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網路上看我高談闊論多了,會以為我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鍵盤俠。事實上,由於工作和家庭因素,我近期傾力於研究和寫作,不常上山,也鮮少分享自己的行程,但我兩三年前確實有一段頻繁登山的時期,有百岳、古道,也有海外。
最近一次?上一篇專欄文章,我說我跟朋友途經嘉明湖,真實行程是5天的全自理新康橫斷 (謝隊友carry)。對於久疏戰陣的身體來說不輕鬆,但還過得去。
感謝登山這條路上前輩的提攜和教導,其實就算現在台灣的山屋全拆掉、商業服務都被勒令禁止,我也能以自己的力量上山,或許還會樂見山上的人少很多。
.
然而我並不會真的這樣想。個人早期的登山經歷中,包含了三種型態的隊伍,讓我深知其中優劣。其中,近數十年來大行其道的商業隊伍和日趨壯大的協作體系,更是老一輩社團時代登山者難以理解的領域,但偏偏又是台灣登山界未來的不可忽視的一塊。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現在究竟有多少民眾第一次爬高山是跟著商業團,享受嚮導、協作產業提供的便利服務?不諱言,我就是其中一員。
.
1. 【商業隊伍 - 無協作】
回顧起來,當協作產業全面進駐山區之後,這在業界裡面是很奇葩的隊伍型態。收費偏高段價位,商業隊伍的嚮導準備公糧和公裝,卻會讓身為客戶的我們分攤揹負,然後他在山上煮給大家吃 (還要求協助營務,例如搭帳、取水等😆)。
但普遍情況是,大部分商業隊伍會向協作訂餐、租帳篷或讓他們揹公裝公糧,不只讓客戶的負重降到最低,雜務幾乎也不用幫忙。
我非常感激在登山初期能遇上這種奇葩商業隊伍。雖然行程會因為額外重量而變硬,這讓我學習到隊伍上下一條心是什麼樣子、糾正了我「花錢就是大爺」的消費者心態,也讓我淺嚐過去山協和大學登山社的團隊精神。
又由於大家一起吃苦,更容易培養出共患難的革命情感。這段時期,我在商業隊伍中結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到現在都還會一起去爬山 (highlight是去年我自告奮勇當主揪,在國際疫情爆發前自組了馬來西亞神山健行團,真正的從台灣飛出去了~~~)。
2. 【商業隊伍 - 有協作】
後來因為和朋友相揪去走多日縱走行程,考量到各人體能狀況不一,就決定加錢雇用協作員讓行程能更加順利,而這也是所謂「豪華團」的常態。說真的,公裝公糧不必自己揹真的很爽,讓我們能花更多時間在享受跟互動之上。
我比較過多趟行程彼此之間的照片數量差異,請協作行程的照片數明顯多上許多,當真是少點喘氣,多點美照。😂😂
但和上者對比之下,如果我登山最初期是用這個模式,恐會習慣成自然,不只體驗不到隊伍應有的互助精神 (因為大小事務都由嚮導和協作員全包),連許多基本技能也學不到,例如怎麼開火、搭帳等等,那就沒有現在的我了。
3. 【自組隊】
全部都自理,當然最累啦!但某方面來說,也是心靈收穫最豐富的選項。尤其如果你擔任的是領隊,就要殫精竭慮為行程和隊伍考慮再三,幸好我的自組隊裡皆是熟識的朋友,以默契和友誼為基礎,什麼事都順利許多。
全自理的感覺,就像你寫好了一個程式,然後按下「Submit」按鈕接受主管檢驗一樣。程式一開始寫得差,後面的東修西改會讓你心驚膽跳,最嚴重的話甚至會被人生開除;反之,一開始寫得好,就能利用更多時間享受行程的樂趣。
而克服意外和失誤,有時候也是樂趣之一 😆😆
至於所謂的網路自組隊,嗯!與陌生人結伴有得有失,出發前請詳閱風險說明書。
---
所以其實和一些人想的相反,我不討厭商業化,而是期許產業能早日步上正軌。
說到最後,嚮導/協作提供的服務也只是選項而已,然而就不少民眾而言,卻可能是「預設值」,對後世的影響值得省思。
身為一位有意識的消費者,我希望山域商業服務也能顧及三大責任 ── 安全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這就是為何我一直呼籲「管理」。如果業者無法透過行業組織來實現自律,那就只能透過公權力監督,而且要能化為白紙黑字的契約,不是現行的地下關係。
寫到這裡,應該已有不少人注意到,商業化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貼近。貼近你我、貼近自然生態、甚至貼近我們台灣山域活動發展的未來,和未來子孫看待山林的方式。
為了這個理由,我不會退縮。從無法到有法的過程,期待更多人積極參與建設性討論,盡快完成,為長治久安奠定好的基礎。
.
