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魔術師》:不需要蔑視長輩,你總有一天會老的】
每一段似水年華,說穿了都是一場又一場的輪迴。
有句成語叫「物是人非」,講的是舊景依舊,但人已經不是原來的人、情感一去不復返,但這對我而言比較屬於「小情小愛」的部分。
再拔高一點去看,真正讓我最為動容的,往往是「物非情是」。
縱使物換星移、改朝換代,人類的悲歡永遠相通,透過一些作品產生連結,讓後代與前朝有機會相互理解,最終發現:
物不重要,情是根本,原來大家都是一樣的。
/
導演楊雅喆推出新作《#天橋上的魔術師》,故事從 80 年代西門町「中華商場」出發,從居民們的日常中望見他們的愛欲憎,也讓觀眾一窺當時候的社會與政治風貌。
其中,還有一名神秘的「魔術師」負責穿針引線,讓角色看見他們內心的慾望,藉此反思自己。
該劇每集都以「短篇」呈現,每幅短篇環環相扣,意即第一集的主角在第二集是配角,第二集的主角反而是第一集的配角。
待整個劇集觀賞完,你就會明白每個角色都有他們的英雄征途要走,有他們各自的迷茫與不安,但同時他們也擁有克服己身心魔的能力。
簡言之,在《天橋上的魔術師》裡,每個角色都是「主角」。
/
有幸受邀看試片,思前想後,決定從第一集的〈99樓〉講起。
這個章節主角是個小學生,名字叫「小不點」,家裡經營皮鞋店,有一個讀建中的優秀哥哥、一個精於做生意的潑辣母親,還有一個成天在家裡拉手風琴的懶散父親。
我覺得第一集很像是個「概覽」,從小不點的兒童視角來看中華商場的眾生相,小孩子「看待任何事情都模模糊糊」的狀態,竟也營造神秘感。
孩子們對成人間愛恨情仇的不在意與不理解,的確很適合拿來放在第一章,成為一個勾起觀眾好奇心的引子。
劇如人生,大抵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回歸簡單。
當聽到母親和鄰居們在討論某家兒子誤傷父親的八卦,在小不點的角度看來,他其實只感受到媽媽們很吵雜、經過火車聲音很大聲而已。
與其在乎鄰居的家庭糾紛,還不如和死黨討論鬧鬼的廁所和任天堂電動。
看著小不點與家人、同學、鄰居大哥的相處,觀眾同時會感到熟悉,發覺即便相隔幾十年,民風保守、科技不發達,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溫情都是一樣的。
而這,才是導演楊雅喆試圖呈現給觀眾的核心價值。
/
日前專訪 #楊雅喆,他向我表示自己想拍的並不是時代劇,沒有打算特別聚焦什麼歷史紀錄,中華商場不過是一個物件,一個場景,他的焦點還是想要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不得不說,老百姓會煩惱的人事物,跟當下社會氛圍很難脫勾,這也造成後面劇集觀眾還是會見到一些關於同志、警察濫權等議題,層層包裹在每個家庭與愛情問題的背後。
楊雅喆表示:「劇中很多情況拿到現代來看,大家會覺得好像有改善,例如性別平權與政治議題,但這些隱患都還在,未來搞不好還會重新發生也說不定。」
每個時代都有課題,但重要且不變的永遠是人們內心善惡的拉扯,楊雅喆說:「即便看起來是舊時代,但裡頭天真小孩與徬徨青少年的情緒是共同的,這就是我最想做的,讓觀眾能在角色間找到自己的影子。」
楊雅喆前置期進行嚴密田調,找過去住在中華商場的民眾訪談,並製作關於「中華商場歷史演變」的相關短片,要求劇組人員必須得看完影片才能進組。
劇組有幾百人,年齡層 20 歲到 50 歲都有,特別對年輕一輩,中華商場無疑是陌生的。
給工作人員們看影片,是希望他們能記住這個狀態,知道這棟建築的太陽東邊在哪、西邊在哪、鐵道在哪。
「劇組人員們必須對那個年代、那個場景做資料,拍攝時才會更有方向,更容易有共鳴。」楊雅喆道。
以〈99樓〉中三姑六婆在火車旁蜚短流長為例,這就是楊雅喆從田調中得來,中華商場住家和店面合一,一到三樓居民互相認識,人多的地方自然就沒有秘密。
還有,早期住在中華商場的家庭孩子數量都多,原來是半夜父母被火車吵醒,沒事做只好生孩子。
提到這裡,楊雅喆都莞爾:「火車是一個滿重要的輪廓,火車經過阿姨們講話會提高,火車都走了卻忘記把降回音量,家家戶戶牆壁薄,搞到最後大家都知道,這部分很有趣。」
但旋即,楊雅喆反問我:「可是妳仔細想想,劇裡三姑六婆互講八卦的習性,放到現在職場大家還是看得到,我們常常聽到『某某圈子沒有秘密』,其實每個圈子都是呀。」
「這就是人之天性,只是形式不同罷了。」
/
訪談結尾,楊雅喆溫柔地說,他希望這部劇能夠讓年輕人對長輩們有所理解,你以為長輩都是食古不化,殊不知他們曾經和你一樣,有風騷、有夢想、會為愛煩惱與受傷。
民國作家蕭紅曾在《呼蘭河傳》描述童年生活的美好與糾結,我覺得和《天橋上的魔術師》有異曲同工之感,都是藉由回望過去展現對人性的悲憫。
