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署7號晚間突襲式公告,以豬油為原料的產品,不需要標明原產地,等於蛋黃酥、蔥油餅都不用標示豬油產地,公告一出,不少業者擔心消費者反而全都不敢吃,也坦言市面上不少加工食品都有混用豬油。對此,衛福部長陳時中突然在中午時打臉食藥署,強調希望豬油散裝食品都要朝「標示」的方向規劃。
108課綱上路,8年級歷史課本有大改變,商朝到唐朝2400年的歷史被濃縮成4頁,像是楚漢之爭、三國、貞觀之治等重大歷史事件,及劉邦、武則天等關鍵人物都被刪除。其實有不少成語的出處來自三國時期,像是劉備三顧茅廬、曹操望梅止渴,樂不思蜀也是來自劉禪被俘後的名言,隨著三國史在歷史課本消史,國文老師也憂心學生將難以理解成語的歷史背景。
台北日新威秀影城今日走入歷史,業者表示是因為大樓改建,而非受疫情衝擊,但電影市場不斷萎縮,似乎仍反映疫情與科技發展加快了影音串流的成長。影音訂閱市場的規模逐已漸超越電影票房,預估全球OTT影音2024年營收,將比2019年翻倍成長。
TG頻道:https://t.me/HaAngela
「樂不思蜀出處」的推薦目錄: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哈遠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寶吉祥文史教育協會第二季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乐不思蜀|动漫|卡通|经典故事|成语故事|睡前故事-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樂不思蜀典故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樂不思蜀典故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樂不思蜀出處 在 樂不思蜀典故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樂不思蜀出處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捧不紅的糊咖」到當今一線女星/「胡歌前女友」江疏影到底有何本事?】
陸劇《#三十而已》聚焦大齡女子的職場和愛情困境,播出後掀起極大討論,裡頭3個女主角也因此爆紅。
其中,飾演「王漫妮」的女星 #江疏影 更是苦盡甘來,從別人眼中「胡歌前女友」、「捧不紅的女主角」等標籤裡頭翻身,讓眾人見識到她打磨多年的演技實力。
出道6年,江疏影在演藝圈的地位很微妙,在於她從2014年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爆紅後,陸續演出超過30部作品,且幾乎是配角或女主角的等級,與大牌男星蕭敬騰、楊洋、李易峰、孫紅雷、靳東都有對手戲,其資源豐富到足以令其他女星們嫉妒眼紅。
可奇情地是,江疏影就是捧不紅,她就是紅不起來呀!
筆者一度懷疑是不是江疏影演戲太爛,才會一直紅不了?為此,我特別去查詢江疏影歷年作品評價,也看了她兩部作品《最佳前男友》和《好先生》,發現她不光有實力,且作品平均分數竟然都是7分以上,基礎不差。
江疏影被網友嘲弄,稱她是「演藝圈扶不起的阿斗」,加上之後她與胡歌談戀愛,更把她推上了網路霸凌的風口浪尖。
只不過,筆者倒是從那時開始對江疏影進行觀察:到底是一個怎樣魅力的女子,能讓素來零負評、超低調、又有著深厚人文涵養的胡歌願意承認她的存在,更親口說出「我不想影響她(江疏影),她是個好姑娘⋯⋯我沒有好好保護她」這句話?
