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證明你是原住民?——為什麼膚淺的問題總是危險】
「原住民30問」的玩法類似於轉貼讓大家在固定的範圍內選擇想問的問題,而就如語言本身一樣,限定範圍的詞彙或選擇往往可能流於表面的回應,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有什麼複雜的成因,以及為什麼膚淺的問題,總是危險。
#被給出的選項與被想像的回答
或者說,為何這些問題值得被轉貼、開放詢問?一句話如何證明自己是原住民?原住民有什麼必要,轉貼一張圖讓別人來「證明」自己是誰?為何原住民的問題有喜歡什麼調酒、喜不喜歡唱歌的刻板印象問題?為什麼要問有沒有回去參加祭典、會不會打獵或織布?
為什麼來到原住民,好像就只能給出這些選項?
有人會說「你也可以回答不喜歡唱歌啊」,忽略了這張圖本身落入先入為主的判斷,好像原住民應該就要在喜歡唱歌與不喜歡唱歌中找答案;善於旁觀的人會說「這也不是嚴肅的問卷調查為什麼要發文罵他們」,但長期關注我們的人都知道,我們倡議對抗歧視與偏見言論,本來就在社會的修羅場上尋求對話,不只是學術象牙塔爭辯。
當有人先入為主的判斷原住民「應該可以被問什麼問題」,背後反映的就是原住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刻板想像;即使發文的版主意識到「被貼標籤時該怎麼辦」,不過顯然沒有注意到自己歸納整理出的問題,就規範了原住民只能回答哪些問題,反過來又加深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題庫」範圍。
#族群認同的思考誤區
就像沒有一種語言叫做「原住民語」,「打獵」與「織布」是包含在生活裡的一種方式,不只是一種「文化技藝」,原住民族各族群各部落都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差異,白話來說就是:大家過生活的方式都不一樣。會不會打獵或織布反映出我們對族群認同的思考誤區,布農族跟卑南族打獵的方式一樣嗎?阿美族跟排灣族文化裡的織布是同一件事嗎?
如果你真的想要問族人他們如何過生活,那你應該知道,我們本來就不一樣。原住民作為一個泛政治的集體族群認同,並不代表族人在文化與生活方式上應該被「統整」為一個族群,甚至被濃縮成簡單的提問。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我們在看到這份問題時真的非常困惑,「會參加原住民的祭典嗎」,誰的祭典?為什麼要「參加」?是在報名營隊嗎?「住在山上或平地」也很奇妙,是不是忘記了原住民族土地被國有化的現在進行式,還是覺得部落原住民被迫到都市討生活的傷口很值得扒開?
「會以是原住民為傲嗎」,但看過一輪,我們真的覺得版主沒資格放上這個問題。
#標籤與物化的危險性
攤開原住民相關報導,過去幾年原住民三個字在酒駕新聞裡總是時不時出現;反過來說卻沒有看到媒體標籤「漢人殺人」、「漢人超速撞死人」的標題;少數族群被主流社會標籤化的現象,反映出標籤化的不當連結,讓負面刻版印象加深的影響。
因此為什麼不出漢人30問,那是因為「漢人」作為掌握話語權的主流群體,不必費心用「一句話」來證明自己是誰。儘管原住民族的文化個體也有著極大差異,但我們長期被主流社會標籤化的結果,還是讓某些人覺得喝酒與唱歌就是應該問的問題。不是因為漢人不愛喝酒唱歌,而是喝酒唱歌沒有成為他們帶在身上的標籤,也不會有遊客跑到漢人的社區,說你們漢人的家原來長這樣喔,或者原來你們漢人是這樣講話喔。
是的,在一個被漢族文化主流社會佔據的空間下,每一個對原住民族的簡化詮釋,都可能會造成誤讀與誤解。
呼應我們前文拋出的疑問,我們要說,在原住民族族群認同與自我認同上,一旦欠缺對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尊重跟理解,很容易就會先入為主的,將主流社會長期標籤化與物化的刻板印象加諸於他人;掌握詮釋權的主流社會,更可能藉由媒體傳播加深這些印象,最後變成惡性循環。
問簡單的問題,但不要預設簡單的答案。這種互相尊重的問答基本功,希望大家學起來用,好嗎。
標籤與物化的危險性 在 性感之後,你還是一個人嗎 物化與性感限界之探索(四)網黃 ... 的推薦與評價
在最後一集當中,爽子座將性感的議題,延伸到其他的族群,例如男同志與女同志的群體裡面,並探討了很有趣的問題:性感了有被 物化的危險 , ... ... <看更多>
標籤與物化的危險性 在 你還是一個人嗎 物化與性感限界之探索(四)網黃與同志 的推薦與評價
... 有趣的問題:性感了有被 物化的危險 ,但是如果不性感,你也是一個人嗎? ... 一些 標籤 的部分#爽子座 #Qemini #性感 # 物化 #性積極 #男同志 #女同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