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公布史上第六次全球暖化報告》
#人類十年來煤炭石油天然氣能源排放量過去幾年沒有下降
#地球升溫至1.5度不可避免
#我們已經無法阻止未來三十年暖化加劇
#我們可以阻止它變得更糟
#全球十億人口將不斷面對熱浪野火乾旱水資源爭奪
#格陵蘭冰層融化及南極冰棚崩塌不可逆轉
#地球上一些動植物將從此滅絕
#珊瑚礁白化將大規模死亡無法保護魚群
2007年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一起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公共最新近期最重要的一份報告,全球變暖的一些破壞性影響已不可避免。但人類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全力阻止狀況變得更糟。
聯合國IPCC此份重要的新科學報告指出,各國推遲控制化石燃料排放(煤炭及天然氣)的時間太長,以至於人類已無法再阻止未來 30 年全球變暖加劇,儘管我們仍有很短的時間,阻止最悲慘的未來結論。
自 19 世紀以來,人類的活動已經將地球升溫度大約 1.1 攝氏度或 2 華氏度,主要是原因還是燃燒煤炭、石油,其次天然氣,獲取能源。其後果目前已經可以在全球上演衝擊各地,的氣候災民。
光是今年夏天,熾熱的熱浪在美國和加拿大造成數百人死亡,洪水摧毀了德國和中國,而西伯利亞、土耳其和希臘的野火燎原,已經失控。
根據這份由聯合國召集的科學家團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周一發布的新報告,這只是一個開始。
即使各國今天開始,大幅減少排放,未來二十年內全球溫室氣體總量仍然可能會使地球氣溫上升 1.5 攝氏度左右,我們可以説:人類現在基本上已經鎖定、無法逃避,更熱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在地球升溫 1.5 度時,危險會大大增加。
全球近 10 億人可能會在更頻繁危及生命的熱浪中,傷害健康及一大部分老人死亡。
由於嚴重的干旱,還有數億人將爭奪水源。水資源,可能引發戰爭。
今天地球上一些動植物物種,將滅絕消失。
全球大片海域維持漁業的珊瑚礁,將遭受更大規模死亡。
英國利茲大學的氣候科學家、此次為IPCC撰寫報告的數百名國際專家之一皮爾斯·福斯特說:“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 20 或 30 年內,極端天氣將大幅增加。” “不幸的是,我們必須了解,情況只會比現在更糟。”
然而,人類仍然可以防止地球變得更熱。但這將需要各國協調努力,到 2050 年左右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這代表我們需要立即開始迅速擺脫煤炭等化石燃料,並從空氣中快速去除大量碳!
IPCC報告總結:如果全球真誠的合作,全球變暖可能會停止⋯⋯並穩定在於升溫於1.5 攝氏度左右。
但如果各國的努力失敗,全球平均氣溫將繼續上升——與工業化前時代相比,可能會超過 2 度、3 度甚至 4 攝氏度。
IPCC報告描述了變暖程度每增加一次會如何帶來更大的危險,例如更嚴重的洪水和熱浪、惡化的干旱和加速的海平面上升,這些都可能威脅到一些島國的生存。
地球越熱,越過危險的“臨界點”的風險就越大,例如格陵蘭島和南極洲西部巨大冰棚,將出現不可逆轉的崩塌。
“地球氣候系統發生了一些變化,沒有回頭路,”該小組副主席兼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高級顧問 Ko Barrett 說。但是,她補充:立即和持續的減排“確實可以改變我們面前的氣候絕望。”
此次公布的IPCC的報告共獲得了 195 個政府的批准,基於共14,000 多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氣候變遷物理學最全面的總結。
此報告將於11 月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峰會上成為各國領袖高峰會的討論焦點。
包括拜登總統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世界領導人支持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 攝氏度的目標,儘管主要污染國家目前的政策距離實現這一目標還很遙遠。溫室氣體的 10 大排放國是中國、美國、歐盟、印度、俄羅斯、日本、巴西、印度尼西亞、伊朗和加拿大。
這份新報告毫無疑問地認為人類應對全球變暖負責,並得出結論認為,自 19 世紀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基本上都是由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國家驅動的。和吸收熱量的甲烷。
