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I面試的假神準
.
我們實驗室透過產學合作與鳯凰互動以及震旦雲合力開發的AI面試系統,最近在工商/經濟/數位時代/天下雜誌Cheers/經理人/能力雜誌等媒體陸續報導,當然就開始引起許多質疑的聲音,這幾乎是所有產品創新與實驗都會面臨的挑戰。其中有一點,就是我們的AI面試模型,是否有"過度擬合"的問題,而造成"假神準"。我的答案是,”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
所謂過度擬合 (Overfitting),簡單說就是在機器學習或統計相關的過程中,把原本不相關的兩件事在大量數據中,建立出假性相關的結果,當我們把這個訓練好的預測模型用到下一批不同數據中,就會失準。例如,我們想預測什麼樣的學生適合當HR,找了一批當HR的履歷來分析並訓練AI模型,結果這批HR大多都來自北部,就會得到住在北部的學生比較適合當HR的假相關。
.
要降低過度擬合的可能,在技術上有一些方式,例如進行更多不同樣本的交叉驗證、去掉不相關的特徵值(例如: 來自北中南東)、在模型訓練過程中進行批歸一化 (Batch Normalization)與正則化(Dropout)。但以上都是只是表面的技術層次,更重要的是模型背後有沒有理論基礎,也就是變項與變項之間的關係詮釋。
.
表情除了反應情緒,可否反應一個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為傾向或社交印象,背後有透鏡模型(Lens Model)、 信號理論(Signaling Theory)的支持,結合電腦視覺與深度學習,形成另一支性格運算(Personality Computing)的跨域理論。筆者之前也發文分享,現代社會心理學家,已發現表情其實不盡然反應情緒,而是行為傾向或社交技巧,這背後的理論叫行為生態論 (Behavioral ecology view of facial displays, BECV)。缺乏理論的數據分析或機器學習的結果,有可能會誤導真實性。但缺乏實證數據的理論,終究只是個假設。理論與實證數據缺一不可,我們才能有較高的信心來”參考”這些數據結果與理論。
.
過去研究人類表情的大宗師是心理學教授Paul Ekman,他結合電腦視覺技術,捕捉人類肉眼難以察覺的微表情 - 學術界定義是五分之一秒以下,突然呈現的面部肌肉變化。早期是用臉部68個移動點(不含額頭),現在有些學者會抓到86點到120個點以上不定(含額頭),而這些微表情大都是由人類下意識情緒所觸動,最常被用來測謊,因為微表情反應當事人”可能”在說謊的情緒,且不易被當事人控制或破解。但這終究是間接的關係,就跟心跳測謊儀一樣,它測出來的是緊張,而緊張不一定等於說謊。即便如此,運用電腦視覺的AI,推估一個人是否在說謊的正確”機率”,雖然不是絕對答案,但仍比人類肉眼判斷還高。這解釋縱然Paul Ekman的基本情緒論一直備受挑戰,在學界也仍無共識,但這類技術仍被廣泛應用的原因。
.
屆至今日,我們都相信眼見為憑,也相信面試除了透過結構式面談問出應徵者過去的行為外,也能在過程中,讓面試官根據回答之外的非口語信息”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或溝通技巧,起碼可以篩選掉一些”看起來”或”感覺”怪怪的人。但你問面試官,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重點是,許多相關研究發現,這類面談答案以外的弦外之音,常常被人類面試官誤判。倘若有一個工具,它的性格/溝通技巧是經過當事人自己、主管、同事、下屬、甚至客戶,以科學檢驗過的量表或工具在適當的實驗環境下進行測評,運用AI發現與當事人在真實面試中的微表情出現某種相關性,且這個模型再去測試另一批不同的應徵者也能得到不錯的預測結果,或者同一個人經過一段時間再進行一次測試,也能得到相似的結果。我們也只能說,這只是一種一致性與且正確機率較高的測評參考工具,在深度學習黑盒子下,也沒有辦法解釋什麼樣的微表情會有什麼的性格或行為傾向,這個技術仍在發展中,不代表真實答案。
.
