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事物|奇美博物館 蒂姆沃克攝影特展
多數人到倫敦參觀博物館時,都會去比較為人所知的大英博物館或自然歷史博物館等。但其實如果時間充裕,我還會推薦去Victoria & Albert Museum,即V&A博物館。
V&A博物館位於倫敦的南肯辛頓(South Kensington),就位在自然歷史博物館與科學博物館的對面。V&A博物館成立於1852年,藏品以工藝品為主,也包含照片,至今收藏了約80萬件攝影展品,而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照片作品則是於1998年首次被V&A收藏。這次的『美妙事物』(Wonderful Things)攝影展,就是Tim Walker與V&A的共同合作。
我最初接觸攝影時,就有關注Tim Walker 的作品。 這次雖然因為疫情不能前往英國看展,所幸 奇美博物館 Chimei Museum 與V&A合作,讓我們在台灣就能欣賞原汁原味、品質一致的展覽。也感謝奇美博物館的邀請,讓我能一圓欣賞他作品真跡的願望,真的非常開心。
▌誰是蒂姆沃克 Tim Walker
Tim Walker是出生於1970年代的英國攝影師,多次為時尚雜誌如Vogue等拍攝。但這並不代表他僅是一位時裝攝影師而已,我覺得比較精確的說法是,Tim Walker是極有創意的想像家,只是透過攝影藝術、模特兒、精品與道具把他腦中的夢幻想法實現。
也因為Tim Walker堅持不使用電腦修圖,所以為了呈現他的超現實的奇幻構想,在他照片中所見的一切,無論多麼誇張不真實,都是用實際道具搭建出來的場景。而這正是Tim Walker獨一無二的特色,在這次與V&A合作的也可以看到這個特色被淋漓盡致的發揮。
由於一般拍攝博物館,多數人會把重點放在拍攝展品本身。因此展前我也十分好奇,大師如Tim Walker能夠怎樣不落俗套地詮釋博物館的展品。 事後證明大師的創意與思考層次果然更高一籌,令我自歎不如、讚嘆不已,更是學習到不少。
▌奇美博物館 + V&A |蒂姆.沃克:美妙事物特展
蒂姆.沃克:美妙事物特展是他創作生涯以來最大的攝影展。為此他本人除了參觀了V&A館藏外,還深入了145間展間、庫房、文物保存修復工作室、屋頂甚至地下通道等各個角落,了解展品以及策展人、修復師與技術人員背後的故事。並以這些『美好事物』作為發想,創作了一系列的攝影作品。最後經過三年籌備,在V&A展出。
奇美博物館這站則是亞洲首站。為了維持與V&A一致的參觀體驗,奇美博物館館方在短時間內,花費極大的心思與精力,不斷的與V&A與Tim Walker工作團隊透過信件、視訊溝通與確認展場細節,並且反覆修改與確認,如壁紙花紋、場景佈置邏輯、燈光甚至文字陰影角度與位置等非常細膩的細節都力求到位,讓我對奇美館方如此講究展出品質感到讚嘆與敬佩。
從粉紅色的主題牆進到寫在彩虹上的wonderful things的入口後,隨後便會進到一處潔白展廳。這裡有為數眾多,Tim Walker於90年代出道後至今25年的攝影作品,有許多代表作,以及他經典的把幻境在現實中呈現的手法。很多作品雖都是拍攝像是Tilda Swinton、Alexander McQueen等名人,並穿戴許多時尚名牌的配件。但他們都毫不搶戲,只是恰如其分地作為建構Tim Walker幻境的零件。
之後就進入了Tim與V&A合作的部分。這裡就是Tim Walker在參觀V&A後,受到展品或者展品背後故事所啟發,進而拍攝的作品。主要包含文藝復興的彩繪玻璃、印度細膩畫、鼻煙壺、貝葉掛毯照片、插畫圖稿等等。每個展區無論是展品、Tim Walker作品與奇美博物館的策展過程都精彩萬分。我在照片敘述中會再詳細說明。
▌觀展感想
看完這次Tim Walker的美好事物特展後,除了收穫滿滿外,也覺得受到很大的啟發。尤其是因為我也是愛逛博物館的攝影師,沒想到Tim Walker看完展品後的發想與執行,遠遠超過我所想像的範圍,真的讓我學習到很多。不論對攝影是否有興趣,都相當推薦來看展,感受一下大師創意與才華。
但要注意的是,因為疫情,目前參觀採用上網預約制,且不提供導覽,但參觀時可以自行掃描現場入口QRCODE,或是上官網https://bit.ly/36woWYF ,便可找到官方製作電子版的簡易「觀展指南」了。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0的網紅林lillian_lin1029常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市八斗高中 2020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指導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位於基隆市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成立緣起: 八斗子長大的許焜山先生,感念兄長討海賺錢讓他完成學業。 因為愛護家鄉,也感受到近海漁業的人文,文物都沒有什麼留存,更沒有文字記載 在他事業有成時,希望用自己的方...
