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女王的日常: 19 歲比利時公主的「菁英教育」,你做得到嗎?】
昨天,是比利時公主伊莉莎白的 19 歲生日,她將會成為未來比利時史上第一位女王。
是的,你沒看錯,這位棕髮碧眼、笑容可掬的美麗女孩,就是未來女王。
只是,我們不能光看光鮮亮麗的一面,畢竟在伊莉莎白華麗轉身的背後,除了勤奮不懈地努力,她所受到的「菁英教育」,更令人大呼不可思議。
這才恍然大悟:實習女王的日常,原來這麼不簡單。
---
伊莉莎白出生自2001年10月25日,天蠍寶寶一枚,是國王菲利普和王后瑪蒂爾德的第一個女兒。
由於比利時早在 1991 年就已經更改王室繼承法,將原本「男性」才能繼承的條規,修改成了「長子」就能繼承,於是早在伊莉莎白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她的身上就已經扛下了整個國家重擔。
在她出生當天,按照王國傳統,於王宮對面花園放了 101 響禮炮,聲音傳遍整個布魯塞爾城。
比利時身處多語系國家的交界,人民操著不同語言,伊莉莎白從 8 個月開始會說話,父母就輪流用英語、法語、荷蘭語、德語和她交談,連中文都難不倒伊莉莎白,12歲就能用流利中文和別人聊天。
10歲,伊莉莎白初次公開亮相,父母用她的名字為一家兒童醫院命名。活動上,伊莉莎白梳著公主頭、穿著粉色洋裝,落落大方地上台致詞:「希望這家醫院的成立,能幫助每個和我一樣的孩子獲得幫助。」全程完全沒看稿。
13歲,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日,伊莉莎白用英、法、荷三種語言進行演講,聲線柔美,字句間的抑揚頓挫掌握得也很好,再度讓人民印象深刻,很有觀眾緣。
演講結束,當地知名媒體 Het Belang van Limburg 做了市調,顯示有 90 % 比利時民眾很期待伊莉莎白坐上王位的那一天,對她期望甚至比她的爸爸菲利普還高。
---
身為王室法定繼承人,伊莉莎白的童年都在無數家教課程中度過,除了基礎的數理語文,她也去學習鋼琴、芭蕾、繪畫,父母認為只有投入在藝術中,女兒就可以比起其他人看起來更加具有人文氣質,也能拓寬她對文史哲的思維。
國王王后都喜歡打網球,於是伊莉莎白尚在學步之時,就已經擁有一個專屬網球拍。待她年齡漸長,不單是網球,連高爾夫、滑雪、馬術、帆船等等,她通通擅長。
伊莉莎白很清楚自己未來的角色,且自帶使命感,不辦私人 Facebook,沒有 Instagram,拒絕對外透露家族內部隱私。
15歲,伊莉莎白申請到英國 UWC大西洋學院就讀,該校是德國教育學家庫爾特哈恩於1962年創立,學院中有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計350名學生在此求學。
學生身份各有不同,有的是難民,有的王室,有的是中產階級的子女,校內人人平等,且都要學習不同國家的宗教、文化、歷史和價值觀。
在校期間,伊莉莎白就會自動報名志工到開發中國家訪問,試圖理解和她生長環境南轅北轍的世界。此外,伊莉莎白定期會關心國內輟學兒童、老人、街友的日常,適時給予物資援助。
2019年6月初,伊莉莎白和媽媽瑪蒂爾德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訪非洲肯亞,演講期間,王后瑪蒂爾德看著台上女兒越來越有女王架勢,難掩激動情緒落淚。
---
有時想想,年僅 18 歲就參與各種外交演講、展現社交手腕,伊莉莎白態度從來都是從容不迫的,這過程想必已經歷經各種難以想像的練習,外加本身個性的堅毅、自律以及負責。
據報導,即將就讀比利時皇家軍事學院的伊莉莎白公主,首先就得參加4週新生訓練,學習射擊、架設野戰帳篷、戰術訓練、駕駛飛機、跳傘,科目種類繁多,主要讓未來女王能提高野外求生的能力。
光看課程安排,可以想見伊莉莎白未來的軍校生活,想必又是一連串苦日子吧?
