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讓我們勇敢夢想」18集專題】
1.
橫掃全球的COVID-19風暴與恐慌,一方面看來是人類和病毒交手的新戰爭;但另一方面,我也相信這個名為病毒,實質上也是一種微生物的東西,也有可能是一個信差,來向人類傳達某種訊息的信差。
我一直在尋找可以呼應、解釋這種觀點的書來出版。去年看到教宗方濟各寫的《讓我們勇敢地夢想》(Let’s Dream),心想這就是了。
2.
教宗方濟各在這本書裡要提醒大家的是:
COVID-19出現之前,許多人自以為生活在安全與舒適之中,但其實是困在一個只知自我中心的迷宮中。迷宮中的人,對其他人的痛苦視若無睹,對自己身邊的危險也麻木不覺。
而COVID-19帶來的,其實是一個讓事實終於由濁而清的瞬間,把我們從置身險境卻習以為常的麻木中驚醒過來。
它也在邀請我們共同思考一些問題:
會不會,我們所面對的 經濟、社會與生態挑戰,其實都只是同一場危機的不同面向? 會不會,這些挑戰有著同一個答案?
會不會,危機中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改變的機會,創造出空間來容納我們所需要的嶄新事物?
會不會,我們把追求的目標從經濟成長換成人際關係的革新,反而可以創造出條件與空間,讓我們擁有一種前所未見,一種可以在地球能力範圍內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經濟模式?
3.
為了使《讓我們勇敢夢想》這本書方便為更多人閱讀和討論,我會做以下的事情。
我從7月5日起,按主題寫一系列十八篇文章,也製作同一主題的YouTUBE節目+Podcast。我主要總結書裡的觀念和說明,但也補充我自己這段時間的觀察和體會,以及在臺灣當地的一些例子。
第 1 集 / 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把教宗在這本書裡想傳達的訊息,概括性地重點說明,以便為後續各集比較詳細的說明提供一個藍圖。
第 2 集 / 驅動世界運轉的背面
無止盡的商業活動,以及大家對商業成功的崇拜,使得全球化成為不可避免的發展,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破壞了生存的環境、拉大貧富差距、擴大人我的冷漠。
第 3 集 / 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
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社會領域,在媒體的搧風點火之下,都在鼓吹各式各樣的「基本教義」,吸引追隨者,鼓動追隨者對不同意見的敵視。
第 4 集 / 迷宮中的人
每個人都執著於自己對財富、政治、種族信仰的「基本教義」,以自我中心而截斷與不同意見的溝通管道,每天親手製造困陷自己的迷宮。
第 5 集 / 別錯過的機會和行動
千萬不要繼續還想再回歸「常態」。之前的「常態」日子是製造今天問題的禍源,不是未來的出路。教宗也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解答行動。
第 6 集 / 為什麼要勇敢地夢想
為什麼每個人都該勇敢地夢想?為什麼渺小的個人也可能產生、推動改變?教宗以最開闊的角度解釋天主創造世界的本意。
教宗建議每個人都可以採取的行動之一,就是走向自己平時注意不到的社會「邊緣」。所以我想做一些獨立書店的報導。我希望以一些規模很小,很容易被忽視的「獨立書店」為代表,呈現台灣許多人在如何勇敢地夢想、實踐他們的夢想。
所以從第 7 集開始,我們將每集介紹一家獨立書店,介紹他們的夢想、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勇氣,以及他們對後疫情時代的展望。
第 7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新手書店
第 8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無論如河
第 9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小小書店
第 10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請進門來·書友坊
第 11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風起人文主題空間
第 12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起點書房
第 13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月讀書咖
第 14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 微光書旅
第 15 集 / 獨立書店的夢想: 瓦當人文書屋
第 16 至第18 集 / 當臺灣遇見疫情
許多學者專家在思考臺灣歷經疫情考驗之後如何走出下一步。我會訪問一些學者,請教他們的意見,擇要整理出可供一般大眾參考的重點。
4.