那什麼是真實答案? 或許連當事人自己都不一定知道。 但運用在人力甄選中,雇主可能更在意的是當事人在職場環境中展現出的行為以及利害關係人對當事人的評價,至於當事人內心世界在想什麼? 或真實的他/她是什麼樣的人?使用者大多不是太在意!
.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3000
.
AI面試是一個仍在發展中的技術,除了微表情,接下來我們會結合聲律、音質、上半身肢體動作,研究與測試這個測評工具對於性格、印象管理(包括自我包裝/欺騙/隱瞞)的信效度,以及應徵者在不同AI面試介面下的不同行為反應。關於我們的相關研究,除了專利技術外,都公開發表在SCI的期刊中,歡迎大家指教,讓這個工具可以更客觀更準確地被大眾使用:
.
https://doi.org/10.1007/s11554-021-01071-5
https://doi.org/10.1186/s13673-020-0208-3
https://doi.org/10.1109/ACCESS.2019.2902863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SBD Taiwan 邱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BD怪獸Podcast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邱個 成為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好看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本集節目,由SBD贊助播出。 202...
「模型訓練過程」的推薦目錄: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孫弘岳-人力資源管理的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孫在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7.3 使用TensorBoard可视化训练过程— 深入浅出PyTorch 的評價
- 關於模型訓練過程 在 team-learning-cv/Task 04 模型训练与验证.md at master - GitHub 的評價
模型訓練過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Google、軟銀都陣亡過!盤點 AI 專案失敗的 4 大原因
Posted on2021/02/04
若水AI Blog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為了適應未知多變的世界,許多企業搶做「數位轉型」,從公司營運的各層面如客戶體驗、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到作業流程等,透過科技的導入來提升效率與效能;而對製造業企業而言,原料採購、物流管理、庫存調配、生產、行銷等環節則是企業主進行數位轉型會優先考量的面向。
在這之中,AI 的運用扮演很關鍵的角色,如何將 AI 應用到上述各層面並實際執行,是許多企業面臨的挑戰,有哪些要點是執行 AI 專案時需特別留意的?(責任編輯:賴佩萱)
作者:若水 AI 資料資料處理部負責人 簡季婕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改變了許多產業的命運,同時加速推促 AI 落地的速度,AI 人工智慧的應用將成為企業的新日常。
若水 AI 資料服務團隊本著為臺灣 AI 應用落地盡份心力的初衷,順著這波改變,推出全新系列內容:與機器學習(ML : Machine Learning)、AIOps 智慧運維(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Operations)有關的實用文,分享各界專家在每一天如何持續營運、優化 AI 架構以及資料處理的基本功。
【若水導讀】AI 專案順利通關的三個絕招:
1. AI 資料來源要多元,避免學習偏誤
2. 標註前,請先建立客觀的 AI 資料標註(Data Annotation)原則
3. 讓 AI 人工智慧成為組織的共同語言,會更容易成功
企業都想做 AI,但實際上沒那麼簡單
根據《臺灣人工智慧學校 AI Academy Taiwan》2019 年針對臺灣各大產業 1,095 位業界校友的調查統計,成功導入 AI 人工智慧的臺灣企業僅占 20%。放眼國際,許多全球知名企業的 AI 專案也慘遭滑鐵盧:
Google 在泰國落地測試智慧醫療失敗,拖慢醫療流程;美國杜克大學發佈的 PULSE 演算法誤將歐巴馬的頭像還原為白人,引發種族歧視爭議。
在日本,軟銀(Softbank)社長孫正義原本打算以 AI 機器人取代銷售人員,沒想到 AI 機器人無法應付實際場域的複雜性,計畫負責人只好承認失敗:「我們把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想得太簡單了」。
AI 專案難實際執行,問題出在哪?
