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有超前部署嗎? 氣候變遷的主要現象包含氣溫上升、降雨型態改變、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等。特別是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國家台灣而言,應該跟國家安全一樣重要,極端氣候的衝擊,我們應該不僅只是對應災害,更須留意如何對應、盡快復原。應該要有全面而通盤性的計畫,目前我們政府機關有一個國家氣候...
歐美建設鐵道一街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滑手機撞到人 他被推入鐵軌】
2015/11/02
不久前(10月30日),日本東京町田車站傳出一起男性落軌的新聞。一名33歲的建設公司男性上班族,上班途中,突然跌落軌道,幸好當時列車尚未進站, 他趕緊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月台,撿回一條小命,但腰、背的摔傷要2周才能治好。他向警方表示,自己是被人推下去的。犯人當天被逮:一名44歲不動產業上班族男性山崎達,因為不滿早上受害者「邊走路邊滑手機」撞到他,所以偷偷將對方推入軌道。
話說回來,你知道全世界人數最多的火車站第一名是哪一個嗎?答案是:日本的新宿車站,一年乘降人數超過13億人,換算下來,一天高達356萬人,快接近新北市人口(396.7萬)了。在這樣密密麻麻的車站,如果每個人都邊滑手機邊走路,是不是相當危險?
在新宿車站,今天(2日)起,站員開始張貼「走路不要滑手機」的海報,這項宣導活動是由JR東日本鐵道公司發起,希望乘客在出入月台時,不要邊走路邊滑手機,以免釀成事故。
JR東日本表示,低頭族撞人或從月台跌落等衝突頻傳,光是去年就接獲超過100起的抱怨陳情書,要求鐵路公司想想辦法,所以才會發動宣導「走路不要滑手機」。
回看台灣,去年也有立委邱志偉推動類似概念,在立法院提案:「過馬路不要滑手機」,行人違法罰300元,但因為有立委反對,認為過馬路只有10幾秒,開罰困難,因此該法案雖於去年通過一讀,後續通過困難,半途而廢,為德不卒。
要知道,過馬路滑手機引發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來看看世界上人最多的街頭——涉谷車站前十字路口,人多時候,一次穿越人數超過3千人,一天下來約達30~50萬行人通過,是歐美觀光客的朝聖景點。有個教授以涉谷十字路口做實驗,「假設1500人同時邊滑手機邊過馬路」 ,那麼,請問,有多少人可以平安無事通過?
結果,在46秒的綠燈通行時限內,1500人中只有547人平安無事通過,而撞到、手機掉了、跌倒等事故,合計567件,其他近一千名行人還卡在十字路口中間,等待通行的車子瞬間響起喇叭聲。因此,低頭族在道路上使用手機,汽車駕駛要被罰3千,騎士罰1千,但行人完全無罪,不知道,大家覺得這樣公平嗎?
(蔡碧月/綜合報導)
歐美建設鐵道一街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有超前部署嗎?
氣候變遷的主要現象包含氣溫上升、降雨型態改變、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等。特別是氣候變遷對海洋的國家台灣而言,應該跟國家安全一樣重要,極端氣候的衝擊,我們應該不僅只是對應災害,更須留意如何對應、盡快復原。應該要有全面而通盤性的計畫,目前我們政府機關有一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
我請教了交通部,氣候變遷對交通部的影響如何,單位回覆我影響很大,因為運輸系統這類基礎設施,若因為氣候變遷,像是高溫、洪水,會造成運輸系統的損害,會對安全造成很大的影響。
我也查閱了交通部2014年時,發布的維生基礎設施領域行動方案,內容有港口、鐵道、道路等基礎交通建設,但再對照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其中2018年至2021年,裡面跟交通部相關的只有八項。
以對社會穩定、民眾安全的出發底來看,我覺得應該超前部署。交通部應該要以自己專業的高度,不只是寫計畫,應要進一步要求實際演練的方案。
比如說,某一個港口因為海平面上升被淹沒,那我們要怎麼做調整?有沒有可能移到其他港口作業?此外,基礎交通如何快速復原,畢竟台灣還是仰賴進口。像這樣的應變計畫,有沒有做模擬或實際演習,而不只是紙上計畫,這是希望交通部可以落實的部分。
交通部回覆我,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方案,有21個方案在裡面,不只是書面作業。我這邊希望,能落實實際演練,特別留意救災的部分。因為過去這些計畫是四年為一期,我們這四年目前只多了8項,未來是不是有可能,每年重新檢討跟更新,一年一次滾動式檢討。
交通部表示有在動態檢討,那我也希望可以收到最新的進度跟報告。
電動車政策
國際上有不少國家決定,在2035年時要全面性只銷售電動車,像是歐美各國為了氣候變遷的原因要實施這個制策。
我想請教交通部,2035年的電動車方案,台灣現在決定堅持要繼續嗎?交通部回覆現在沒有,主要因為影響的層面太大了,像是賣車、維修,而我們的機車行,很多無法維修電動機車,目前的轉型過渡是讓機車變七期環保,讓污染符合環保的標準,現在的大致走向是這樣。
扶持電動車 無須打壓市場的另外一種選擇
我想建議提升電動車的服務,會比打壓燃油車轉型更能對社會有幫助。比如英國政府投入1200萬英鎊,希望實現平均6分鐘的充電能量,因此電池產業的人才訓練,會開始慢慢移到電動車。這個核心的概念是,補助對的人、對的方向,將電動車扶持起來,沒有必要去打壓市場的另外一種選擇,這才是應該要去努力的方向。
交通部表示,現在方向就是如此,鼓勵補助電動車的發展,像是電動公車交通部就有補助。
電動公車補助誰? 有補助台灣產業嗎?
說到電動公車,我就想到了一則新聞,是不肖業者竟將車身拆成5大部件,包括前圍、後圍、左右側圍、走道平台圍、天花板圍,進口後在台灣組裝,爽領交通部補助。
我想請教次長該如何應對?
次長表示,目前在我們電動公車的補助辦法,準備
要防堵這類狀況。
我期許未來不要再看到這種新聞,我們台灣發展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我們的電動車輛也該國車國造!事實上台灣本就能做電動大車,真的沒必要去補助外國買進來的車,沒必要補助外國的產業,希望交通部未來一定要來努力!3Q!
2020-11-25,交通委員會,交通部 王國材次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歐美建設鐵道一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