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電有三種,為什麼出現這兩種?】(二之一)
興達電廠連續發生事故造成停電之後,有人,尤其是主張重啟核四運轉的人,又在主張這是台灣缺電的證明,而我們也看到蔡總統出面強調台灣並不缺電。
把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要歸之於缺電,歸之於少一座核四,確實是模糊焦點甚至扭曲焦點。然而,蔡總統光說台灣並不缺電也不夠完整,政府光是寄望「三接」來渡過能源轉型,也會錯過核心問題。
基於我2016年參與過「開放台電」觀察所得,加上近年來追蹤看到的新情勢,所以要寫兩篇文章,希望能𨤳清一些障眼法的迷霧,但也指出日益嚴重的兩個危機。
興達電廠接連導致停電的情況,我非常肯定不是個案,而是預警。
如果政府不面對問題的根源,接下來不只蔡英文總統要為越來越多類似情況而頻繁道歉,並且說終究會爆發災難性的後果也不為過。
相反地,如果政府真正面對核心問題,不但一些短期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垂手可得;一些許多人認為是兩難的長期問題,譬如護藻礁和廢核,其實也不難找到兼顧之道。
我寫兩篇文章來談。這是第一篇。
--------高速公路塞車有三種情況,電也是--------
「缺電」的情況,有三種。用大家都熟知的高速公路塞車來比喻,方便理解:
第一種,是高速公路因為蓋的數量不夠,造成塞車。這是「結構性」問題。有些落後國家的基礎建設不足,電廠不夠,每天全國要平均停電一段時間,就是這種情況。
第二,公路數量夠,但是每到年節連假期間,如果不事先疏通流量,會在尖峰時刻大塞車。這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台灣每到夏天高熱月份,尖峰時刻大家對電力的需求突然高漲,負載超過預期,可能導致跳電而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第三,公路的養工處出了問題,維護保養不力,路面出現塌陷等等,造成塞車。這是「技術管理性」問題。台電的工作人員操作系統、設備出錯,而導致停電,屬於這種情況。
高速公路發生大塞車,我們需要判別到底是哪種原因所導致,才決定是否要新建高速公路。我們不會一看到塞車,就主張要新建高速公路。同樣的,發生停電情況,也該如此。
但是長期以來,台灣有些人,不論電力出現任何狀況,都堅持是結構性造成的缺電問題,電廠不夠,需要新建或擴建。
近三十年來,這些人的代表就是擁核派。1993年,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說,台灣如果沒有核四,到2010年每天就要缺電六小時,像菲律賓一樣落後。
現在時間過去了快三十年,不但過了2010,連2020都過去了,台灣也從來就沒有每天缺電六小時。時間早已證明核四是個假需求,台灣從沒有出現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只是擁核的人卻始終堅持台灣就是少個核四。
然而,到目前為止,台灣雖然沒有結構性缺電的問題,卻一直籠罩在「時間管理性」缺電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陰影之下。
--------問題的根源:不重視調節用電需求--------
我們來看最近三次大停電的起因。
2017年的大潭電廠815大停電,台電說是承攬商更換控制系統的電源供應器時操作失誤所導致,這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問題導致的。
今年513興潭電廠導致的大停電,經濟部先說是「用電高於預期」的原因,那就是第二類時間管理性的問題;但後來又改口,說是測試操作錯誤,那就是第三類技術管理性的問題。
至於17日晚間又發生停電,台電承認是「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換句話說,也就是類同於「用電高於預期」,屬於第二類時間管理性問題。
顯然,這三次都是「時間管理性」問題和「技術管理性」缺電問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問題的根源是:台電不重視調節大家的用電需求。
要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就是要設法調整大家用電時段,舒緩尖峰負載。
一個用常識就可以想到的方法是:訂出「分時電價」,不同時段的電價高低不同,讓用戶知道他在尖峰時段用電要付出比平常高的電價,在離峰時間用的話則會享受到比較便宜的電價。這和年節連假時期為了鼓勵大家不要在尖峰時段全部塞在高速公路上,會提供夜間比較便宜或免費的費率,而很多人會使用,是一樣的道理。
這幾天台電在呼籲大家節電,但是如果沒有「分時電價」和搭配的工具,這種呼籲是很蒼白無力的。
經濟上有「看不見的手」。提供用戶「分時電價」之後,大家自然會趨低避高,各自享受了比較便宜的電價,整體也舒緩了電力尖峰負載時段的壓力。不需要台電呼籲,用戶自己就會達成那種效果。
電力用戶,主要分兩大類:以家庭用電為主的低壓電用戶,和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
我們看台電是在怎麼面對這兩類用戶。
<面對低壓電用戶四年推動不到百分之一的努力>
全台灣有1,460萬低壓電用戶,直到今天,絕大多數都是仍然要兩個月手抄一次電表。手抄電表,用戶要兩個月後才看到電費帳單,「分時電價」設計得再有吸引力,大家也不會有體感,實際也無從配合。
2016年「開放台電」提醒調節用電需求之後,台電也說他們知道此事的重要,說要努力設法「移峰填谷」。當年底台電也開始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然而,直到去年底,推廣了四年,低壓電用戶選用這種方案的,全部才12萬戶,連1,460萬戶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這麼重要的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的方案,努力了四年才推廣不到百分之一,不能不說怠惰吧?