若水經手過臺灣、日本超過 200 個的 AI 資料處理專案,從橫跨各大產業領域的專案經驗,整理出企業 AI 之所以無法順利落地的四大原因。
1. AI 模型訓練過程中沒有加入實際場域的資料
無論是剛導入 AI 而產生資料處理需求的新手企業,還是已有 AI 專案經驗、為了 retrain 模型再度找上若水的老手企業,都曾經在同一個地方卡關:AI 資料標註品質有做到位元,但 AI 模型卻無法應用落地 。
為什麼?
原因在於,客戶並未以「實際場景」的資料來進行 AI 模型訓練。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開放資料集(Open Dataset)或是免費的商用網路圖片,企業通常會優先使用這些免費資源進行 AI 資料標註(Data Annotation)讓機器學習,但是放到實際場域測試後,經常發現 AI 模型成效不佳,無法適用於實際場景,最終還是需要回過頭再進行第二次模型訓練(Model Training)。
因此 在 AI 專案開始前,建議企業首先需要在內部建立資料資料流(Data Pipeline),而在收集資料時,不只使用開放資料集(Open Dataset),也須確保有使用符合實際應用場景的資料來訓練 AI 模型,全盤考量資料類型、角度等多元性,避免機器學習偏誤 。
2. AI 資料標註原則定義不夠客觀
與企業工程師對接 AI 資料處理需求時,當我們詢問這批人臉辨識(Face Recognition)的 AI 資料標註的原則是什麼,常常會接到諸如此類的回答:「頭太小的話,就不要標註數據」。
一般人的邏輯覺得很合理的事情,對於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來說卻是一大挑戰。 機器學習需要知道的是趨近「絕對客觀」的原則 ,例如,所謂的頭太大、太小,換算成具體數值會是幾乘幾大小的 pixel?如果圖片背景融色或模糊,也需要標註起來嗎?
一旦 AI 資料標註原則不夠客觀,AI 模型很容易隨著人的「主觀認定」來學習,當專案換了一位工程師,機器學習出來的效果可能也會跟著變 。在我們的經驗,原則的訂定最好透過「對話」,藉由反覆詰問,才能加快釐清目標。有了歸納、定義出客觀的 AI 資料標註原則。就會加快模型學習(Model Learning)成效。
為了清楚定義圖片融色或模糊的問題,我們採用國際照明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訂定的 Delta E 標準,和影像(圖像)品質評估標準 BRISQUE,和客戶確認彼此認知是否一致。
根據國際標準,人的肉眼能分辨得出來的色差,至少會在 Delta E 值 2 以上。所以,當一張影像測出來 Delta E 值小於 2,就表示這張圖的融色程度太高,無法標註。
假如客戶希望「太模糊的圖片不要標註」,團隊也會根據 BRISQUE(影像品質評估標準)的標準,輸出不同模糊指數的圖片,請客戶確認所謂的模糊,具體來說是 70% 還是 80%。
3. AI 模型訓練(Model Training)沒有循序漸進
以肢體行為辨識(Posture Estimation)為例,Coco Dataset 從一開始只辨識人體 7 大主要關鍵點(Key Point),後來逐步發展成 25 點,甚至快 40 點,有些客戶會希望若水 AI 團隊可以一次就標註 40 個關鍵點,直接拿去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說起來,機器學習和教小孩很像,一下子給太多的特徵點(Feature Points)反而會「揠苗助長」,導致 AI 模型學到最後分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學習什麼。我們也遇過有些客戶,一開始想用難度較高的 Segmentation 方式讓模型學習人的行為,但是人的行為百百種、語意切割(Segmentation)的變異度也高,就比較難學得好。
當這些客戶再回頭來找若水,通常會比較循序漸進,從小地方開始逐步改進 AI 模型。
4. 缺乏管理層的理解與支持