───
「縱使對未來再怎麼不確定,我還是會硬著頭皮邁出第一步⋯⋯成年人各有追求,但一定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江疏影從小就確定演員志向,大學讀上海戲劇學院,但畢業之後,她並沒有追隨其他同學陳赫、鄭愷等人直奔娛樂圈,而是選擇隻身前往英國攻讀傳媒經濟學碩。
到了英國,江疏影開始準備考碩士,發現光讀雅思是不夠的,她必須得搞懂經濟學、數學等專科,「我發現之前的幻想都是錯的,留學一點都不浪漫。」
她形容自己不是住在古堡,而是整張臉被摁在泥土上摩擦,滿是泥濘、匍匐前行。
江疏影沒給自己留退路,她去當餐廳服務生,「我要逼迫自己,把自己扔到一個不會說中文的環境裡,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
不光如此,她將1000多頁的經濟學導論一個字一個字看完,看不懂就查字典,寫下密密麻麻的筆記,這本書直到現在都捨不得丟掉。
江疏影不是沒喪氣過,一度唸書唸到到大哭,氣得直接把教科書撕掉,結果撕完之後又後悔,只好一頁一頁七拼八湊黏起來,邊哭邊讀。
想起留英生活,江疏影悠悠地說,學分不好拿呀,但坦言這是她一生最難忘的回憶,讓她曉得多元共融的重要性,更謙卑地看待周遭的人事物,「很多人意見不同,是因為文化不同、成長不同的關係,在英國的生活擴展了我的視野跟胸懷。」
江疏影曾以青年代表身份,接待過前英國首相Theresa May,一路都用英語和官員們交流,對談內容全程直播,讓人更加見識到她條理分明的思緒、優雅清晰的對答、偶爾拋出一點幽默,逗得前英國首相呵呵笑。
───
「我就是一個捧不紅的糊咖,勤能補拙,是我安慰自己的保命符。」
今年5月,江疏影在微博發文,標題是「一個怎麼捧都不紅的女演員的獨白」,文章中傾訴脆弱的一面,「其實我是自卑且悲觀的,我演的這些角色基本都被狙擊過,什麼捧不紅糊咖都是我的代名詞。」
江疏影明白自己一路上被貼標籤,但願意接受所有質疑,悶不吭聲繼續往前,就和她當初讀書的心態一樣,她說:「我就是有一股傻勁⋯⋯勤能補拙也是經常拿來安慰自己的保命符。」
筆者拉出一個江疏影很重要的性格特質:對於喜歡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
現代人被資本主義綁架,凡事都計較投資報酬率,覺得非要在短期內看得到成果,方才算是有效投資。
此外,部分人做任何事情都以「名利」為導向,目的性太明顯,反而容易被有心人士支配,我們時常見到一些被好友詐騙、被鼓吹買某某基金結果賠錢、或是一窩蜂去賣葡式蛋塔等新聞,大概都能略知端倪。
江疏影打拚動機很簡單,她就是只選自己內心真正想做的事情,而那件事情就是「演藝工作」。
她願意跑去念晦澀的傳媒經濟學,只因想搞懂娛樂圈的商業模式;她可以演了30幾部作品,都被同劇演員們一致給予用功評價;只要不是宣傳期,她幾乎不受訪,不炒新聞不作妖;對於網友抹黑批評,她也從不出面說明。
---
網友拿《三國演義》的阿斗與江疏影比較,簡直雲泥之別,畢竟前者縱情享樂到不顧百姓,樂不思蜀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但後者呢,卻是一路勤懇踏實,身上被貼滿標籤,從不反擊,默默修煉,等待機會。
鬼谷子、老子、孔子⋯⋯他們鑽研過一本書叫《易經》,國外翻譯是《The Book of Change》,顧名思義就是講述「變化」的書。
《易經》裡頭有句話很出名,叫做「潛龍勿用」,多數人都以為是金庸小說男主角郭靖「降龍十八掌」第一式,不是的,它出處是《易經》,且講的正是江疏影這類型的人。
遇到挫折時,把它視為是「沉潛」的機會,藉此重新調整心態跟戰略,且持續不間斷地學習,默默等待下一個變化,並且抓住這個變化,重新為自己創造新的局勢。
對於外界的標籤,就給他們去貼吧,最好貼得跟流蘇一樣密密麻麻,這樣你才有機會用心裁縫,把它們穿上舞台,變成女神崔苔菁呀!
完整原文網址👉https://www.adaymag.com/2020/08/22/how-jiangshuying-change-her-life.html
樂不思蜀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樂不思蜀出處 在 乐不思蜀|动漫|卡通|经典故事|成语故事|睡前故事-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乐不思蜀 ,汉语成语,拼音是lè bù sī shǔ,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 ... ... <看更多>
樂不思蜀出處 在 樂不思蜀典故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推薦與評價
最後網站樂不思蜀的歷史典故故事- 名言佳句則補充:[釋義] 蜀:指三國時蜀國。蜀後主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安置在洛陽仍過荒淫生活;快樂得不想回國。比喻樂而忘返或樂 ... ... <看更多>
樂不思蜀出處 在 寶吉祥文史教育協會第二季成語故事:樂不思蜀-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樂不思蜀 意思:原指快樂得不想念蜀地了。比喻留戀異地生活,不想念家鄉或形容快樂得不想回家。故事 出處 :習鑿齒《漢晉春秋》 相似成語:流連忘返、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