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次級資料定義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父的鹽
.
今天指揮中心公布疫情上,產生了「校正回歸」的爭議,坦白說,這是無可厚非的.
.
比起這個,台北市長出的餿主意問題可能更大.
.
他把pcr的採檢流程貼了一遍,稱都是中央控管,「沒有什麼地方沒有準確把數字回報中央的問題」,他說「指揮中心每天公布的數字,已經無法反映疫情現況.」.
.
「既然指揮中心的數據,已經不能反映真實疫情,我議改變作法,告訴國人每日快篩陽性的新增個案數,告訴民眾大致的疫情趨勢,而不是幾天前狀況的數字,更不要創造新名詞,把已經很恐慌的民眾弄得暈頭轉向」.
.
這顯然是很嚴重的誤導.照他的邏輯,恐怕台灣以前每天公布的確診數,都不能反映實情了,因為過去的確診數,都是距離採檢日2天左右,國外也多是如此,都是「幾天前狀況的數字」只要日期一致,這根本就不會是個問題.
.
至於「用每日快篩陽性的新增個案數」取代確診數,或者當作確診數,或者不報確診數,只報新增個案數,這才是個大問題,這本質上是一種混淆,國外先進國家應該不會這樣做,用陽性個案得知大致的疫情趨勢,有「陽性率」,例如之前報的萬華陽性率如何云云,陽性個案應該是次級的附加數據,如果把它當成主要數據,甚至去取代實際精準的確診數,這才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
快篩本來就不精準,如果本來就有pcr的精準數字,說他不精準,改用更不精準的快篩陽性個案數,這就像嫌鞋子髒乾脆赤腳走,你覺得一個東西不好,不會用更差的代替,如果只呈現快篩陽性個案數,那面臨的就不會只是「校正回歸」了,還可能是一時「數字突然暴增」、然後「校正消除」的情形.
.
舉例來說,駐美代表處日前檢驗出9人疑似染新冠肺炎,連蕭美琴都被隔離,這就是快篩陽性個案,結果pcr下去以後,是虛驚一場,9名陽性都是陰性,日本機場驗出台灣人有確診的案例,隔幾日做pcr後,也都成為陰性.
.
民眾習慣的確診數,早就是每日觀察疫情的重要指標,並且已經心中建構出認知印象,如果不報確診數,改報陽性個案數,除了爆炸的數字更容易造成恐慌以外,更無助於民眾了解疫情的趨勢,因為我們不會從「改變的那一天」才開始學習了解,新發明的數字更跟以前的結果無從比較,更無關聯,套一句柯文哲常對陳佩琪說的,「缺乏對照組」,這才是「創造怪方法,把已經很恐慌的民眾弄得暈頭轉向」,甚至,「連基礎的認知權都被剝奪」,神父不太明白,柯糞們狂推柯文哲的言論是怎麼回事.
.
在國外,修正過去的數字,使其更加精準,符合現實,這種作法叫
「回填」(backfill),美國也有檢測時間與發布數據的時間落差問題,這發生在突然的爆發,導致檢驗爆量或通報延遲,他們可能放個假都會導致數據報減或暴增.
.
但,無論是在確診數外加增輔助的圖表或資料,或者是同時呈現以「報告日」計算與「採檢日」計算的數字,他們都是以確診數為基礎,增加更多的資訊,而如果像康乃狄克州那樣看採檢日,也是要等報告出來了才「回溯採檢日期」,沒有直接把確診數字或pcr省略的,或者去更改確診數字的定義,由更不精準的數字取代.
.
所以說真的,你覺得菜很難吃,但不用鼓吹吃噴,這是兩碼子事.
.
柯文哲貼的pcr採檢流程,根本沒有解釋任何事情,因為那就是一般承平時期的採檢流程,只是個廢話謬誤,他只解釋了「都是中央負責」,然而,那張圖直接省略了許多事,雖然都是中央控管,但是地方也參與其中,諸如醫院每日採檢,醫院將採檢資料鍵入通報系統,這些都是地方醫院要執行的工作,而地方衛生局也要處理案例的行政通報作業,之所以會造成積案嚴重的問題,確診個案未及上傳通報的資料的問題,是因為要處理台北市疫情爆發衍生的問題,而排擠掉這些中央交付的通報任務.