AI 熱潮讓許多企業趨之若鶩,然而 AI 要能夠順利落地,除了上述三項實務建議,企業管理層對於 AI 的認知和支持更是一大關鍵。
許多臺灣企業的 AI 數位轉型主導者,可能是傳統公司裡面有豐富資歷的 CTO 技術長或管理階層,對於 AI 人工智慧這個全新領域的概念,比較缺乏深度的理解,也沒有類似 AI 模型訓練和測試的相關經驗,從上述 4 個原因去追尋難以落地的根源,或許能有所助益。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2/04/ai-project-difficulties/?fbclid=IwAR04ZC1-1MquyCObEI5HIfTKtV-OkcfxL_R8vRin4YgQMl8cnhS_6aM59vU
模型訓練過程 在 昱創企管顧問有限公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邊是若水盤點AI專案
失敗的4大原因:
1. AI 模型訓練過程中沒有
加入實際場域的數據
2. AI 數據標註原則定義不夠客觀
3. AI 模型訓練沒有循序漸進
4. 缺乏管理層的理解與支持
我非常同意。
#人工智慧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1/02/04/ai-project-difficulties/
模型訓練過程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BD怪獸Podcast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邱個
成為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好看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本集節目,由SBD贊助播出。
2020冬季限量款 #激耐系 #Endure 全新上市
Https://shop.sbdapparel.com.tw
折扣碼:【CHIOUGRR】
🚩 邱個節目求乾爹~~❤️
🚩 合作聯繫Email:chiou@sbdapparel.com.tw
🚩 IG: @chiougrr
➤軍警消 = 戰術體能人員 = 超級運動員
➤執行任務的危險性與難度非常高。
➤美國推薦警察全面訓練【柔術】Why?
➤柔術是制服敵人溫柔的技術。
➤軍警消的操體能,是不是真正能提升肌力體能的方法?
➤任何白痴都可以讓一個白痴變得很累,只有厲害的教練可以讓人變強。
➤【肌力】就是【戰力】,怎麼說?
➤原來訓練的基本錯誤是什麼?
➤傳統軍警消 訓練模型金字塔:
最高點 = 執行任務能力
中間層 = 肌耐力
底層 = 有氧能力
➤新的典範轉移 訓練模型金字塔:
最高點 = 執行任務能力
中間層 = 專項肌力 與 能量系統 ✯
底層 = 最大肌力 ✯✯
➤執行任務時,有氧能力不應該是一切的基礎。
➤低強度有氧,鍛鍊得是『對抗低強度疲勞的能力』,無法對抗『高強度阻力』
➤對抗負重任務,需要先有肌力能力先對抗阻力,才有機會發揮有氧能力。
➤長時間有氧是一種特例,移除阻力的耐力訓練。
➤現代化步兵,長距離移動不是唯一,更需快速移動重裝備,與對抗阻力的能力。
➤肌力變強,你要救人或是揍人都變容易。
➤肌力是一切的根本,當肌力強的時候,什麼都變得簡單。
➤週期訓練專家,射擊需要肌力,假設你能輕易提槍,射擊多發之後就需要穩定性。
➤精準項目需要足夠肌力,穩定性才能隨心所欲。
➤軍警消執行任務,需要爆發力,技術,耐力,而最大肌力可以推高這些。
➤日常生活與戰術情境底下,耐力被挑戰時,通常會有肌力的挑戰前提。
➤肌力夠強,才會有耐力的表現機會,肌力才是一切的基礎。
➤能量系統:磷化物系統,乳酸系統(快速醣解系統),有氧能量系統。
➤長距離耐力訓練只能練到有氧能量系統。
➤在沒有肌力提升為前提的情況之下,任何能量系統都是災難。
➤肌力弱去練耐力,是一個災難的崩解開頭。
➤【什麼時候熱血會變成一件壞事?就是方向錯的時候...】
➤你也是許願年底要參加一場馬拉松?
