生酮?很多醫師都說只要能持續一輩子就是好方法欸。」
孩子,恕我無法鄉愿,你可以斷食+重訓一輩子活得像苦行僧我沒有意見。但是 #高飽和脂肪(富含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的飲食是正常專科醫師都應該反對的,我說過不下數百次,「低碳」跟「高脂肪」要分開來看,不要只看到低碳的好就覺得吃高脂肪沒關係。
所謂胰島素肥胖假說,一直是個被近年研究駁倒數次的錯誤假說,今年一月《Nature medicine》做的人類隨機對照研究,發現比起 #以植物為主的低脂高碳飲食, #以動物為主的低碳高脂飲食, #更容易掉瘦肉組織,而且 #不需要自我感覺良好的覺得都是水份。
那篇研究有看尿液中的氮含量,發現即使生酮組的蛋白質吃的比較多,但是卻呈現負氮平衡(身體用掉的比吃進去的多),表示肌肉的分解量的確變多,可能就像我重申數次的, #高脂肪會降低蛋白質的吸收率, #高脂肪造成的胰島素抗性導致肌肉異化大於合成,因為植物組的蛋白質攝取量沒有比較多,尿液中卻沒觀察到這樣的現象。(原文: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etary nitrogen intake and urinary excre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ith the low carbo diet,indicating that the LC diet resulted in a greater net loss of body protein despite consumption of more dietary protein than low fat diet)
蛋白質確實流失,應該無法用什麼脫水或肌肉肝醣來解釋。有人說那我就生酮+重訓hold住肌肉可以了吧?這⋯⋯為何要做 #拿破網捕魚的事呢?不能好好跟 Kai Chang 楷教練一樣多吃植物性高蛋白+重訓不是很好嗎?(乾脆承認你就只是想吃肉吃到爽,但是不要把別人的健康拖下水)
另外這個研究也有發現,生酮組的 #胰島素抗性變高(對!生酮派很愛講的胰島素抗性,事實上高脂肪會誘使胰島素抗性是非常基礎的觀念),我不知道怎麼會有人看到「單純低碳」導致的低血糖就很開心的覺得高脂肪好棒棒。
而且這篇研究也發現「純脂肪」來說,植物低脂高碳組比動物高脂低碳組下降的純脂肪更多,欸⋯⋯ #低脂肪比高脂肪有助於降低體脂率,這不是也是最基本的觀念嗎?應該不意外吧?
再來反對長久吃生酮, #是擔心肝臟的傷害。
去年在《美國生物實驗學會聯合會會刊》有一篇談討高BCAA支鏈脂肪酸+高脂肪餵食老鼠,來模擬人類吃肉類導致生酮的環境。
結果發現,當肝臟長期暴露在「高脂肪生酮」的環境,會導致大量進入的脂肪酸在肝臟產生酮體的過程中,誘導肝臟脂質氧化,並通過 TCA 檸檬酸循環的各個步驟,產生大量ROS活性氧物質,雖然生酮飲食使肝臟的脂肪新生減少,但是這種代謝重塑 #不但沒有改善胰島素抵抗,反而誘導了 #肝臟中的纖維化基因和發炎反應。
總之,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 )的人若長期暴露於高脂肪生酮環境,有可能加重肝臟的粒線體功能障礙。
由上述近兩年研究可知,過去的生酮研究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某個面向(減重、血糖變低)就誤以為它是好的飲食,殊不知後面越來越多研究一一把問題點出後,才發現這並不是個適合長久執行,甚至會造成長久身體損害的飲食。
最近大家都說伊森們戰力很強搬板凳拿雞排,我覺得實證拿出來說話其實真的沒啥好戰,而文章也應該是建設性的希望改善他人健康,例如,去戰喝水不能提升代謝就真的很無聊,請問民眾聽你的話不喝水後就會比較健康嗎?多喝水的好處根本不能以代謝兩字蔽之。
會一直反對生酮,就是因為想要多救助幾個只看到瞎子摸象的結果,而覺得自己正在為健康努力但方向錯誤的人,雖然你的身體與我無關,雖然我的立場一直很鮮明的會得罪很多支持生酮的專家,破壞很多長久建立的利益體系,但是會對身體有害的飲食就是有害,我無法再看到這些研究結果之後保持沈默。
也希望認為高脂肪飲食還是有好處(不要跟我說低碳,低碳也可以低脂說好幾次了)的人,麻煩理性論述留言給我看研究,我們好好討論研究的設計方式跟結果解讀,找出一個讓人放心的結論,不需要秀自己的肌肉或恥笑別人的身材,或說自己生酮很健康之類連專家等級都稱不上的東西來佔版面,謝謝大家🙏
#肉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少於植物性食材
#高飽和脂肪的壞處是跟反式脂肪不相上下的
#低脂飲食可以扭轉所有高脂肪帶來的傷害
#要產生酮體低脂肪也可以
植物性飲食壞處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哪一種低碳飲食死亡率最低?]
