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跟完與惡了。
搞得我每個禮拜都非常情緒化。
看完一二集時就知道完蛋了,並不是入不入坑的問題,而是我知道我會反覆思考到無法好好入睡。
我承認,鄭捷的隨機殺人事件,我打從心底沒考慮過原諒與瞭解。從頭到尾只有擔心模仿犯會再一次出現於社會中,深怕不久的將來會來個沒有良知的王8烏龜傷害我的家人。 只希望整件事能盡快落幕。
正義背後的推手是真理?還是惡魔劊子手?
“他小時候也是很可愛啊”
這句台詞也讓我震驚了許久。
而且它到最後又再一次出現了。
原來我從來沒有認真的站在加害者家屬立場去看這個事件。
宣洩自我情緒以及異樣的眼光對待,不自覺地也成為了加害者。
現在的我很想知道當初鄭捷的犯案動機是什麼?有什麼機會能被導正?
而劇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空白到底存在了多久?
我們生活中到底忽略了多少重要的小事?
幸好結尾的安排與彌補很完美,
我才能不糾結的好好睡上一覺。
#我們與惡的距離
#省思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粒方不插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7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取材自DC最著名的反派人物「小丑」,DC小丑起源電影。《醉後大丈夫》導演陶德菲利普斯擔任製片、編劇與導演;繼傑克尼克遜、希斯萊傑與傑瑞德雷托之後,瓦昆菲尼克斯成為在大銀幕上第四位接下「小丑」這個角色的演員,看他如何從一個失敗的喜劇演員,一步一步成為高譚市最邪惡、最頂尖的...
模仿犯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 孤讀者的航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殺人殘酷的地方,不只是殺死了被害者,
像你、我這些活著的人也一點一滴被殺害。
而最令人生氣的是,殺害我們的不是殺人犯,
而是活著的我們自己殺害自己。」
——《模仿犯》
人在面臨巨大到無法理解的悲劇時,總會忍不住一再重回那個事發的當下,一遍遍逡巡回溯每一個細節,檢視到底是哪一步走錯了,才讓我必須承受失去孩子的痛,才讓我成為了一個殺人犯的母親。於是聽見喬安說著如果我那一天講完電話馬上回到戲院裡,我是不是就能阻止孩子被槍殺,就算無法阻止,我也能如天晴所希望的,跟天彥一起死在那天......我想起了宮部美幸在《模仿犯》裡如此描述被害者遺屬的心境,殺人案件最殘酷的或許就是如此,它不只終結了死者的人生,也連帶使得深愛著他/她的人們,一起被困在那個自責的迴圈裡。
這部戲的每集下標都簡潔而精準,第一集的「被害者」帶出了加害者家屬在承受排山倒海的指責下,也可能地位翻轉成為被害者,也馬上點題了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第二集的「母親節」,則以反面呈現了幾個母親不平靜的心情:無法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的喬安,在她以自責一點一滴殺死自己靈魂的過程裡,也同時成為一把利刃,傷害著丈夫與女兒;而同時在這一天失去孩子,認為自己沒有成為母親資格的人還有李曉明的媽媽,大芝在手機裡傳送的母親節快樂看來卻是如此悲傷;最後則是美媚,一直以來對丈夫的工作忍讓卻並非全然支持的她,在幼稚園劫持事件以後,她似乎也感覺到這份隔閡將漸漸擴大成家庭的裂痕。也因此過渡到第三集的「裂痕」,每一條線都呈現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彷彿是在告訴我們從正常到失衡,往往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應家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得不將已然失序的家人送醫,那個段落確實相當令人揪心與不捨。
而第四集的「病識感」,則是目前最觸動我的一個章節。病識感是邁向治療乃至痊癒的第一步,不管是創傷後被遺留下來的人們需要時間讓自己能夠訴說傷痛,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親友的支持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病狀。喬安在女兒搬離家以後,她終於開始願意正視自己的心傷始終未曾痊癒,抱著兒子的遺物痛哭,或許是她第一次宣洩自己的情緒,在夢中不斷重回電影院的場景,她最無法原諒的可能不是兇手,而是自己,那個離開孩子不過幾分鐘就永遠失去他的自己。應思聰的發病過程,在全知的觀眾眼裡都是有跡可循,然而若是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自己身邊,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他嚴重失序以前就發覺並且讓他去就醫呢?思悅去探視弟弟時無法忍住的淚水,除了心疼以外或許也帶著內疚,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是否思聰就不會變成如今這個樣子?
