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砍伐,才能保有健康的森林與生態?#台灣林業小百科!🌳
1️⃣臺灣自1990年起全面禁伐天然林,造成台灣木材自給率不到1%
2️⃣人工林需要適度的 #疏伐,才能有健康的森林與生態。
(🔺小補充:#何謂疏伐?人工林樹木的間距較密,須將部分樹木伐除,以維持足夠的樹木間距,使樹木獲得充足陽光,讓森林生長得比較理想👍。)
3️⃣#臺灣杉 是東亞最高的樹種,可長到25-30層樓高,更是全球唯一以「臺灣」當屬名的植物!
跟著副研究員林文智一起認識疏伐技術,也思考臺灣林業的未來!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IC之音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袁常捷 #台灣林業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文智 #台灣杉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曾子滔(Chandler)因為學科作業而開始接觸蟹類,兩年前學系亦開始跟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製作一本單一介紹香港蟹種的圖鑑書,Chandler是參與其中的主要研究員之一。「香港其實大約有三百多種蟹,有些紀錄可能是錯的;有些紀錄可能已經遺失了。有時可能是因為土地開發、填...
植物 研究員 在 研之有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WorldOzoneDay
9月16號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World Ozone Day)。過去因為科學家發現臭氧層有破洞,於是在1987年的今天,各國代表簽署《#蒙特婁議定書》,協議逐步淘汰工業產品中破壞臭氧層的物質,特別是 #氟氯碳化物(CFCs)。
多年之後,《蒙特婁議定書》成果優秀,正因為當初的努力,臭氧層逐漸恢復。2020年《自然》期刊指出,與臭氧消耗有關的南半球大氣環流趨勢已經暫停。
2021年科學家用模型推估,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管制氟氯碳化物的排放,臭氧層的破壞將傷害植物,讓陸地 #固碳能力 下降,到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額外上升0.85℃,論文亦發表在《自然》期刊。
為什麼氟氯碳化物會破壞臭氧層呢?這是因為 CFCs 進入大氣後,會分解產生氯。氯原子會破壞臭氧並引發連續反應,其中 #過氧化氯(ClOOCl)是主要元凶。
過氧化氯分子會吸收陽光而分解,並再次產生氯原子。因此只要陽光足夠,少量的氯原子(Cl)就會破壞千倍以上的臭氧分子(O₃)。
但在 2007 年有個學術爭議,讓科學家懷疑臭氧層破壞原因是否正確,其爭議點就在於「過氧化氯分子 #吸收陽光的效率,到底是快?是慢?」
中研院 #原子與分子科學所 林志民研究員與團隊,從「分子」找答案,利用 #質譜偵測器,量測 #分子束 中過氧化氯分子的數量,避免了實驗中的干擾和誤差,於 2009 年再次證實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氟氯碳化物確實是破壞臭氧層的主因。
👇👇全文請見連結👇👇(有可愛的臭氧分解圖?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ozone-hole-molecular/
植物 研究員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整形外科 張舜程醫師來到空中,跟大家聊聊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以及治療方式。
在種種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中,足部傷口癒合不良是最常見的情況,台灣目前有2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約有7萬名以上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因嚴重傷口惡化導致截肢,造成家庭經濟重擔及健保重大醫療支出為,而且對糖尿病友的自我照顧能力更是一大威脅,一旦傷口癒合不良,許多事情都需依賴照顧者幫忙,被列為糖尿病患致死致殘之嚴重併發症之一。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7tTbk-9o4uk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在種種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中,足部傷口癒合不良是最常見的情況,根據國際糖尿病協會統計,2019年全球糖尿病人為4.63億人,2045年將成長到7億人,台灣目前有2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約有7萬名以上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因嚴重傷口惡化導致截肢,而截肢後五年存活率低於60%,造成家庭經濟重擔及健保重大醫療支出為,而且對糖尿病友的自我照顧能力更是一大威脅,一旦傷口癒合不良,許多事情都需依賴照顧者幫忙,被列為糖尿病患致死致殘之嚴重併發症之一。
糖尿病足部潰瘍肇因於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所引起之下肢病變。糖尿病的病人會在足部的任何地方,產生不同嚴重程度的傷口狀況。糖尿病足的成因,一般而言來自於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神經病變、第二大類是血管阻塞、第三大類是嚴重傷口感染,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都會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須要特別留意足部是否有出現傷口,千萬別輕忽。