過去許多碳水比例跟死亡率的爭議,生酮派強調「極低碳 #高動物性脂肪跟蛋白質」,素食者則是「低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還有高碳水」,而生酮派認為素食者不健康,素食者認為生酮者不健康,究竟 #誰才是低死亡率飲食?
答案可以從今年四月發表在《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揭曉:這個研究是用 #日本人來進行大規模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分析死亡率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之間的關係。
比起過去以歐美國家為對象,此研究 #更適合亞洲人作為參考。其中納入了45-75歲,43008名男性和50646名女性日本人進行長達16.9年的追蹤研究。這個研究將蛋白質、脂肪的比例做積分, 分數越高表示碳水越少,蛋白質跟脂肪越高,分數越低表示碳水越多,蛋白質跟脂肪越少,其中動物性跟植物性的蛋白質/脂肪也有分開來探討。
‼️結果發現:
1️⃣動植物混在一起看,低碳飲食(LCD)與全因死亡率(all-causes morality)、心血管疾病(CVD)和心臟疾病的死亡率相關性呈現U型
➡️表示無論「高碳+低蛋白脂肪」或「低碳+高蛋白質脂肪」都會有較高的死亡率。
2️⃣那我們將 #動植物分開來,若單純看 #動物性蛋白脂肪計算的LCD積分,會發現與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也呈U型
➡️表示不止「高碳+低動物性蛋白脂肪」有高死亡率,低碳水若搭配的是較高的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那 #死亡率也會上升。
3️⃣若單純看 #植物蛋白脂肪計算的LCD積分,發現與 #較低的全因死亡率、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死因 #呈線性相關。
➡️越低的碳水搭配越高的植物性蛋白質跟脂肪,死亡率越低;高碳水+低植物性蛋白脂肪,死亡率高。
⚠️結論:高動物蛋白/脂肪的LCD飲食方式和低動物蛋白/脂肪的高碳水化合物飲食都與 #較高的死亡率相關,而 #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脂肪的LCD與 #較低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等死亡率相關。
所以過去生酮飲食的研究 #會有錯覺好像很健康,是因為過去研究沒把動植物分開來看,若只看到「高碳水+低動物性蛋白脂肪」的結果,就會錯誤解讀成:「碳水越低越好+動物性蛋白質脂肪要多吃」,而事實上,低碳比高碳好是確定的,但是前提是動物性蛋白質跟脂肪不能高,太多死亡率一樣升高,而真正能 #降低死亡率的是高植物性蛋白質跟脂肪。
為何植物性蛋白質/脂肪能夠降低全死亡率呢?
因為豆類食物的蛋白質有較少的甲硫胺酸,減少代謝產物對身體的負擔,也沒有高磷的問題。而且植物的脂肪通常富含「植物固醇」(Phytosterol)可以降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而不影響「高密度膽固醇」的量,另外也有 #抑制腫瘤和調節免疫的作用。(所以擔心乳癌的不要再問我豆漿豆腐了,吃肉都不怕了怕吃豆?豆類是抗癌食物第一名!)