而我們整個社會,又何嘗不是需要一個產生病識感的契機呢?在過去幾年面臨幾個令人心生恐懼的重大刑案時,我們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邪惡會讓人去殺害陌生人?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我們第一步總是想盡辦法的否認與切割,死刑成了最便宜行事的解決之道,好像那些人只是社會的毒瘤,只要把他們切除那我們就能繼續活在乾淨安全的環境裡。然而處死了一個鄭捷以後,類似的案件仍然持續上演。我不認為這部戲會給我們一個最終的解答,然而它卻能成為我們尋找答案的開端。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以後,觀後心得中不乏各種觀點與意見的交鋒,對我來說,光是能使大眾對於如此敏感議題產生大量的討論與反思,就足以使這部戲成為神劇,因為這是台灣社會目前相當缺乏的部分。而我也很期待,未來有更多影劇或是小說,能敢於觸碰那些過去所不敢講的禁忌話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慶幸我活在有像呂蒔媛這種編劇的時代
#上週兩集讓我哭到眼睛腫
#下篇心得來寫讓我哭最多的謝瓊煖
模仿犯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 孤讀者的航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殺人殘酷的地方,不只是殺死了被害者,
像你、我這些活著的人也一點一滴被殺害。
而最令人生氣的是,殺害我們的不是殺人犯,
而是活著的我們自己殺害自己。」
——《模仿犯》
人在面臨巨大到無法理解的悲劇時,總會忍不住一再重回那個事發的當下,一遍遍逡巡回溯每一個細節,檢視到底是哪一步走錯了,才讓我必須承受失去孩子的痛,才讓我成為了一個殺人犯的母親。於是聽見喬安說著如果我那一天講完電話馬上回到戲院裡,我是不是就能阻止孩子被槍殺,就算無法阻止,我也能如天晴所希望的,跟天彥一起死在那天......我想起了宮部美幸在《模仿犯》裡如此描述被害者遺屬的心境,殺人案件最殘酷的或許就是如此,它不只終結了死者的人生,也連帶使得深愛著他/她的人們,一起被困在那個自責的迴圈裡。
這部戲的每集下標都簡潔而精準,第一集的「被害者」帶出了加害者家屬在承受排山倒海的指責下,也可能地位翻轉成為被害者,也馬上點題了我們每個人與惡的距離,其實沒有想像中遙遠。第二集的「母親節」,則以反面呈現了幾個母親不平靜的心情:無法從喪子之痛中走出來的喬安,在她以自責一點一滴殺死自己靈魂的過程裡,也同時成為一把利刃,傷害著丈夫與女兒;而同時在這一天失去孩子,認為自己沒有成為母親資格的人還有李曉明的媽媽,大芝在手機裡傳送的母親節快樂看來卻是如此悲傷;最後則是美媚,一直以來對丈夫的工作忍讓卻並非全然支持的她,在幼稚園劫持事件以後,她似乎也感覺到這份隔閡將漸漸擴大成家庭的裂痕。也因此過渡到第三集的「裂痕」,每一條線都呈現一種搖搖欲墜的感覺,彷彿是在告訴我們從正常到失衡,往往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應家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不得不將已然失序的家人送醫,那個段落確實相當令人揪心與不捨。
而第四集的「病識感」,則是目前最觸動我的一個章節。病識感是邁向治療乃至痊癒的第一步,不管是創傷後被遺留下來的人們需要時間讓自己能夠訴說傷痛,精神疾病患者也需要親友的支持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病狀。喬安在女兒搬離家以後,她終於開始願意正視自己的心傷始終未曾痊癒,抱著兒子的遺物痛哭,或許是她第一次宣洩自己的情緒,在夢中不斷重回電影院的場景,她最無法原諒的可能不是兇手,而是自己,那個離開孩子不過幾分鐘就永遠失去他的自己。應思聰的發病過程,在全知的觀眾眼裡都是有跡可循,然而若是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自己身邊,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他嚴重失序以前就發覺並且讓他去就醫呢?思悅去探視弟弟時無法忍住的淚水,除了心疼以外或許也帶著內疚,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是否思聰就不會變成如今這個樣子?
而我們整個社會,又何嘗不是需要一個產生病識感的契機呢?在過去幾年面臨幾個令人心生恐懼的重大刑案時,我們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邪惡會讓人去殺害陌生人?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我們第一步總是想盡辦法的否認與切割,死刑成了最便宜行事的解決之道,好像那些人只是社會的毒瘤,只要把他們切除那我們就能繼續活在乾淨安全的環境裡。然而處死了一個鄭捷以後,類似的案件仍然持續上演。我不認為這部戲會給我們一個最終的解答,然而它卻能成為我們尋找答案的開端。
《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以後,觀後心得中不乏各種觀點與意見的交鋒,對我來說,光是能使大眾對於如此敏感議題產生大量的討論與反思,就足以使這部戲成為神劇,因為這是台灣社會目前相當缺乏的部分。而我也很期待,未來有更多影劇或是小說,能敢於觸碰那些過去所不敢講的禁忌話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
#慶幸我活在有像呂蒔媛這種編劇的時代
#上週兩集讓我哭到眼睛腫
#下篇心得來寫讓我哭最多的謝瓊煖
模仿犯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 粒方不插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第7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取材自DC最著名的反派人物「小丑」,DC小丑起源電影。《醉後大丈夫》導演陶德菲利普斯擔任製片、編劇與導演;繼傑克尼克遜、希斯萊傑與傑瑞德雷托之後,瓦昆菲尼克斯成為在大銀幕上第四位接下「小丑」這個角色的演員,看他如何從一個失敗的喜劇演員,一步一步成為高譚市最邪惡、最頂尖的超級罪犯。
在電影中,瓦昆菲尼克斯飾演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亞瑟佛萊克,一個從小被母親暱稱為「快樂」的人,他因此立志為世界帶來歡樂,他想演出脫口秀,費心地觀察別的喜劇演員,捕捉他們的特性與幽默,但可惜的是,亞瑟一點都模仿不來。無論亞瑟多想讓別人快樂,他回家的路是一條漫長的階梯。在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後,他一點一點地將內在的自我顯露出來。
小丑。
第7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社會邊緣人亞瑟佛萊克,他如何從一個失敗的喜劇演員,一步一步成為高譚市最邪惡、最頂尖的超級罪犯。
陶德菲利普斯與瓦昆菲尼克斯兩人聯手,深刻地探索了社會邊緣人亞瑟佛萊克的性格,瓦昆菲尼克斯說:「這不只是一場寫實的角色研究,也將會是一部深入人性的警世預言。」
#跟我一起 #宅在家
#跟我一起宅在家
距離 2005 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已上映 15 年,「黑暗騎士三部曲」仍在影史中有著難以撼動的經典地位,而導演諾蘭一直以來就是大銀幕和傳統影院的忠實擁護者,為了貫策導演的堅定信念,華納兄弟正式宣佈,「黑暗騎士三部曲」將於 5 月 29 日重返大銀幕,影迷們尖叫吧!