然而,回望她的女王養成之路,18年走來似乎都是這麼艱苦,樣樣都得學,且樣樣都要學好。
就連外型打理,伊莉莎白同樣不馬虎。
母后瑪蒂爾德是波蘭名門出生,擁有不凡的時尚品味,在媽媽潛移默化的調教下,伊莉莎白每次的出鏡打扮,身上都不會超過三種顏色,連私服都好看,是一個行走的衣架子。
---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有些人天生就贏在起跑線,擁有更多資源去學習。
但是如果個性不積極、不負責任,整天只知道坐吃山空跟靠關係,縱使最終結果不見得會差到哪去,但我難免會為這種人感到可惜,可惜他打爛一手好牌,沒有藉此趁機發揮自身全部的潛力。
縱然伊莉莎白訪談不多,但從媒體對她成長經歷的敘述,顯而易見,她並沒有浪費父母給予的菁英教育。
雖然我們不見得清楚伊莉莎白的真實想法,但她的確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懂得自發性學習,已經完整開發了她的學習潛質。
帶著比利時人民的盼望,我願意相信:伊莉莎白會成為一個有擔當的女王。
原文刊載至:
https://www.adaymag.com/2020/10/23/who-is-princess-elisabeth-duchess-of-brabant.html
比利時人個性 在 酪梨壽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男子宿舍大混戰,順便聊聊新鄰居】
天外奇蹟:大白不但陪兒子玩了一上午英文桌遊,還幫我上了第二次中日文雙語字幕!(親自上過影片字幕的人就知道這是多傷神的事)
新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家是日本爸爸跟小孩說日文,台灣媽媽跟小孩說中文,爸媽之間用英文溝通(大白是我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一起玩英文桌遊或讀英文繪本時就呈現日英中大混戰的局面。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很奇妙,小孩不會語言混亂嗎?但其實這在國際聯姻家庭中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習慣後就能隨時切換頻道甚至當爸媽的即席翻譯。(誰叫爸爸不會說中文,媽媽日文又這麼破)
最近我家附近搬來的新鄰居背景才神奇,有個旅居世界各地精通荷德法英日中六國語言的比利時爸爸、至少會說中日英文的日本媽媽、還有一個正準備上小學的七歲混血小姐姐。
巧的是夫妻倆因為在台灣和中國都工作過,中文流利到讓我跪拜的程度,個性也幽默熱情,昨天他們過來打招呼時,兩家人中英日文齊飛,頓時熱鬧無比。
小寶哥看到像洋娃娃一樣精緻漂亮的小姐姐時害羞躲起來,等她回家後才表白:「我喜歡姐姐,好想跟姐姐一起玩。」(傻孩子,那你幹嘛只顧著跟人家的爸爸撒嬌呢)
這些年來不管搬到哪裡,孤僻的大白和我都習慣和鄰居保持距離,這次會為了圓外籍老娘的思鄉夢與寶哥的戀姐情結,破例開始跟厝邊交關嗎?
無論如何,新鄰居對我最直接的影響是,以後用中文吼小孩和用英文吵架時要記得小聲一點了。
P.S. 說到這,我其實不確定新鄰居會講的語言是否只限於那六種,因為那位父親並沒有主動炫耀「我精通X國語言」,是剛好聊到他是比利時人所以很自然會講荷德法語,中英日文則是工作上用來溝通的語言(實際上聊過後發現真的很流利),說不定他們還會別種我沒問到的啊。(在台灣工作過會台語也不意外!)
比利時人個性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首里城,中山王朝遺闕。早前網上有文章說如果孫中山當年沒有拒絕琉球納入中華民國版圖的話,那麼新桓結衣現在就是中國人了。這種威風有甚麼可逞?
東南亞諸國人的國族意識到今時今日仍那麼隆盛,除了政府的教育國策影響至深外,近代東南亞缺乏跨國族的文人象徵也是其中一個主因。容我大膽假設,若日本軍國主義沒有崛起,清末民初孫中山掀起的中日交流成為風尚的話,國族意識或許就會隨着潮流而淡化,可能孕育出比如歐洲精神的跨國族精神價值。
歷史沒有促成這件事發生,中日韓等國的政客依舊打着國族牌凝聚民心,只有台灣人和日本人之間才體現得到真正的跨國聯誼,而且這種聯誼還不是基於精神上的,而是基於道義的(地震的捐助多寡),當中沒有併發出類似歐陸精神的東西。
有些國家名存實亡,好像比利時,布魯塞爾雲集歐盟與NGO的總部機構,但現今的比利時人既不是奧匈帝國的繼承者也不是當初脫離荷蘭的英雄,所謂「比利時精神」已不復再,取而代之是歐洲一體化的命運;有些國族名亡實存,沖繩已被納入為日本的一個縣,現在的人也不會提中山國的舊事了,但在嘉手納美軍基地去留的抗議問題上,一個自衛隊員用鄙夷的眼光辱罵他口中的「支那人」,揭示了歸化的虛妄,也揭示了「琉球人」仍以獨立於東瀛的姿態留存於世。說到底,人仍是要借助族與族的對立去保育民族本身;沒有對立,世界大同,意味着國族之死。
如今,歐洲各國的精英已悄悄地開倒車,不再任由一體化肆虐。法國人意識到自己面對瀕臨絕種的威脅,文化包容政策漸漸轉換成法國優先,德國精英利用歐盟這部機器統治鄰國的算盤已打不響。這就是現代的世界大勢,奈何香港人、中國人(我不認識其他東南亞人,無法評斷)卻是沒有這種觀瞻,盲信「我是中國人」的教條,沒有登上更高層次俯視更深的國族意識的問題。相對歐美而言,我們顯得落後;但亦正因為我們落後,才可成功保育得到如此多樣的國族意識,這是何等諷刺的矛盾。
不,東亞尚有一個政體的國族思想走得最前——中國共產黨。幾十年間,西藏、新疆、嶺南等的地方文化個性逐一被統戰消滅,還打着中華繼承者的名號受人景仰,站在政團的立場,它比歐美任何一國都要玩得高明。而作為知識分子(如果現時還存在的話),唯一的自立根據地就是他方。甚麼是他方,就是強烈的去國族傾向,沒有國族都可立己立人的價值。
作者
比利時人個性 在 台灣人在比利時Taïwanais en Belgique. Taiwanees in België 的推薦與評價
Group rules from the admins ... 確保所有人都能感到安心。我們不允許任何形式的霸凌行為,也無法容忍有關種族、宗教、文化、性傾向、性別或個性的嘲笑留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