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強制治療處分」怎麼來的?法學上的矛盾在哪?】
回溯性侵害犯罪防治脈絡,從保護被害人、電子監控到治療,都是一個個重大案件推動法律與制度修改。
《刑法》關於性侵犯強制治療處分的規定,1994年才出現,1999、2005年兩度修法,逐步確立:「性侵害犯行與心理疾病相關,為防止再犯有治療必要」的觀點與相關制度。
2011年,一性侵害犯罪累犯者出獄40天後再犯姦殺案,使社會驚怒;該加害人當時並未通過評估,但因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無法適用強制治療,為此,《性防法》修法讓強制治療可以溯及既往。
從社會安全觀點來看,這樣的規定充分顧慮受害人保護,但後續在法學上卻形成重大爭議──目前處分猶如「以強制治療之名,無期限的監禁」,對已服完刑期的受處分人而言,有過度侵害人身自由疑慮。
正義二字容易寫,但怎麼執行?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林琬珊整理修法脈絡與背景,並分析現行制度矛盾所在,不斷思考、辯證更好的處遇方式。
#完整專題
【違憲邊緣的治療之網──台灣性侵犯強制治療爭議】https://bit.ly/322HpJC
#延伸閱讀
【專題回顧|正視性侵受害者,不再讓他/她孤單】https://bit.ly/31XvHA1
#報導者 #強制治療 #性侵犯 #刑法 #法律觀點
正視性侵受害者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解答社會對性侵犯的迷思:專訪監控性侵犯的第一線工作者,觀護人】
在台灣,緩刑、緩起訴、或假釋的性侵犯,主要由47位性侵專股「觀護人」負責監控。
目前,全台共有2000多位這樣在社區中列管的性侵犯。提到他們,社會免不了狂問:戴上電子腳鐐的性侵犯怎麼監控?怎麼知道他會不會再犯?是不是很「危險」?《報導者》訪問的第一線觀護人,卻發現他們的經驗和大眾想像相當不同。
「當了解他為什麼會犯罪之後,其實就不會害怕了。」
「每個人的個別差異非常大,不能單單從過往犯罪行為來判斷。」
身為監控者,在24小時高壓的待命生活中,他們和我們分享在第一線接觸到個案的真實樣貌。他們的觀察是什麼?面臨甚麼挑戰?現在性侵犯更生的最大困境又在哪裡?
#完整專題
【違憲邊緣的治療之網──台灣性侵犯強制治療爭議】https://bit.ly/322HpJC
#延伸閱讀
【專題回顧|正視性侵受害者,不再讓他/她孤單】https://bit.ly/31XvHA1
#報導者 #強制治療 #性侵犯 #觀護人 #司法
正視性侵受害者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性侵犯強制治療為何成效有限?第一線專業醫師、治療師的實務觀察】
20多年前,台灣制訂出一套針對性侵犯的治療制度,不分情節輕重,所有加害者都被迫接受心理治療;如今,全台約有8千名性侵加害者正接受各階段的身心治療,年花上億經費。
這個政策卻讓醫師、心理師很傷腦筋,因為完全違反心理治療的前提──個案信任與配合,「當(受治者)自願的時候才比較有機會與他建立關係,台灣卻是全部都強制、全部都非自願,那怎麼跟他建立關係?」
負責台中市近1/3加害人團體治療,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的理事長邱惟真,花了5年才摸索出一套本土治療策略,並嘗試在限制中追蹤再犯率。
同樣投入治療的台中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林育臣,努力放下憤怒情緒、同理加害人,盡可能探詢哪些環節出現問題、可以多做什麼,避免更多憾事發生。但也坦言,「現在大部分治療是『監控』性質居多……真正能夠造成治療上的改變,其實沒那麼多。」
究竟,強制治療政策實際施行上有那些矛盾與阻礙?第一線治療者與研究者有哪些發現與建議?在局限中,如何尋找治療的意義?
#完整專題
【違憲邊緣的治療之網──台灣性侵犯強制治療爭議】https://bit.ly/322HpJC
#延伸閱讀
【專題回顧|正視性侵受害者,不再讓他/她孤單】https://bit.ly/31XvHA1
#報導者 #強制治療 #性侵犯 #心理治療 #再犯預防 #妨害性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