最後,照片似乎是在連理山西峰前還後某處拍的 (有人care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秋天剩旅行【cts.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步道資訊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新北市三芝區 山系:大屯山系 標高:1,056公尺 開車前往:https://goo.gl/maps/BXEoN47AQ6iaMtoe7 ▎小觀音山需要申請嗎? 小觀音山屬於『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基於生態環境保護考量,依國家公園法第19條規定,須向本處申請核可始得以...
橫斷式研究生態研究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在研究國外制度的時候,因為大抵都是溫帶國家,雪季與非雪季有著明顯的區別(終年積雪的高山地帶不論),不像是台灣,寒流來一波加上水氣夠就降雪,但往往不容易持續下去,沒過幾天可能就融化了。
這就造成了台灣冬季登山的困境,尤其是對於商業隊伍而言。
自組團發現苗頭不對還能臨時取消,但商業隊伍向來有出團壓力,不出團就沒錢賺,讓少數業者有動機在雪況變數大的冬季繼續出團。這文中的團體,根據網路社群上的爆料,是台灣規模前五大的商業登山業者之一。
(備註:按照我去年在某研討會中聽到的國內商業團勢力前五名,野訊、大台中、哇哈、山友、山林秘境,無特定順序排名)
此隊伍因為積雪而受困於山屋,人員均安、存糧剩兩天,無立即生命危險,卻主動要求直升機救援下山,但這偏偏是大家最感冒的事情之一:「將直昇機當計程車來叫」。這裡不是媽寶國,你收了客戶的錢帶他們去爬山,就要能帶他們下山,怎麼能出了點小狀況就對外求援?
至少在協會主導岳界的時代中,帶隊的前輩都把求援當成丟臉的事情,現在部分嚮導的心態上似乎是靈活了不少?
.
然而,我不是想檢討他們,我想檢討制度。
眾所皆知,商業隊伍以營利為目標,除了縱走/橫斷長天數行程或許會問一下過去登山經歷外,通常不會挑客戶。平時是如此,遇上冬季可能降雪的時候更加尷尬,難不成客戶都要上過雪訓,自備冰爪、硬底鞋、冰斧等技術裝備才能成團?不可能的啦。請客戶帶著簡易冰爪、防滑鞋套上不就好了,頂多行前示範一下怎麼穿戴。
但若是真的遇上了冰雪,隊員又真的懂得雪地行進的技巧嗎?甚至嚮導本身懂嗎?區區一名嚮導,在冰雪地形上照顧多名經驗不足的隊員,安全嗎?事實上,這類心臟大顆的商業隊伍一直都存在,而且除了「商譽」之外,出了山難他們也不用承擔什麼責任──因為在現行申請體制之中,自組或商業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我才一直大聲疾呼,政府必須盡快完善「使用者管理」並「列管商業登山隊伍」。在古早時代,登山社受到嚴格列管,出重大山難後還要坐「山監」,被當時的警務處禁發入山證,以示懲戒;如今傳統協會式微,商業隊伍當道,我認為針對商業隊伍也該有類似的管理機制,不要再讓老鼠屎破壞大眾對於登山人的觀感,也要幫登山主題的冒險觀光(adventure tourism)奠下好的基礎。
.