而這樣的結果已被2018年《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期刊證實跟植物固醇可增加一群有益的腸道微生物,進而阻斷身體對膽固醇的吸收有關。
另外 #植物性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如 α-亞麻酸)都跟死亡率和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 #風險降低相關。動物性飽和脂肪的壞處就不用贅述了,隨便在Pubmed 搜尋關鍵字都可以跑出一堆有害身體的研究。
所以生酮這種狂吃肉的低碳只會增加全死亡率,但素食者也要注意,如果是吃高碳水或是一堆加工食品(素料、百頁豆腐),這種過度加工的豆類製品的植物性蛋白質很低,一樣高全因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地球的生態系要維持平衡,草食性動物一定要多於肉食性動物,這是 #食物鏈的自然準則。身體的腸道菌生態系亦然, #植物性來源的食物多於動物性來源的食物,才能維持生生不息。
R2飲食,就是非常典型的高植物性蛋白質/脂肪、低碳水、低動物性蛋白質/脂肪的飲食,還加上了高纖維又杜絕過度加工食品。
這些研究雖然沒有做腸道菌的比對,但是可以發現,能夠有益腸道菌的飲食方式,的確就是最能夠降低全因性死亡率的飲食呢!
3年前我review腸道菌跟所有營養學的期刊研究結果,而創立了4+2R代謝飲食法,這幾年來陸陸續續出來的國際研究,也越來越證實我當初的假說跟推論完全就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低碳低飽和脂肪高植物性蛋白質脂肪才是王道
Reference: AKTER, Shamima, et al. Low carbohydrate diet and all 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Clinical Nutrition, 2021, 40.4: 2016-2024.
植物性飲食壞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 點避開藜麥禁忌和壞處 - Winnie Wong
藜麥好處多、營養高,大人小孩也可吃,但或許你在不為意時已觸碰到藜麥的食用禁忌,甚至引起副作用如胃痛、胃賬、肚瀉,甚至便秘。腎病及胃腸患者、長期服藥、穀物過敏人士、懷孕中的女士適合吃藜麥嗎?原來想要避開藜麥壞處和禁忌,你更要知以下烹調、吃用藜麥的小訣竅:究竟一天吃多少藜麥最好?藜麥和水比例是多少?藜麥煮幾耐?欲避關藜麥壞處和禁忌,請記底以下 5 點。
為何吃藜麥飯可助減肥?
藜麥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少分量的藜麥就可以帶來飽足感。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直逼蛋、豆及魚,代替白飯適合不過。此外,藜麥亦可抑制碳水化合物和卡路里的攝取。樂壇天后 Beyoncé 便是成功以藜麥減肥的人辦。誕下女兒後,她靠吃藜麥瘦身,在短短 3 個月間減去了 26 公斤。
藜麥禁忌
雖然藜麥好處如此多,但過量食用都會帶來壞處。藜麥蘊含豐富的膳食纖維量,當消化能力弱、常有胃氣或是容易便秘的人吃用藜麥時,便較容易引起副作用如腸胃不適、胃痛、胃氣賬、肚瀉或便秘。
1. 藜麥一天吃多少?
對一般人來說,一天藜麥吃 100-150 克左右,即成年人兩個拳頭便足夠。但對於糖尿病、心胸血管疾病、癡肥患者,他們需要完全以低升糖值的藜麥來取替白米,才可發揮到最大功效,因此每天吃用藜麥的份量可再增加。
「藜麥一天吃多少」這個問題,答案其實亦因人而異,一方面要考慮自己的體質,另一方面是飲食習慣。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不要一下子完全用藜麥取白飯,可以先份量各半,或是將熟藜麥添加到各種菜式中如沙律,再循序漸進地將增加分量,及加入每日三餐中。記住突然加減分量,也有可能引起腸道不適。
2. 藜麥和水比例?藜麥煮幾耐?
