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造成十年浩劫的 #文化大革命, 為何在新版中共黨史卻只是「#曲折發展」的小小錯誤?】閱讀全文:https://bit.ly/2TyeI6F
在上一版2001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中,文化大革命是以「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的標題獨立成章;但在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共產黨簡史》裡,不僅文化大革命所佔的篇幅被大大縮減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曲折發展」一章,定性亦被調整。
而在章節變動背後更為明顯的,是對文革論調的改變。在舊版的《簡史》,文革主要集中描述破壞的面向,造成「#文化斷層」、「#科技斷層」、「#人才斷層」等等;然而在新版本《簡史》,這種「如果沒有文革的論調,將取得更大成就」的論調已不再存在。
新版的《簡史》,為何首次提出要區分「作為政治運動的文化大革命」與「文化大革命歷史時期」?這樣來分割闡述文革期間「艱難中仍取得了重要進展」的黨史敘述,究竟傳達了 #習近平時代 中共執政的哪些特質?https://bit.ly/2TyeI6F
#相關閱讀
【鄧聿文:如何判斷中國當下政權的極權性質?】https://bit.ly/3rxk9i0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朱琉強 #中共黨史 #中共建黨百年 #評論 #深度 #中國網絡巨頭
極權主義特質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舊作選篇(之37)
下愚而上詐:立國之本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有人解釋為上等的智者,也有人指是居上位的人。近代大學問家陳寅恪1937年與吳宓教授散步時談中日戰局,吳宓日記載:「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2017年,我寫了兩篇文章,講到「下愚上詐」,較1937年時猶有過之。)
成吉思汗妄想症
(發表在 2017年12月20 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法院對一名男子侮辱成吉思汗掛像,判處一年徒刑。事緣於這名男子將他踐踏掛像的影像發佈到網絡,「引起廣大群眾強烈不滿,部份群眾到公安機關報案,要求嚴懲」。
對八百多年前的成吉思汗有不同評價,料想不會影響現時政局,為此而判刑,真是不知所謂。群眾不滿而報案,則相信是事實,判刑可能為了平息不滿的政治需要。
在大陸一般人心目中,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毛澤東詞:「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雖自炫勝過歷史巨人,但已肯定了他們是英雄人物矣。
歷史上有推動文明進步的人類的共同英雄,也有民族性的英雄。一個民族的英雄,很可能是另一個民族的敵人。比如以色列的英雄可能是阿拉伯國家的敵人,IS人肉炸彈英雄是和平社會的敵人。
成吉思汗一生征戰,統一了蒙古各部,征服俄羅斯,席捲歐洲,又吞金滅宋,建立大元帝國。他可能是蒙古人的英雄,但卻是被侵略民族的讎寇。
外國歷史學者,記錄成吉思汗的入侵,都指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道災難。美國現代歷史學家Frances Saunders說:「作為人類種族滅絕屠殺的典型代表,這些蒙古人是自古以來最惡劣的屠夫。他們把許多國家民族完全斬盡殺絕、或者全部驅趕出家園。在屠殺上令人髮指程度,一直到現代的納粹都沒有超越。」
對華夏民族來說,成吉思汗也是入侵者。蒙古人在中國北方也實行了種族滅絕式的屠殺,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以至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區幾乎成為無人區,天府之國的四川也由1,300萬人銳減到80萬人。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至少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
對喜歡大一統的人來說,成吉思汗的成就滿足了他們的想像,成為他們心中的大英雄。
