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彰 - 守護國家寶藏
黃煥彰是2021年唯一獲頒台灣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者,是台灣知名的環境運動者,長期聚焦環境調查,以科學證據揭發環境污染,是安順戴奧辛、二仁溪廢五金、台南後壁鉻米、新豐海岸掩埋場等重大污染事件揭弊的重要推手,影響深遠。
[講座簡介]
1.檜木林的故事
2.泥岩惡地的故事
3.桃園藻礁的故事
[黃煥彰 講師經歷]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副教授
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長
以下摘自中央社:
黃煥彰認為,環境教育的教與學的場域必須在環境議題現場,學習的目標則必須對解決議題有幫助,因此他也長期投入台南社區大學環境教育課程,以「護生-守護生命」為核心軸線。
2011年,黃煥彰成立台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將土地污染調查由台南延伸到全台,從桃園石門水庫、桃園滲眉埤、新竹新豐台灣最毒的海岸線、台中焚化爐底渣、台南後壁鉻米、高雄大寮戴奧辛鴨等,都可見其小組的行動身影。他也長時間推動再利用管理辦法與廢清法修法,2016年12月30日立法院終於通過廢清法修正案。
報導:
揭發全球最高戴奧辛污染,黃煥彰追查環境毒害26年,對抗黑白永不妥協(上下游 楊語芸報導)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45020/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90的網紅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北得拉曼巨木步道簡介】 北得拉曼是部落裡泰雅人視之為「聖域」的傳統狩獵領域,為全台灣海拔最低的檜木巨木群落。林相隨海拔高度變化,從人工造林地、天然闊葉林區及檜木林帶,多樣的植物孕育豐富的動物,尤其闊葉林中以飛鼠最常見,成為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要角。沿途有迴音谷、小瀑布等景點。 【北得拉曼攀登注意事...
檜木林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檜木林 在 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山友請注意!特富野古道0到3.75K整修施工, 8/18起封閉1年!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交界的特富野古道,7月13日起「微解封」,開放自忠端0到3.75公里路段的舊水山線鐵路步道,不過因該段木材構造有明顯劣化現象,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將自8月18日起進行橋梁整修工程,預計封閉1年,到明年8月工程完成再重新開放。
嘉義林管處表示,特富野古道全長6.32公里,步道0到3.75公里此一部分前段,共有13座橋梁較為平坦,但因為已經興建有20年、木構造劣化嚴重,因此需施工整修。步道的後段為陡下的枕木階梯,狀況良好,不過因接近鄒族部落,因在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期間,並未開放。(以上為摘錄自由時報新聞)
其實這幾年的特富野古道,人氣堪稱是大阿里山區最熱門的大眾化親子路線,平日就已經人聲鼎沸,假日往往車輛多到沿線車位一位難求。古道前段3.75公里就是阿里山林鐵的林場路線中的水山線舊鐵路,昔日的伐木作業中止後,林場線鐵路均已拆除,後來就成為現在的新中橫公路,古道入口的自忠檢查哨,以前還是東埔線的兒玉車站。
兒玉是紀念當年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而命名,後來因蔣公到訪視察才改名為自忠,自忠是阿里山林場線中的重要伐木聚落,當年熱鬧的景象還包含有香林國小的自忠分班呢!
