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的代價很高,一向如此,但我願意付出一切,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也認了,但我願賭我不是唯一一個。」
"The price of anti-COVID-19 is high, it always has been. And it's a price I'm willing to pay. And if I'm the only one, then so be it. But I'm willing to bet I'm not."
美國隊長 Steve Rogers............... 沒有說過這段話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者足跡,可以當參考,但並不是絕對重要,因為這些都是延遲的足跡。各組群聚鏈的源頭很可能至今仍逍遙法外(?),繼續在社區的某個角落浪流連。簡言之,不管你是在社區還是醫院,都要自主拉高防疫層級,勤洗手、戴口罩、拉開社交距離,好好保護自己。
國家防疫的強度,取決於人民怕死的程度。
有些人或許瀟灑不怕死,但人生無常,萬一不幸得病,以台灣醫療目前還沒過載浩劫的現況下,一定是傾盡全力搶救,各種插管、葉克膜、透析洗腎樣樣都掛上去搶命,勉強活下來的過程中,定然承擔許多併發症的風險,最慘最慘的狀況,有可能是後半輩子得氣切臥床度日,這樣的未來不但一點都不瀟灑、一點都不快活,也會留給家人沈重的負擔與遺憾。
我的家人都很怕死,所以防疫做的很踏實,在充分溝通下,他們也都明白物理的防禦是有極限的,多一層疫苗帶來的防護,能有效減低感染風險,萬一不幸染疫,也能幾乎100%的避免病程惡化為重症,所以他們也都接受了預約施打疫苗的方案。我深愛我的家人,並且以他們為榮。
無論這週以前,對疫苗施打的態度是抗拒還是接受,都是基於不同時空背景條件下的考量,這是個人意願,無需強迫、亦不需指責。而在社區疫情遍地烽火的現下,我們能做的,不是要去檢討為什麼之前不願意施打疫苗,這不僅於事無補,更可能加深反彈。
我們能做的,其實就跟去年一樣,多傾聽多溝通,嘗試釐清彼此的困境與考量,合作攜手抗疫。願意打疫苗的,就讓我們一起把群體免疫撐高,幫不能打疫苗的夥伴爭取更多空間與時間籌碼;有個人考量而決定暫緩施打疫苗的,也請一起為自己、為彼此、為所愛的人注重防疫生活,唯有合作,才能讓我們度過這次難關。
這場戰役,可能會持續很久,至於要持續多久,我想是取決於我們的堅持與態度。
美國隊長是我很喜歡的角色,他曾說:
『自由的代價很高,一向如此,但我願意付出一切。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我就認了,但我願賭我不是唯一一個。』
"The price of freedom is high. It always has been. And it's a price I'm willing to pay. And if I'm the only one, then so be it. But I'm willing to bet I'm not.""
或許到目前而言,「防疫」不需要付出我們所有的一切,但為了我們所愛的家人與朋友,我願意盡全力保護他們。
誠然,施打疫苗後,約有50-70%的人會出現不適感,但這些症狀通常不會持續超過 48 小時。撐過這兩天,換得自己有更好的保護力,不僅避免自己進程為重症的風險,同時也大幅下降傳染給周遭親友的風險,我想這 48 小時的不適,依舊是相當值得承擔的代價。
━━━━━━━━━━━━━━
願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多天人永隔的逝去作為代價,才終於學會這堂痛徹心扉的課。
#齊心抗疫 #保護你我他 #快去打疫苗
氣切管多久換一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絕交,代表重新開始的決心。
成人的世界裡,得要帶點刺,勇敢前進。
﹝準則1﹞別總被「我們是朋友」綁架
勇敢站到制高點,用理性壓制感性,拉回人際主導權,劃出一條界線,一段關係的盡頭並非捨不得,而是留不住。
﹝準則2﹞失敗的愛情只是不合時宜
感情之所以難解,是身處其中的人對這段關係有太多期待,有執著就會有不甘心,不適合你的人,寧可不留。
﹝準則3﹞切忌冷戰應對,嫌隙越久越難解
與家人冷戰最傷人,消極過後問題依然存在,不如姿態放軟,吐露真實情緒,以尊重為前提相互交流。
﹝準則4﹞請拿最愛的事,交換更好的未來
在喜愛的事情中做取捨,減少不必要的人情聚會,把繞著別人轉的心力用來「留下些什麼,證明我活過」。
﹝準則5﹞甩開網路人際包袱,理性退群吧!
心腸軟的人最常進退兩難,很多時候總是硬扛人際包袱,交友不該出自於遷就,沒有功能性的群組,最好趁早就退。
取自《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書,教人勇敢,也教人溫柔。
面對不合適的朋友,能勇於斷捨離。拿出界線,捍衛友誼選擇權。
但是,對自己的家人,懂得溫柔。能尊重,也願意冒著被拒絕的風險,表達自己的真心,維護最親密的關係。
祝願您,有刺能捍衛,但又不傷人傷己!