魯迅寫道:「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俄羅斯),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
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唐文方和Benjamin Darr 2008年在中國作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發現學歷越低、收入越少的受訪者,民族主義意識越強;城市農民工的民族主義意識最強,農村居民居中,城市居民最弱。而屢次的「愛國爭端」,「反應最激烈的都是社會邊緣人群」。
印度智者J.Krishnamurti說:「在有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地方,沒有智慧。」
因為,無權的自我太渺小,很容易想像自我是更大的「自我」的一部份,於是有了基於民族主義的疆域狂熱,統一情結,包含着某種不可治癒的自卑感。
中國的愛國人士大都患了成吉思汗妄想症,他們放不下成吉思汗,猶如他們放不下「中國太極神功」。智慧越低越愛國,他們所愛之物傷害他們也最深。沒有比這更悲哀的事情了。
下愚上詐之道
(發表於2017.年12月22日)
前文談及兩位美國教授在中國所做的社會調查,發現學歷越低、收入越少的人,民族主義意識越強,在屢次反日反韓的「愛國爭端」中,這些社會邊緣人群都是激烈參與者。
英國政治家Henry Brougham(1778—1868)說:「教育使一個民族容易領導,卻難於驅使;容易統治,但無法奴役。」
所謂領導與統治,是指理性、公平,人民權利最大化的的政權;所謂驅使與奴役,就是指所有決策以掌權者利益為依歸,獨斷,非理性,不公平,把被統治者當作奴隸的極權體制。前者靠啟發個人心智的教育而使領導與統治更容易,後者就靠全民教育水平低下,和強調民族主義及扭曲歷史的教育來實現。
中國的教育灌輸對執政黨絕對服從,歷史教材扭曲,語文和社會教材偏頗,都是洗腦式的愚民教育,讓受教育者容易驅使與奴役。
但即使是這樣的教育,仍然會使教育水平高的人,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較難驅使。中共國的教育經費一向偏低,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只相當於美國的9.68%。
1937年,大學問家陳寅恪在與吳宓教授散步時談中日戰局,吳宓日記載:「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下愚上詐」的說法,真是說中要害了。「上詐」而「下」不覺,皆因「下愚」;而「上」要繼續「詐」或更「詐」,就要使「下」更「愚」。中共建政以來,教育經費之偏低和教材之偏頗,都可以說是為了可以讓「上」更詐和一直詐下去。
中共「上」詐最厲害的一招,是提出「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因此下愚者就自以為居於領導階級的地位,幻想無權的自我置身於強國「大我」中,而愛國主義爆棚。但其實在中共掌權者眼中,城市工人和以自殺為人生正常歸宿的農民,都是低端人口。
有一個蘇聯笑話:人身上有三種不可測的特質:才智、黨性和真誠。一個人只可以擁有兩種——有黨性和真誠就不會有才智,有才智和真誠就不會有黨性,有才智和黨性就不會有真誠。
這雖是笑話,但也是至理。對於以「下級服從上級」為主要教義的列寧式政黨來說,黨性是三種特質中最重要的一項,因此一定會排斥「有才智和真誠」的人,因為他們不可能有黨性;其次就會排斥「有才智和黨性」的人,因為即使表現得有黨性,但有才智的人分分鐘對上級決策會有自己意見,雖服從卻可能是口服心不服,上級黨對他們的信任會存一個問號;再次就會排斥「有黨性和真誠」的人,因為這些人儘管無才智,但如果他們的確真誠,真心相信黨的政策,也往往會有違上意,因為黨提出的政策可能根本是騙人的,比如真心相信黨中央堅持一國兩制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
對黨來說,最可靠是只有黨性、既沒有才智也沒有真誠的人。我們覺得一些建制派假報學歷很不堪,但對於黨來說,這種沒有學歷和不誠實的愚人最可靠。有些我們覺得好像三種特質俱備的人,比如曾鈺成,就是沒有機會更上層樓。
因為下愚上詐,是中共治國之術,立國之本。
極權主義特質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37年,德國慕尼黑舉辦了歷史上惡名昭彰的「墮落藝術展」。納粹所認定的「墮落藝術」,包括了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立體主義這類被認為具有厭世的晦暗特質,未能以明亮、純淨角度描繪德國民族的作品。納粹以此為由大舉沒收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受害最劇。
.