蕭紅在《呼蘭河傳》這麼寫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的走;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自然的結果。」
「至於那些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繼續在人間被吹打著。」
卸下年輕人與長輩的階級,我們都是禁受風霜雨打的人類,明明這麼渺小,卻努力在人間學習去愛、大步小步蹣跚朝前。
想想也是挺勵志的。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1/02/19/the-magician-on-the-skywalk.html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瑜珈師資培訓完成之後,馬上就要面對小孩放寒假的日子,在每天跟女兒朝夕相處的這段日子,雖然我的時間被切得很零碎,但我依然每天抽空把這陣子的心路歷程一點一點的寫出來了。(當然,要順便分享一下,我拿到美國瑜珈聯盟證書的喜悅啦!😃)
雖說瑜珈練了十幾年,但其實過去十幾年來,對瑜珈就是一知半解的感覺,好像聽到每個體位法的名稱知道怎麼把動作做出來,但由於不同的老師有各自的口令及訴求,以至於很難真的深刻明白每個體式的精隨在哪裡。
這次系統化密集的練習兩個月,感覺像是在拆解某個複雜的謎題,要有耐心地掀開一層又一層的紗,才能逐漸看清隱藏在後面答案。
也因為這個探索的過程很有趣,讓我燃起了一股對體位法未曾有過的熱情,想要一探究竟體位法的持續練習能帶來什麼樣的轉變或感受。
這兩個月仿佛也開啟對身體覺察的進階練習,發現自己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教材,藉由不斷地感受自己身體細微的差異與變化,從中找到每個動作的核心要領。
或者該說不適與疼痛反而是最有效的學習途徑,讓我能深刻的領悟練習的關鍵所在,學會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而非像過去往往只追求動作的呈現而忽略身體某些部位傳來的抗議。
最近特別有感的就是腰後側放鬆的感覺,這似乎是我這十幾年以來首次明白,原來在正常狀態下,人的腰是不會緊繃的耶!
過去我一直誤以為腰痠背痛是人人都有的症狀,以前工作需要久站時,腰痠到可以完全忽略腿的不適也是正常的現象。
一直到這次在密集的訓練中,我學會有意識的停留在核心收穩且絕不勉強後背的姿勢後,我找到了新的身體使用方式,不再被慣性帶著走。
某程度來說這是我的一種臣服,接納了我身體當下的狀態,不再急於追求更好,不再試圖控制「應該做到什麼程度」,而是留給身體空間,讓身體帶領我去找到適切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每天不間斷的就是雕琢體位法到位,或是突然就來了一堂高強度動作的練習課程,加上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整個訓練的氛圍突然轉變得像是追逐著最終的學術科考試過關在進行的。
以至於曾經有一度令我感到迷惘過,懷疑追求形而外的體式做到某個程度真的有意義嗎?
畢竟與我當初設定想學習呼吸和搞懂瑜珈哲學而到師資培訓的初衷實在是有頗大的差距,但在老師的要求下和看見同學們優異的程度,似乎我也就不由自主的想要鞭策自己跟上。
有趣的是,我為此抽了一張大天使卡,顯示的內容是「為你帶來神祕學的訊息與象徵,並協助你了解靈性的真相」。
老實說,瑜珈哲學裡的內容對我而言並不陌生,與過去近十年來我所接觸到的靈性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用的詞彙不同,但最終都是殊途同歸,所有的練習或生活方式都是為達成回到源頭的寧靜。
因此,我想訊息的重點並非在前面那句話,而是後面那句「協助我了解靈性的真相」。
看見牌卡的那一瞬間,躍上我心頭的訊息是,這段培訓的旅程就像是一場考驗,測試當環境不斷聚焦於有形體的練習時,我是否依然能維持初心不受影響,專注在我想體驗的靈性修練上,同時能不拿外在的因素來評價自己。
這就如同反映我們人生中的狀態,大部分時候都被教導我們是與外在世界是緊緊相依的,要追求物質狀態下的某種呈現才能存活、才能感到安心。
我們也都被訓練的「只用眼睛看世界」,眼見為憑,看得到摸得到的才是真相,深信不疑的活在充滿競爭比較的世界裡。
於是,很習慣拿外在一的一切決定自己是誰,反而聽不見內在的需求,也忘記擁抱自己獨特的美。
是的,肉體就是我們身而為人最初擁有的物質,因此體位法也成為了最容易在瑜珈中被拿來檢驗的項目,也成為對我而言充滿挑戰的學習之旅了。
我如何在不斷練習中卻不執著於體位法的狀態,如何在不斷的練習後依然做不到某些體式時仍能堅持練習,如何將時間分配給我真正想傳遞的事物,這些就是宇宙想帶給我的課題吧!
