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獲得最大的成就,一定要在最有價值的時間做最有價值的事。
當我們為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事情排序時,你會發現,即使這些事情都很重要,但是也有輕重緩急。
總是在煩惱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嗎?推薦你讀讀這篇來自作者的思維分享 👉 https://womany.net/s/yvswa4a
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時間管理的心法與方法,Womany Original #時間管理實戰課 的學員在課後心得中與我們分享:
「這堂課用另一個視角區分了可掌握的『意外』,盤點意料之內的意外並超前部署,更有餘裕去應對外料之外的意外。跟著盤點過往真正感受到充電的休息法,發覺他們的共通性與特性,並切分出大、中、小的休息與頻率,把他們有節奏地安置在行程中。」
「當一個成熟的工作者,是會讓自己好好休息的,讓自己在工作上有穩定的產出。越能理解自己在心情高點跟低點適合產生什麼樣的行動,才能做更好的安排。」
「很推薦給『工作與生活有那麼一點失衡的朋友』、『因為疫情帶來生活節奏失序的朋友』、『陷入某種時間管理負向輪迴的朋友』。」
時間管理實戰課|揪出時間運用慣性盲點,讓執行效率最大化!第三梯次報名中 👉 https://womany.net/s/yvswa30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一集就提到,人嘅平衡力好講乎本身核心肌肉嘅訓練,其實只要幾個簡單動作,或者配合手提的電療機,相輔相成,就可以好好增強平衡力。 今集《我只想身體健康》,註冊物理治療師陳理國,以及資深瑜伽及普拉提老師Vincent Chow,就會教大家點樣去訓練核心肌肉。 第57集 嘉賓:陳理國(註冊物理治療師)...
機械運動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萬物皆可印的 3D 列印,這次盯上了森林
作者 愛范兒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06 日 0:00 |
當環保越來越受重視,森林危機也引起更多人關注,包括 3D 列印的先驅者。
最近3D列印公司Desktop Metal製造出新技術,表示可3D列印出任何類型的「樹木」,且藉由廢物利用。不僅能回收更多垃圾廢物,還能藉由循環利用木材,減少人類砍伐。以前3D列印主要用各類塑膠和金屬材料列印,現在木頭也能成為列印材料了。
但3D列印的木桌、木椅、木碗,你敢用嗎?
3D列印的木桌、木椅、木碗都來了
新技術稱為Forust,也是Desktop Metal創立的子公司,專門營運新技術發展。技術藉由獲得專利的單程黏合劑噴射技術,可持續生產應用於木質零件。可持續性體現在Forust列印的原材料,這些材料全都是來自木材製造和造紙業的廢棄副產品。
Forust從木材製造收集纖維素粉塵,從造紙業收集木質素,這兩種材料透過高速3D列印,直接製造出木質成品。所以不是完全還原一整棵樹,而是列印出「模仿」真實樹木的產品。廢棄木料,從此也能成為精緻、美麗、有用的東西。
列印過程中,經特殊處理的鋸末會散開來,人們藉由CAD軟體及操作設計,讓無毒且可生物降解的樹脂黏合劑接合材料。
這能讓列印出的木材和傳統木材一樣的硬度和功能。特別的地方還在於,人們可用數位技術模仿任何類型的樹木紋理。只要在後台設計好木材列印的每層數據,就能隨心所欲印出紋理。可印出紫檀木、水曲柳、斑馬紋、烏木、桃花心木等,還支援各種木材染色劑,染成對應樹木的顏色。
Forust首席執行長Andrew Jeffery表示,Forust提供幾乎無限的設計靈活性,更接近真實樹木材質,並有更多創造自由。列印完成後,人們可按照傳統木製產品,打磨、鑽孔、染色、塗漆、拋光等。
目前,人們可使用Shop System機器或RAM 336製作木製品,有緊湊、高速、單程列印引擎等特點,很適合批量列印中小型木質零件,配備機械手臂的Forust3D列印工具最大能列印180×90×30公分的木製品。
Desktop Metals首席執行長Ric Fulop認為,這項技術各行各業都能用。如建築領域,可製造地板、屋頂;豪華內部裝修部件領域,可做汽車、遊艇及高級住宅有異國情調的稀有紋理裝潢素材;家具可做成櫥櫃、桌椅、門;家居用品可做成花盆、雕塑、相框、碗筷等。他們也展示一些設計樣品,包括各類家庭用品如器皿、碗、籃子、托盤。
Forust商店頁面,已可購買列印好的現成產品,第一批產品是瑞士工業設計師Yves B é har設計,但價格不便宜,一個托盤就要20美元(約新台幣552元)。隨著首批產品推出,Desktop Metal也為建築師、設計師、製造商提供木製產品生產的新方式。
高效、實用、可自由設計,當然最創新也最重要的是環保。
3D列印木頭真的環保嗎?