煮藜麥飯的藜麥、水的比例約為 1:2, 比方說 1 杯藜麥、2 杯水,煮前可先浸泡 30 分左右,用手反複搓洗 2-3 分可減短浸泡時間。藜麥滾起煮 10-15 分鍾即可吃用。可因應個人喜好的軟硬度來調節藜麥的浸泡、煲煮時間。可一次過煮較多份量的藜麥,存放於雪櫃分幾次吃用。
藜麥有時附帶一絲苦澀味,這是由於藜麥表面的「皂角苷」所致,若想把這味道徹底清除,清洗前要要預先浸過夜。而這亦是藜麥和白米要分開煮的原因。1 比 3 的藜麥白飯比例最容易受普羅大眾歡迎。
3. 藜麥要與細糧搭配得宜
吃用藜麥前,多加留意粗糧和細糧的搭配,還要搭配營養豐富多元的食物:如高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大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穀類、堅果,又或高礦物質的蛋、菠菜、牛奶、奶類製品,透過均衡膳食幫助吸收營養。
4. 吃藜麥後要多喝水
藜麥中含大量纖維素,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確保腸道正常運作。
5. 紅、白、黑三色藜麥的分別
藜麥可以顏色來分類:白、紅、黑。白藜麥亦即黃藜麥,最常見,質感最軟,屬性最溫和,常被取代白米;紅藜麥則介於兩者之間,較白藜麥有嚼勁,煮熟後能保持顆粒外型,故多用來做冷盤、沙拉;黑藜麥營養價值最高,但口感偏硬。建議購買混合 3 色的藜麥,煮熟後口感較適中,不會過軟或過硬而引致消化不良。
藜麥哪裡買?
在一般超級市場便能買到藜麥,而藜麥的網購選擇就更加多了,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
為何胃腸患者不宜吃藜麥?
對於胃腸受損、有炎癥的人士來說,吃用藜麥可能會帶來壞處。在白、紅、黑 3 種藜麥中,紅藜麥與黑藜麥的籽粒外膜較硬,一般人吃來覺得很有嚼勁,但對於患胃腸道疾病、胃潰瘍的人士來說,會帶來消化上的負擔,造成胃痛問題。比較之下,白藜麥的籽粒最軟,性質亦較溫和,對胃部的負擔相對少。
為甚麼腎病患者不宜吃藜麥?
以鉀含量的多少來順序:藜麥、黑麥、大麥、燕麥、小麥、白米;藜麥最高,白米最低。而其中紅藜麥的鉀含量尤其高,是燕麥的 12 倍。吃用高鉀的藜麥,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不會構成問題,但若換成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士,他們的身體較難排出多餘的鉀,經常吃用藜麥或有可能導致高血鉀症,建議食用前先請教醫生或營養師。
為何長期服藥人士不宜吃藜麥?
藜麥是眾多常見的粗糧之一,含大量纖維素,吃用過多會影響消化和吸收,可導致腸道阻塞、脫水等急性症狀。另外,纖維素還具有干擾藥物吸收的作用,並有降低某些降血脂藥和抗精神病藥的藥效。
懷孕及受乳中女士可否吃藜麥?
暫時沒有研究指出,懷孕及授受乳中的女士是 100% 安全吃用藜麥。為了個人安全起見,避免過量吃用,適否而止便是。
穀物過敏人士可否吃藜麥?
藜麥是一種植物,它的種子跟其他穀物的種子一樣如小麥被吃用,但事實上藜麥並不是真正的穀物,又比一般穀物含更高的蛋白質,而不含麵筋。儘管如此兩者並不同,穀物過敏的人士吃用藜麥前,應先向家庭醫生或營養師咨詢。
原文:Harper's Bazaar
#飲食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