.
比如,地方衛生局要進行疫調、匡列個案的分流、安置,各大醫院要處理疑似院內感染,進行全院大清查,甚至還得清空床位,光以台大而言,台大要負責雙北地區送來的篩檢個案,協助處理萬華群聚,然後卻爆發院內工務室確診,他們必須停下所有委託篩檢工作,開始採檢自己的院內人員,直到確認沒醫護確診,才開始進行採檢個案還有行政通報工作,光台大,就有數百例的確診個案,「校正回歸」,這很難去責怪基層人員,大量篩檢而造成爆量的案件,才是主因,這也是必然的現象.
.
中央或者地方醫護,為了處理台北市的疫情,防堵破口,各種突發狀況,排擠了採檢和處理案例和通報的時間,柯文哲身為台北市長,明明是被協助的對象,也用到了醫護的人力,更是衛生局的長官,說白了,聯合醫院的院長是誰任命的?總不能你在那邊指揮院長規劃流程,開記者會宣布設置快篩站,而醫院要處理自身疑似院內感染問題,當這些排擠到了確診個案的通報,市長卻跳出來指責這都是中央管的,還發什麼謬論,指控指揮中心的數據不能反映真實狀況,要改規則,只要報快篩陽性數字就好,這般的不知好歹和愚蠢,也要有個限度.
.
台北的疫情,關乎於台灣的疫情,是很難中央與地方一刀切的,地方要做及時的反應,中央要做整體的布局,也要做細部的應變,就怕有地方首長,看到「地方」兩字就開槍,患了被害妄想症,只想著開記者會的風光,標誌自己的功勞,明明是被幫助的對象,也是造成意外的因子之一,遇到問題,卻只想著要切割責任,把鍋都丟在對方身上,有功我享,有過你扛,快篩站的消息我發布就好,爆量的篩檢造成的積案,代價由你承受.
.
陳時中的確應該一肩扛起,畢竟他是總指揮官,要負責各地防疫的責任,這是他的委屈,也是偉大之處,你可以不用一起承擔,你也沒那肩膀,但不用跟著落井下石.
.
另外,柯文哲一直強調台北市有快篩,pcr採檢多了就不只兩天,需要特殊人員和機器,「為了公衛上的需要,使用便宜,不精確,快速的快篩其實是更重要的.」
.
稱「所以當人數多的時候,強制用PCR做確診的人數,其實在公衛上不是很精確,可能要一個新的方法才能更精確的反應.」
.
然後說要用快篩陽性個案數,取代PCR採檢確診數,快篩明明不精確,卻要取代精確的PCR,成為公布數字,而PCR延遲的原因,是因為台北疫情大爆發,所以造成一時短暫延遲現象,而這可以用校正回歸修正過去的數字,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修正過去數字,並不會妨礙今後公布的確診數字.
.
而今天,萬華的青草原快篩站卻要關了,這又是怎麼回事?
.
快篩的目的,是要做即時的防堵,快速篩出疑似感染者,然後隔離,減少疫情散播,然後對於疑似感染者做立即的處理安置.
.
對於感染嚴重的地區,快篩是必要的,但是是為了求取它的效用,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信度.
.
萬華這裡多設置快篩站都來不及了,萬華人現在連看醫生都有困難,去快篩站排隊,又怕有群聚感染,當初就有人為了做篩檢跑到花蓮去,做完又回到萬華來,這顯示萬華快篩是不足的,而加強篩檢量能,可以避免民眾跨區移動.
.
現在,一邊喊萬華加油,一邊卻要關閉其中一處快篩站.
.
如果外縣市都把去過萬華,當成一種染疫的足跡,而萬華人本身在萬華,卻不能當作可以快篩的證明,這樣的標準顯然並不公允.
.
而快篩在染疫程度越重的地區,才有信度,應該沒有比萬華值得全面篩檢的地方.
.
不久前,侯友宜才那邊因為喊封城,結果造成搶買物資的人又爆發感染,這回,柯文哲又喊快篩陽性個案取代PCR確診數.
.
這些都是乞丐趕廟公,明明應該顧好的本業沒顧好,卻反過來指揮中央要怎麼做,套句台語說的,「家己揹金斗甕,還替人看風水.」
.