從7月5日起,每周一與每周四晚間9點,我會在臉書上發表這18集專題。每篇文章大約二千字。YouTUBE節目10分鐘。Podcast 10 分鐘。
面對COVID-19及後疫情時代,讓我們勇敢地夢想。
--------
後記:
這個專案之成形,先感謝台中新手書店鄭宇庭。他聽了我的構想後,不但立刻熱情回應,並且主動成立了「讓我們勇敢夢想專案」群組,邀我加入,得以認識更多獨立書店的朋友。
在此感謝所有參與該群組的獨立書店朋友,是大家的參與,鼓勵了我把原始構想得以調整得更清楚。
謹在此致謝:
三省堂
三餘書店
小小書房
月讀書咖
水木書苑
瓦當人文書屋
米地書店
見書店
或者
爬上坡好書室
城市書店
城鄉潮間帶
恬野書店
洪雅書房
風起人文主題空間
浮光春秋
起點書房
晴耕雨讀
無論如河
新手書店
銅鑼灣微光書旅
請進門來·書友坊
獨行有書
概括化他人例子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拜登政府「重回」一中政策?】
最近有很多評論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之後,美國「回復到」一中政策, 有些人說這是對台灣的降級。而在中國方面,官方媒體也不斷講說,希望美國「返回」一中政策,意即是認為川普時期已經推翻了一中政策。
其實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不少誤會,因為,美國的「一中政策」已經講了四十年了,一直都是美國對兩岸政策的最核心元素。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跟中國講的「一中原則」(One-China Principle)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 參考閱讀:
認識「一中政策」與「戰略模糊」
https://reurl.cc/MZNE34
什麼是一中政策?一中原則?我們該怎麼看?
https://reurl.cc/9ZpqNd
要認識美國的一中政策之前,必須先從「一中原則」講起,「原則」跟「政策」很不一樣。
▍中國的一中原則
中共說的一中原則是很明確的三段論: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3、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
美國的「一中政策」看待一中原則:美國只承認前兩點(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共代表中國),但是對於第三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只有說「認識到」(acknowledge)中國的立場,但是並沒有「承認」(recognize)。甚至,在中美建交後,當時的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還曾經在國會聽證會上發言:「美國認知到但是並沒有承認中國認為台灣屬於其領土的立場」。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知道中國有這樣的立場,但對於這個立場並不表態。
對於台灣的法理地位,美國在公報中的立場都是說要由「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自己用和平方式解決」,但一直以來都沒有把話說死。這其實也可以說是所謂「戰略模糊」當中的一部份。
那台灣的政黨是如何看待中國的一中原則呢?
中國國民黨的一中原則:1、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2、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合法政府;3、台灣和大陸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另外,還通常會搭配「九二共識,各自表述」,意即陸方(注意喔,非「中國」)說陸方的一中原則,我們說我們的。
台灣目前執政的民進黨不承認一中原則,尤其否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美國的一中政策
大約從1980年代起,美國政府官員便開始用「一中政策」這個詞彙,來概括美方對於美中臺三方關係之政策。之所以說「概括」,是因為美國的一中政策刻意保持策略性模糊,讓行政部門得以視美國當下的國家利益,在解釋與操作上保有彈性。簡單來說,這個「政策」涵蓋了一系列對台灣與中國的政策綱領、與中國簽訂的外交公報、國內法律,像是對台美關係最重要的台灣關係法。
一般來說美方提到一中政策的時候,常常都會提及: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六項保證等等。而自從2016年,六項保證經由國會透過決議案的形式而成為成文「立法」(legislation)之後,被提到的頻率也愈來愈多。
休士頓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的葉耀元以及拉馬波學院(Ramapo College of New Jersey)的Dean Chen兩位政治學者,統計所有歐巴馬時期和川普時期白宮的聲明顯示:兩屆白宮正式提到一中政策的次數分別是,歐巴馬20次(前四年7次,後四年13次)與川普6次(四年);而在內容方面,歐巴馬時期提到一中政策時,約有七成比例提到三公報(前四年較高,後四年下降一些),五成五的比例提到台灣關係法;川普時期白宮提到台灣關係法的比例有六成七(4次),三公報比例降到五成(3次)。我們可以看到,川普時期提台灣關係法比三公報的比例更高。但不管如何,這些元素都還是會被提到,也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的正式政策。
▍一中政策突破?
