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大家苦中作樂,玩「蘋果照妖鏡」,我毫無疑問是這幅了😁
2007年,還未寫《武道狂之詩》前的訪問。我不記得是不是第一次的《蘋果》專訪,不過這麼長篇的應該是首次了。還有一大收穫,是因此認識了何兆彬兄。
之後恐怕再看不到了,全文貼在此作個紀念。
【旺角系最壞作家 喬靖夫】
《蘋果日報》2007/05/20
張愛玲說「成名要早」,通俗合該流行,流行自然成名,當通俗小說作家的就更要早成名了。喬靖夫承認自己想寫的就是通俗小說,而且立志早,「讀大學時已決定以後要寫小說,《殺禪》就是那時候開始寫起。」但現今的身份有點尷尬,上網Google他的資料,卻發現十居其九是關於填詞的,這些搜尋結果中,又十居其九是關於盧巧音的。
喬靖夫的確是由寫盧巧音的詞開始填起,「當年她籌備第一張大碟時,製作班底有人事變動,新班底希望試試一些新人,而她的好友與我熟稔,一試就開始了。」典型無心插柳的故事,諷刺的是新一代認識他填詞的人,可能比小說的多。
曾經以為他要成為全職填詞人,00年《深藍》(盧巧音)拿過CASH最佳填詞人獎,也替王菲填過《光之翼》,時為01年,那個年代,當填詞人的沒幾個不夢想替天后填填詞吧。他在Blog中的簡介卻是這樣形容填詞工作的:「偶爾填詞幫補家計。」幫補家計?「真的。填詞從來都不是我想做的。我還是比較喜歡寫小說,填詞始終不是全屬於自己的創作,一方面有音樂上的限制,另一方面有時題材也是指定的。小說則完全是屬於我自己的創作世界。」他說起心底話來有點尷尬:「其實每次寫,都想快點寫完可以寫番小說。」
「但近日連填詞這工作也沒有了,我認識的人比較少吧。」他苦笑。唱片界不是嚷着來來去去都是那兩位填詞人嗎?「你想想,唱片業市場也萎縮了,自然更加要PlaySafe。市道不好唱片出少了,主打更加要找大名字,否則賣得不好更難交代。」既然如此,倒不如叠埋心水寫小說吧,反正他本來就不算喜歡填詞。
其實香港全職小說寫作人大概沒剩下幾個,其他作家,即時就只想到據聞生活頗拮据的董啓章。「其實台灣也一樣,你看看暢銷榜上都是非文學類的作品。」全職寫作十年,收入不穩定,他承認「家裏沒有經濟壓力」,選這條艱難路家人也沒有過問,「父母沒有意見,他們不太理會我這些事。哥哥對我影響比較深,他從小就看哲學書,《號外》一創刊他就捧場。不過你問我他有沒有看過我的書?我也不知道。」
這種環境下長大,使喬靖夫大學未畢業就立志要當作家,曾在《快報》當過幾年翻譯工作,回家就投入自己的創作,計劃儲「彈藥」,足夠往後幾年投入全職寫作生涯。後來全職寫作先後推出《殺禪》、《吸血鬼獵人日誌》等多本作品。十多年創作生涯,說他很紅又不算,數Fans讀者他卻有不少,港、台正式出版以外,在大陸盜版市場中,出版商把他的吸血鬼系列改用「衞斯理」作筆名,主角名字也被改成了「浪子高達」,據聞還賣得不俗。
倪匡退休十多年,據講黃易也半退休了,男性通俗小說(科幻/武打)的市場似乎出現了真空,喬靖夫能寫,作品評價也不錯,被稱為「影像系」、「旺角系」(黝黑瘦削外形的他確居於旺角,旺角包羅萬有,而他的作品則混合了武打、科幻、電子遊戲、西方傳說等多種元素)。作品有特色賣點,何解還沒有上位?讀者清算他,理由離不開一個「慢」字,他在Blog中自嘲是「外號『香港第一遲筆』及『喬年鑑』,臭名昭著、幾乎給讀者追殺的『最壞作家』。」代表作是一套8冊《殺禪》寫了16年!16年,楊過都等到小龍女了。何解寫得如此龜速?他承認每日沒有固定寫作時間:「……要醞釀……希望寫的是精品」。「精品心態」也使他創作時作出了最嚴密的「自我審查」,別的作家一個英雄可以冒險一百次,整個系列排滿書架,他卻喜歡精緻,談創作談類型說得最多的是「顛覆類型」,曾嘗試用最受歡迎的吸血鬼寫系列,但每集創作時為主角加入心態成長變化,結果推出了5本後主角已長大了,覺得無以為繼,寫不下去了。「別人可能寫三本才作一點變化。」這一刻寫得太「快」了。