➤Mental training? 格鬥選手都要練『膽』,但不代表所有訓練都應該這樣。
➤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沒有效果的都是亂練。
➤超負荷訓練一定要存在,但不是變強之前就那樣操。
➤訓練圈很多人分不清楚:心智訓練,肌力體能訓練,技術訓練。
➤技術訓練需要精準,高品質,要避免疲勞,因為疲勞會拖垮品質。
➤心智訓練,要收放得宜,需要理解。
➤訓練強度,疲勞度的區別。
➤如果用意志力為門檻在淘汰篩選人員,或許是對的,但如果沒有把人變強的手段,則是枉然。
➤測驗需要具備:選汰人員,評價能力,引導訓練。
➤人數不用倍增,但是肌力可以倍增,等於戰力倍增。
➤把一個人的初學者效應開發完成,他也會變強很多。
➤公發版槓鈴?公發版深蹲架?器材真的不是問題,技術才是重點。
➤傳統思維:吃苦耐勞就是體能訓練......
➤如果軍警消教官長官,能接受專業體能訓練。
➤無論國家處於怎樣的局勢,國防人材都是非常重要的。
➤經驗與體力,有經驗沒體力?有體力沒經驗?
➤測驗一直不改變,一直不投入信效度實驗,永遠沒救。
➤Matt Wenning 到遊騎兵部隊的故事 @Wenning Strength
➤Matt開始訓練美軍,首先暫停長跑,大重量訓練介入,立竿見影。
➤軍隊重量訓練之後,回去長跑,全部都進步了。(共軛週期訓練)
➤有氧能力是專項能力,最大肌力才是基礎能力。
➤最大肌力提升可以抵抗運動傷害。
➤軍警消的團體氛圍與動員能力絕對更好。
➤2015當時何老師有參與全國軍事體能講座,演講題目是如何提升現有的測驗成績?
➤要把仰臥起坐成績變高?就是不要測仰臥起坐。
➤軍中資訊可能不夠
➤肌力體能訓練,可以成為軍隊之中的專業技能之一。
➤當初跆拳道在蔣經國時代,從韓國引進軍中。
➤後來軍人學會跆拳道之後退伍,到民間紛紛開道館教授。
➤你會想要跟肌力體能教練學習?還是看起來比你經驗還不足的教練?
➤講真話是有代價的,不中聽的話就由我們來說~
➤消防特蒐 ➡️ 基層消防員
➤警察特勤單位 ➡️ 基層警員
➤但是軍隊真的不能等戰爭發生之後再來重新討論.....
➤若基層員警變強壯,直接提升處理案件與執勤的自信心。
➤一般年青人沒有訓練,雖非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但肌力相對很弱。
➤強壯女性,絕對能勝任男性任務。
➤台灣國家小,改革效率絕對高,動得也快。
➤不必擔心爭得面紅耳赤的公共論述,是必經的過程。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6MkcxJ
🚩Spotify https://spoti.fi/2IKT75K
🚩KKBOX https://bit.ly/2UzyPie
🚩Google Podcast https://cutt.ly/fg58UXq
🚩Firstory https://bit.ly/38U5yXO
🚩Sound On https://cutt.ly/Hg58GSv
#SBD怪獸Podcast #邱個ChillChillderPodcast
#邱個 #CHIOUGRR #SBDTaiwan #SBDAPPAREL
#何立安 #何博士
模型訓練過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11/09(五) 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多數朋友對我的認識,是心理學家;但是呢,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進研究所讀心理學之前,我也是一個業務人員。並且呢,我隨著自己生涯的過程當中,專業的培養、讀研究所,我還經歷了三次的創業,那為什麼告訴你這個呢?