歷史文物雜誌 在 意大利衣食住行- KK Life in Ita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年年初的文章
值得再分享🙏🏻❤️
🌼🌼🌼🌼🌼🌼🌼🌼🌼
「快50歲的我」
請捉緊人生每一個機會
不要把「年齡」當作「懦弱」的藉口
很久沒有跟大家分享我的內心世界
今天晚上待我感性一番
題目頗為震憾
因為年齡通常是女性的「秘密」
但這幾年人生經驗告訴我
女性絕對不需要隱瞞自己的真實年齡
只要有自信
人生便會活得更加精彩有意義
試問誰人不會老
皮膚鬆弛、皺紋出現及白髮蒼蒼
就算天大的美人
也逃不過老這人生過程
何況每個年紀的女士
都有她們的美態
當然「青春」兩字
對我來講已經成過去式
現在可以用「硬淨」「堅強」等形容詞代替
每個人有三個年齡
~真實的年齡
~外表看似的年齡
~心境的年齡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心境的年齡
心境若是年輕的話
做任何事情都會起勁得多
外表自然也會年輕起來
另外要懂得待人處事
歲月的洗禮與沉澱
可以令我們變得更成熟穩重
衣着打扮
要適合自己的性格及年齡
令人看得舒服
不要隨波逐流
盲目追求潮流
年輕時的我
以為30歲的女士已經很老
到自己30歲的時候
又去想如果40歲的我又怎麼辦
今年10月將會50歲的我
出奇欣然地接受這個「駭人」的現實
我從來沒有去刻意隱瞞自己的年齡
寫「意料之外」一書
我的愛情故事之「希臘情緣」
一開始已經寫上發生年份
心水清的你們
有數得計
簡單介紹一下我的人生歴程
出生於香港沙田大圍(豬年天蠍座)
白田村長大
八歲搬到禾輋邨
沙田聖母無玷聖心幼稚園及小學畢業
中學畢業於九龍塘賽馬會官中
然後去了美國德州Dallas
當了一年交換生(Grade 12)
回港後本來打算再赴美國
投靠住在芝加哥的叔叔
一邊讀大學一邊工作
怎知暑假期間
有一天跟中學同學坐巴士
看見對面乘客手執報紙
剛巧看到某航空公司
招聘空中服務員的廣告
便膽粗粗決定一試
18 歳誤打誤撞闖三關被取錄
由於當時還不到19歲
被迫由原本Induction 推遲數月
才可以正式受訓
一飛差不多9年光景
1994 年希臘旅行期間
偶遇意大利老公
長途拍拖4年多
雖然腦海充滿千個問號
但是最後終於決定為愛情
放棄香港一切
移居意大利
嘗盡人生高高低低
一轉眼便21 年
由當初一點意文也不懂
現在可以跟意大利人打交道
雖然文法上仍有錯漏
但完全沒有影響我的工作
初初做了七八年出入口生意
後來生了小孩便專心照顧兒子沒工作
現在兒子差不多14歲了
4年半前為了興趣寫專頁
一邊煮、一邊寫和一邊分享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走多遠
只是盡量去享受分享過程當中的樂趣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之餘
亦可以帶給人家歡樂
雖然期間遇到不少挫折及困難
但往往就是這些挑戰
令自己變得更成熟豁達
「意大利衣食住行」給予我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開粉絲聚會(香港及台灣)
第一次開烹飪教室
第一次寫飲食專欄(意味心翔)
~美國紐約食神手冊
第一次做雜誌封面 (樂在明廚)
~加拿大溫哥華及多倫多
第一次接受傳媒訪問及見報
第一次上電視
第一次出書(意料之外)
第一次出自家品牌KK泳衣
第一次開網店
第一次出自家品牌KK檸檬蛋糕
2020 年受疫情影響
我取消了一個煮食旅遊團
兩個南意Ischia 溫泉島環島團
但我答應自己
適當時候再捲土重來
不可以氣餒
今日的分享
希望大家捉緊人生的每一個機會
不要把「年齡」作藉口
相信自己的能力
可能你有很大的潛能
連你自己也不知道
有一天把這「小宇宙」發揮出來
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
希望你們有一天想起意大利的時候
除了歷史文物、意粉Pizza、Gelato
型男美女、名車及Fashion 外....
