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 隨筆:德國國會友臺小組✖️和平紀念日】
已發生之過去的錯誤,
不會輕易從歷史中消失,
而會成為不斷糾纏的傷痛。
—「克服過去」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
出自《無能於哀悼》(Die Unfähigkeit zu trauern)
今天是臺灣的 #和平紀念日 💐,#德國 國會友臺小組主席魏爾胥所率領的議員訪問團,也前往參觀讓他們很走心的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德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讓他們確信面對歷史傷口,必須要先能 #克服過去,才能真正和解、邁向未來!
談到德國的 #轉型正義,外交部同仁,同時也是 2018 Human Rights Press Awards人權新聞獎得主 ─蔡慶樺,要來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 💬
1944年,由於戰況吃緊,德軍決定加強建設 #法蘭克福機場 來支援空軍,於是從集中營運送1,700名來自匈牙利的猶太裔女子,並強迫她們進行勞動,直到瘦弱的身軀再也拿不起鏟子,倒臥機場跑道,最後活下來的,只有區區330人...😢 這些倖存者返鄉後,很多再也無法過正常的生活,自殺事件頻傳。
物換星移,機場旁邊的這個小鎮恢復了 #表面的平靜,集中營塌毀,樹木🌳盤根錯節掩蓋了遺址,形成一片森林,小鎮居民們重拾看似「正常」的生活。
直到1972年,當地三個高中生在 #校外教學 參訪集中營遺址,因為好奇研究是否有更多類似遺跡,才意外揭開家鄉這段大家 #絕口不提、#不願記載、#刻意遺忘 的過去...
地方人士無法諒解這三名勇敢少年,並指責他們 #弄髒自己的窩 (Nestbeschmutzung,即 #家醜外揚)... 幾經波折,大家才終於體認到,遮蓋傷口並不會使傷口癒合,於是決定忍痛撕開,讓深層曝露出來,勇於「克服過去」💪
今天,集中營遺址和週邊道路設立了 #歷史教學小徑 🛤,記錄了當時受害者的自白,因為只有
「#記住、#重述、#持續進行,才能真正克服過去」─法蘭克福心理學者米切里奇夫婦 (Alexander und Margarete Mitscherlich) ✍
德國訪團相關新聞 https://reurl.cc/aVWk9
#轉型自信 #世界同行
#臺德友好 🤝
#228和平紀念日
Today is Peace Memorial Day and as the chair of the German-Taiwan Parliamentary Friendship Group, Klaus-Peter Willsch, is currently leading a delegation on a visit to Taiwan, it wa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a visit to the 228 Peace Memorial Park. The notion of ‘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 in German translates to ‘the struggle to overcome the past’, which acknowledges that wrongs done in history don’t just disappear into thin air, but rather become an endless source of pain.
One of our colleagues, Chinghua Tsai, has a story to share with everyone:
In 1944, the German Army decided to boost their air power, renovating Frankfurt Airport to support the Luftwaffe. They brought in 1,700 young Hungarian Jewish women from another concentration camp and forced them to labor on the project. The exhausting work left all but 330. Many of the survivors were unable to live normal lives on their return home and suicides were frequent.
The little town beside the airport, meanwhile, returned to a semblance of serenity with the concentration camp destroyed and the residents of the town picked up their 'normal' lives again.
It wasn't until 1972, when three boys from the small town visited other concentration camps on a high school trip and started researching concentration camps that they uncovered a forgotten history.
The local people did not understand the motives of the three brave young men and accused them of 'besmirching their own nest' (Nestbeschmutzung). However, covering up wounds doesn't help them heal; we have to endure the pain of exposing their raw depths, to allow the mistakes of the past to be corrected.
In the end the ruins of the concentration camp and the forest path that surrounds them were turned into a historic trail, which includes testimony from the victims and the perpetrators. We have to continue to remember and retell the past in order to overcome i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色拉寺(藏語:སེ་ར་དགོན,威利:se ra dgon)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北郊的烏孜山南麓,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的弟子「大慈法王」絳欽卻傑在公元15世紀初創建。1982年,色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419年,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命弟子絳欽...