「我自己也知道書出得不夠密,類型也不夠突出。」從前幾乎每本小說都轉創作類型,品牌效果自然不及提起衞斯理就等於「外星人/科幻」。「未來會專注寫一套武俠長篇作品,傳統上武俠始終是主流。而且自己有習武,對這方面比較認識。」他以兩人對敵為例,講解雙方腳尖的移動變化,形容得細緻,果然影像先行。新作《誤宮大廈》也以影像先行,故事背景是像九龍城寨一樣的建築群,靈感竟然是來自多年前流行一時的「第一身立體射擊遊戲」,布局編排上則取經自《X-Files》及《TwinPeaks》,帶點驚慄味道。時代不同了,香港的確需要精緻一點的流行文化。喬靖夫似乎搞清楚自己的限制與強項了,未來的出版大計已排得滿滿,大家都準備好了嗎?
記者:何兆彬
攝影:譚盈傑
#蘋果日報 #訪問
楊光友倪匡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週六的重讀🌞書人生專欄🌞找到田出版主理人飲馬人👉〈我們與唐詩的距離〉
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這樣,但至少我是。可以這麼說,我是和《唐詩三百首》一起長大的。
小時候放假睡飽午覺,姊姊會拿一本《唐詩三百首》進來考考我。她會說:「我問你,王維的竹里館還記不記得?」這時,賴在床上的我,趕緊搖頭晃腦念道:「記得!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如果念得一字不漏,姊姊便似有深意地點個頭,這夠我得意個老半天。如果念錯了,姊姊便瞪我一眼,我嚇了一跳,後面記得的也全忘光了。
這樣小老師與小小學生的遊戲,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其中背過的詩,有些記得牢牢地,陪我到如今;有些卻遺留在春風裡,抖落一地兒時回憶。
即使到了現在,我仍然記得那本被我讀到破破爛爛的《唐詩三百首》。那是在我家附近、一間再傳統不過的書局買的。在我們那個年代,大型連鎖書店還不興盛的時代,每間國小附近都找得到這樣的小書店,裡面一半的空間擺滿了你想像得到上學要用的文具;另一半則放滿了你想像不到這竟然也有人看的書!而且經過我的調查,我發現這種小書店有一共同特色,那就是在結帳櫃檯後,都坐了一個胸無大志的店老闆。
雖然是這樣不起眼的小書店,卻也成了我們社區重要的據點之一,約人可以約在店門口;回到家說要去書店看書,成了出門蹓躂最好的藉口。而且你會發現,小書店像神奇的巧克力工廠,想看什麼書都有,而且看書的人絡繹不絕,尤其是放假和下課下班時段,站在書櫃前看免錢的白書,看到老闆對你白眼直翻,你仍沉浸在書中的世界,捨不得離去。
我已忘了當年買那本《唐詩三百首》的原因,是父母買給我們的課外讀物?還是出於姊姊功課的需要?就像家裡總會有幾本書,你不知當年它是如何出現在你家,但它又妥妥切切地和空間融為一體,像房子新蓋好,它就從水泥牆冒出芽一般。