報告稱,迄今為止的氣候變化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過去十年很可能是地球 125,000 年來最熱的十年。世界上的冰川正在以“至少在過去 2000 年中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和消退。至少 200 萬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未如此高。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海平面平均上升了 8 英寸,自 2006 年以來上升速度翻了一番。自 1950 年以來,熱浪變得明顯更熱,並且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持續時間更長。野火天氣在全球大片地區惡化。自 1980 年代以來,海洋中的極端高溫爆發——這會殺死魚類、海鳥和珊瑚礁——的頻率增加了一倍。
近年來,科學家們還能夠明確全球變暖與特定惡劣天氣事件之間的聯繫。報告稱,世界上出現的許多致命的新極端溫度——比如 6 月份席捲太平洋西北部的破紀錄熱浪——“如果沒有人類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就極不可能發生”。溫室氣體排放明顯使一些乾旱、傾盆大雨和洪水變得更糟。
報告稱,熱帶氣旋在過去 40 年中可能變得更加強烈,這種轉變不能僅用自然變化來解釋。
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危害也會隨之上升。考慮一下危險的熱浪,在過去,這種熱浪每 50 年只在特定地區發生一次。如今,平均每 10 年就會出現一次類似的熱浪。在全球變暖 1.5 攝氏度的情況下,這些熱浪將每 5 年發生一次,而且溫度會明顯升高。在升溫 4 度時,它們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或採取海平面上升。在升溫 1.5 度時,預計本世紀海平面將再上升 1 到 2 英尺,許多沿海城市經常被洪水淹沒,而過去一個世紀只會發生一次。但報告稱,如果氣溫持續上升,南極洲和格陵蘭島的巨大冰蓋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破壞穩定,在最壞的情況下,本世紀海平面可能再上升三英尺。
可能會有更多不可預測的變化。例如,有助於穩定歐洲氣候的大西洋重要海洋環流系統現在開始放緩。儘管該小組以“中等可信度”得出結論,該系統不太可能在本世紀突然崩潰,但它警告說,如果地球繼續升溫,這種“可能性低、影響大”的結果的機率將會上升。
羅格斯大學氣候科學家羅伯特·科普 (Robert Kopp) 說:“這不像我們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如果我們保持在 1.5 度,我們就安全,而在 2 度或 3 度,則遊戲結束。”報告。 “但每增加一點變暖都會增加風險。”
專家估計,世界各國政府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將使世界在本世紀末升溫約 3 攝氏度。這加大了各國做出更雄心勃勃的承諾的壓力,超出了他們根據 2015 年在巴黎達成的國際氣候協議所達成的承諾。
如果各國兌現最近的承諾——比如拜登先生 4 月份承諾到 2050 年消除美國的淨碳排放量或中國承諾到 2060 年實現碳中和——那麼接近 2 攝氏度的變暖可能是可能的。其他行動,例如大幅減少農業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的甲烷排放量,可能有助於將變暖限制在該水平以下。
“這份報告讓我深感緊迫,”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簡·盧布琴科說。 “現在是保持 1.5 目標觸手可及的關鍵十年。”
雖然近年來對氣候變化的廣泛科學理解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但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關鍵進展。計算機模型變得更加強大。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新數據,部署了衛星和海洋浮標,並通過分析冰芯和泥炭沼澤更清晰地了解地球過去的氣候。
這使科學家們能夠改進他們的預測,並更準確地得出結論,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就可能變暖 2.5 至 4 攝氏度。
新報告還更詳細地探討了全球變暖將如何影響世界特定地區。例如,雖然迄今為止南美洲只有一個角落出現了可能損害農業的干旱,但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 2 攝氏度,這種破壞性乾旱預計將在整個非洲大陸變得更加普遍。
巴黎薩克雷大學氣候科學家、報告編寫小組的聯合主席瓦萊麗·馬森-德爾莫特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表示,對區域影響的關注是這份報告最重要的新方面之一。 “我們表明,氣候變化已經以多種方式在每個地區產生影響,”她說。
過去的氣候報告主要關注大規模的全球變化,這使得國家和企業難以採取具體措施來保護人員和財產。為了幫助制定這樣的計劃,該小組週一發布了一個交互式地圖集,展示了隨著全球氣溫上升,不同國家將如何變化。