還會想起我 KELLIE
~KK LIFE IN ITALY~
🔝🔝🔝🔝🔝🔝🔝
❤️❤️❤️❤️❤️❤️❤️
KK香港網店
https://bit.ly/3rcnNOp
KK網店目前接受Mastercard,
Visa及Alipay付款
歷史文物雜誌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典藏新刊 |《 典藏古美術 》第346期7月號上市!】
🔻編輯手記:今日雨,大沛甘霖蘇萬物
下雨了,真好。
天不下雨,如何是好?還記得彼時新聞,農田水利署與大甲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廟方睽違58年依古禮祈雨儀式,連上古的獨足鳥「#商羊」模型都搬出來,起舞一番。面對旱魃肆虐,《典藏.古美術》也首度以「 #天佑甘霖」為專題,探討祈雨文化。就先從「雨神同行」出發,在漢代畫像石、敦煌壁畫、元明寺廟 #壁畫中的神明形象:雨師、風伯、雷公、電母興雲布雨。在神明之後,不可不提到的祈雨神獸必是「龍」, #劉榕峻 講述唐宋時期的龍畫與畫龍 #祈雨儀式,使「蛟龍見而雲雨至」。有了基本組裝配備認識,進入儀式主題。祈求風調雨順為民生所望,亦是國之大事,出現旱災時,在位者絕不可能悶不吭聲,讓我們看「 #乾隆皇帝的祈雨儀式」,有錢陳羣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製祈雨文》冊、永瑢乾隆四十三年(1778)《大雲輪請雨經結壇儀軌圖說》為證,圖文兼具有真相。將眼光拉回臺灣,民間的道教科儀中如何祈雨,又有哪些道具文物?正牌道士王凱平以苗栗後龍普玄壇祖壇之《祈雨科》為例說明,設壇掛畫禮拜諸神,唱念「龍王呌雨歌」(呌音同「叫」,召喚之意)「祈求甘雨速速來」。回到臺灣一甲子前,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蔡耀慶 講述溥心畬1957年〈關渡天后宮祈雨文〉、1958年〈淡水關渡天后碑〉書法,不是祈雨完就閃人,而是依循古禮,有事前祈禱、事後酬謝之儀,懷著感恩敬畏之心。最後,別忘了「商羊」,專題最後一篇「#祈雨動物園」,讓大家知道 #大甲鎮瀾祈雨儀式「商羊」從何而來?還有其他抗旱神獸與祭祀犧牲,有鵝有狗有青蛙等眾神奇寶貝協助祈雨。
🔻本期主題:天佑甘霖
歲次辛丑夏月,臺灣大旱。
大地枯竭,雨師何在?在漢墓畫像,在敦煌壁中,在元明寺觀。翻開畫史覓神龍,馳思張僧繇畫龍點睛,雷電剎至破壁飛,還有唐人投簡、宋人畫絹,潛龍入水不見形,但有宋代龍畫在故宮。再看乾隆四十三年大旱,依《大雲輪請雨經》結壇祈雨奏奇效,儀軌形諸圖文,文獻說分明。人間旱事,禽獸水族也動員,各類動物祈雨法蔚為奇觀。今日臺灣,如何祈雨?看溥心畬書〈關渡天后宮祈雨文〉,觀後龍普玄壇《祈雨科》儀軌法器,共祈安平,普澤佑霖。
🔻HIGHLIGHT:
天佑甘霖|清宮馬具文化|大和文華館「旅行的美術」展|倫敦.巴黎.香港.北京2021春拍結果
天佑甘霖:書畫典籍話祈雨
◆雨神同行,歷代雨師圖像在哪裡?