和台電推廣的「智慧電表」搭配起來看,這件事就更有意思。
「分時電價」,最好能和可以及時顯示用電情況的工具相搭配,高端的就是「智慧電表」。
但是從馬英九總統執政時要求台電安裝百萬戶智慧電表,台電一直拖拉,到2015年只做到1萬戶。民進黨執政後,有一整年時間,台電新加的智慧電表用戶更只有351戶。其後幾年在各方監督下,到2020年底,總算達成了安裝100萬戶的目標,但這連低壓電1,460萬用戶的百分之十都不到。
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不能不問另一個問題:連推廣「智慧電表」都安裝了100萬戶,怎麼會推廣「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反而只推了12萬戶?
怠惰了這麼久之後,現在頻頻因為「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爆出這麼大的停電問題,不是也合理的嗎?
--------面對高壓電用戶四年推動百分之一多一點的努力--------
再來看工業用電的高壓電用戶。這些高壓電用戶,全國有25,000戶。五年前,就全都安裝了智慧電表。但是當時我們就指出:沒有進行用戶的分類整理,也沒有善用智慧電表的功用。
這些高壓電用戶雖然安裝了智慧電表,但台電在如何調整他們用電時間上,仍然主要用人工做溝通努力。
2016年接任台電董事長的朱文成不無得意地告訴我,5月31日最緊張那天,是「需量競價」救了台電半條命。朱文成說的「需量競價」,就是誘使企業用戶在尖峰負載期間少用電,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電賣回給台電。換句話說,也是另一種版本的「分時電價」。而那天,光是用這個辦法,朱文成說「省了0.4 GW」的電。0.4GW是什麼概念?很大。核一廠一個發電機組才0.6GW。
我聽朱文成講他們多麼辛苦努力去和一些用戶溝通,用上了多少人脈和關係,問他既然這個方法有效,又有智慧電表,為什麼不全面有系統地實施?
朱文成說他們會。
但是同樣地,在這一塊,時間過了五年,他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針對高壓電用戶,直到去年,台電才設計出按24小時每小時不同的「高壓即時電價」。
而試用的戶數有多少呢?才300戶。佔 25,000戶的百分之一多一點。
那這百分之一的試用戶產生了多大效益呢?
台電自己說「在電價最高時段平均約有14%的抑低量」。
所以不能不問一個問題:如果百分之一不到的試用戶都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效用,那如果全面實施呢?
明知道會有很大的效益卻拖延不前,很難不說他們是怠惰吧?
但,台電到底為什麼如此怠惰呢?
--------只重增加供給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開放台電」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指出:台電對推動需求管理的怠惰,主要是只知道「增加供給」而不知「調節供需」的思維。並且,「增加供給」傾向於「新建傳統形式的大電廠」來增加。
而台電形成這種思維,又有四種原因:
一,工程師背景多。
推動分時電價、用戶的需求管理等等,需要精通於消費心理、細密的行銷規劃,而台電主要是由工程師主導。
二,是公務員背景。
民營電力公司做好用戶的需求管理,能把「調節供需」做到越微細,越會受到肯定,尖峰負載時間能做到低空掠過,是表示對需求掌握到恰到好處。但是以台電的公家背景,工作人員會基於公務員心態不想冒那麼大風險,「調節供需」不如「新建電廠」來得便利、保險。
三,長期執著於對大電廠的迷思。
即使要新建電廠,台電也一直習慣於建大型電廠,而不願意呼應新的分散式、多樣發電的趨勢。所以過去台電長期不把再生能源放在眼裡。
對大電廠的迷思,在過去國民黨長期主政,核電幫對台電的影響看得特別清楚。核電機組都是大機組,並且核電幫從不掩飾對廣建電廠的企圖。
2008年總統大選剛結束,馬英九勝選的四月初,台電主管說,包括當時正在興建中的核四在內,台灣只有八部核電機組,還可以再增加十部核電機組,也就是他們準備建全部18 部核電機組。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第一場辯論之後,擁核人士的胃口更真正露了底。他們不只是要重啟核四而已,他們要的是台灣可以達到 20部核電機組的規模。
即使現在民進黨執政,核電廠不可能再新增,但是台電一直想用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是用調節電力供需的思維,顯然還調整不過來。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他們還是把主力放在努力增加電力供給,所以就繼續忽視管理用戶的需求,在推動「分時電價」、用電的需求管理上不用心,會如此怠惰;同時,因為忽視調節電力的供需,所以就只能繼續倚重他們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
並且,我們也可以合理地推測他們一個心理。
那就是如果他們認真推廣分時電價、智慧電表等等,這些推廣成功,「時間管理性」缺電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不出現「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他們就沒有新建電廠的理由了。
高速公路的年節連假都把流量疏通好的話,怎麼能主張還要新建高速公路呢?