最後一點,也是讓我常常抓腦袋的事情,就是商業團這個話題真的很少人討論。
我不清楚目前政府對此事的態度。但是從持續更新的「脊梁山脈旅遊年」官網中,已經能看到由觀光局推薦的旅行社(目前唯一的高山行程是最遠只到光被八表紀念碑的「賽德克+能高北+奇萊南百岳/三日遊」),注重原民文化、歷史、生態的結合,顯示事態多少是開始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上面的行程難度看在山友眼中應該是蛋糕一塊。這就是大眾觀光(mass tourism)啦,大家平常走的多日百岳行程都太操,不會落到這個範圍內。
但現在正在為大眾提供嚮導服務的業者呢?商業登山的時代中,我們國民的登山安全能保障嗎?宣導與教育需要時間發酵,但體制面的革新我們可以現在就做,是不是?
.
*小提醒:如果覺得小的寫的評論還行,分享的時候請記得選「包含原始貼文」唷!
-----
*延伸閱讀時間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我這幾篇文章:
1. 《台灣登山人文課:自組隊、商業團和山岳協會》https://bit.ly/392aYNh
2. 《我的山岳政策研究集》https://bit.ly/390mqJo
3. 《岳政評論專欄》https://bit.ly/2uW26dq
4. 《我的商業團政策研究集》https://bit.ly/2v2xiaM
5. FB社群討論串(需加入才能看):https://bit.ly/2OoTcMn
橫斷式研究生態研究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假如以後還有時間投稿給研討會,我一定會寫「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這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
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
訪客體驗(visitor experience)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也可以說是個術語,還有些大同小異的詞彙,例如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遊憩體驗、遊客體驗等等,但目前還沒上位到臺灣戶外環境的核心指導原則。
舉個簡單的範例,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痕山林(LNT)原則,其實就屬於訪客體驗原則底下的一環。訪客體驗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拿我們臺灣自己的國家公園來說,就有三大主要目標──保育、育樂、研究。
保育跟育樂始終會是一場拔河戰,將保育推到極限,那人類就根本不該進入,將育樂推到極限,保育就只是笑話一則,所以如何保持兩端的平衡是管理單位的首要責任。
就美國的使用管理體制來說,這會稱為「保存自然資源」與「保障訪客體驗」兩大原則,無論是任何先期規劃或是應變方案,也都會以這兩個角度來加以衡量。
也不用以為泱泱大國就一定管得好,事實上美國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都存有不少爭議,大抵上也是開發力量與保育團體相抵觸的結果。他們的國家公園長年有預算不足的問題,所以給了園方充分的動機來創造財源,例如企業冠名、提高門票費、發行商業授權(例如商業登山團)、競標營業權等等(這些在臺灣會叫做「國家公園事業」),然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通過大規模開發案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
話題回到兩大原則,自然資源不用多說了,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人文史蹟、水土保持等都在裡面,那訪客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下一個人來的時候也有同樣體驗」,小到步道上的鹽糖包裝紙,大到草叢中生鏽的瓦斯罐和營地外的小百合地雷區,這些都會讓下個來的人感到失落,忘了自己正在身處大自然美好的懷抱中。
偏遠地帶中,訪客體驗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凡是任何人造物品,都有損於人的荒野體驗,所以山屋、石階、棧道、廁所、垃圾桶這些都不可能出現。不用太糾結為何不可,保育必定優先於利用,所以光是經濟規模與長期維護上所需的成本,就沒甚麼好談了。
接下來這一點就更有趣了,「人」也是侵害訪客體驗的來源,所以美國國家公園內的荒野地帶多半設有嚴格的配額申請制,有時候甚至連商業團都不准進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進去的人能享受荒野該有的樣子,說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好。
──
我們好不容易從雞窩裡爬出來,又能否有一隅天空讓我們能當孤獨的鷹?
──
訪客體驗從管理層面看是如此,而到了登山者的層面就是自律。現在上山最令人反感的現象莫過於垃圾,所以請大家務必要在行前就瞭解自己會產生的垃圾量,執行「提前減量」,然後將其餘的都帶下山。
.
