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網是行政院的職責,但也請不要忘了,這是總統的承諾。
今天的司法委員會上,我向總統府秘書長詢問有關於 #社會安全網 的問題。
2016 年,蔡英文總統在就職典禮上曾針對「社會安全網」的議題表示:「這些年,幾件關於兒少安全及隨機殺人的事件,政府應該要提出解決的方法,從治安、教育、心理健康、社會工作等各個面向強化社會安全網。」
於是,2016 年政府提出了強化社會安全網 1.0 計畫,包括以下四大策略
1️⃣ 佈建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整合社會救助與福利服務
2️⃣ 整合保護性服務與高風險家庭服務
3️⃣ 整合加害人合併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服務
4️⃣ 整合跨部會服務體系
但是,先前鐵路警察案發生時,行政院主責社會安全網的政委林萬億當時卻說,「殺警案不能歸咎於社會安全網破洞,須回歸精神醫療體系」。
這讓我們非常疑惑,社會安全網到底涵蓋了哪些範圍?為何鐵路警察案又突然不屬於社安網範圍了?
今天在質詢時,我再次詢問總統府秘書長、副秘書長,但卻仍然得不到答案。
總統府副秘書長只是回答我們,「社會安全網是行政院的職責,我們確實在總統府有討論過,但其他部分是主管機關的問題,我們只是幕僚單位,不方便回答。」
對於這樣的回答,讓我們非常遺憾。
難道社會安全網就這樣被你們一再踢皮球?一下說是、一下說不是,又要我們如何相信總統的承諾能如實兌現?
社安網 1.0 計畫雖然涵蓋了四個面向,3 年下來投入近 70 億的預算,最終行政院與衛福部對外呈現幾項「好棒棒」的執行成效:健全學生輔導機制、降低再犯風險、暴力預防無死角、提升自殺防治效能.....等。
但大家有感受到如此深刻的改善嗎?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都只聚焦在補充社工人力,變相將社安網的壓力全部轉嫁到社工人員身上。執行成效不僅各自表述,更與第一線社工反映的困境完全相反,社會大眾的疑問與擔憂更不曾減少過。
我們不希望社會安全網 2.0 重蹈先前的覆徹。社安網 1.0 計畫,把主力放在增加社工人力。我們認為,社安網 2.0,應該傾聽基層社工聲音、協力各個不同的專業、強化社區的連結力量、整合各部會在更前端的預防角色。
而社安網 1.0 也即將落幕,隨之到來的社安網 2.0,是否可以在核定之前,先向社會大眾說明,包括各項經費的規劃細節、各部會的權責分工,以及 2.0 的計畫到底希望涵蓋哪些面向?
而不是又像先前那樣,當隨機殺人案發生,我們只能看到主責單位互踢皮球,連屬不屬於社會安全網涵蓋範圍,都沒有答案。
社會安全網是行政院的職責,但也請不要忘了,這是總統的承諾。
權責分工表英文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四年只開三次會 DIGI+成效大問號❓
⚠️角色定位不清楚 整合如何有效果🤨
⚠️對抗疫情很重要 科技發展要跟上🚀
今日虹安上午開完空污記者會後,繼續於教文委員會中質詢行政院所推出的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 (DIGI+) 方案。這其中羅列了很多目標也跨足許多部會,甚至需透過部會及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並結合民間和產業能量整合各資源,但虹安發現方案計畫內容不明,令人擔心是否真的能發揮出效果?
首先針對「數位創新基礎環境」方案,屬於行動計畫還是配套措施,其定義不清,究竟行政部門又該如何推動相關政策?各單位怎麼會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科技會辦辦公室回答不明確,也讓民眾無法直接了解。
其次也可以看到主軸行動計畫中,各部會都有分工,其中預算編列最多的為科技會報辦公室與科技部,然而經過詢問,到底科技會報辦公室人數有幾人?科技會辦執秘表示,共編制55員額,但就虹安掌握,正式編制為8個人,其他為行政院約聘雇16位,另31位是從法人借調(如工研院、資策會等)。而且之前與科技會報談法案時,科技會辦負責人表示,負責5G的1位,資安的也只有1位,恐怕無法因應整個龐大計畫的溝通。
另外,據科技會報辦公室執秘蔡志宏表示,其預算的執行單位還是回到各單位,跨部門協同協辦非常多。虹安發現這樣跨部門的分工方式,計劃書上卻只有簡單的列表,實際上是否會出現權責不清、績效管考不明、協調不易等情況出現?