--------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
但是台電主要想新建電廠來增加電力供給,而不想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問題,必然會衍生出另一個雙胞胎問題:「技術管理性」缺電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一心把新建電廠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發電機組、輸配線系統等等。一心想新建高速公路當解方,就不會好好維修現有高速公路,當然養工處會出問題,維修容易出問題、操作容易出問題。
近年來三次大停電中「技術管理性」問題這麼多,也不是沒有原因。
2018年普悠瑪事件爆發後,我們發現台鐵當局對車輛ATP 的漠視與零件的失修,是關鍵因素。因為政府編列給台鐵的大量預算,大部份流向下屬負責新增軌道建設的鐵道局,而另一負責日常營運的台鐵局則陷於人力不足、車輛維修不足、營運管理系統老舊的困境。
台電也有和台鐵一樣的問題。
台電也有新建電廠和維修輸配線路的兩手工作要做。台電也出現豐厚資源都流向新建電廠,維修輸配線路的單位卻資源不足、遭受漠視的問題。
「開放台電」期間我們研究到和輸配線路相關的問題,台電顧左右而言他。而結案報告裡,最後我們也建議林院長接下來要仔細追查、監督六輸和七輸的可行性報告。輸配線路的善加維護,不只可以改善供電效能,還涉及基本的安全。
以815停電事件來說,雖然是中油員工在操作上失誤所造成,但是台電如果平素多加注意內部管理,在許多重要關節上多分配些資源裝置防呆、防錯機制,以爭取出現意外的時候多些處理時間,不致於因為一個人的疏失就造成偌大風波。
但是如果台電想到供電緊張就要透過新建電廠來增加供給的心態不改,他們不會把心力和資源放在調節需求,改善「時間管理性」缺電;也不會放在維修輸配線路、改善維護作業上,所以「技術管理性」缺電的情況也會跟著頻繁。
但這些還只是問題的一部份。
(明天繼續第二篇: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民營企業好處 在 方儉-六十耳不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月16日星期天,我在屏東有一場【非要「缺電」? 】座談會。
電的專有名詞。電是什麼?電的單位是什麼? 什麼是「缺電」?「停電」?「跳電」? 如果不知道電的單位,如何知道缺電? 缺多少電?什麼時候缺電? 現在台灣有多少發電設備?有多少發電能力? 「缺電」對誰有什麼好處? 台灣電廠真多,真的不缺電! 日期:2021年05月16日(星期日),早上9:00-12:00 地點:綠書坊(屏東市台糖街39號,屏東市公所旁)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ah6JatdVXQvPwT5C9 主持人:洪輝祥(屏東環盟前理事長)
歡迎朋友路過來討論,要來踼館也歡迎!
以下是我會談論的一部份,「#用建構式數學解構缺電謊言」
======
第一次在美國百貨公司買東西,身上只有百元大鈔,我買了22元95分的東西,店員找我錢時,並不是找77元5分,而是先拿了5分,嘴裡唸到23元,然後再拿1元的美鈔給我,口中唸到24元,再加一張1元,唸到25元,再加1張5元,唸到30元,再拿1張10元,唸到40元,再拿1張10元,唸到50元,再拿1張10元,念到60元,再拿1張20元,唸到80元,再拿1張20元,唸到100元,然後說Thank you.
我當時想,這美國大嬸怎麼這麼慢,但是他們很多人是用信用卡,用現金的不多,百元大鈔的更少,而美國人都是這麼找零錢的,哪怕是用10元買2.25元的東西,也是拿出3個quarters(2毛5分錢)1個個加到3元,再拿2張1元,加到5元,再用1張張1元,加上10元。
看起來很笨,但不會出錯,而且當著顧客的面點數錢鈔,銀貨兩訖,不容易發生多找或少找的爭議。
美國的找錢方法,就是建構式數覺的典範,其實「建構式數學(Reform Mathmetics)」的翻譯有點問題,應該是相對於「傳統式數學」的「改革式數學」。傳統數學重視心算、標準答案,所以我們小時候會「背」加法、「背」九九乘法表,默唸、默記是算術的主要技能,重點是要快速找到正確答案。而改革式的則是講求理解、分析、討論,找出答案,而答案未必是「正確答案」,而著重於解答過程的學習。
我們面對「缺電」,台電總是說我們電不夠,夏季來得早,我們用電量大,尖峰用電量創高峰,…… 所以我們缺電。
這就像老師告訴我們九九乘法表,九九七十四,我們就「以為」9x9=74,而不去思考,9乘9是把9個9加在一起,9是10少1,所以9個10是90,少了9個1,所以應該是81才對,為什麼台電老師的答案少了8呢?