特富野古道連接自忠與鄒族特富野部落,昔日就是鄒族人往來玉山的重要路線,因為步道平緩,沿線早已不見原始檜木林,取而代之的是筆直茂密的柳杉。大部分的遊客都選擇走到3.75公里的舊鐵路末端便折返,除非另有接駁車輛到特富野接送,否則不建議走完全程(回程共6.32公里含上坡)。另外,對登山客來說,自忠山也是挑戰的路線之一,只是山頂的展望視野不佳,但可眺望玉山群峰。
特富野古道最經典的畫面就是日治時期的舊鐵路與木橋和現今的步道共構,這些幾乎在現有的阿里山林鐵中均已不復見了。
如果您還未體驗過這段擁有日治時期的舊鐵路古道,請把握封閉前的最後時段,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之後了。
特富野古道施工封閉新聞: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609276
#特富野古道請全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及實聯制
#烟花颱風來襲請暫勿上山
檜木林 在 Marcos & Jinny相許旅記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北得拉曼巨木步道簡介】
北得拉曼是部落裡泰雅人視之為「聖域」的傳統狩獵領域,為全台灣海拔最低的檜木巨木群落。林相隨海拔高度變化,從人工造林地、天然闊葉林區及檜木林帶,多樣的植物孕育豐富的動物,尤其闊葉林中以飛鼠最常見,成為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的要角。沿途有迴音谷、小瀑布等景點。
【北得拉曼攀登注意事項】
1.高度落差:海拔900~1,300m
2.登山時間:北得拉曼補給站登山口→【80分鐘】→2.水田林道登山口→【45分鐘】→3.第一休息站→【20分鐘】→4.迴音谷→【25分鐘】→5.下神木叉路口→【40分鐘】→6.瀑布、一號神木→【15分鐘】7.石磐區抵達二三四號神木→【20分鐘】順時針返回神木叉路口→原路返程登山口。
【北得拉曼交通資訊】
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下,從新竹尖石走120縣道往新樂方向,過新樂大橋轉進水田林道(竹58),過水田橋右轉進水田林道支線抵達水田部落,取左往上水田部落,經源昇園商店(舊稱北得拉曼補給站),續行可抵達步道登山口。
若【Google導航】請尋找【童話森林露營地】,抵達後叉路取左邊向上,開車約10-15分鐘抵達登山口。沿途道路狀況不佳,請小心駕駛。
【有用資訊】
1. 台灣山林悠遊網 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Trail/RT?typ=3&tr_id=035
2. 下載離線地圖【健行筆記APP】: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gpx_list&city=全部&keyword=北得拉曼巨木步道
#北得拉曼 #新竹尖石 #Ptlaman
檜木林 在 跟著領隊玩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涵蓋了鐵杉林、檜木林及以殼斗科植物為主的暖溫帶闊葉林等,每一生態帶均有代表性的巨木留存,是林務局所轄的森林中林相變化最為細膩的遊樂區。代表本環境特性的物種為鐵杉、森氏櫟、鬼櫟、華山松、帝雉、藍腹鷴及金翼白眉等。
~~~~~~~~~~~~~~~~~~~~~~~~
#大雪山國家孫林遊樂區
※大雪山林道15公里以上全線禁行甲類大客車
※乙類客車行駛應注意路段為:大雪山林道 5K+200、6K+700、13K+400、15K+300、20K+800、24K+500、26K+500、28K+250、35K+900、36K+800、39K+850、44K+600、47K+500等13處
開車
國道三號或國道一號轉國道四號(往東勢方向)→下豐原端終點左轉接台三線(豐勢路往東勢方向)
→過東勢大橋後右轉接台八線(中正路往谷關方向)→中正路直走約2公里紅綠燈處左轉
(轉彎處右邊為全家便利商店、左前方為雙崎工作站)→往東坑街(大雪山林道)直走
→約一小時又三十分可至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KLOOK線上旅展優惠/95折優惠碼「SKY2021」
這裡買:https://affiliate.klook.com/redirect?aid=3143&aff_adid=524655&k_site=https%3A%2F%2Fwww.klook.com%2F
~~~~~~~~~~~
領隊對自己的要求,每一趟行程一定都是精心規劃,
安排最美味的在地美食,找最優質的飯店或民宿,
分想給喜歡旅遊的每個人~
跟著領隊玩
網站:https://taiwantour.info
Youtube頻道:http://www.youtube.com/c/Skyinfo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ang0415/
台灣旅遊line@生活圈:粉絲14000人:
https://line.me/R/ti/p/%40ooj4743j
檜木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檜木林 在 柯師傅時間|檜木林臺灣珍貴的千年神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柯師傅時間| 檜木林 臺灣珍貴的千年神木】 #週四知環境#傾聽山林生息#臺灣檜木聳立在雲霧繚繞的山林間千年來成為守護臺灣的穩定力量#紅檜和#扁柏,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