這樣大家應該都能了解訪客體驗的重要性:體驗越深刻,我們越能獲得啟發與撫慰:體驗越深刻,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保護環境的人,以及喜愛這塊土地的人。
.
.
臺灣還不像美國一樣,擁有具法源的「荒野(Wilderness)」,也不像部分美國國家公園一樣有「偏遠地帶(backcountry)」的定義。
但至少從訪客數據上看,大家都能同意合歡群峰這種地方絕對稱不上是荒野,而這大眾化、觀光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所以訪客體驗會朝著滿足觀光需求前進,以妥善服務與管理讓人們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並控制對環境的衝擊。
例如往合歡北峰的步道實在太熱門了,熱門到建設棧道或階梯都顯得合理,不然要放任沖蝕溝繼續加深嗎?觀光帶來了量,量就是需要建設來遏止累進的負面影響,像是踩踏、垃圾、排遺等。另外小溪營地這個奇妙的地方,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有妥善的管理呢?
至於長天數的既有縱走與橫斷路線,雖然造訪人數從一年平均來說是少的,但峰值都出現在連假期間(還要加上沒申請的黑數),其實也是大大妨害了體驗品質。這跟我們常提到的生態乘載量不盡相同,而有個自己的專有名詞:社會心理乘載量(social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大意就是人多到什麼程度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因此如何在周末、連假時期照顧登山者的體驗品質,會是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我也期望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是大眾在看待相關議題時,都要將符合國際趨勢的「訪客體驗」視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尤其是針對最脆弱也最具魅力的偏遠山域地帶。
.
.
最後提醒一點:訪客體驗要看環境與目標群眾而定,所以我才舉出荒野體驗(長程路線)和觀光體驗(合歡山)作為對比,一個是保持原始樣貌,另一個是提供服務與設施,或許有些折衷的空間,但絕對不能無限上綱。
再打個比方,想想日本「八ヶ岳」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再想想臺灣天池山莊後只能背帳篷過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考慮到臺灣的氣候、地型與地質,其實我們沒太多可供開發的空間,維護成本也可能過高,所以個人是支持朝美式荒野的方向前進。
.
照片攝於位於中央尖主西之間的天空營地,這就是登山者喜歡的荒野模樣:一塊能感受滄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的最後淨土。
#山域政策 #荒野 #訪客體驗 #遊憩體驗 #使用者體驗
橫斷式研究生態研究 在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步道資訊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新北市三芝區
山系:大屯山系
標高:1,056公尺
開車前往:https://goo.gl/maps/BXEoN47AQ6iaMtoe7
▎小觀音山需要申請嗎?
小觀音山屬於『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基於生態環境保護考量,依國家公園法第19條規定,須向本處申請核可始得以進入。與陽管處聯繫之後,表示小觀音山『西峰』剛好為臨界點所以不需要申請。在過去點的小觀音西西峰或其他區域為『鹿角坑生態保護區』登山者需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
線上申請:https://www.ymsnp.gov.tw/main_ch/docDetail.aspx?uid=14&pid=11&docid=11570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18636
▎大屯平國立公園「山之家」:昭和十三年(1938)完成,提供登山健行者住宿的高級小
屋,為木造 18 坪的平房,內設食堂、浴廁及賣店,並有壁爐設施,周圍草坪可供露營,屋前設有升旗台,但現今只剩地基遺址,及一座高約 4 公尺的壁爐殘跡可供憑弔。
不過落成之後三年就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國立公園計畫中止,山之家也逐漸荒敗。
(資料來源: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研究 - 臺灣國家公園、健行筆記)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IG
https://www.instagram.com/danny_gmfm/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FB
https://www.facebook.com/Danny_GMFM%E7%A7%8B%E5%A4%A9%E5%89%A9%E6%97%85%E8%A1%8C-106134681794823
● 影片段落
0:00 小觀音山西峰片頭
0:27 士林站會合
6:15 大屯山鞍部停車場
8:27 山之家遺址
10:48 山海觀
13:05 小觀音山西峰
15:24 返回大屯山鞍部停車場
16:04 3D地圖
#小觀音山 #登山 #陽明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6XIL5eq9e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