指揮中心要指揮全台,地方指揮官要顧好地方,拿地方首長不懂的外行意見,要取代全台應該怎麼做的專業意見,這都只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和恐慌的轉移焦點而已,光用「快篩陽性個案取代PCR確診數」這件事好了,或許在萬華是準確的,在台北卻是不準的;在台北可能是相對準確的,但如果把高雄、彰化、屏東,快篩陽性個案,都當成主要數據,這就是完全不準確的.
.
過去SARS的例子表明,中央如果和地方不合作,破口就會不斷增加,受害的,只會是人民.
.
什麼叫合作?就是減少口水,互相指責,還有,不要看到黑影就亂開槍,只為了讓對方難做人,只想著卸責和施壓,或者出一些不切實際的主意,那對地方根本沒有好處,這是在防疫,不是在算命.
.
柯文哲前陣子似乎有學會,現在尿性又跑了出來,還是老話一句,你把那些跟中央打嘴砲的時間用來防疫,過去,事情就不會變那麼糟,現在,你有時間在那邊說文解字,還不如真的落實防疫工作,如此,疫情才會轉好,BROTHER.
.
.
【贊助神父的菸 尋找萬華明天】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次級資料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進階護理職務之臨床護理專家角色職責】
在念完護理系,依照父母與社會期待進入了護理職場,畢業後我選擇進入安寧病房,一個住滿著大量靈性與心理需求病人與家屬的集中營。
大學實習期間,我曾收過一張來自末期肝癌病人家屬的手寫卡片,病人因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走得突然,來不及赴約我們已預定的空中花園輕旅行,卡片內容充滿遺憾與感謝,異常衝突。
開始工作後遇到第一次的CPR,只有半年年資的我,除了記得慌亂的腳步、嘈雜的機器逼逼聲夾雜著醫師充滿醫學術語的命令聲,我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把病人送到加護病房,以為終於可以逃離現場好好回家整理混亂的思緒時,卻看到病人的先生到護理站致謝並告訴我病人還是過世的消息。
在他深深地一鞠躬中,我無法自處,那一刻我才發現生命的脆弱與無常,原來是這麼真實與貼近。我自責是不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造成一個生命在我手上消失,這個鞠躬我沒有資格收下,帶著滿滿的歉疚我選擇離開臨床,但我知道我會再回來,但在這之前我要先強壯自己的身心【註1】。
健康照護專業人員的素質是提供高品質健康服務的基石。因應疾病型態日趨複雜及醫療科技發展迅速,護理專業必須持續精進實務能力與拓展進階角色功能,對多元健康照護需求做出回應,以符合社會的期待,並促進護理專業發展。
2002年國際護理協會定義進階護理師為「具碩士資格,有專門知識、複雜的決策技能及能勝任額外臨床實務能力的註冊護士」。為接軌國際並符合國情,美國護理學會定義四類別的進階護理師,我國已陸續發展專科護理師、麻醉護理師及助產護理師等臨床進階職務,並明確界定其執業範疇及角色功能。
然而,目前多數醫院並沒有臨床護理專家的職稱與職位,僅少數醫院設置教學進階護理師及護理研究員的臨床護理專家職位。台灣護理學會於2017-2018年執行之「台灣進階護理師現況與政策展望」調查結果顯示,臨床護理專家的職稱多元且不一致,角色功能多為提供特定疾病病人的照護、諮詢、個案管理及監督,以及護理人員的教育者,對於應具備的護理實務核心知識、專業能力認證標準、獨特的專業角色功能,尚須建立科學性的共識。
發展銜接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N1-N4)的進階護理師制度,可促進護理人員職涯發展,進而對提升健康照護品質做出更大貢獻。臨床護理專家相關政策及制度的建立尚須護理專業團體、政府及醫療機構共同努力【註2】。
▶ 完整全文,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進階護理職務之臨床護理專家角色職責」:https://forum.nhri.edu.tw/r15/
■撰文者:
廖美南副總執行長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1. 資料來源
【註1】
民報 【醫病平台】我的護理在陪伴中自我成長 成為病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http://bit.ly/3nSeXnx
【註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現代南丁格爾-COVID-19疫情的省思」
https://forum.nhri.edu.tw/r14/
2. 照片來源
【註1】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行政中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長庚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