.
在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試探出父母最深層的恐懼,
像知心好友般陪在身邊。
【文/ 威廉】
「醫生說我有憂鬱症的傾向,但不用擔心,我有在吃藥控制。」
幾年前,母親因為檢查出甲狀腺惡性腫瘤,挨了一刀,整個人元氣大傷,連說話都有點困難。平時總是拉高分貝吆喝著家人,東西用完要記得收,為了不要讓她有機會碎念,身為家裡唯一的女性保障名額,我們幾個大男人總是有默契的讓。早些年父親經商失敗,經濟狀況一度墜入低谷,讓她焦慮成性,總會在半夜驚醒,不敢起身讓家人知道整夜沒睡,只得在床上翻到天亮,隔天還得面對一堆債務跟家事,稍有摩擦就容易產生情緒。
日子一久,我總會安慰自己吵吵鬧鬧也是一種幸福,她的情緒或高或低,都沒認真當一回事。爸媽終究是凡人,內心需要被傾聽,心理素質再堅強人,也熬不過長時間遇到困難沒人搭理,面對劇烈的挫折感無計可施,最後積鬱成疾,成為別人眼中的古怪脾氣。
「媽媽的氣話聽聽就好,不要回嘴。」父親總勸著。
***
置之不理會讓病人身心狀況更加惡化,
照三餐噓寒問暖未必可行,
重病時刻需要家人陪伴,不是看護。
***
自從那場病,她脾氣變得異常古怪,總豎著刺,像刺蝟般旁人難以靠近,溝通也不是、順從也不是,爭吵的方式變得更加無理。愛把狠話撂到沒有退路,動不動就說再過幾年就不在了,等到她走了就不會再麻煩大家。結束一連串的喪氣話,接著把自己鎖進房門,傳來陣陣哭聲。
有一年,我們過了一個沒有母親出席的母親節,幾個人叫外賣到家裡吃,不敢發出任何像慶祝的雜音,不動聲色地結束那頓飯,各自回房。心急又怕觸怒母親的我只能傳訊息安撫,得不到回應就當成是想要冷靜。
隔天早上,發現她房門是開的,但沒人在房內,幾個兄弟分頭聯繫親友,扭捏地讓對方知道母親好像離家出走。我用手機的定位系統,發現母親的手機位置在五公里外,約莫是三阿姨家附近,趕緊打電話去問:
「阿姨,請問我媽媽有在妳家嗎?」
「她沒有來耶。」
「好,如果她有去的話,跟她說我們在找她,請她回個電話。」
「好的。」
口氣太過鎮定,很顯然是套好的台詞,切斷電話之後稍稍鬆一口氣。我叮嚀父親,雖然知道人在哪,但一定要讓母親感受到一家人急著找她,多打幾通電話給任何有可能在她身邊的人,最好讓別人轉述先生跟兒子心急如焚的感覺。果真,經過一天一夜的煎熬,原本打開的房門再度關緊,離開家前,我站在門外輕輕喊著:「媽媽,我準備回台北了,妳有事再打給我。」
就這樣折騰大半年,母親的狀況一直沒有好轉,父親難得會主動求助,我才意識到不只身體,就連心也生病了。要好的女性友人一聽就知道是心病,叮嚀我一定要讓她依靠,因生病而產生的恐懼無處安放,只好橫衝直撞的討愛,生完氣爆哭,是因為沒辦法再像從前那般倔強。此時的她拖著病體,心裡深處比誰都無助。
病人恐懼有兩層,一層是生命的不可測,另一層是怕帶給所愛的人麻煩。拖著病體的父母總愛逞強,用情緒化來掩飾脆弱,因此要把不理性的字眼剝除,試著感受言下之意。小時候生病哭鬧的我們,總被溫柔撫慰,長大後的我們要知道體諒,讓他們感受到「無論如何,我都會在」,此時彼時。
「威廉,你平時愛幫助朋友,討身邊的人歡心,何不試試看把媽媽當成我們。萬一我們遇到同樣的事,你會怎麼拉我們一把。」平時在外頭交友廣闊,滿口江湖俠義,卻從沒嘗試過跟爸媽做朋友,相識三十多年不管再靠近,兩顆心始終隔層膜。父母生病要靠藥醫,但生理的痛會併發很多心理的傷,得靠親情來治癒。
趁著心情好的時候,順勢關心她睡得好不好,偏頭痛的老問題還在不在,用心疼朋友的口氣切入,分析長期睡不好所帶來的後遺症。母親連忙附和:「對,我從以前就這樣了。」、「有睡飽就不會想生氣了。」開始拼命倒心事,我也樂得傾聽,畢竟能說出口的都不算煩惱。頭一次我跟母親的距離,近到像坐在同張桌子喝下午茶的閨密,不忘細聲規勸:「何不讓醫生調整看看妳的睡眠品質。」
過沒多久,她假裝淡定地說出身心科醫生的建議,拿著藥袋請我上網查查,哪幾顆藥不用照著吃,睡是睡飽了,一整天昏昏沉沉的不太好受。口氣越逞強,我的心就越沉,我皺著眉頭猛爬文,不經意地脫口而出:「妳要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再照顧我們。」耳畔飄進一句:「好啦,我知道。」口氣溫柔異常。
#做父母的朋友
父母遇到特殊狀況時,尤其是因生病而產生恐懼時,更需要溫柔的撫慰與陪伴。
.
