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的第一天」
因為拍戲我的車子放了一個月沒騎
我擔心沒電於是約了子余哥去充電
懷著發不動的心情去車庫發車
結果一發就動 真是太棒了🥰
這個時候2021
開場就是「一觸即發」的節奏🎉
然後想說胎壓會不會不足?
騎車最重要的就是輪胎
行前檢查胎壓是非常重要的🧐
我意氣風發的騎到附近的機車行
老闆人很好每次都讓我免費打氣🥳
打完胎壓滿心歡喜的我準備出發
按下啟動那一刻居然發不動了...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沒電了😱電壓不足......
沒想到剛才是我電瓶的最後一擊
我有點後悔為什麼要去打氣
直接上路就不會發不動了😫
我的2021馬上變成
「失去動力」的節奏
我只能推著一百公斤的車回家
剛剛的意氣風發已經蕩然無存
還好路上沒什麼路人
不然我一定覺得很「下感」
但說時遲 那時快 一台公車來過來
我下意識餘光覺得司機在看我
我心裡面想一定是我自己腦補的
我轉頭看向公車司機😳
他真的在看我 而且笑的很燦爛
那個笑容很溫暖但卻笑的令我發慌
我腦海浮出公車司機的OS彷彿在說
「騎重車不就很帥 ~
發不動還不是要推車」
現在我的2021已經變成
「每況愈下」的節奏
後來子余哥騎到我家了
我覺得很抱歉約人家出門結果gg
他提出了要不要推發試試看的意見
我有想過 但是我並不會推發
於是我們兩個開始爬文研究
此時的2021出現了
「一線生機」的節奏
爬完文我們直接開始實驗
先入好檔 然後按離合器 開始推
跑到一定速度 跳上車 鬆離合器 補油門
剛剛看影片就是這麼簡單
我覺得這個過程很有趣
於是請子余哥拿「勾破」錄影
可是我卻一直失敗....
後來子余哥說要幫我推
我說不行我要你拍到我發起來
這帥氣的一刻必須記錄
但就這樣失敗了10次......
我真的沒力了😭跟子余哥說:
「好吧 別拍了 最後一次你幫我推
發不起來 我請人家來載去換電池吧」
第十一次推發
因為有子余哥的一臂之力
我明顯感受到這次速度比較快
我跳上車 離合器一彈
聽到排氣管 「碰碰碰」
跋ㄚ~跋ㄚ~跋跋跋~(發動了😭
當下我突然跟當年國父量子糾纏了
心中百感交集🥺🥺🥺
你以為「一觸即發」
瞬間就能讓你「失去動力」
你以為「每況愈下」
其實都有「一線生機」
所以行情總在
「樂觀中毀滅」
「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絕望中誕生」
只要不斷嘗試並且努力堅持到底💪
最終就能獲得勝利的果實✌️
重點要相信自己 但不能自以為是🙇♂️
在2021第一天雖然看似諸事不順
但最後我學會了怎麼推「發」機車🥰
所以我的2021最後是一個
「發發發」的節奏🤣
不對我發了11次😂
是「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發」😜
最後謝謝 曾子余哥❤️
幫我推屁股🤪🤪🤪
機車回充電壓不足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vf3保養資料整理
這篇算是我幫自己對這台F3的一些狀況做的整理,文會有點長而且無聊,有心要閱讀的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
目前在經歷了F3壞啟動盤事件後,最近在 力馳重車 LIZE Motorsport 改上老闆準備的軍規防水接頭讓電盤回充電阻降低之後,我才發現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邊。
-
MV Agusta車子的設計,在性能上絕對無庸置疑,就是屌。不過就是有些小毛病,其中一直無解的大概就是電系和啟動相關的毛病居多。
-
在這次壞啟動盤後我發現其實MV啟動系統的壽命與電系是息息相關,F3車系就很懸,它的電盤→整流器的接頭就是裸露在外,而且是非防水接頭(其它Brutale或Dragster甚至Veloce都藏起來了)。
-
那最直接影響到的當然就是進水後可能會讓接頭有氧化的問題。在經歷上次淋完雨融接頭事件後,雖然後續去力馳那邊更換新的接頭(從插頭到pin頭通通換掉,線也重接),但發現這樣的設置電阻還是偏高,最明顯的就是接頭的溫度超高。
-
在這之後雖然這台F3都沒有淋過雨或用水沖洗車,不過接頭的溫度依舊很高。一開始單純會以為只是回充電流大所以接頭才這麼高溫,直到這次掛啟動盤,然後連接頭一起更換後才發現真正的問題。
-
-
MV Agusta車系的啟動盤一直是他們的痛點,一個沒注意可能就會炸掉,最大的主因在於MV Agusta的車發動時的啟動電流、電壓要很高才能推的動那顆啟動盤,如果電池出力不夠就可能會讓啟動盤接合不確實造成空轉,久了啟動盤過熱就可能會打滑造成損壞,這也是為何MV Agusta的車都建議最好配鋰鐵最穩。
-
目前看下來是 RCE 低碳動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的電瓶真的最穩,這點從 MV Agusta Taiwan 奧古斯塔 台灣 買新車就送一顆RCE鋰鐵就能看的出來了。(這麼划算還不快點去買一顆RCE送MV Agusta?)