“為社會、決策者和領導人提供每個地區的準確信息非常重要,”馬森-德爾莫特博士說。
這份新報告是 1988 年創建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主要氣候科學評估的一部分。第二份報告將於 2022 年發布,將詳細說明氣候變化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例如沿海城市、農場或醫療保健系統。同樣預計在明年發布的第三份報告將探討更全面的戰略,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阻止全球變暖。
⋯⋯⋯⋯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天(9日)發布2013年以來最重大的IPCC第六次氣候科學評估報告(AR6)。報告明確警告,人類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嚴重氣候變遷效應,地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將在本世紀跨越巴黎氣候協定設下的攝氏1.5度門檻,或甚至超過攝氏2度。部分摘要如下:
1. 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增加約 1.1 °C。目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至少是 200 萬年來最高(410 ppm)。
2. 自從上一份2014年評估報告(AR5)以來,全球地表溫度強烈地變暖。過去五年(2016~2020 年)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3. 海平面上升和冰層流失的速度加快。目前海平面以近3000年來最快的速度上升中,相較於1901~1971 年,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增加 2 倍。
4. 極圈冰層流失更快,若以2010~2019 年期間與 1992~1999 年期間相比,格陵蘭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增加 6倍、南極冰蓋的平均流失速度則增加 3 倍。
5. 更多科學證據歸因溫室氣體排放和極端氣候的關聯性,特別是極端降雨、乾旱、熱帶氣旋和複合極端事件(乾燥/炎熱天氣與野火事件)等。
IPCC報告撰寫人之一的 Helene Hewitt表示,「先前報告中,對北極海冰融解的趨勢略有低估,現在我們綜合多方面的證據顯示,在所有情形下,我們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會首度看到北極幾乎沒有海冰的景象。」
https://www.ipcc.ch/assessment-report/ar6/
https://www.nytimes.com/2021/08/09/climate/climate-change-report-ipcc-un.html?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極圈氣旋帶」的推薦目錄: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問題]行星風系中的極圈氣旋帶- Geography 的評價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期末考高一地理科試卷 的評價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未來沒有冬天|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極端氣候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極圈氣旋帶 在 "極地氣旋"席捲美加低溫暴雪影響2.5億人|華視新聞20221225 的評價
極圈氣旋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氣候災難如癌症
(紀錄片)
氣候變遷到2050年,將使2億5千萬人流離失所。我不是人為氣候變遷的忠實信徒,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一群人完全不買帳,我只想知道你的大腦在哪裡,我們的大腦怎麼會如此不同,你怎麼能不注意到所有事情都正在發生變化,然後你卻裝作沒有事情發生,一切都是一樣的(地球上)不存在氣候變遷,這沒什麼,我們不關心那些事情
自然歷史學家,同時也是現代生態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保祿,早在兩年前就曾製作影片大聲疾呼,人類不能再坐視氣候變遷的衝擊,否則就算地球沒有立刻毀滅,也將飽受極端氣候威脅,如今地球彷彿正應驗著這段預言,熱浪 野火 乾旱 暴雨 多地肆虐,沒有極限。
不必真有颱風,近日一場強降雨就在越南北部,釀成兩處嚴重的山洪暴發,至少六死五失蹤兩人受傷,且根據當局統計,光是今年前七個月,因颱風 洪水及土石流所導致的自然災害,已奪走78條人命 造成64人受傷,財產損失超過1.4兆越南盾。