3D列印木頭的風潮才剛露頭角,無法有具體數據判斷結果。不過回到3D列印木頭本身看看影響性。
3D列印木材早在2013年,就有名為FormFutura的公司創造過類似產品,名為LAYWOO-D3,材料是40%再生木材,其餘部分是黏合聚合物,但更像木絲堆疊,缺乏真實紋理,密度也不夠。
之後幾年,也有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開發實驗室培養的特殊木質細胞,弗萊堡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環境友善的木質3D列印材料,但要不就是研究處於起步階段,要不就是產品很難和真實木材媲美。
Forust的確是具革新意義的改變。對環保的改變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用木材廢料再現原木品質和紋理,讓纖維素和木質素成為持續資產。
二是自由創建複雜或獨特的木材設計,可避免複雜木材設計的流線型生產。
三是按需生產,製造商、設計師甚至消費者都可提交自己的列印客製設計、訂購樣品和尋求大批量合作夥伴,並大規模、長期生產產品,最大程度減少材料浪費、現貨庫存,以及運輸污染。
第一點想法抓住森林砍伐的痛點,木材浪費是嚴重問題。The Balance網站報告指出,垃圾掩埋場所有垃圾有10%是木材廢料,2010年產生7,060萬噸城市木材廢料,且還在增長。Desktop Metal表示如果人們買3D列印的木製產品用壞了,還可回收,再列印成新產品。
他們希望木製產品壽命結束後,用戶有兩個選擇,一是像其他木製產品丟掉,將隨著時間推移生物降解,另一種就是藉Forust將材料重新用於未來產品。
我們的願景是創造真正的循環製造過程。
且這種技術讓可持續製造和具成本效益的木質產品,代替很多塑膠和聚合物,這樣也能減少各領域塑膠製品生產。不過回收木材廢料的成本還需要深究,紋理製造過程的精細程度、木材廢料多次利用後的品質,依然需要大量產品檢驗後才能確定。
第二、三點提到的生產過程,Forust也還有問題。如收集到廢棄木料後,轉化為木粉的過程,通常也需要消耗化石燃料等能源,如果使用木材廢料本身,廢料可能也會燃燒到膠水、油漆、有毒塗料等物質,然後將二氧化碳和毒素排入環境。
ZDNnet指出,從廢棄紙漿提取木質素,也要使用諸如二氧化硫、硫化鈉和氫氧化鈉等有害化學物質,或花費較高成本研磨後,透過二噁烷/水提取,然後用溶劑純化。所以將廢物木料變成可回收材料的過程,也有諸多破壞環境的部分。這也是可持續發展一直以來的挑戰──創建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通常也需要另一個不可持續的過程推動。
數據顯示到2027年,全球成品木製品市場將達1.8兆美元,需求下Desktop Metal是第一個將3D列印技術大規模商業化的公司。他們正將始於樹木的減法業,轉變為始於升級回收木材廢料的增材業。
不過未來是否實現Desktop Metal的願景,或他們願景只是商業鼓吹,還得持續觀望。
3D列印,還能給生活帶來什麼新改變?