我還記得那本《唐詩三百首》的封面,上面畫著一個小書僮剛從床上睡醒,伸了一個大懶腰,旁邊用毛筆零零落落寫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也許我們讀的是不同出版社的唐詩;看的是考據有異的校注與譯文,但我們唸的是同一位詩人的心緒,感受一樣的喜怒哀樂,看見千百年前的興衰離合……
我想你們兒時大概也是這樣。那個時候的我們,就像桃花源中的子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我們卻熟知一個朝代,甚至也許以為古代就只有這個朝代,那就是唐代。在我們還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的記憶中,我們首先輕叩的朝代,是唐朝;而我們最早邂逅的古人,是詩人。
然後等我們越來越大,認識的今人多了,相知的古人越來越少;純真無邪的情感淡了,走過的人情世事也就越來越深。《唐詩三百首》從琅琅上口,到為賦新辭,到興味轉薄,到天涼好個秋。
那本《唐詩三百首》後來不知被我丟到哪了,取而代之的是讀五六年級時,老師為了提升我們的文筆,鼓勵多讀琦君和三毛的書。再到國中後,又沉迷於金庸與倪匡的小說,還有一些至今想來,完全是亂七八糟荒誕不經的書,其中有鬼故事、有各地稀奇古怪的傳說,大概也是從這時候,奠定我對靈異世界創作的興趣。當然這幾部書也是在神奇小書店買的。那幾年台灣經濟大好,果然人一有錢就需要精神糧食滋潤,書店老闆的白眼病不藥而癒,每天眉開眼笑,聽說還要多弄幾個櫃面來賣書……
之後上了大學,念了跟文學相關的科系,書是看了一些,但全都記不住。這輩子有些書跟你的關係,終究只有一面之緣,不是他們走不進你的心底,而是你們在不對的時間相遇……
然後唸了研究所,書越念越專,也越讀越鑽,即使同樣是文學著作,但跟研究領域沒相干的,也只能說聲謝謝再聯絡,更別說是像《唐詩三百首》這類,早被我們歸納為「兒童讀物」。
只是依稀記得有一晚,寫論文的某一天,我和朋友在一間有著園林小池的餐館用餐。我們徘徊廊榭,輕倚池畔,微風隨著池中鯉魚舞動,明月浮著岸上楊柳朦朧。有那麼一瞬間,我彷彿回到了古代,只是太恍惚了,不確定回到了哪個朝代。就在我詩興大發的瞬間,突然一旁鄰桌不認識的小學女童,她如銀鈴的笑聲,清楚地告訴我,這裡是現代。
現代的小孩總是這樣吧!不怕生,活潑伶俐,古靈精怪地,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不管三七二十一,講沒幾句就可以一見如故相逢恨晚,分享個小東西後,更是可以肝膽相照兩肋插刀。
一向喜歡和小孩胡鬧的我,當然不會錯過這難得的好機會,東拉西扯,看著她認真思考我的作弄,那才是我最得意的時候。好發「古人癖」的我,看著幽幽月色,不禁沉吟道:「小時不識月」,沒想到被我作弄得暈頭轉向的她,應聲說出:「呼作白玉盤」。就這樣一來一往,我猶如他鄉遇故知,怎能不欣喜若狂。那一晚,我們聊了唐詩,談了李白,剎那間,我知道我回到了唐代,回到了那最美好的純真年代。
然後又過了幾十年,我已成家生子,寫了幾本子所不語的鬼故事書,開了間一人出版社,整日庸庸碌碌在人世奔波。我已很久沒聽人讀唐詩了,甚至和讀國小的女兒,也沒有任何唐詩上的對話。只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全家人和岳父,有些獻寶似地說女兒開始背唐詩了,並點了幾首要她表演。沒想到女兒唸得「二二六六」,倒是一向沉默寡言的岳父,忽然用他濃厚的安徽鄉音,念了幾首我完全聽不懂的詩。雖然聽不懂,但那音韻好美啊!