過去像我們在臨床上治療糖足傷口,會先評估傷口的狀況,評估進行傷口清創、負壓治療、人工敷料的合併治療方式,近年來,隨著藥物研究日益發展,從植物中萃取成分療效的相關研究日益茁壯,傷口照護的研究發展也從巨觀傷口床環境發展至微觀的傷口相關細胞訊號,發展出使用複合性植物萃取物調控免疫系統、加速癒合的藥物,透過調節巨噬細胞的極化反應,使傷口內的發炎細胞激素平衡、脫離慢性發炎循環,逆轉傷口惡化至常規傷口癒合,在多國多中心的三期臨床試驗研究資料顯示,新藥物的整體潰瘍傷口癒合率高達60.7%,外用的軟膏劑型對病人的方便性,且方便居家使用更安全,大幅減少病患就醫奔波的辛勞,也減少家庭對於醫療的支出,且在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減少病人暴露於額外風險為當務之急,新藥物治療的出現實乃一大福音。
◎來賓介紹:張舜程
學歷: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經歷:
•整形外科、美容、燒燙傷、手外科、重症加護、高壓氧 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理事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
•美國夏威夷州大皇后醫學中心 高壓氧潛水醫學 臨床研究員
•美國南加大聖地牙哥分校醫學中心 高壓氧治療 臨床研究員
•三軍總醫院 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病房主任
植物 研究員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曾子滔(Chandler)因為學科作業而開始接觸蟹類,兩年前學系亦開始跟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製作一本單一介紹香港蟹種的圖鑑書,Chandler是參與其中的主要研究員之一。「香港其實大約有三百多種蟹,有些紀錄可能是錯的;有些紀錄可能已經遺失了。有時可能是因為土地開發、填平了,某些位置找不到牠們就真的消失了。」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122/PUZSUMOSGJDDRLCZCCK6IJEB6M/
亂世之下,香港人恐慌性急着逃離,含淚離開土生土長的家園。30年前來港工作及定居的瑞士人Robert Ferguson,雖然見證着香港兩次「移民潮」,卻從未想過買機票離開,更自資推出本土物種圖鑑《香港野》,推廣香港的自然生態。「只要走半小時,你可以去到在薄扶林、龍虎山,甚至大帽山或大埔滘的樹林。水源、沙灘、小島盡在咫尺間,對我來說是個絕頂城市。」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2/HYTHMTGKMZEBHKLNEHRUSOER5U/
「我對於一些以香港命名的物種是特別鍾情,每次看見它們,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總之有香港兩個字,我就很想將它們記綠下來。」葉曉文是《尋花》、《尋牠》,以及新書《尋牠2》的作者,《尋》系列皆介紹本土的動植物種。有別於一般科普生物圖鑑書,呈現生物模樣的是曉文的親筆繪圖而非照片;同是文學人的曉文,也別具心思地挑選與每個物種相關的古典文學故事,有如為其細添一層如詩的糖衣,盼讓讀者咀嚼出趣味。所錄進的物種皆屬曉文親眼所見,系列亦如遊記般,同時記錄了他們相遇的時刻。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24/FFSCKINYRVFCROTBHSAQAWMER4/
原刊日期:20201122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動物圖鑑 #生態 #動植物 #蟹 #本地物種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植物 研究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甲蟲日記簿2:熱血阿傑的觀察與繁殖飼養筆記」介紹
訪問作者: 黃仕傑
內容簡介:
熱門甲蟲觀察飼育|冷門甲蟲探索分享
◎審訂
鄭明倫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推薦
楊平世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榮譽教授
邵廣昭博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林仲平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曾惠芸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助理教授
汪澤宏博士 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
黃一峯 金鼎奬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蕭志瑋 千萬網紅八弟/狂哥蛤吶畫雞丸
作者黃仕傑長期投入生態觀察與攝影,尤其熱愛甲蟲,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與作品。2018年出版的《甲蟲日記簿》匯集他多年來在海內外的訪蟲故事,可惜受限於篇幅,仍有很多精彩的甲蟲無法收錄,於是接續推出《甲蟲日記簿2》。
本書內容七成是熱門甲蟲,由作者個人經驗挑選種類介紹,以飼養繁殖訣竅或是自然觀察心得為主。另外三成是與甲蟲有關的新知或少見種類的介紹,盡可能溶入科學知識,並分享自己如何在接觸飼養的過程中找尋答案。鼓勵讀者親身體驗觀蟲、養蟲的樂趣,進而得到啟發。