◆蛟龍見而雲雨至,唐宋時期的龍畫與畫龍祈雨儀式
◆祈請眾神,清代乾隆皇帝祈雨二三事
◆甘雨速速來!臺灣道教的《祈雨科》
◆一甲子前臺灣抗旱實錄,大清宗室溥儒祈雨文
◆祈雨動物大集合,抗旱靈獸vs.祭祀犧牲
🔻更多亮點
◆下一站!跟著畫師去旅行─大和文華館「旅行的美術」展
◆那些年,朕在馬背上的時光─清宮皇帝御用馬具與騎馬畫像
◆行政法人博物館在臺灣,《臂距之外:行政法人博物館的觀察》
◆當文物走出展櫃─古書畫複製如何適應社會發展
◆倫敦.巴黎.香港.北京2021春拍結果
🔎本期內容預覽:
🔎典藏古美術小編IG日常:gumeishu_taipei
🔎購買實體雜誌:https://reurl.cc/zzXbn6
🔎購買電子雜誌UDN:https://reurl.cc/oLpl13
歷史文物雜誌 在 林lillian_lin1029常容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基隆市八斗高中 2020年度「小小導覽員培訓班」
張惟晴老師指導
基隆八斗子漁村文物館位於基隆市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成立緣起:
八斗子長大的許焜山先生,感念兄長討海賺錢讓他完成學業。
因為愛護家鄉,也感受到近海漁業的人文,文物都沒有什麼留存,更沒有文字記載
在他事業有成時,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將自己家鄉的歷史文物人文,收集保存,留下文字記載。
因此自己出資收購文物,還自己訪談耆老,自己出資出版,(東北風)刊物
也希望提供給大家來參觀。租屋在八斗街148巷38號,作為聯絡與展示館。還聘用二名員工幫忙。默默的出錢出力。
去年也將二樓租下來。成立(八斗書屋),將收集有關心漁民漁業的相關書籍。讓有興趣者能來此,看書討論。以書會友
許焜山先生不想居功居名
因此目前並未正式提出設立登記.所以目前全名: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
出生在八斗子的許焜山先生2006年在山海觀成立八斗子文物工作室,
2012年進駐八斗子村落
2013年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掛牌。
2014年搬到現址八斗街148巷38號
文物館以記錄漁村歷史、保存漁村文物、關心漁村發展是文物館的工作。
以重拾集體的共同記憶、重塑傳統漁村與海洋文化的認同與發展為目標
工作項目有:耆老訪談、文物典藏、臉書部落格、社區公共事務,老照片展示、鏢旗魚紀錄片、攝影記錄、出版地方性小雜誌(東北風)。
文物典藏有船模型47件、漁具176件、航海器物、畫作、碗盤、雕割、老照片等上千件以上。
文物館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觀,了解更多的傳統漁村文物,聽耆老說故事。2樓也有一間圖書室可利用喔?
想要了解八斗子,一定要來文物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DiMdgLW7g/hqdefault.jpg)
歷史文物雜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畫時代-繪筆下的近世臺灣」開幕記者會
演唱:高閑至 老師
致詞: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 館長 李莎莉 女士
文化部-次長 蕭宗煌 先生
春源畫室-潘岳雄 先生
台北霞海城隍廟-文宣長 吳孟寰 先生
台灣創價學會文化總局企劃局-局長 林志銳 女士
社團法人台北市大龍峒金獅團促進會-理事長 李世澤 先生
士林庄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簡有慶 先生
繪出臺灣色彩 北投文物館邀請您探索臺灣早期畫作所描述的時代故事
1920~30年代是狂飆的時代,思想上的啟蒙,帶來文明開化的智識;日治時期臺灣逐步邁向現代化的生活,物質上的改變,讓休閒娛樂、消費文化漸漸成為都市人的日常。
北投文物館將於2020年8月15日(六)至2021年1月31日(日)舉辦「畫時代-繪筆下的近世臺灣」特展。本次展覽透過畫作與相關文物相互參照的展示方式,闡述臺灣1920~1930年代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社會環境發展與時代變化。
「畫時代-繪筆下的近世臺灣」特展透過幾個視角,為觀眾揭示:立石鐵臣與西川滿等灣生日本人對臺灣的情感和文化的眷念;女權意識逐漸抬頭後的臺灣新女性如何勇於追逐夢想;郭雪湖「南街殷賑」所繪集娛樂、信仰與及商業貿易於一身的大稻埕,如何演繹出繁榮的商城故事,並發展出臺灣的新文化運動和臺灣第一代西畫家的養成。此外,我們可以從潘麗水入選第五屆臺展的珍貴作品「畫具」中,感受當時畫家的心境與抱負。
本次展覽結合數位互動和AR遊戲等新科技,透過展示繪稿、西川滿書冊、薪傳匠師精製的廟會信仰文物、灣生眷念的臺灣民間用品,以及當時摩登女孩穿著的服裝和閱讀的時尚雜誌等作品,期待能與觀眾一同回到近百年前,那個郭雪湖與鄧雨賢作品中的繽紛時代。
臺灣數百年的歷史中,歷經許多政權的變遷,每次改變臺灣人都得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日治時期藝術家們選擇拿起畫筆記錄下社會變遷的瞬間,表述對鄉土之情感,為臺灣歷史留下劃時代的光芒。
策展單位粉絲頁: 北投文物館
展出時間:2020-08-15~2021-01-31
展出地點:臺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P9hlcKBxzA/hqdefault.jpg)
歷史文物雜誌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ju2UGSfLs8/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zYsEmTVbEaOJLyrLINcliPpD5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