就目前情況了解,DIGI+小組是由政委、六都首長、科技會辦、民間諮詢會組成。而此項計畫是9年期計畫,目前推動了4年,已經過了一半期程,卻只開了三次會。其中還是由林全院長主持一次、賴清德院長兩次,卻不見口口聲聲說要加速發展數位計畫的蔡英文總統及蘇貞昌院長主持。雖執秘表達目前蘇貞昌院長因防疫工作非常忙碌,但虹安再次強調,對抗疫情的同時,產業發展與科技發展也不能停止,甚至防疫科技正於此時異軍突起,希望相關部門能更加重視。
虹安期盼科技會報辦公室可主動提醒蘇院長數位計畫發展之重要性,並將散落於各部會的每年執行成果、預算執行情況等於三個月內送交教文委員會,行政院科技會辦更應將每年將方案執行成果、預算執行情況,揭示於官方網站上,以落實全民監督與了解。
<參考資料>
「DIGI+方案」推動成果—朝智慧國家邁進
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22a0ad26-653c-4e0e-854a-e53da6f759fc
權責分工表英文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名人堂-趙春山
兩岸應避免因誤判而失控
針對開放陸配子女返台惹議,陸委會臉書致歉;問題是,陸委會做錯什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陳明通掌政府大陸事務,難道不能對疫區台商與其家人表示關切?不能在權責範圍內提供必要協助?如果陳主委有誤,那是在不知自身糧草已缺,在沒有掌握本身醫療條件下,作出了「有心無力」的承諾。
衛福部長陳時中在防疫作業過程,表現可圈可點。這回更因「霸氣」推翻陸委會決定,成了炙手可熱的「網路英雄」。陳時中基於現有防疫能力,避免病毒在本土擴散,對入境者進行必要篩選,這是他的職責所在。但說出「選了國籍自己承擔」,不免多此一舉,甚至逾越分寸了!
政府這次防疫最大問題,還是沒有建立一套能發揮垂直分工和横向聯繫功能的危機管理機制。防疫如作戰,負責發號施令者應屬國安會,或是為此而設立的危機處理小組。這可以是個常設機構,也可以是臨時作業編制。防疫工作涉及不同部會,很多事務不是陸委會和衛福部專業能力足以單獨作出決定,必須由國安會審時度勢,作出決策後再任務分工。
讓我疑慮的是,兩岸本可藉這次防疫合作改善關係,卻演變成當下隔空叫陣。就我了解,準副總統賴清德和蔡英文總統的前後談話,是要刻意釋出善意,對於對岸提供台商包機返鄉協助,心知肚明並公開表達謝意。國安高層用意是,避免對岸從事防疫作戰時,予人有「落井下石」錯覺。政府和綠營內部,有人批評蔡賴謹言慎行是示弱表現,換來的是對岸新一波的「文攻武嚇」,即批判蔡政府「以疫謀獨」、強化杯葛我參與WHO,以及在此敏感時機派軍機繞台。中共認為軍事威懾是針對賴清德的美國之行,但忽略民進黨因遭對岸拒於千里之外,而不得不捨近求遠,何況賴因不願刺激大陸,此行刻意保持低調。
「反獨促統」是中共當前對台政策主調,但這次台灣大選顯示,連台獨基本教義派都遭到綠營選民唾棄,因此吾人不解,對岸此時為何還在熱中聲討台獨這個「假議題」。
談「促統」就不能忽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而且基於兩岸現存價值和制度分歧,統一必須經由一個和平共存、和平競賽,到和平轉換過程。在這過程中,應該什麼問題都可談,且應該是由兩岸執政當局坐下來談。
對岸總認為民進黨是鐵板一塊,忽略國民黨也在針對兩岸關係反思。因為在民主政治體制下,失去民意就無法取得執政地位。我們衷心期待對岸戰勝這埸病毒,因為這不僅影響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影響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兩岸唇亡齒寒,大陸動亂也會殃及台灣。兩岸執政當局都應從人民利益思考問題,「雞犬相聞,不相往來」,是解決不了問題。
毛澤東常說「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儘管台灣內部還有統獨之爭,但主流民意是珍惜並期待保有自己制度、價值和生活方式。為此會竭盡全力,抗拒來自任何方面,採取任何形式對台「極限施壓」。(作者為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