列印玩具、列印鞋底、列印橋樑、列印房子、列印火箭……3D列印似乎無所不能。
這個出現在1990年代中期的技術,開始只是由電腦控制,快速把液體粉末等「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然後把電腦藍圖變成實物的裝置。1986年,美國科學家Charles Hull開發第一台商業3D印刷機;1993年,麻省理工學院獲3D印刷技術專利;2005年,市場首台高清晰彩色3D列印機Spectrum Z510面世。
當時人們對3D列印抱有無限期待和幻想。3D列印的確沒讓人失望,雖然速度發展並不快,但每次新成果足以令人耳目一新。如2010年11月,美國Jim Kor團隊列印出世界第一輛3D列印汽車Urbee,2011年6月6日,全球第一款3D列印比基尼出現,2011年7月,世界第一台3D巧克力列印機來了。
從建築、家居、美食、醫療到武器,3D列印在很多領域都開始運用。3D列印也曾視為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但3D列印風潮來得快去得也快。2016年左右,很多3D列印公司紛紛倒閉,AI和區塊鏈迎頭趕上。
風潮過後研究人員並未受影響,依然持續研究3D列印的新可能。
2019年4月15日,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以病人自身組織為原材料,3D列印出全球首顆擁有細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臟。當時這顆「心臟」可收縮,但無法像正常心臟一樣搏動泵血,去年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又藉由新型生物墨水加上3D列印技術,創建有腔室、心室、血管結構、可泵血的心臟。
生物3D列印,讓我們看到3D列印的無限潛力,雖然真正器官移植還需至少十幾年才能確認能否用於人體,但技術發展瞬息萬變。3D列印很多技術尚在研究,4D列印就興起了。4D列印其實就是3D列印技術升級,是將「可編程物質」和「3D技術」結合,讓3D列印物體有一定機械運動能力,能在外界刺激下改變形狀或結構。
這些「列印界」新技術,讓我們看到希望,不過依然感覺有點遙遠。而3D列印風潮後的企業,就在不斷嘗試讓3D列印技術更現實。
3D列印公司Icon和當地非營利組織New Story共同開發3D列印房屋,今年就有新主人:70歲高齡的流浪老人Tim Shea。這棟用混凝土3D列印房屋的造價只有1萬美元,低成本、便捷性、舒適性將為全球更多流浪人口帶來慰藉。
不過除房屋建造、生物組織等特定領域,大部分普及的3D列印材料,依然是金屬或塑膠等可黏合材料。最新的木製材料,讓我們又看到3D列印進入日常的可能。接下來,3D列印還將從單一列印材料走向多種材料並行列印,將讓3D列印機賦予產品更多元功能、更智慧的體驗、更複雜的系統。
這也將讓3D列印產品更貼近每個人的生活。
附圖:▲ Spectrum Z510。
▲ 3D列印汽車Urbee。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6/06/3d-printing-forust/
機械運動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泛科推坑】據說,達文西每天都在做筆記,直到去世後,留下了大批未整理的手稿,多達 15,000 頁。內容從物理到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容。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這些手稿能在當時發表,人類的科技發展,能提前半個世紀~
#收藏達文西手稿模型, 重現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天才設計,任二件 85 折 ➡️ https://lihi1.com/o6U5q
手稿中,展現了達文西的聰明才智與他對飛行
的痴迷,也呈現了自然和機械運動美好的結合!
#台灣本島免運
#新手也能輕鬆完成的模型
#更多宅家好玩商品➡️ https://lihi1.com/L4unp
機械運動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上一集就提到,人嘅平衡力好講乎本身核心肌肉嘅訓練,其實只要幾個簡單動作,或者配合手提的電療機,相輔相成,就可以好好增強平衡力。
今集《我只想身體健康》,註冊物理治療師陳理國,以及資深瑜伽及普拉提老師Vincent Chow,就會教大家點樣去訓練核心肌肉。
第57集
嘉賓:陳理國(註冊物理治療師)
Vincent Chow(資深瑜伽及普拉提老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yfrX-AgXVU/hqdefault.jpg)
機械運動 在 錶哥學良Edgar Jia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向來斯文的 #RADO 也推出潛水風格運動錶,不過,有別於一般運動錶的粗曠豪邁,設計風格與材質運用上增加了許多令人驚喜的表現。直徑42mm,建議售價:台幣71,00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RFsuce7Fok/hqdefault.jpg)
機械運動 在 Chih-Wei CHUA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Reborn tree series:Reborn tree (Busan)
轉生樹系列:轉生樹(釜山)
莊志維 CHUANG Chih-Wei
馬達機械、魚線、植物 / Motor、Fishing Line、A plant
Dimension variable
Botanica - Busan Museum of Art
2018/09/11-2019/02/17
http://www.chuangchihwei.com/work_reborn-tree-busan.html
-----
《轉生樹系列》創作,思考的生物材料與非生物材料之間的關係,藉由人工/非自然的機械外力牽引著生命體。此件創作受到前往日本東京駐村的啟發,見到和出生地台灣不同的季節面貌,感受到自然萬物因為時間呈現季節,春、夏、秋、冬、夜晚、白天的變化,重複著不斷消長的生命輪迴。記得那時遇到一個花藝家說道:植物藉由花藝延續下一段奇異生命。在黑夜,植物從土壤中被剪下,當清晨陽光升起的那一霎那,斷根的花朵一齊轉向陽光,完成他最魔幻的美麗時刻。這一段帶著殘忍動作卻充滿詩意的敘述,為物件的重生與賦予存在的意義下了另一個提問:究竟「被操作」重生後,還是本質嗎?