我想,所謂的靈性真相,在每個人身上應該都會變化出不盡相同的答案。
在最新一集的Podcast中,我也分享了瑜珈跟一般大眾眼中不同的是什麼,以及瑜珈究竟跟靈性學習有什麼樣的關係,有興趣的人可以在你慣用的Podcast App中搜尋「媽媽搞什麼鬼」,或是也可以點選留言中的連結直接收聽喔!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瑜珈師資培訓如同一段超越想像的自我探索之旅(下)│
就像我上次提到,師資培訓像是一個摧毀再重建的過程,除此之外,我認為也像是一次中場測驗,檢視我這幾年在內在下的功夫夠不夠扎實。
就如同今年整體大環境所帶來的考驗,要我們練習在各種衝擊中仍能回到暴風雨的中心,去體驗安穩自己內心的那股力量。
在過去一般的瑜珈課程中,會有各種經驗的同學混合在一起練習,有鑒於此,通常老師的課程設計難度都不會太高,因此對我而言大多數動作都做得到,也還算輕鬆有餘的狀態。
然而,會來到師資班的同學,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經驗的練習者,在師資班中又有許多高強度且串連的動作,不只是常常做得很艱辛,有些甚至跟不上或做不到。
於是也就產生了無數的挫折時刻要面對,心態上完全有別於以往,要有很大的轉換及調適。
尤其看著其他同學能完成動作時,我卻做不標準時,很容易就在某一刻產生自己不足夠的想法。
好在,我很快就會意識到,一切都是源於「比較」。
當比較心一升起,內在的各種對話就會湧現,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後悔之前怎麼沒有多做點練習準備自己、焦慮其他同學又會怎麼看待我,等等的......
一不留神,焦點全都向外了,忘記瑜珈從來不是為了用動作來評價自己的。
其實每個人擅長的本來就各不相同,有些人肌耐力強,有些人柔軟度好,有些人有顆安住的心,沒有哪一種才是標準的,重要的是能覺知每個當下的體驗。
我好喜歡第一天開課時,其中一個老師說的話,她說:「來到這裡,每個人都是在貢獻自己的身體與動作。」
意思是,不要害怕自己的動作被調整糾正,因為藉由這樣的發生,才能讓其他人更加了解每個動作在不同人身上會產生的各種可能。
只要記得「貢獻」這兩個字,就會讓我回到初心,將以自我為中心的焦點轉向他人,憶起來到瑜珈師資班的初衷本來就是想要協助更多的人可以用簡單的方式認識靜心,讓冥想這件事情不再遙不可及。
因此,當我覺察到內心想證明自己的模式又開啟時,我就會轉念回到「利他」的本心,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所有的發生,都是為了往後我能為他人貢獻,那麼小我的對話就會逐漸消失。
原本我會懊惱自己的左手腕因為過去媽媽手而容易不舒服,導致許多手撐地動作做不起來的狀態,但如果換個角度,用貢獻當成出發點時,就會發現那反倒是屬於我個人的獨特優勢,那讓我更清楚如何在動作中減輕手腕的壓力,未來我也更能同裡媽媽們瑜珈練習會面對的難題。
同理可套用在練習中發生的所有不正確姿勢,都會是一個機會從不同角度去學習調整,接下來才能有效協助到那些跟我一樣面臨相同狀況的人。
我意識到一切的發生是在教會我,不要害怕錯誤,更深入的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從不完美中找到價值與意義。
當願意接納當下的自己就是這樣的狀態時,也才有空間去發掘,從此刻開始我還有什麼樣的可能。
在這趟師資旅程中,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最困難的不是去練習高強度的動作,而是「放下」回到最原始的身體本能。
我們一群人有經驗的練習者,反而難以理解初學者在沒有體能條件和柔軟度的狀況下會是如何使用身體的。
當老師要我們回到未接觸瑜珈前的狀態去感受初學者的難處時,反而不知所措,身體自動化的接串後續動作,許多基礎的替代動作對我們而言異常陌生,透過一個個的拆解動作,從中試圖去同理初學者可能有的身體本能反應。
這也不斷令我聯想到,當我已經誇過了生命中的某些坎之後,日常中內心的波動不再如以往劇烈時,一不小心就會遺忘過去也曾感到徬徨焦慮、舉足不前又小心翼翼的那種心情,以至於常常把轉念看得太容易或理所當然,忽略了對許多人來說並非一蹴可及,是需要提起勇氣才能向前的一大步。