作者簡介:黃仕傑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不愛念書,只喜歡自然觀察,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最高學歷:大同國中),即投入就業市場。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四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捩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原生動、植物知識。近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曾任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臺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好好玩自然》生態講師兼任主持,現為三立電視《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帶領親子走入自然觀察同時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為《國語日報》科學版和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專欄作者,以及小學國語課文〈馬達加斯加 出發!〉作者,經常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
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昆蟲臉書》、《帶著孩子玩自然》、《螳螂的私密生活》、《好家在森林》、《昆蟲上菜》(遠見天下文化出版),《霸王甲蟲小百科》、《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甲蟲日記簿》、《鍬形蟲日記簿》(紅樹林出版)。
相關著作:《鍬形蟲日記簿(新版)》《甲蟲日記簿:熱血阿傑的自然觀察筆記》《鍬形蟲日記簿》
作者粉絲頁: 熱血阿傑(黃仕傑)
出版社:紅樹林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植物 研究員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李麗芳主任表示,大崗山龍湖庵創健於1908年,是台灣首座專供女眾修行的寺廟,寺方在1960年曾禮聘台南地區彩繪師傅為大悲樓3座穹窿式藻井彩繪上「大悲出相圖」,堪稱全台第一,非常珍貴。由於大悲樓要拆除重建,決定捐給佛館永久保存。
龍湖庵因為「千家寺院聯誼」而和佛光山結緣,該寺創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大悲樓於1961年落成。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大悲樓彩繪藻井的作品不同於現存寺廟常見的壁畫或是樑枋彩繪形式的大悲出相圖,其名相註腳完整,具有歷史性與稀有性。從源流上來說,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加上菩薩像共有88幅,藻井上還繪有16幅佛典故事與詩偈警世語等,共組成104幅圖像,另再加上8幅象徵永離八難之苦的幡蓋共計112幅圖文。
李主任說,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傳統建築均用「井」做為造形並於其上彩繪藻類等水生植物,取其水火相剋意思,因此稱為藻井;龍湖庵的3座藻井,繪製了一百多大悲出相圖,以「大悲心陀羅尼經」84句咒語,加上4幅大天王的圖像,依據方位,從中座面對大雄寶殿依據逆時針方向繪製第1至16幅大悲出相圖,再由龍邊到虎邊,依據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繪製,共88幅,加上藻井上的鸚鵡請佛等16幅佛典故事、詩偈與警世語。
尤其中座藻井的最上方,有兩輪連續環繞其上的「心」與「佛」兩字,意涵「欲見佛土,先淨其心」,字、畫觸動人心,許多旅客看了深受感動,歡喜在下方拍照留影。
文資中心還邀請了學者專家一起到龍湖庵見證相關修復工作。成大的林宜君博士指出,龍湖庵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臺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趨近宋式《營造法式》的鬬八藻井,在臺灣相當罕見。對於宗教建築知名的李乾朗教授現勘時也表示大悲樓中座藻井,在宋《營造法式》稱為陽馬板型式,陽馬板作法在臺灣罕見,原本林口的竹林寺藻井及現存大直劍潭寺正殿藻井雖有,但都不比龍湖庵大悲樓藻井有三座之多,也沒有珍貴的大悲出相圖。
深入臺灣宗教彩繪研究的蕭瓊瑞教授現勘時指出大悲樓藻井彩繪為臺灣罕見實木結構,大悲出相圖應為臺南知名畫師蔡草如或其流派匠師所繪。
負責藻井外部加固與落架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他從業40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以檜木層層堆疊後的彩繪相當罕見,尤其不拆解藻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和人力下要完成完整加固落架與包裝運送,還是首度的大挑戰。負責這次任務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宇也表示,這是他負責過的保存修復工作中,難度與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樂於承擔「移地保存、延續文物生命的重任」。後續的工作,包括繼續請文資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修復外,向高雄市政府申請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佛館計畫出版專書、舉辦研討會,研究最佳的展藏方式等,希望讓彩繪藻井風華再現,讓來到佛館的國內外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欣賞真正屬於台灣這片土地與歷史的宗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