歷史教學小徑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色拉寺(藏語:སེ་ར་དགོན,威利:se ra dgon)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北郊的烏孜山南麓,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由宗喀巴的弟子「大慈法王」絳欽卻傑在公元15世紀初創建。1982年,色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419年,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命弟子絳欽卻傑在拉薩北郊的烏孜山南麓創建寺院,命名為「秦清林」,藏語意為「大乘洲」。因附近多「色拉」(藏語意為酸棗林),故又通稱色拉寺。建寺後不久,宗喀巴即去世。因為之前他還興建了甘丹寺和哲蚌寺,故此人們將三寺並稱為「拉薩三大寺」。色拉寺的規模宏大,依山就勢而建,寺前有流沙河流淌而過。寺院占地約11.5萬平方米,建築以措欽(集會)大殿、眛扎倉、傑扎倉、阿巴扎倉等主體建築為中心,穿插布置了數十座康村(僧舍村落,由一群同鄉的僧人所組成)。雖然建造時並沒有進行過規劃布局,但由於建築的外觀顏色一致,主體建築形體高大,因而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使整座寺院顯得主次有序。寺內所有屋舍均為石木結構,屋頂覆阿嘎土,白色外牆的上部裝飾紫黑色貝瑪草,具有濃郁的藏式風格。位於寺院東北部的措欽大殿是全寺的管理中心和主要集會場所,也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它建於1710年,平面為方形,由殿前廣場、經堂和五座拉康(佛殿)組成,占地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經堂高2層,中部用長柱頂起為天窗,可以採光。四周為短柱,構成相對低矮的空間,用以供奉佛像。經堂的後部有三座佛殿,居中者供奉高6米的強巴佛(彌勒佛)鎏金銅像,其餘供文殊菩薩、宗喀巴師徒三尊、絳欽卻傑、十一面千手觀世音菩薩等尊像。大殿的殿頂為漢式風格的歇山式頂,覆以鎏金銅瓦,裝飾寶盤、寶珠、神鳥、寶幢等。色拉寺中最大的扎倉(經學院)是傑扎倉,建於1435年,18世紀初進行過擴建,目前面積約1700平方米。它的經堂由100根柱子支撐,殿內密布著壁畫和唐卡。在經堂的西部和北部建有五座佛殿,內有許多活佛靈塔和造像。比傑扎倉略小一點的是眛扎倉,建於1419年,後被雷火燒毀,1761年重建,現面積1600多平方米。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語稱為“甲達繞木切”,位於西藏拉薩八廓街以北約500米處,始建於7世紀中葉641年(藏曆鐵牛年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現有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寺內主要供奉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另有諸多珍貴文物。因此196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昭寺藏文叫燃木齊,小昭寺的名聲和規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沒有那麼熱鬧。但是別有特色。小昭寺歷史上幾經火焚,現存的小昭寺的建築大多是後來重修的,只有底層神殿是早期的建築,殿內的10根柱子依稀可見吐蕃遺風:上面鏤刻著蓮花,並雕有花草、卷雲以及珠寶、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樓三層,底層分門庭、經堂、佛殿三部分,周圍是轉經廊道,廊壁上遍繪無量壽佛像。頂層是漢式金瓦,金光閃閃,拉薩各個方位均能看到,蔚為壯觀。小昭寺建築風格融合了漢藏式建築特點。最初的寺廟管理也是由漢僧主持,所以說,小昭寺不僅是西藏最早的寺廟之一,而且是漢藏兩個民族團結友誼的象徵,在漢藏民族關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下令在臥堂湖修建大昭寺,同時在湖邊四周修建了四座宮殿,與嬪妃臣民移居宮殿親自監督大昭寺工程的進展。四座宮殿即為八廓街最早的建築。大昭寺建成後,引來了眾多朝聖者朝拜,日久逐漸踏出環繞大昭寺的一條小徑,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圍陸續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築,為遠道朝聖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15世紀後,大昭寺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其周圍相繼出現僧人宿舍、宗教學校、小寺廟建築,眾多信佛者遷居大昭寺周圍生活,街上逐漸出現了大量民居、店鋪、旅館、手工作坊等設施。隨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傳佛教認為,以大昭寺為中心順時針繞行為“轉經”,表示對供奉在大昭寺內釋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為拉薩三大轉經道(大轉、中轉、小傳)之一。後又出現了來自蒙古、漢地、喀什米爾、尼泊爾、不丹、印度等地區和國家的眾多商販、香客、遊民,發展成為集宗教街、觀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業街和購物街於一身的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