所以當台電說,我們有4900萬瓩的裝置容量。你會不知道到哪裡去了,因為4900萬瓩,是多少?沒有印象,「裝置容量」是專有名詞,聽起來很專業,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但是我說我們最大的「發電功率是49GW」,你就比較容易掌握到這數的概念。
49GW的發電功率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就有水、火、核、再生能源(太陽、風、地熱)、汽電共生等加起來。
但是在經濟部能源局在去年12月底公布的「裝置容量」是57GW,奇怪?怎麼會差了8GW,我們來解構經濟部、台電的發電廠數據,發現少了8GW的汽電共生,台電只承認0.6GW的垃圾焚化爐的發電,卻不承認汽電共生系統設置管理法「外掛」的8GW。
台電說,這是民營企業的自用電,不能算進他們的裝置容量,但是依照能源管理法、汽電共生系統設置辦法,和台電與汽電共生簽訂的合約,這些汽電共生發的電,是必須接受台電調度的。也就是他們在台電需要電時,就要供約定的量,當台電因安全因素不需要電時,就不用他們的電。
所以我們在台電公布汽電共生的這個欄中,沒有發電的來源,就含混的一欄「汽電共生」,而往往是超過1GW的發電功率,這代表「超發」的顯然是其他汽電共生系統供應的。
又有人說(如莊秉潔)說,汽電共生都是用煤的,所以很髒,我們應該反對汽電共生。但是我們再來解構這些話,是有問題的。因為汽電共生系統,是利用製程的廢熱拿來產生蒸氣,推動渦輪發電。
這就像養豬吃餿水很髒,豬糞尿也很髒,所以我們應該反對沼氣發電?
沼氣發電的出身是來自豬糞尿,但是就是既有的污染,我們可以用來發電,替代額外的石化燃料(煤、天然氣),所以是「綠能」。
在國際上,利用合法、高效能的汽電共生發電,都被當成聯合國UNFCCC的減碳方法論,竟成為台灣環工學者口中的「燃煤發電」,如果他是對的,應該可以得到諾貝爾化學獎了。
我們不能只聽政府、專家缺電的「鐵口直斷」,他們顯然是為了缺電而缺電,為了某些政治、利益而對大眾洗腦。
我們應該清醒的解構台灣的發電機組,分門別類,一個個拿出來算,重新建構起來,我們就不難發現,台灣的電廠其實太多了,即使以今天的電廠去除核電,未來10年都不用節電,都都多得多。
民營企業好處 在 幹小事 林柏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初三的禮物
很慚愧,到初二才知道高雄公車的狀況跟台北非常相似,「港都客運」就是台北的「大都會客運」的翻版,大都會有官股38%,而港都有42%。
再說一次,高雄市政府擁有港都客運42%的股份。
那麼為何除夕發生一位司機,對乘客罵各種三字經國罵,問候人家媽媽,而且還嗆「我就只做到今天啦」,但記者隔天打過去,他居然沒有按照嗆聲內容所約定的「只做到今天」,還是繼續上班的。
前科:
2021年2月11日,除夕飆車 急彎猛煞譙乘客嗆「我只做到今天」
2021年2月8日,港都客運紅27司機被發現在等紅燈時,不戴口罩還滑手機。
2020年11月就有港都客運司機出來控訴血汗工時。港都客運總經理戴道根說是因為缺員。
2019年10月港都客運更在楠梓加昌站倒車時,不慎輾斃車後方59歲婦人。
有官股四席董事,但根本不懂事,是人民的保護神還是門神?官股的設計,讓業者享受各種場站優惠優惠好處,那這麼多交通部補助,業者定期繳錢市政府,各種官商之間的往來,本該要監督,為何反而更爛更腐敗?
想請教各位的問題是,官股的設計,雖然是當年民營化下的結果,但現在擁有官股,對企業來說是好事嗎?還是就可以因此可以無視法律,姿意妄為?
所以對企業是好是利多,但對企業底下的勞工(司機員),以及市民來說,就是可惡的存在。
附註:
喔對了還有一個307單一評鑑的案子正在研究,各位有看過相關的評鑑嗎?相信是沒有。說好的透明政府?
更多關於公車討論論壇>>>>加入 龍貓公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714453819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