這就如同當頭棒喝,提醒我放下頭腦已知的一切,真正用心的去同理他人更為重要。
隨著訓練中的密集相處,也會慢慢感受到每個同學來到師資班的原由都不盡相同,若是概略劃分會有兩種不同面向。
有些同學很專注於體位法的鍛鍊,平常就喜歡高強度的派別,算是一股偏向於陽性能量的展現,也比較符合目前社會整體的氛圍,目標導向,追求力量、成功、執行、堅毅。
像我則是偏愛於心靈導向的練習,真的幾乎沒有接觸過那些高強度的派別,傾向於動中覺察、去感受身體狀態、靜心等等的鍛鍊,算是較為陰性能量的展現,但也是目前社會普遍缺少的狀態,強調接納、直覺、放鬆、療愈。
陰性與陽性能量間,沒有哪一種是比較好的,因此應該多一點。
事實上,不分性別每個人身體內都會擁有這兩股能量,重要的是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方式。
但也就是因為有此差異,各有所長所愛,才能造就出不同特質的瑜珈教學者。
基於我傾向於較為陰柔不過度陽剛的鍛鍊,因此在師資培訓不斷鍛練體位法的過程中,我的腦中也會跑出許多疑問,覺得這似乎與我當初來此的目的有點差距,直到講解瑜珈經中的一段話時,才令我恍然大悟。
體位法的練習,最終目的是為了可以維持長時間穩定且舒適的靜坐姿勢。
如果嘗試過靜坐的人應該會知道,長時間維持盤腿的坐姿並沒有想像中容易,髖要夠開,背部肌肉要能維持脊柱的挺直,肩頸要能放鬆,否則沒多久的時間就會覺得這裡痛那裡麻的,而一直想要調整身體的姿勢。
因此,體位法的練習是很重要的過程,卻不是目的,也不如表面上所見,貌似在追求極為厲害的姿勢。
但在如今目光都聚焦於外在呈現的世代中,體位法的確有不容小覷的作用,因為體位法是最容易吸引普羅大眾接觸瑜珈的一個管道。
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姿勢,或是當成一種維持健康的運動,正是讓人們願意踏入瑜珈領域的推手,進而才有機會開啟通往內在修練的那扇門。
這與我近來對身心靈領域的體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發現不論是八字、人類圖、生命靈數、占星、馬雅曆等等各種工具,都只是透過人們想認識自我的驅動力,而慢慢願意走進深入內在的心靈之旅,這些工具都只是過程,卻不是目的,最終要達成的是合一,是無我的一體。
瑜珈亦然,最終的境界是三摩地,也就是合一。
這十幾年下來,所有走過的路,皆是殊途同歸,對我而言都沒有白走,而是更堅定的步伐。
瑜珈之所以可以鍛鍊心性,是因為它並非固定不變的事物,而是一個動態選擇的過程,永遠都可以依照每個人當下的狀態做選擇,有替代的動作,也有精進的空間,不用因為做不到而放棄,也不用因為做到而驕傲。
不是追求完美,不是與他人比較,就只是陪伴自己的一趟旅程。
因此,不要小看一張小小的瑜珈墊,在上面所發生的一切,絕對超越一般大眾所認知的「肢體動作」,其實同時會帶出身心靈三方的整合,我想這也就是瑜珈能流傳五千年之久的原因吧!
#我知道下集依然很長
#謝謝看完的你
#期望有天在瑜珈中相遇
上集回顧:
https://www.facebook.com/362029707846103/posts/678197109562693/?d=n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在 党史杂谈(444)—林彪、陈云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党史杂谈(444)—林彪、陈云 殊途同归 , 异曲同工 ,陈元说过的一句名言. 20,847 views20K views. Streamed live on Mar 15, 2021. ... <看更多>
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在 HKBU CEW - [13/10研討會:殊途同歸——分享單位巡禮] 流 ... 的推薦與評價
在「殊途同歸」研討會當中,我們邀請了各路英雄分享他們的牧養理念和心得!另外在「異曲同工」研討會,浸大基督徒詩班及樂隊的一班年青信徒會以音樂跟我們分享信仰,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