也就是說啊,我除了心理學的訓練之外,我可能還具備了一些在真實人生、真實世界裡,打滾的一些必要能力。說起來很有意思哦,不管在業務的工作,還是創業的歷程裡面,我都要去面對很多的會議。
不管是跟我的客戶,還是跟我的合作夥伴,甚至於是我公司的同仁。然而,當我回顧這個過程,我就有一個好奇,似乎開會的時間,跟那場會議的結果,是有關聯性的。
然而,這樣的經驗法則,我原本以為,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而已;一直到啊,我最近讀了一本書,這一本書的書名,叫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它的附書名,是《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秘密》。
這一本書裡面,就引述了由三個美國的商學院教授,他們的研究報告。在他們的研究裡面呢,他們蒐集了六年半的期間,有2100多間上市公司,所舉行的26000多場的電話會議。
他們仔細的去檢查,在一天當中的會議時間,是否會影響,這些會議參與者的情緒變化;甚至於,進一步影響他們公司的股價。他們的研究結果就發現,一早就召開的電話會議的結果,都會比較樂觀跟正向。
但是,隨著一天的逐漸展開,整個調性會越來越負面,越來越不果斷;一直到午餐時間左右,這個心情會稍微振奮一點。這幾位教授他們推測哦,可能是因為電話會議,裡面的與會人士,到了中午的時間,可能也是因為午餐了。
所以,在心裡跟情緒上,會幫自己充電一下。可是到了下午之後,負面的情緒會再度加深,除了這些共同傾向的模型之外;他們還發現,即使去控制某些特定的因素。比如說,產業的規範、財務的困境、成長的機會,和公司發佈的新聞。
就算去控制這些變相,這個模式依然維持不變。換句話說啊,即使研究人員考量的因素,是經濟的原因。比如說,外部的消息跟內部的盈利數字,相對於發生在上午的電話會議,整個感受比較樂觀、正向。
一直到下午,所召開的電話會議,就會相對的比較負面、急躁,而且容易吵架。所以,當我讀到這裡之後,發現這幾年累積下的經驗,還蠻呼應透過嚴謹研究底下,所得出來的結果。
那你聽到這裡的時候,有什麼想法呢?今天是禮拜五,或許你可以開始,幫自己下個禮拜的一些會議,盡可能的安排在早上的時候。撇除掉會議要討論的內容,至少不管是我的經驗,還是國外的研究,人們在生理跟心理上,都有它的週期。
我們最不需要挑戰的就是「人性」,如果所有的證據告訴我們,大家在早上開會的時候,心情會比較好,那你又何必一定要,讓大家快快樂樂的,在下午開會呢?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文字說明裡,都有近期課程,還有相關的連結。凱宇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模型訓練過程 在 孫在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雖然試算表軟體是因應商業應用而發展的,但在科學上已廣為應用,而「商業智慧」軟體(BI)是另一個適合做科學應用的工具。越早熟悉BI軟體的使用,就能越早利用大數據。面對大數據的分析,需要先利用視覺化分析找到線索後,再找證據驗證想法。所以中研院統計所的陳君厚所長曾說「學習可以做什麼,有助於在資料分析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請跟著我們一起來透過實際操作,體驗如何做「探索式資料分析(ExploratoryDataAnalysis)」吧!
本次課程將分成基礎與進階訓練,課程中將會使用全校免費授權使用的PowerBI工具。利用其內建的視覺效果及自訂視覺效果群組,讓您可以建立出色的報表。
日期:2017年8月16日及8月23日(星期三)下午13:30~16:30
地點:陽明大學圖資大樓4樓401室電腦教室(座位50位)
課程簡介:認識大數據、大數據分析、資料視覺化、分群、預測與發布結果,讓數字說話,提升管理品質,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內容大綱:
8/16(三)生醫大數據分析-基礎訓練
1.認識PowerBI、
2.連接到數據、
3.可視化分析、
4.繪製地圖、
5.新增欄位、
6.儀表板201
8/23(三)生醫大數據分析-進階訓練
1.可視化分析
2.計算入門
3.分群、預測與管理
4.儀表板
5.視覺效果
6.分群
7.預測
8.發布與分享成果
模型訓練過程 在 team-learning-cv/Task 04 模型训练与验证.md at master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上一章节我们构建了一个简单的CNN进行训练,并可视化了训练过程中的误差损失和第一个字符预测准确率,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成熟合格的深度学习训练流程至少具备以下 ... ... <看更多>
模型訓練過程 在 7.3 使用TensorBoard可视化训练过程— 深入浅出PyTorch 的推薦與評價
那么除了记录训练中每个epoch的loss值,能否实时观察损失函数曲线的变化,及时捕捉模型的变化呢? 此外,我们也希望可视化其他内容,如输入数据(尤其是图片)、模型结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