你有多久沒聽人唸唐詩呢?因為這個原因,我突然興起,回老家尋找那本不知被我丟到哪兒的《唐詩三百首》。總以為它應該理所當然出現在哪個地方,可是經過幾番東翻西找,它像被這房子吞噬了,陷落在記憶中的某一個缺口。
我有些意興闌珊地想再去小書店看看,也許會買一本送我女兒,畢竟抱著ipad背唐詩,這畫面實在是數典忘祖!經過這些年,我很意外小書店竟然還在,只是架上蒙塵的書剩沒幾本了,胸無大志的老闆更顯老態,坐在彩券機前,閉眼沉吟不語……
─────
更多🌞書人生🌞👉👉https://pse.is/SWQNQ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楊光友倪匡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仙台尋找魯迅 (五千字長文,多圖,慎入)
多圖,睇medium 版啦
1. 篇文原本係想叫做「仙台尋找周樹人」,呼應返「緬甸尋找奧威爾」(http://bit.ly/35VPVue)(本書我就在緬甸買的,水已魚),而且七個字嘅題比較有音樂美。但,首先,我懷疑根本冇人知道「緬甸尋找奧威爾」呢本書(倒係我引過書中關於「惡龍」嘅傳說,好多人轉貼,沈大師都有轉上轉)(http://bit.ly/2LbLCTK) 。另外,我亦擔心,根本冇人知道周樹人就係魯迅。
2. 真人真事,我話去睇魯迅,有人以為係佬訊
(http://bit.ly/2P6IidD )。應該都係我啲廣東話太差。幸好我有急才,話佢知,係呀,咪佬訊張profile pic嗰條友
3. 本文就真係講在仙台尋找魯迅足迹。好似話唔少人,根本連魯迅在仙台留學都唔知,甚至佢在日本留學都有人唔知。又或者唔知,原來日本(人)仲保留咗咁多魯迅嘅東西。
4. 可能係我偏見。但我在網上搵關於在仙台尋找魯迅足迹,出嚟嘅,唔係台灣文,就係大陸文。包括項明生(http://bit.ly/2RcJW0f) 。你話,嘩,項明生都大陸仔?幾時開始玩血統純正論?差矣。你睇佢書就知,佢好多遊歷,都同佢在大陸讀書成長嘅經驗有關,包括佢寫魯迅。因為佢有提過,《藤野先生》一文(出自《朝花夕拾》,陣間再講呢篇文)(http://bit.ly/2RdBNbU) ,係大陸語文課本必讀。我年代香港中學都必讀魯迅,但冇呢篇文,收嘅幾篇文,都冇直接講魯迅去過日本。雖則講佢點解「棄醫從文」時其實個轉捩點就在日本
5. 而陪我在仙台上路嘅,正係香港人天書,閃閃書。嘻,唔係你以為係乜?我覺得呢本書好代表香港精神喎。定你覺得拎本正文社就文青啲?唔知。但肯定嘅係,我唔會拎本Lonely Planet去日本,實在太裝B 。雖則,我其實去緬甸去老撾都係拎本Lonely Planet。諗諗下應該去台灣韓國日本都拎,扮下ABC呃蝦條都好
6. 而當然 ,在仙台閃閃書入面,關於魯迅嘅東西,係零。一個字都冇提過。not a single fucking word.啱丫,你睇人封面寫乜先?食玩買終極天書嘛。魯迅食得的?你睇閃閃書想搵魯迅 ,不如買龍虎豹搵(而其實啲鹹故文學水平幾高,肯定高過閃閃書,實不相瞞都對我寫作有啲影響)。
7. Anyway,我去仙台,主要都係食同玩(朋友可證,我同囡囡,都係唔買嘢的)。食,咪食牛舌。咁玩,咪玩魯迅。本人住在仙台站附近,去片。
8. 香港一般人,對魯迅應該唔太陌生,特別係我年代嗰啲,會考仲有指定課文之類,中六七做讀書報告亦都必睇。許欽文本《吶喊分析》,等於米高佐敦嘅Bryon Russell ,或者柏金嘅達比薩斯。就係多得考試局要做《吶喊》先有人買佢本嘢。而本人當然不屑買呢啲書,我成份嘢都係自己寫,好似寫咗成萬字。你睇我其實自細已經係咁:離群,扮撚晒嘢,同埋口水多過茶。