(越南當地居民 Phung Thi Luan)
我們必須移動我們的財產 ,糧食和牲畜 ,生活極為困難 。我們無路可退 ,而且失去了很多東西 ,持續斷電對我們來說也很難熬。
南半球的澳洲也叫苦連天,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斯省,正陷入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寸草不生的地面從空中鳥瞰,如一幅色彩單調卻刻畫紋理的藝術作品,但對農牧民來說 卻是死亡的悲歌。
(聲音來源:CNN主播)
上百隻快渴死的牛 擠爆了水車周圍
2018是澳洲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冬季雨量本來就相對稀少,今年土壤相對肥沃的區域,平均降雨量更降至30年來最低,且短期內還看不到下雨的可能。
(CNN氣象主播 湯姆沙特)
所有科學家都已指出,我們正在迎接聖嬰年,北美海水溫度會增高,但到了北邊會因為冷凍模式而稍稍冷卻一下,對澳洲的影響是什麼呢?熱帶氣旋減少,這通常都能帶來大量降雨,更嚴重的乾旱,也是在這區域減少降雨,然後是更多的熱浪,這部分可能導致森林大火
氣象專家從歷史資料分析,聖嬰現象過去對澳洲的衝擊向來不小,當地自1900年以來發生過26次聖嬰,其中17次引發嚴重乾旱,7次還名列澳洲最乾旱的前十名
,對農民來說,乾旱就像癌症只會持續惡化,最終把人蠶食鯨吞,這使得他們不得不破釜沉舟,不是及早規畫從外地購買牧草,就只能忍住情緒自行撲殺減量,連向來被視為國寶的袋鼠,澳洲政府今年也已特准農民任意射殺,只因為他們會和家禽爭搶食物和水源。
(澳洲農夫)
我一輩子住在這兒,而這是我58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
紐時稱2018極可能是人類有紀錄以來史上第四高溫的年份,但要說因應全球暖化,根本還沒準備好,而要將酷熱視為「新常態」也為時尚早,因為氣溫仍在上升,迄今為止,人類所有遏制高溫的努力,都已證實失敗,未來很快就會面臨連鎖的系統失靈,諸如食物供給 電力短缺等困境。
(CNN主播 湯姆沙特)
當我們談到全球性的氣候災難,這是另一種看待它的方式,(每年)163起氣候災難事件,在1985到1995年之間,如今增加了14%,因為溫暖的環境可以保持更多的水分,並且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獲得更大的強度來下一場傾盆大雨,那是怎麼回事,水蒸氣是一旦變得更溫暖,便猶如洶湧澎湃的洪水,接下來海平面上升,海面溫度上升,其溫度甚至超過海洋,然後海冰下降,積雪和冰川也一樣(消融)
氣候專家稱,今年夏天北極圈雖然高溫頻傳,但應該只是北極冷空氣龜縮讓北歐酷熱,整體北極圈內的平均溫度,仍和歷史上差距不大。人類應該注意的是,所謂「熱室效應」(Hothouse Effect),正導致全球氣溫比工業革命前,拉高了攝氏四到五度
,且其所導致的酷熱,已讓海平面升至60公尺,地球越來越多地方不適人居。
(斯德哥爾摩應變中心執行主任 羅克斯特倫)
一旦超過攝氏兩度的門檻,大多數證據指出,人類應該還能適應,但如果升溫達到攝氏三到四度,不斷變暖,以我們手邊現有的證據來看,地球基本上將無法再以現有的狀況,來支撐現代世界的生存
在這份最新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中,詳細檢視了十個自然系統,包括森林 極地海洋浮冰 海床的甲烷水合物等,這些系統原本都有助於人類,避免碳排放和氣溫升高帶來的惡劣衝擊,但如今每年吸收45億噸碳的森林海洋和土地
,正逐漸反轉成我們的敵人,加劇熱室效應的推手
(斯德哥爾摩應變中心執行主任 羅克斯特倫)
好消息是,我們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將世界轉變成百分百無化石燃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還有社會 經濟 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好處,所以成功之路就在眼前,通往成功的窗戶依舊是打開的
研究指出,當下全球的高溫熱浪,或許還無法直接就跟「熱室地球」畫上等號,但這些極端現象已足以證明,地球對暖化的反應,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敏感,而這還只是全球氣溫上升一度的情況,如果不嚴肅面對,等到地球升溫超過兩度,只怕再努力減碳也是徒勞。
極圈氣旋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極端氣候系列報導
【近日美東迎來第四場罕見的三月大雪 追究其原因 是由於北極溫度過高 春天提早16天到來 使得原本盤踞在北極密度極高的極地渦漩一分為二 一部分南下西歐與南歐 使得二月底歐洲迎來暴風雪 溫度甚至還低於北極圈 另一部分則吹向美國東部造成近期的大雪低溫 但這僅是〝迴光返照〞 隨著北極溫度越來越高 十年後人類將面臨〝沒有冬天〞乾旱的世界】
強風,冰雹,豪雨,暴雪,2018全球從開春,就迎來一連串氣候變遷的震撼。
美東在短短一星期內,二度遭冬季風暴侵襲,破壞力更甚1月初的「炸彈氣旋」,包括紐澤西,紐約州和麻州部分地區,降雪都超過兩英呎,且在強風引導之下,罕見出現「雷打雪」,釀成至少三死,近百萬戶停電,而強烈冬季風暴還分撲東西岸,不只在美東釀成歷史性癱瘓,南加州聖塔芭芭拉郡,也因冷鋒南下恐引發暴洪,讓飽受野火和土石流蹂躪的,加州三萬多人奉命立刻疏散。