〈轉生樹〉作品同時強調呈現的時間變化與步入展間的空間軸線,植物隨著展期的推進,緩慢地呈現自然消長;人從遠方美麗畫面漸漸進入如劇場的空間。裝置設置中,植物體上安置許多繫線,並設計動力機械裝置,透過馬達牽動植物,使植物體的莖幹和葉片如受控的傀儡般,產生緩慢細密的規律位移。試圖透過如生物般蠕動的有機動態,在“人造的機械運動”、“時間切片”與空間投射出的“光影變化”中,讓表象看似優雅的狀態,緩慢地、漸層地釋放出背後殘忍的哀傷。
Interest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te entities and inanimate objects, Taiwanese artist Chuang Chih-Wei infuses living organisms with the power of machines. In 2014, after taking artist residency in Japan, Chuang began contemplating the cycle of time and the flow of life in his Reborn Tree Series. Inspired by “ikebana” (the Japanese art of flower arrangement), which a master told him brought new life to flowers through death, Chuang decided to explore whether he could revitalize an organic form with an inorganic device. The result is a plant that moves like a puppet, rigged with wires and a motor. The work alludes to both Chinese and Christian creation myths, in which gods conjure human beings from dirt. However, by using electricity and petroleum, rather than divine magic, to instill life to an inanimate object, Chuang memorably updates these ancient myths for the contemporary industrialized era.
촹 치웨이
대만 작가 촹 치웨이는 생물과 무생물 사이의 관계에 관심을 두고, 생명체에 기계의 힘을 가하는 방식의 작업을 해왔다. 〈리본 트리 시리즈(Reborn Tree Series)〉는 작가가 2014년 일본에서 레지던스 활동을 하던 시기에 시간의 순환, 생명의 흐름에 대한 고민에서 시작되었다. 일본의 이케바나 (Ikebana, 生花: 꽃꽂이) 장인이 이케바나에서의 꽃은 죽음을 통해 새로운 생명으로 거듭난다고 언급한 점에 주목하여 생명이 인공적인 재탄생 과정을 통해 새로운 생명을 얻을 수 있는지에 대해 탐구한다. 이 작품에서 식물은 작가가 설치해놓은 줄과 모터에 의해 꼭두각시처럼 움직인다. 작가는 성경과 중국의 고대신화에서 신이 인간을 먼지와 흙으로 창조하여 생명을 불어넣는 것과 같이 현대의 산업화 시대에는 전기와 기름이 마법과 같이 무생물체에 생명을 부여한다고 느낀다.
『転生樹系列- Reborn Tree Series 』は、生物材料と非生物材料との間の関係を思考したもので、人工的・非自然的な機械の外的な力により生命体を牽引した作品である。東京でのアーティストインレジデンスがきっかけとなって創作された作品で、生まれ育った台湾とは違う季節の様相を見、自然界における万物は、春、夏、秋、冬、昼、夜と変化することで生命の輪廻を繰り返すものだということが表現されている。当時出会ったある花芸家が言った言葉がある。それは「植物は花卉園芸によって次の奇異な命へとつながる。暗い夜に植物は土中で切り取られ、早朝太陽が昇ったその瞬間に、根が断たれた花は一斉に太陽に向かい魔法のような美しい時を完成させる。」というものだった。これは残忍ではあるが実に詩的な叙述に満ちており、物の転生と賦与された存在意義に新たな問いを投げかけたものだった。では「手が加えられて」新たに生まれたものは、本質なのだろうか。
「転生樹」では、時の移り変わりとともに展示空間の軸線へと入り込んでいくことが強調されている。展示植物は日が経つにつれて自然な消長をみせる。人は遠くから見える美しい画面から、次第に劇場のような空間へと引き込まれる。装置の植物には多くのワイヤーが仕込まれており、それを動かす機械がそばに置かれ、モーターにより植物の茎や葉は何かにあやつられているかのように細かい規律のある動きを見せる。そのくねくねと動いている生物のような動きは、“人工的な機械運動”、“時間の切片”と空間の投射が生み出す“光と影の変化”により、表面的には優雅に見えているものが、しだいに規則的にその背後にある残忍な悲しみを解き放っていく様を表す。
----
藝術家|莊志維
專案統籌|胡忻儀
展務執行|均勻製作
展務助理|Miju Lim、游知澔
動態裝置設計|高新工業社、呂政霆
影像紀錄導演|高士文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釜山市立美術館
莊志維個人網站 http://www.chuangchihwei.com
展覽資訊:https://art.busan.go.kr/eng/03_display/display01.jsp?amode=view&id=20180821135418935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ahVZfXANJ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