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談感受時,是在講感覺還是想法呢?
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自身感受時,以為講的是感受,但其實所說出的是有著自己主觀的想法或標籤。而想法或標籤容易使對方升起防禦心,而以回擊的方式來取代有可能的被攻擊。結果不外乎是落入爭吵或避免衝突的躲避。
A:「你怎麼了?在生氣嗎?」
B:「我覺得你根本一點都不在乎我。」
A:「我哪有不在乎你,我不在乎我會問你在生氣嗎?」
B:「如果你在乎,你會不知道我在氣什麼嗎?」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爭論迴圈,兩人都有各自被挑起的不舒服感受,卻在表達與溝通中各自陳述角色裡的想法或行為,但其實勾動兩人的是底層沒有被講出來的感受。
A沒有說出的是「我看得出你似乎不高興」的擔憂,及對於關係波動的焦慮;而B沒有說出的是「看似不在乎的背後有可能會被遺棄」的害怕及恐懼。如果A聽出了B認為的不在乎的底層是「害怕及恐懼」,也許在回應時就能夠安撫那害怕的情緒,讓B感到安心;如果B聽懂了A的「擔憂及焦慮」,自然也不會認為有可能被遺棄,甚至還能回過頭去安撫A的擔憂。
再舉個例子來看回應感受及行為的不同:
C:「我覺得我們的關係變了,以前週末我們都會一起出門活動,但現在你都跟朋友有約。當然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我會擔心我們會越來越遠。」
D:「拜託!我跟朋友約是因為你週末都在忙公事啊!」
雖然D的回應也許是根據事實,但很明顯的可以推斷C表達出他的擔憂並沒有被D給接住,反而D是以行為來回應C的感受。這當中很有可能在D聽到C的一席話時,內在就升起了「這不是我的錯」的自我批判,再加上「之前需要你陪伴時你在哪裡」的委屈與忿恨,於是為了不要被批判及被內在情緒淹没而升起防禦,以「那其實是你的錯」來掩蓋內在攪亂的情緒漩渦,更別提有多餘心力去聽出C真正想表達的擔憂並給予回應。
這當中除了聽話能否聽出重點,回應能否回到重點上之外,還包括了聽話後內在如何聯結及承接的。一個內在擁有受害情結的人,既便他人沒有加害的意思,也很容易被誤解及扭曲,而以主動/被動攻擊來回應。如同上述D除了沒有聽出C的擔憂並對此做出回應,還直接否定了C的感受以行為來回應。
如果D的回應是這樣:「的確最近我們都各忙各的,之前因為你週末都在加班所以我會跟朋友約,但我知道你擔心我們會越來越遠,對於這樣子你感到焦慮,這不是我的本意。聽到你想多花一些時間與我相處,我感到很高興。」
那麼也許C會回應:「是啊,我們配合得很好。沒事,我只是想你了,我懷念那時候一起的時光,你呢?」也許就因為這樣的回應而導向不同的結果,關係也會有不同的變化與發展。
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談論感受,也很不習慣於表達感受。因此很多時候當我問「你感覺如何?」時,會得到想法、觀點或標籤的回應,如「我覺得他太強勢」,而跳過了感受層面上的「我感到委屈,覺得生氣」。當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曾被尋問、在意或引領過談論感受,想當然我們也不會懂得如何表達感受,更不會聽懂對方的感受,因此而錯把觀點當感受,甚至替對方貼標籤只為了對方能感受到我們的感覺。這真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啊!
漠不關心的假面具背後,存在著嚴重的痛苦;冷靜的態度背後,隱藏著失望。-John Bowlby
#更多相關內容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下一期靈魂之旅G班
#週三晚上8點
illustrator: lost7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d班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得不到比較痛苦,還是得到後失去比較痛苦?
有次與友人談論到此話題,我個人認為得不到是屬情感上的「匱乏」,是一直以來都沒有的一種無力感,或是習得無助感;但得到後失去是情感的「被剝奪」,是本來有後來沒有的一種狀況,有機率成為心理創傷的。比如一直都沒有伴侶的「匱乏」,及被伴侶背叛的「被剝奪」,想必後者比較傷。
友人提出若是得到後發現其沒有什麼,所以乾脆失去比較好,會不會得到後失去比較不痛苦?但其實這屬於體驗過後不滿意的自願「放棄」,與上述不自願的「被剝奪」是不同的。
被剝奪會有種缺失感,因此會無意識地想要去補償,有可能造成低自尊及自我價值感低落。明顯的例子就是,被伴侶劈腿後會強烈質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或是哪裡不夠好而導致這種情況。
也因為這股低價值感太難令人承受,於是會向外以對第三方的敵意來做彌補及平衡。倘若第三方優於自己,就更容易形成低價值感;若是第三方較處劣勢,也容易質疑伴侶為何會變心於比自己條件差的對象,一樣會回到低價值感議題上。
這時若是被剝奪的缺失感能有力地奪回,不論是伴侶或是自己發展出的新對象,都能夠讓低價值感有所填補。但是這樣的創傷一旦形成,若沒有正視,只怕會在下一輪類同情境中被觸發。
反之,也有可能因為強烈的被剝奪感,那股無法被滿足的渴求就會發展出極端的補償,永遠覺得擁有的不夠,而深陷不斷索討或操控的深淵。比如,兒時在家中因為資源分配不均,而造成好鬥易妒的性格,那麼成長後把怕被剝奪的恐懼感隱藏在自信的外表下,但卻在看似調節自己兒女的爭執下隱微地顯露出操弄挑撥離間的意圖,好讓自己是最後的贏家。那可能也是她一直以來被對待的方式。
若是長期的喪失、被剝奪、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等,身邊又缺乏完善的支持系統,就容易造成抑鬱或成癮。因此,當我們經歷了喪失、被剝奪的創傷事件後,有必要正視它、感受它、體驗它以及哀悼它。那麼我們才能讓傷口癒合,帶著自信去投身於下一個生命冒險。
#更多相關議題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D班
#5月2號開課
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d班 在 Join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報名 表單➡️https://forms.gle/kAvcfFqUqPTUXHia7 ———————————————————— = =五月課程時間公告 招生中歡迎報名= = 亢達里尼靈氣(兩日班,週六上午9點半-2點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