先前美國官方從來沒有談過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也沒有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大多是講說要和平解決問題而已。但在川普時期有個特色是,許多行政部門的報告當中(例:印太戰略報告)都會明示與暗示地講說台灣是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並列一起談。從這方面來看,美方對台灣法律地位的看法的確是在緩步地前進。
過去四十年來,一中政策最大的突破點莫過於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去年11月12日接受修伊特秀(Hugh Hewitt Show)訪問時說道:「台灣非中國一部分,過去35年美國兩黨政府所遵循的政策也承認這件事。美國對台承諾跨越黨派,兩黨都了解台灣是民主典範。」
🌐 訪問全文:https://reurl.cc/4ypzoD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務院和白宮的「正式聲明」當中,仍然都還是嚴謹且用字小心。舉個例子來說,川普時期國務院也曾經講過很多次敦促北京和「台灣民選代表」對話,而不是直接稱台灣政府(2020年至少就講過兩次,在二月份和八月份)。
蓬佩奧本人也親自回應過戰略模糊的辯論(2020年10月21日):「美國不會改變對台政策。也就是說,美國不會明確表明承認台灣的獨立地位,也不會明確講說如果中共侵略台灣的時候,美國一定會出兵捍衛台海和平,戰略模糊政策仍然會繼續維持。」
國務院最具代表性、也最全面地談台美關係的一場演講,是在2020年8月31日的時候,時任國務院亞太助卿史達偉(David Stilwell)在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發言。他回顧了近期美國和台灣關係的升溫進展,表示這與美國對台灣長期以來的政策立場一致,沒有超越一中政策。另外他特別強調: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共的「一中原則」不同,美國對台灣主權不持立場。
🌐 官方演說全文:https://reurl.cc/mq3Ov7
🌐 AIT中文版:https://reurl.cc/pmMNxb
讓我們看一下他講的原文:
///
近四十年來,美國的政策一直以1979年「台灣關係法」、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三個聯合公報以及雷根總統於1982年向台北提出的「六項保證」為指南 …… (以下解釋六保證,略)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一中政策」,這與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完全不同。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主張中國共產黨對台灣擁有主權,而美國對台灣主權問題不採取立場。
美國的根本意願是,如同北京所承諾的,以海峽兩岸人民都能夠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而不進行脅迫。同時,美國與台北保持廣泛、密切且友好的非正式關係,包括根據「台灣關係法」協助台灣自我防衛的承諾。
我們沒有對這些長期政策作出任何改變。我們正在做的只是對我們與台灣的接觸做出一些重要的更新,以便更好地反映這些政策,並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這些調整雖然顯著,但仍在我們的「一中政策」範圍之內。
///
簡單來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大框架一直都很穩固,但在這個大框架底下,行政部門隨時會調整與台灣的關係,不影響到雙邊關係的進展。
▍小結
台美關係當中有很多元素是長期延續下來的傳統,這些名詞雖然常常聽起來很像,但內涵卻大不相同,尤其是美國、台灣、中國的立場也都不盡相同。我們自然需要去理解這些差異,才不會輕易去擔心說美國對台灣降級之類的。
看到這邊我們應該能了解,「一中政策」是一個美方一直以來不斷使用的名詞,所以自然不會因為今天講了「一中政策」,就代表美中或者美台關係將有所改變。即使在川普政府時期,「一中政策」仍然是對台灣和對中國政策的核心,而且內容就是包括一法、三公報、六保證這些元素。現在有些人講說美國要「回復一中政策」,其實是有點誤解了美國的立場,因為一中政策從來沒有改變過!因此,如果我們要觀察美國的對中與對台政策變化,一中政策是否「被提起」,本身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實際還有很多更細微的眉角(例:如果有提到六項保證,則可以視為對台灣更友善)。
話說回來,我們除了可以去了解美國行政部門的看法之外(中國的看法就是不斷講說台灣是中國的,並且逼迫世界上的其他人一起講,很好理解),台灣人們其實還需要自己問自己:那台灣人怎麼看一中政策和一中原則?
過去每次大選,「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都會被不斷拿出來討論。大家可以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份」這樣的一中原則嗎?又,我們該如何看待美國對台灣的定位,以及該如何促使這樣的定位向前進呢?
