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
中國在搞文革復辟,國民黨在擁抱中國
邱志偉,立法委員
中國這幾個月來,內部相當的不平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8月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表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從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以來,中國一系列的打壓民間企業,「限娛令」對中國藝人發出各項禁制措施,嚴格檢視愛國藝人等,無不讓人嗅出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外界懷疑,面臨20大領導人換屆的習近平,是否一如當年毛澤東為鞏權,將發動二次文革。然而,當中國正開歷史倒車之際,國民黨剛舉行的黨主席辯論,所有人都在談如何與中國親近,不但疏遠美國,還完全遠離台灣民心,一個比一個更親中,而且是擁抱著走回文革老路的中國。
共同富裕讓人想起毛時代的中國復辟
「共同富裕」這個詞,這幾個月來,隨著中國各項雷厲風行的措施,彷彿那個離世人相當久遠的中國共產黨,又再度重回世人眼前。最初,提出共同富裕的就是毛澤東。毛澤東在1953年12月於《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提出:
「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實現對於手工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於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現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結果隨之而來的是,大躍進悲劇,違反正常的生產運作模式,為中國帶來規模巨大的人為饑荒。
如今,習近平在各種場合不斷重提此事,甚至多次表示完成共同富裕是黨的基本原則,表現出背離常理原則也在所不惜的姿態,再加上多次打擊民間企業家,甚至連許多親共企業家都遭受制裁,連藝人都要宣示愛國,不禁讓人懷疑文革的號角是否已經響起。
習近平面對11月在北京召開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宣示要「全面總結黨的百年奮鬥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問題」,可能將提出新的歷史報告,新一代毛主義宗主的起手式。為鞏權而來的新文革蓄勢待發,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當台灣藝人捲進中國限娛令 國民黨黨主席卻都在談擁抱中國
這幾年台灣藝人張鈞甯捲入碩士論文的我國等同台獨風波,卻未見國民黨人出面大動作駁斥,甚至還回頭斥責執政黨。同一時刻,國民黨主席選舉上,連主打親美的江啟臣主席,也配合深藍論調,大談要搭建兩岸平台。過去同樣親美的朱立倫,竟也一再強調自己要加強與中國的互動。若朱立倫過去就是如此靠中而存,那2015年也不必換柱,難道朱立倫自己都忘了嗎?甚至黨主席辯論,連想收到AIT賀電還是中共賀電都是討論議題,以台灣主流民意多數而論,這件事豈還需要討論?武漢肺炎以來,抗中已成全球共識,國民黨若還走親中老路,那真的距離台灣民心太過遙遠。
國民黨看不出中國在搞文革的本質,不只在會遭臺灣人民唾棄,連在全球局勢浪潮下,都顯荒謬。未來不只會加大與台灣人的距離,更加深與全球友我國家的橫溝。
毛澤東的成就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本周H&M,有不少引起我興趣的電影。
舊版的教科書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常會提到坦能堡會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戰算是改變德國戰略的重要因素。
德國的位置在歐洲的中央地帶,這也奠定德國的先天戰略劣勢,那就是容易被夾擊,尤其一戰開打前,德國的敵對勢力─英法俄,分別位在德國的東西兩方。面對被夾擊的可能,德國高層想到的方法是:利用高機動力,先集中主力擊破一個方向的敵人,再利用時間差,調轉主力擊敗另一方面的敵人。
戰略既然決定,下一步是要決定對象,也就是要選擇先攻西線的英法?還是東線的俄國?由於德國的戰略是建立在快速移動上,當時鐵路密集度高的西線就成為目標,所以德國最終決定了「西攻東守」的配置,將主力調往西線(順帶一提,在此選擇下,德國後來又研究迅速攻破西線的戰略─施里芬計畫)。
正因為主力在西方,德國在東線的兵力顯得稀薄,這讓俄羅斯有可趁之機,而俄軍也的確發動了攻擊。但就在坦能堡戰役,德軍大破俄軍,加上西線戰場的攻勢被英法扛住,以至於形成僵持的壕溝戰,德國高層之後將戰略改成「東攻西守」,這也成為日後德國在一戰東線戰場獲勝的遠因。而負責坦能堡會戰的指揮官─興登堡、魯登道夫,後來更憑藉著戰攻,最終成為德國一戰後期的實際掌權者,興登堡更因為在一戰的威望,後來成為德國威瑪共和的總統(順帶一提,魯登道夫在威瑪共和時期雖然未能像興登堡一樣飛黃騰達,但在德國國內依舊擁有相當大的號召力,以至於他曾經聯合其他勢力發動政變,不過被輕易鎮壓,而魯登道夫聯合的勢力,正是希特勒的納粹黨)。
雖然我是熟悉坦能堡會戰的背景以及影響,但對於中間的過程我卻完全不了解,所以如果有部電影是講這場戰爭的歷程,我會非常有興趣想要觀看,並了解這場戰爭究竟為何會被大肆宣傳。
泳渡英吉利海峽......你在跟我開玩笑嗎?竟然真的有人能辦到這件事呀!