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就是他以耶酥降生作為主題的九幅組畫,從馬廄誕生到殉道的過程。諾爾德的顏色表現手法狂放不羈,與寫實完全絕緣。希特勒(Adolf Hitler)視之為病態亂源,使之一千件作品遭到充公,而他也終身被禁止作畫。
.
納粹對埃米爾.諾爾德如此迫害,使得他在戰後成為一名藝術界標誌性人物。他在納粹時代冒險藏匿畫作的故事,並且始終不為迎合納粹而改變作品風格的堅持,更使之成為一個傳奇。德國小說家齊格飛.藍茨以他的生平故事為藍本,寫出了批判納粹暴行的《德語課 The German Lesson》(1968)。
.
《德語課》以微觀角度審視納粹極權對人性的戕害,故事主人翁是一個名為西吉的男孩,他的父親是一名納粹村警,受命監視自己的畫家好友南森不再作畫。書中的南森一角的原型,就是指埃米爾.諾爾德,事實上,諾爾德的原姓是「漢森」,與諾森甚至剛好有押韻。
.
隨著《德語課》一書受到的舉世矚目,使得埃米爾.諾爾德身後在畫壇的地位更高。但隨著後續史家的解密,才發覺真相並不如外界所想。諾爾德固然遭受納粹迫害,但他卻反而接受現實,甚至始終是一名堅實的納粹擁護者,並且深信反猶主義。
.
在他生前留下的書信中,顯見他對猶太人尖酸苛薄的批評,他指控藝術經銷商、藝術史學者與藝評人甚至媒體工作者都被猶太人支配。為此,他成為了納粹的狂熱支持者。然而,儘管他盡一切可能討好納粹,卻因為同為畫家的希特勒本人對表現主義美學的否定,而使他被打入冷宮。
.
研究諾爾德的權威藝術史家本哈德.福爾達(Bernhard Fulda)將諾爾德之所以獲得「納粹殉道者」這類美名的原因,歸咎於齊格飛.藍茨的《德語課》,在他看來,諾爾德本人並非像小說中的南森一樣,展現出如此有自覺的反抗意識。但他並未譴責作品對諾爾德的美化,只是提醒世人,文學並非歷史,看待歷史,我們理應更為謹慎。
.
在納粹時代,有許多藝術家堅持反對希特勒,但多數人難以善終,或者未能獲得後世當權者或藝壇的「美化包裝」。當世人現在閱讀《德語課》或者欣賞同名改編電影《偷畫男孩》(2019)時,將南森一角想像成同期其他富有才華、卻遭到納粹箝制自由的藝術家,也不失是一個辦法。
.
現正熱映的《偷畫男孩》無疑值得一看,如同原作一般,不以宏大史詩角度來回顧納粹時代,而只單單去剖視一個篤信納粹的父親所主持的家庭。當篤信單一價值的民族主義高舉之上,所有個體都失去了自我價值,深陷其中男孩,也只能坐視童年陰影對自己的反噬。固然故事後半段的敘事顯得有些倉促,但整體而言仍不失為一部製作精良的傑作。
.
.
(圖一為墮落藝術展實景;圖二為埃米爾.諾爾德描繪的耶酥降生;圖三為《偷畫男孩》劇照。)
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 #偷畫男孩
極權主義特質 在 斯伯丁《隐形战》第9期】第三章经济(二)带有极权主义特质 ... 的推薦與評價
【文明客厅读书会|斯伯丁《隐形战》第9期】第三章经济(二)带有 极权主义特质 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神话、“中国完全就是一场庞氏骗局”. 2K views · 1 ... ... <看更多>
極權主義特質 在 【哲學星期五】 《極權主義的起源》成書七十年系列雜談 ... 的推薦與評價
鄂蘭對於大眾「市儈」(Spießer) 特質 的描述,竟也不期然地與當代台灣多數民意要求:「安居樂業」遙相呼應。公民、大眾與市儈的墮落階段裡,台灣社會處於哪一個階段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