9. 無論如何,《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呢啲,稱得上深入民心。《一件小事》《風箏》我年代初中亦有讀。仲有呢十年人氣急升嘅「血鰻頭」,亦係出自魯迅(你以為係長毛發明的?).而根本冇乜人留意,其實篇文(《藥》),係話「你班友戇撚鳩」,民智未開,革乜撚嘢命。
10. 仲有,「 你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都可以半歸功於佢。而家但凡你講外國點點點,會有人話「臭蟲」,出處亦係魯迅。當然仲有吾友 利世民 (http://bit.ly/35Xtkxk) 最鍾意嘅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同樣係多得魯迅發揚光大。
11. 張學友同林嘉欣(wow,初出道扮學生妹嘅林嘉欣)套《男人四十》(http://bit.ly/37SDbGN) ,我睇咗幾次。一開場就有張學友教中文,教完孟子,就預告下堂教魯迅。同學大呼out,張學友強調魯迅好in,「係第一代去東京留學兼掃貨嘅型仔」「佢住喺神田,坐山手線由Shibuya坐十個站就到啦」。我地Fact check一下,的確係十個站,岸西啲劇本係認真嘅。
12. 但魯迅在東京讀嘅,類似係foundation course 或者預備班。原本佢應該係去東京帝國大學讀採礦冶金,但佢選擇讀醫,去仙台。原因未有定論,有講話因為佢老豆被庸醫(中醫啦)所害,佢自己棚牙又一路都唔好,加上佢覺得西醫係日本維新好重要嘅部份。至於點解去仙台?佢自己有提過睇唔過眼東京啲留學生玩吃玩樂,正係在《藤野先生》入面講,所以佢選擇去冇中國留學生嘅地方(我懷疑亦因為東京大學讀醫好難入)
13. 魯迅當年讀嘅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後來(都成百年前)併入東北大學。由仙台站行過去15分鐘左右,仙台雖然已經係東北最大城市,但只係100萬人,同香港冇得比,加上天氣好,行15分鐘極之舒服(其實我全日都冇坐過車,基本上半個鐘頭以內嘅我都會行)。
14. 11月尾嘅東北大學,係已經冇乜人嘅。放晒假?又好似唔係。要上堂?或者係。但我只係想講,你同香港嘅大學比下,香港嘅大學就算放假,都係嘈得多。
15. 好快,就搵到魯迅在東北大學嘅像,亦寫明係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遺跡
16. 東北大學史料館,係有專門一個展示室畀魯迅
17. 但自己留意返開館時間 ,另外留意,其實史料館裝修到下年3月。我仲以為冇得睇,其實係臨時搬咗去第度。不難搵,反正個校園本部唔大。
18. 入面就由魯迅離開東京去仙台讀醫開始講 ,講佢因為想遠離留學生而去仙台,當然亦都係引返魯迅《藤野先生》一文。留意成本《朝花夕拾》都係回憶錄(睇書名就知),魯迅寫時已經近50歲,然後未到60就死咗。想講係,魯迅廿幾三十年後回憶前事,或者有選擇性遺忘,有文學加工,或者根本記錯,絶不出奇。畢竟嗰個年代佢未會打卡放上Facebook
19. 當年報紙都有報,魯迅唔只係仙台第一個中國留學生,甚至就係第一個留學生,相信亦因為咁,仙台醫專對佢非常好。報紙亦都有提佢識日文。當然近年唔少憤青考究返,魯迅譯文好似不少錯。亦可以話日本人只係厚道,或者官方話佢識日文佢地咪照講。但相當肯定嘅係,佢嘅日文點都有一定程度。
20. 其實諗下都知,佢冇人冇物,可以在仙台生存,上堂,讀醫,寫筆記,藤野先生會批改。佢有乜可能日文會差?咪撚玩。當然而家你拎出嚟驗屍咁驗挑錯誤就好易的。等於你睇慢鏡覺得「屌,畀著我就右腳控定扭過一個再左腳拉遠柱啦,咁射,仲話球王。」
21. 藤野先生,藤野嚴九郎嘅CV。十分守規矩,寫晒每份工幾錢人工。最後都係40 yen個月,有興趣可以對返當年物價。但魯迅月租都好似要8 yen,考慮到魯迅仲要只係一條友,亦唔會住得好,可見藤野先生唔算好高人工?