-
-
但我的F3已經改上了RCE鋰鐵為何還是會壞啟動盤?
這個問題就有趣了,首先RCE的電瓶目前有智慧型上蓋可以用app來看電池狀況,之前鋰鐵的常駐電壓大約都在13.5,啟動後會在13.5~13.8之間游走,原先我認為這是正常的回充,直到接頭換掉,電盤回充的電阻降低後我再用app去看,回充居然能到14.2。
-
這讓我瞬間恍然大悟,原來我的鋰鐵之前一直處於一個『有充但餵不飽』的狀態,有回充,但量不是很夠,所以如果騎不夠久基本上電瓶是充不到什麼電的,這樣也就讓我這顆鋰鐵的出力不夠,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啟動盤掛掉的連帶問題。
-
-
看到這邊我大概猜測MV Agusta電系一些狀況,就是這台車的電系對線組抗阻的容忍度比較低,一但抗阻過大很容易衍伸出其他周邊零件的狀況。
-
力馳老闆說建議不要太豪邁的洗車,真的要洗也盡量別洗到有線組的地方,或是不要加裝額外電器(如車充還是行車紀錄器)的理由大概就是這樣。
-
這樣一路看下來其實會發現MV Agusta如果保養確實,也沒亂做保養還是改裝其實不會有太多狀況(當然初代車系的設計不良或map不佳造成的問題另當別論)。
-
一路看下來發現MV Agusta的車,被保養壞、改壞、修壞的比例甚至遠高過洗車、摔車、騎車。我個人認為最常讓MV Agusta出毛病的主因在於要替它改上加裝電系產品的話,手續會非常複雜。
-
有別於一般日系車可以直接拆座墊還是鬆開油箱就能換到電瓶不同,MV Agusta的電瓶設計為了讓整台車重心集中,所以你一定要把整個油箱拆除,但在拆除油箱的過程你整流罩和後尾殼幾乎都要拆,也就是說要換個電瓶或加裝電系幾乎整台車就要拆光光的概念。
(F3的油箱還算好拆,Brutale或Dragster的油箱油管接頭藏在一個很雞掰的角度要拆會超痛苦)
-
所以有一些比較偷懶的店家在替MV Agusta的車改裝電系時會直接找有過鎖頭電的電系直接跨接,這樣一來除了線組抗阻異常之外,更有可能會因為啟動時車上電系吃重電導致電瓶提供給啟動系統的電量不足,導致後續一連串雪崩式的故障出現。
-
這個我猜也是為何一些店家都會說MV Agusta的車很容易壞的原因,因為把問題推給義大利車這個原罪就沒事啦~~~(大笑)
-
-
以上就是養這台F3一年後得到的一些經驗,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也順便做個紀錄。
-
預算不夠只能買二手車的話,就是要做好面對二手車狀況的心理準備,所以最好就是先做好你想買的車的一些毛病及通病的功課,才能養的更順利一點。
-
另外分享一下
我在10/24號(星期六)會在 怪獸重型機車買賣 當一日店長哦,現場哥還會準備小禮物跟甜甜價的車出來。
-
而10/30號(星期五)下午一點在南港的攝影展蔡司攤位也有場小小的騎士攝影講座,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來湊熱鬧, #今年是免門票的
機車回充電壓不足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智慧感測應用廣 工業、消費齊受惠
2017年03月19日 04:10 選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期刊
在物聯網帶動下,智慧感測能量也大爆發,根據國際產業分析機構Gartner預估,2017年全球有超過50%的新創公司將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近80%商機來自於資料分析與應用服務。從這兩層面來看,物聯網與智慧感測帶來的產業變革,將朝向智慧機械的生產競爭力以及智慧生活的消費性應用。
工業4.0智慧機械
仰賴感測技術
在製造業的感測應用方面,工業4.0仰賴智慧機械,智慧機械則需智慧感測器充當生產裝置連網的五感,主要負責前端資料的蒐集與辨識,再將訊號後送至雲端,以便隨時調整參數,達到生產流程升級的目的。
當前智慧機械的技術應用產業,包含汽機車精密零組件、工具機產業、電子及印刷電路板產業和航太工業等。另外,製造商藉由物物相連的供應鏈,可在銷售前了解產品的操作效能,銷售後亦能蒐集客戶端的使用狀況資訊,並回饋到設備製造端,同時監控設備健康狀態,提供預測保養計畫,以建立完整的生產履歷。
工研院智慧微系統科技中心副主任范玉玟表示,智慧感測器導入工業應用時,是以雷射掃描為主流核心技術,接著整合3D演算法與多自由度運動平台定位,就能建構全自動化的非接觸性檢測系統。如此一來,無論是重複精度及量測速率的效能,可在生產線上提供前所未有且多樣化的零組件品管檢測,擺脫過去曠日廢時的量測時間,並透過數位化的檢測資訊,使得工件品質具可追溯性。且所有的製作流程都可被紀錄、履歷,讓生產線上的每一環節可完美呈現。