說到有名的游泳,我很容易想到毛澤東。老毛是位游泳健將,我有次看某部紀錄片,裡面提到老毛因為大躍進政策的失敗,被逼出了權力核心,而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奪回權力。在文革初期,老毛為了造勢(並證明自己身體很健康),於是進行所謂的暢游長江。簡單來說,73歲的老毛在1小時左右的時間游了15公里。
聽起來很驚人是吧?但紀錄片中,有位老兄是這麼說:「那段長江,水流湍急,毛仰遊在水面上,他人又胖,浮起的大肚子可一路順流而下,一下就漂過好幾十里。」我翻譯他這段話的意思是:與其說毛澤東游了很長距離,不如說他是被水一路沖下去。
所以在河裡游泳,可以借助水流,但在海裡游泳......我實在太難想像,這到底需要多麼強大的體力?真想看看這件事情如何發生的呀?
我相信只要上過英語課的人,應該都學會馬丁路德的著名演講:I have a dream.(我學生時代還被抽到要朗誦這篇,這對外文能力超爛的我,簡直是恐怖加煎熬的記憶,以至於我太久沒回想,都快忘記當時發生什麼事了。)
我除了想看這著名的歷史場景,同時我想到另一件事。
其實馬丁路德金恩在當時的黑人運動中,只是其中一個流派,也是大眾通常下意識比較肯定的流派:非暴力不合作。
乍看之下,這很好呀,在法治內利用遊行、罷工之類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益。但我想問個問題......真的能用這些方式讓政府釋出權益嗎?
以罷工而言,勞工跟資方請問誰能撐得比較久?我想大家心裡有數。遊行?我國那麼多次遊行到底有幾次是真的有重大突破或進展?
所以相對馬丁路德金恩,當時還有另一個流派,由麥爾坎X提倡的暴力抗爭(甚至這可以延伸到另一股勢力:結合社會主義的黑豹黨,說到黑豹黨,這段在我國基本冷門到聞所未聞的歷史,可以參考我前一陣子非常欣賞的電影「猶大與黑色彌賽亞」,另外在「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這部電影中,也有黑豹黨的部分片段)。
我這麼比喻:面對兩個向你抗議的人,一個是站在你門外呼口號抗議,另一個是直接衝進你家砸客廳,你比較重視誰?
當然,我想在觀感上,絕大部分人在絕大部分時候都非常反感暴力抗爭,因為他帶來的損害以及牽動的層面巨大的多,但不得不同意:他對所謂的當權者也有效的多。
事實上,晚期的金恩有感於非暴力方式的無效,開始向麥爾坎X的路線靠近;又非常值得玩味的,是麥爾坎X有感於暴力抗爭隊及效果有限,也開始向著金恩的路線靠攏。
相異的兩人,竟在日後相互吸引探索,而這兩人的結局卻如此相同:都死於暗殺。
馬丁路德金恩現在被塑造的很高大上,但其實,不可能用所謂的「聖母模式」成就一切。馬丁路德金恩一開始舉辦的遊行,其實參與人數很少,但他後來刻意把遊行辦在黑人的下班時間,這就形成一種人數倍增的假象,因為下班人潮在畫面上也被算出來了。甚至金恩會預先請記者準備拍攝,其中之一藥浴被拍攝的場面,就是有警察暴力執法,這樣就能用鮮血換到更大的宣傳版面。
我真是挺想看看,不同的電影對於金恩的描述為何。我不是說金恩是個小人,我只是想強調金恩不是個完人,正因不是完人,因為真實,我們這些後人才更容易和歷史人物產生連結感呀。
其他的電影我也都挺期待,除了一部,那就是這當中我唯一看過的一部:羅馬假期。
說沒有很期待,是因為我看過,所以劇情就部怎麼期待了。但其實這部電影要我重看,我絕對OK。原因......有奧黛麗赫本難道還不夠嗎?
對於本周電影,或是我分享的知識,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一起來聊天討論喔。也可以多多分享本篇文章,讓對歷史以及電影有興趣的同好有更多共鳴或討論的機會喔。
毛澤東的成就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舒喜樂:研究 #紅色革命科學 產物的 #袁隆平,也曾與 #中國體制 有過衝突?】
在袁隆平的訃文中,《紐約時報》緊緊圍繞袁自己回憶錄中的敘述:儘管有政治壓力要求他加入由蘇聯發起、蘇聯反對遺傳科學一場政治運動,但他還是研究了遺傳學;「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國陷入致命的政治內鬥時,他仍然堅持研究」。
他的成就應與美國科學家諾曼·布勞格的成就一起被視為所謂「#綠色革命」的兩個組成部分。但諷刺的是,「綠色革命」這一強調技術治理的方法,曾遭毛澤東和他的追隨者明確拒絕;袁隆平聞名於世的技術,出自於一個帶有 #毛主義科學 關鍵特徵的研究項目。
美國歷史學者、列文森獎獲得者舒喜樂(Sigrid Schmalzer)教授從事中國農業科技藝術型態,來看看她如何從政治史與科技發展史的角度,回顧袁隆平的一生:https://bit.ly/3xxcCTL
#延伸閱讀
缺席的領袖身體:關於「親自」的笑話與災難中的政治奇觀👉https://bit.ly/3k9PZB1
💪在媒體生存環境愈加惡劣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你 #付費支持我們,助力我們產出更多優質深度內容
#端Plus會員計劃: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中國 #意識形態 #科學 #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