22. 《藤野先生》一文嘅初稿。當然只係複製品
23. 魯迅讀醫嘅時間表。有冇留意日日都上「獨逸語」?獨逸就係德意志。讀醫必修德文,因為啲字都係用德文。聞說去到而家都仲係好多醫學字用德文。所以魯迅當然都識啲德文,事實佢未去日本已經識啲。反而英文佢好坦白話自己係唔識的。
24. 成績表,特登放大畀你睇。因為有人以為魯迅成績太差,所以先作個故事出嚟話棄醫從文。後面會講,故事或者有啲創作,但魯迅成績,就肯定唔係好差。正如佢在《藤野先生》入面寫:「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睇返成績表,並無大話,幾十年後佢都冇呃自己。142人魯迅考68,正如佢講,唔係太雞又唔太好。考慮到佢係唯一一個留學生,又唔係細個學日文,又多課外活動,其實相當勁。不過正係佢最尊敬嘅藤野先生嗰科解剖學佢就肥咗。可能因為咁先幾廿年後慚愧寫返文講佢。
25. 不過亦留意,魯迅在畀友人書信中,亦提過在仙台讀醫,悶,死記,又多堂上,阻住佢啲「課外話動」(「校中功課,只求記憶,不須思索,修習未久,腦力頓錮。四年而後,恐如木偶人矣。」第二是課時太多,無暇搞譯述活動:「而今而後,只能修死學問,不能旁及矣,恨事!恨事!」)。可以見到佢並非讀得好開心,亦有點吃力。
26. 另外留意,全部成績示眾,邊有而家咁玻璃心。仲有,魯迅中游,已經係丙。唔係A* 人人first hon量化寬鬆
27. 走堂全部有紀錄。魯迅都有走過,唔知去咗邊。當時就冇人講「大學中學化」「學生唔上堂教嗰啲要檢討下」(不過我估而家醫學院都唔會有人走堂嘅可?)
28. 魯迅嘅transcript,仲有JUPAS personal statement,好求其架咋
29. 呢個就勁咯,唔止係麥高芬(http://bit.ly/33B8T7T) ,直頭係中國文學史嘅轉捩點。傳說中嘅,魯迅睇嘅仙台醫專幻燈片,亦即係村上春樹嘅明治神宮野球場養樂多燕子隊(http://bit.ly/34Jowvo) ,亦都係埃汾嘅......50萬琴行空姐(有機會再解呢個故事)
30. 但Fact check 一下,當年真係有放幻燈片,亦的確有講日俄戰爭,但冇魯迅講嘅行刑中國人。有可能係文學創作,或佢根本記錯咗。
31. 然後大家都知,根據魯迅所講,佢認為救人身體冇用,冇腦的話身體再強都係把托,佢認為成個民族頭腦都病咗,所以棄醫從文。讀咗一年半。臨走藤野先生仲畀咗張相佢,呢啲都在《藤野先生》有提。
32. 但恕我無禮,魯迅點解棄醫從文,仲係一個謎。佢成績唔係太差,但亦唔係好,拎獎學金基本上無望,呢個可能係原因。另外亦講過,佢讀醫讀得唔開心。仲有更奇怪嘅係,魯迅1906年3月退學,同年畀佢老母用「病危」做理由電報召返中國。同年7月佢就順老母意結埋婚。當中似乎係有啲嘢。更特別嘅係,佢結婚冇耐,又再去返日本,去到1909年先返中國教書。魯迅退學後當然冇返仙台,係在東京。到底做乜過乜?冇乜人知。只知章太炎流亡東京,魯迅有佢去屋企聽講。但冇可能係佢生活全部,況且章太炎都去到1908年先去日本,咁之前魯迅在東京做乜?冇人知。可能睇其他史料有,但我暫時唔見。聞說佢仲可以花天酒地,又有日本妹做女傭,仲資助埋細佬周作人在日本讀書。
33. Anyway,呢個「階段教室」(樓梯是也)係意外驚喜。係魯迅當年上課嘅地方。你網上睇嘅資料,包括睇項明生講,都話你知要預約,往往要成個星期甚至搞一個月。
34. 結果我嘅預約,就只係去嗰度寫個名。又,原本想寫University of Warwick,但唔識寫片假名,所以都係寫香港大學算。又,手眼協調差,啲字係咁上下。
35. 平時係鎖埋的,但我去嗰日根本冇人,任你點坐都得。
36. 魯迅和藤野先生。有人話似黃之鋒
37. 離開東北大學,仲有其他魯迅足跡。估下呢間係乜(雖然同魯迅無關)?