「黑暗騎士三部曲」劇照
無庸置疑的經典之作
在全球影迷票選電影排行榜 IMDb Top 250 名單中,《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仍穩居第三名位置,爛蕃茄 94%、《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爛蕃茄 87 %、《蝙蝠俠:開戰時刻》爛蕃茄 84%,諾蘭不只讓超級英雄「踏入了影史神話的王國」,更締造全台 6.5 億票房佳績,全球近 25 億美金票房的優異成績,成功擴大漫畫改編電影的觀眾群,讓蝙蝠俠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影評和票房叫好又叫座之外,《黑暗騎士》還在第 81 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八項提名榮耀,希斯萊傑更幾乎橫掃當年多個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配角、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及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男配角等。
《黑暗騎士》劇照
克里斯多夫諾蘭力挺影院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是電影圈中知名的傳統影業擁護者,他熱衷於使用傳統膠捲拍攝電影,也採用 IMAX 技術製作高品質的觀影體驗,在疫情蔓延之際,全球電影院遭受空前的重大打擊,諾蘭投書《華盛頓郵報》文章曾提到:
「身為一位電影工作者,如果沒有在電影院裡工作的員工和來看電影的觀眾,我的作品永遠不可能完整。」
他以此呼籲大家重視電影院存在的重要性。這般熱情讓 IMAX 執行長Richard Gelfond 也直呼:
「諾蘭真的很希望他的電影能重新恢復電影院的生機,我不知道還有誰比諾蘭更努力的推動,就是為了讓電影院能重新營業!」
如果有一部電影能在此刻讓觀眾真正體會進戲院以大銀幕觀影的必要性,肯定沒有比克里斯多夫諾蘭電影更好的選擇,而此次的「黑暗騎士三部曲」,除了一般數位形式,IMAX 版本將同步回歸,《黑暗騎士》也會有雷射版IMAX 在大直美麗華映演。在近期疫情逐漸緩解時,以大銀幕放映效果重溫經典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就是我們走入影廳,一起凝聚情感的最佳理由。
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黑暗騎士三部曲
「黑暗騎士三部曲」改編自 DC 經典漫畫角色蝙蝠俠,三部曲包含 2005 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2008 年的《黑暗騎士》,以及 2012 年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三部電影。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以冷靜、寫實的風格,帶領觀眾探索傳奇人物蝙蝠俠的起源,布魯斯韋恩以血肉之軀踏進高譚市最黑暗的街區,面對邪惡勢力打擊犯罪的同時,也一步步戰勝自己的恐懼。諾蘭表示:
「雖然蝙蝠俠是超級英雄,但他卻集恐懼、罪惡等多種負面情緒於一身;布魯斯韋恩除了有錢,他沒有任何超能力,他就是一個比我們更常做伏地挺身的人,但他平凡和貼近現實的人性卻是我們被他吸引且產生共鳴的原因。」
「黑暗騎士三部曲」不只集結了克利斯汀貝爾、「阿福」米高肯恩、「高登局長」蓋瑞歐德曼、「福克斯」摩根費里曼 、「貓女」安海瑟威等演技派巨星,更造就了眾多讓人又愛又恨的超級反派:「小丑」希斯萊傑、「稻草人」席尼墨菲、「忍者大師」連恩尼遜 、「班恩」湯姆哈迪 ,每一個絕對都是觀眾心目中獨具魅力也難以忘懷的存在。
「黑暗騎士三部曲」海報
《蝙蝠俠:開戰時刻》、《黑暗騎士》、《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三部電影將於 5 月 29 日同步大銀幕經典重現,全台將有超過 60 家戲院加入重映計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4ND23aOdg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