🧧 觀測站春酒小handout 活動資訊 🧋
〔活動時間〕:台灣時間2月16日晚上8點
〔進行方式〕:線上視訊登入(連結會在邀請函中附上)
〔報名截止〕:台灣時間2月9日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cJWxVRqsbUSM8md9
這次的春酒hangout除了跟大家聊一下我們組織運作狀況、參加台美相關公共事務的心得,也會有一個時段讓大家來問一下台美關係當中的一些關鍵議題喔!在報名截止之前加入小額贊助的朋友們都可以來報名參加,期待與大家相見!
✨ 觀測站推特:https://twitter.com/ustaiwanwatch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概括化他人例子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再探限制「本國人」返國的防疫政策的法律問題】行政行為的法源與定性?
前情提要:
【逆風、逆時鐘討論 #旅外本國人的基本人權】:https://bit.ly/36U6dG8
【一紙行政命令送到航空公司】:https://bit.ly/36VibPX
【多名立委質疑秋冬防疫專案限制國人返國違憲】:https://bit.ly/3foGIkh
關於我國防疫政策在立法布局上的「極度輕忽、漫不經心」,乃至於後續採用的手段引發的合憲與合法性爭議危機,新北地檢署檢察官姜長志 #早在今年4月 便於〈武漢肺炎防疫大戰:那些被我們遺忘在清朝末年的法律部隊〉一文中大聲疾呼了,亦有不少學者、人權團體提醒政府防疫措施應有合憲性考量的法律的通盤性規劃等問題。
〈武漢肺炎防疫大戰:那些被我們遺忘在清朝末年的法律部隊〉:https://bit.ly/2XjVlOX (圖片摘錄擷取來源)
然而 #半年過去,我們 #沒有看到法律面的精緻化,只看到行政機關以各種花式包裝宣傳法來模糊干預基本權的行政行為性質。
半年後再重新看姜檢察官這篇早在4月便已投書發表的文章,竟然沒有時空隔離的感覺,彷彿還是在寫現在的狀況。
現在的問題更嚴重,還不只與合憲與合法性那麼簡單,雖然我們暫時將行政機關的記者會和臉書小編的圖文內容稱之為「命令」,但事實上這些措施的依據為何、到底該如何定性,身為一個民主法治國家的行政機關--衛福部與指揮中心--#竟然都並沒有明言,所以到底算是何種行政行為,恐怕在法律上仍有爭議。
國家到底是依照什麼法律與行政行為來命令航空公司?如果是對於外國的航空公司,我國行政機關是依照什麼法律行使這樣的權力?航空公司的地勤人員,又是依據什麼法規來阻止已經購買機票(與航空公司成立契約的)本國人登機?
如果本國國民在登機前來不及拿到陰性證明報告被拒絕登機、無從返國,甚至是簽證已到期而於國外無居留權的人民被拒絕登機,導致成為國家的「棄嬰」,而認為這個行政行為違憲、違法的話,#要如何進行法律救濟,我與不少法律圈的朋友討論良久,「諸子百家」學說齊發,總之沒有定論。
一個法治國家的行政機關,採取行政行為時,#有義務告訴人民其法律依據、#行政行為形式與法律救濟途徑。然而觀察這近一年來,衛福部與指揮中心似乎處於法務專業的「真空狀態」,搬出一個「國家存亡之際」、「防疫視同作戰」口號,愛怎樣便怎樣,對於其所採取的各類措施往往 #都不說明法源,#行政行為的類型也總是處於曖昧不清的狀態。
例如這件「要求航空公司不讓人民登機」的公告,或是更早之前「禁止醫護人員與學校老師出國」,行政機關並沒有說明法律依據、到底是行政命令還是一般行政處分,把所有的責任都丟給航空公司、醫院、學校,讓這些公司或機構「代理國家」干預人民基本權,當人民被航空公司地勤人員阻止登機回國、被醫院或學校禁止出國時,沒有人知道自己該提告的對象是誰、國家又在對自己採取什麼種類的行政行為。
當一個行政機關把行政行為當成「曖昧遊戲」,人民不清楚國家在做什麼樣的事情,行政機關也故意用記者會、臉書小編、網頁來包裝這些定性不明的行政行為時,這還是個法治國家嗎?