38. 其實就係學生嘅餐廳。十分抵食,不過我費事咁缺德去同人爭食,雖則人唔多,亦唔見話一定要學生先食得。
39. 又,當年在愛沙尼亞(仲要唔係Tallinn!) ,我都去學生飯堂食飯,罪過罪過。咩啫,咁完全唔見有其他地方有嘢食嘛,Tartu就係個大學城
40. 繼續,離開東北大學,景色依然靚。行多一陣(睇返我最上嘅地圖,中間冇注解嘅紅點),就會見到一個咁嘅東西
41. 就係魯迅在仙台讀書時,佢住嘅地方。不過而家乜都冇剩,得返呢碌柱。但有冇依稀記到左下角寫乜?係「郭沫若題」。其實之前呢度都只係得呢碌柱,後面有間屋,但係私人住宅,冇開放,而家間屋都冇埋
42. 不過,勁咯,原來起個魯迅紀念廣場。但2021年先完工,又有藉口再去仙台食牛舌。
43. 繼續行多半個鐘(!),就會去到仙台青葉山公園。呢個東西同魯迅無關,但順手講下,係五色沼。有乜特別?係日本花樣滑冰嘅發源地。最初就係德國人在呢度開始教日本人(冬天會結冰啦大佬),之後差不多所有日本嘅花樣滑冰選水,都係師承自仙台嘅呢班初代教練。
44. 而羽生結弦就正係仙台人。
45. 去到公園入面嘅仙台市博物館,一樣有魯迅像
46. 同埋魯迅碑
47. 留意上面寫嘅係日文。又係郭沫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講仙台遊歷講到呢度,之後係個人感想,唔鍾意可以跳走。
49. 最後講下(有冇人睇到呢度?),4年前,2015年 ,我先第一次去日本。2017年我去咗東京明治神宮野球場。上面講過了,明治神宮野球場係,村上春樹(至少佢係咁講)忽然決定要「寫啲嘢」嘅地方,資深村上春樹迷實知。我去嘅原因,十分明顯啦。然後去到2019年,我去埋仙台,在東北大學,去到魯迅(至少佢自己係咁講),決定棄醫從文嘅地方。兩大我心中嘅文學之神,影響我最大嘅作家,就係呢兩個。
50. 兩個都N咁多人寫過,但我都係要講,魯迅,係一個十分「型」嘅作家。就係村上春樹在《聽風的歌》(http://bit.ly/2DzFOPR) 虛構嘅 戴立克.哈德費爾(好多人以為真有此人,包括我)一樣,係以文章做為戰鬥武器的少數非凡作家之一。
51. 其他人可能都寫得好,但係唔型。錢鍾書都型,但其實老婆楊絳寫文比較「人性」。陶傑都型,但倪匡寫故事蔡瀾寫雜文更好。Oscar Wilde George Orwell都型。冰心就唔型,巴金亦都唔型。聞一多郁達夫型,徐志摩仲型,郭沫若如果死早啲就型,咁長命,搞到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唔型。梁實秋胡適就唔型。白先勇都型,梁啟超唔型。太宰治同三島由紀夫就當然型過村上春樹,但講真村上春樹寫文最好。以上種種,自己慢慢細味下。
52. 簡單嚟講,短命咪型,死於非命就更好,live fast and die young。Heinrich Heine話頭,Sleep is good, death is better; but of course, the best thing would to have never been born at all.但佢除咗呢句嘢外就完全唔夠尼采或叔本華咁型。正如我無法想像「如果家駒未死」會點,請別誤會,我懷住最高嘅敬意講呢句嘢,真歌迷應該會明。
53. 當然總有例外,魯迅唔算太早死,村上春樹成日跑長跑有排都唔死,白先勇八十幾歲都未死,錢鍾書九十歲先死,楊絳百幾歲先死添。
54. 東京(神戶都有)尋找完村上春樹,仙台尋找完魯迅後,似乎下一個,就到白先勇。當然可能返Warwick尋找陶傑簡單啲 (但佢筆下近乎冇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