建立市場競爭力
2016年7月行政院通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正式將智慧機械列為政府五大創新產業計畫之一,旨在建構智慧機械產業的新生態體系,使台灣成為全球智慧機械研發製造基地及終端應用領域整體解決方案提供者。
不過,台灣須先建構結合感測器、機器學習、擴增實境、網宇實體系統等技術的商業模式,並在市場建立能協助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與服務。接著透過智慧機械方案應用實施與擴散,協助國內機械產業與製造業能在成本、品質、交期、售後服務領域建立市場競爭力。
因此,若能在工具機上整合五軸3D列印機,集車銑、研磨、金屬3D列印、材料改質等複合式功能,即可創造一機多用的生產線升級。當然,還有現在熱門的生產機器人,未來趨勢將在傳統機器人上加裝感測器,再整合人工智慧,以便讓機器人進行深度學習後彼此分享知識,不只提高產能,也能提升品質。
台灣須強化軟硬整合
台灣智慧機械產業有三項重大議題:
一、關鍵技術研發與取得:台灣的物聯網、雲端運算產業化發展程度高,但巨量資料商業化的專業人才不足,數位製造、人工智慧、擴增實境等技術發展則落後國際,因此必須思考如何善用自行研發、國際合作、購併擁有技術與產品的國外廠商等方式取得技術,才能在較短時間內與投入較少資源下獲得足夠的能量。
二、加速創新商業模式發展:智慧機械出現後,廠商不再單純賣機台,而是需透過機台提升對客戶產生的附加價值。企業需要跳脫傳統營運思維,構思新的營運方案與獲利模式,思考如何從售後服務或製造服務領域獲得更多營收與利潤。
三、跨領域跨產業合作:發展智慧機械涉及多種領域技術,且大多不是傳統機械廠商專注的領域。如何讓機械廠商與智慧感測器、物聯網、雲端平台、巨量資料、人工智慧等產業廠商合作,將是台灣發展工業4.0的當務之急。除了讓不同領域業者有互相交流資訊的管道,還要讓多方享有共同語言與協作平台,進行工作、權益與風險分攤。
范玉玟表示,德國為工業4.0的領導大國,日、中、韓在此領域的發展亦突飛猛進。台灣的智慧機械產業雖規模不大,但隨著法人單位長期蓄積豐沛研發能量,只要急起直追仍大有可為。包括以雷射掃描為核心技術的「3D量測系統」、可大幅提高系統運作彈性與智慧化的「移動式視覺導引機器人系統」,都是適合生產與製造管理的工業感測相關應用,未來若國內廠商與法人單位緊密合作,進而與國際連結,可望逐步厚植台灣產業邁向「全球智慧機械之都」的基礎能量。
以人為本的消費應用
至於,物聯網在消費性應用的發展,則端看企業是否能將需求轉換為價值創造的應用服務,並且開發出「破壞式創新」等級的商業經營模式。
根據Gartner預估,全球目前最熱門的物聯網應用包括智慧家庭、智慧車載、服務型機器人等,尤其以居家服務機器人最被看重。在未來智慧家庭裡,可預期居家服務機器人將負責扮演連結家庭各電器的管家角色,因此擁有具AI語音辨識、影像分析等高階感測功能都將是居家服務機器人的標準配備。
以台灣在智慧感測器的應用來看,目前研發技術大多著重在手機及消費性產品的應用,例如重視高靈敏度與快速生產的麥克風與慣性元件。以工研院打造國內第一顆高階低驅動特性的MEMS麥克風為例,透過獨特的「可調式彈簧設計」,不僅可縮小結構元件尺寸20%、降低50%的驅動電壓外,也能有效過濾背景雜訊音,並加強3C電子用品、行動裝置、穿戴式電子、車載等收音及語音辨識功能表現。
自主照護抬頭
醫療感測成大熱門
此外,隨著全球步入高齡化社會,整合遠端照護醫療服務與行動健康監測的智慧感測裝置,也成炙手可熱的潛力標的。過往的健康照護監測,多半需使用中大型的醫療器材監測,不僅醫師難以全天候即時監控,也不利偏鄉民眾遠距照護的需求,現在只要在穿戴裝置裡埋設微型感測器,醫療單位就可遠端接收訊號並得知用戶的醫療影像或生理監測數據,大幅減少醫療資源。
工研院的「連續血氧監測系統」以慣性及光學感測,提供日常活動中血氧濃度與脈搏的連續監測,藉以了解中老年、長期臥病的患者及運動過程中身體的氧氣供應是否充足,提供重要生命跡象的參考數值。范玉玟強調,除了銀髮照護外,未來微感測技術若結合手機app,還可應用在運動耗氧、過勞、人體代謝及睡眠呼吸中止等健康管理監測,若進一步連結雲端大數據,將持續推升智慧醫療的服務內容與品質。
附圖:3D視覺智慧導引系統,可在任何堆疊環境感知多組取放工件之3D姿態。圖/工研院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19000107-2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