如今更荒謬的是,指揮中心竟然以記者會新聞稿和臉書發布的方式來透過航空公司限制在全球各地奮鬥的本國人民入境。再看網路上的「鄉民」留言,似乎沒有多少人思考法律問題,一面倒地高喊「國家安全」,#彷彿一夕之間倒退回到「反共復國人人有責」的 #國家安全至上時代,為了「國家大義」,#憲法也可以被當成不存在的擺設。而提出與政府不同意見的聲音,網軍與鄉民們也不管該發聲者的法律意見內容,一律被「抹藍」或當成「中共同路人」、「防疫絆腳石」,#彷彿提出異議等於叛國。
我們必須扣問的是:
何以一個解嚴數十年、人民已經習慣自由民主的法治國,社會集體氛圍竟然會淪落至此等「自我分化」的凶險地步?
---------
推薦各位再重新好好閱讀姜檢察官這篇早在今年4月的文章〈武漢肺炎防疫大戰:那些被我們遺忘在清朝末年的法律部隊〉:https://bit.ly/2XjVlOX
不幸的是,這篇文章就像預言般的一語成讖,預料這大半年來法律真空的狀況。
半年前的文章,彷彿寫的是現在。
摘錄:
「武肺條例第7條這一授權範圍極度不明確、過於概括的法律條文,就這樣被蔡政府如唸咒般地拿來抵擋外界各種強制手段合憲性質疑的唯一回應,充分透出蔡政府對於防疫所可能需要使用的強制處分,全然沒有「法律布局先行」的思維。
最明顯的例子是禁止醫護、公務人員與高中職以下師生出國的禁令。起初是為防止臺灣醫護人力的流失先發出醫護禁令,後因全球疫情開始大流行,為避免出國後染疫再回台,增加國內社區感染的風險與醫療負擔,進而擴大禁令範圍,這固然是決策者從公衛醫療的專業需要所為的「超前部署」,但卻不見蔡政府同步提出相對應的法律相關操作規範,難道是這項禁令來的太突然、史無前例可循?不是的。事實上,相類似的出國禁令,早在《傳染病防治法》於民國96年6月14日修正公布時,就已規定在第58條第1項第5款:「對未治癒且顯有傳染他人之虞之傳染病病人,通知入出國管理機關,限制其出國」,同時在該條第2項下定有解除禁令的配套。只是,《傳染病防治法》只能限制「染病」之人出國,如今蔡政府想更擴大限制「未染病」的國人出國,明顯超出上述法律的乘載能力,卻未曾想在武肺條例中打造更合用的法律依據,這完全暴露出蔡政府在防疫的立法布局上的極度輕忽、漫不經心,後續引發法界對於此舉合憲性的高度質疑,自然也不令人意外了。
禁止出國的禁令有合憲性疑慮,那「禁止入國」的禁令又如何?關於滯留武漢台商的返台,固然因中共政治操弄、兩岸買辦趁機介入胡攪一通,使得單純人道、公衛問題又淪為政治角力的戰場。但撇開兩岸政治不談,單從法律層面觀察,蔡政府對此事在法律布局上的「毫無作為」也讓人聲聲嘆息。為防止滯留武漢的台商不搭乘臺灣政府返台包機,自行從其他機場搭機返國,造成檢疫困難、形成防疫破口,行政院將武漢台商註記「具有武漢旅行史」,如未搭乘包機或由臺灣政府所安排的專機,難以自行返國。然而,這項或為防疫上所必須的「註記」,一樣踩踏在憲法那條細窄的紅線上。」
------
追伸:
類似意見:https://bit.ly/399XQcf
「上個月聽到陳時中說《COVID-19特別條例》第7條『只用了一次』,不知道驚呆了多少法律人。」
概括化他人例子 在 臺中市神岡區愛心食物銀行志願服務處- 樂齡生涯學習期中考 ... 的推薦與評價
... 模是衡量成功老化的六個層面(一)自我接納(二)與他人的正面關係(三)自主(四)環境 ... 體驗,可以領悟到概括化了的他人的社會,對於形成兒童的自我來說有重要意義。 ... <看更多>
概括化他人例子 在 B1L1自我形成的理論X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米德認為,客我所遵循的標準,即社會期待,係受到「 概化他人 」(Generalized Others)的薰陶。 概化他人 並非指特定的一個人,而是社會集合體,也就是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