整個歐洲宛若極地,連有海洋調節的大不列顛,都因來自北極的「東方野獸」,和歐洲風暴艾瑪先後夾擊,迎來過去27年最極端的寒冬,更不要說溫暖的地中海區普降白雪,法國所屬的地中海島嶼科西嘉,過去以陽光海水著稱,如今積雪厚達15公分,1986年以來首見,「北極渦旋現在分成了兩塊,以前是把它鎖在這個北極地區,是很完整的一個北極的冷氣團,現在它就分裂,一個在加拿大巴芬島那個附近,另外一個就在西伯利亞,這兩個分裂的冷氣團,就會沿著這個弱化的渦旋,然後配合這個,我們所謂的西風帶,就是噴射氣流它的蛇行,就一直不斷地往南竄,這個蛇行的範圍,只要是往南,蛇行得更多,這個冷氣團它能夠往中緯度下洩的範圍就越廣,」中研院地球科學所研究員汪中和。
北極就像破了個洞,讓極地渦旋一分為二向南延伸,分別籠罩歐洲和北美上空,部分地區氣溫一路溜滑梯,降至攝氏零下三四十度,反觀今年初的北極自身卻異常溫暖,今年2月25號測得史上最高溫攝氏兩度,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憂心表示,多項數據顯示,北極今年春天相較於十年前,已提早了16天,不只因為北冰洋海冰快速縮減,總體積在夏季已剩不到1/4,科學家透過格陵蘭最北氣象觀測站,數據也發現,2018年以來當地攝氏零度以上時間,累積達61小時,已創歷史新高,「在格陵蘭上面的陸冰,也就是我們北半球最大的陸冰的儲藏庫,有262萬立方公里,它如果全部消融的話,整個全世界的海平面會上升超過6公尺,當格陵蘭上面的冰開始消融,整個的地球板塊,它的質量就會開始受到直接的影響,它質量會重新分布,從陸上到海裡面,然後地殼它就會開始,因為這個質量大規模調整,它會做一些快速的因應,帶來板塊更不穩定,」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
這意味著三百萬年前,所形成的北冰洋平衡已遭破壞,當下的寒冬將只是,負面連鎖效應引發前的迴光返照,汪中和依據科學數據模型推估,最快十年內,北冰洋海冰在夏天的時候就將消失不見,到時的北極將沒有冬天,「北冰洋是一個最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它喪失了功能,我們就會看到整個地球溫度的分布,往一個高溫熱浪的方向在移動,也就是說,我們冷的季節,冷的時間,冷的範圍,其實一直不斷在縮減,所以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因為北冰洋,它的這個寒潮外洩,我們有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可是當北冰洋沒有冰了,它就沒有這種寒潮的來源,所以將來我們不可能再經歷像今天這種可怕的寒潮,或者這麼低的溫度,我們估計在這個世紀結束之前,單單我們台灣這個地方,我們每一個月,它溫度上升的幅度會超過(攝氏)三度,」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
不少人問,現在才來節能減碳來得及嗎,「如果我們現在,全球都開始大規模地減排,我們可以在2040,2050年的時候就大規模地降低到原先在巴黎協定,他們設定的目標的話,我們還有機會讓這個暖化的情況,不要超過工業革命後的這個,再增加,我們說(攝氏)兩度的門檻,但物理的定律已經告訴我們,我們過去累積了這麼多的熱,它已經吸收了這麼多的熱能,它已經不可能再回頭了,」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
英國自然與氣候變化雜誌,近期發出警訊,全球暖化若得不到有效遏止,最快本世紀末,將有70%的國王企鵝生存受到威脅,而海水溫度上升,也將導致海豹在格陵蘭南部近乎絕跡,以海豹為食的北極熊等著餓死,這些生存危機都在真實發生,人類的忽視,正任由暖化釀成不可逆的悲劇。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極圈氣旋帶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期末考高一地理科試卷 的推薦與評價
這個區域是屬於哪一個理想行星風系的氣壓帶?(A)極圈氣旋帶(B). 極地高壓帶(C)副熱帶高壓帶(D)間熱帶輻合區。 38.行星風系乃以全球為範圍,風向恆定的理想風系 ... ... <看更多>
極圈氣旋帶 在 未來沒有冬天|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極端氣候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北極溫度過高春天提早16天到來使得原本盤踞在北極密度極高的極地渦漩一分為二一部分南下西歐與南歐使得二月底歐洲迎來暴風雪溫度甚至還低於 北極圈 另 ... ... <看更多>
極圈氣旋帶 在 [問題]行星風系中的極圈氣旋帶- Geography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行星風系中的極圈氣旋帶是極地東風帶與西風帶的交接處那為何他是一個低壓帶呢? 謝謝--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