以上文字取自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7064
悅知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delightpressfan/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氣切管多久換一次 在 護理師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於昨日離去的個案覺得特別傷感,是因為這十多年來對這家真的特別照顧。我對每位個案都很好,認識之初沒有差別,陌生開始不管護病關係延續多久,我都自詡做到100分,期間當然可能因為家屬與照顧者的態度反應慢慢也調整自己的態度以達最平衡的狀態,所以不管您是否認識或見過真實的我,從日常的文章紀錄不難發現我的個性與脾氣,有覺得感動哭到不行的,也有氣到摔碗的美國人……朋友笑我幹嘛那麼投入?不就是工作嘛!我解釋:居家護理不只是工作,手上的案家都是家人好朋友,對待自己人有自己人的方法,訪視不是耍嘴皮摸摸頭安撫把管路換好就好,這麼膚淺的功能。
96年收案,初期訪視,阿伯很警戒我的關懷,他曾說:生病哪有那麼好的事情,誰會幫我,出院回家都是自生自滅了啦!我常規的造訪,提供能力所及的資源,差不多過了一年,某日阿伯告訴我:護士小姐我前幾天丟掉一包東西!我好奇問說:丟掉什麼?阿伯說:木炭。我驚訝問:為什麼有木炭這東西?阿伯說:我太太倒下去就沒再醒來,感覺沒有希望了,我買木炭想說哪一天房間窗戶關起來,二個人一次解決,不要拖累小孩,但是妳一年來很熱心,我知道真的是很關心我們,如果我這樣做妳一定很難過,所以我把那包藏在床底下的木炭丟掉了!
這是認識之初第一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
之後,為了讓阿伯在照顧太太的過程覺得有意義與仍需承擔社會責任,有功能與價值,我教他潔牙,安排林鴻津醫師到宅洗牙,拍紀錄片,還帶他上台領獎,鼓勵他閒暇之餘手工做抽吸潔牙特製牙刷嘉惠同是照顧者的其他家屬,在居家護理座談會上分享照顧經驗與心得,並舉薦他成為全台獲獎表揚優良照顧者,讓平凡照顧的工作有榮耀與光彩,找回自己存在的 價值。
我很認真,阿伯與伯母也爭氣。這十多年來總共住院三次,不是感染或其他器官問題,原因都在於氣切長息肉,回去住院小手術。從最早Teflon材質換成Shiley材質,再換成Bivona材質,真的就這三次。臥床十幾年沒有合併症住院的紀錄,甚至連任何一個破皮壓瘡都未曾發生。
某日訪視發現阿伯走路跛腳,懷疑是椎間盤突出或肌肉拉傷,建議他就醫檢查,他以沒有人可以接手照顧工作而婉拒,當天我就去買一個護腰送他,囑咐他一定要穿著保護,避免傷害更甚。
夏天訪視我總有一瓶冰涼的舒跑可以解渴,冬天訪視阿伯會準備一罐放在電鍋保溫的咖啡暖手暖心。我去義診前若恰逢選舉,阿伯會一天去街口好幾趟,為了幫我籌措免費的筆或帽子或小包面紙或扇子這些資源。
能替照顧伯母連結的社會資源有慈濟師兄、華山基金會、創世基金會,還有辦公室裡各地段護理師的資源共享。捐贈的二手病床、氣墊床、抽痰機、氧氣製造機、輪椅、配方奶粉、尿布、抽痰管、Y紗棉棒、牙刷……只要手上有的我都盡量幫阿伯爭取。我真的把阿伯伯母當家人照顧,他也是如此待我,在我的阿母手術住院期間還買過雞精探望關懷,互動感覺真的很溫馨。
星期四安排醫訪,帶了伯母的主治醫師去訪視開藥,現場氣氛超好,大家討論用藥,討論天氣,討論生活中所有老朋友見面能聊的所有…阿伯貼心的拿出二罐黑咖啡,他說:我記得你們都不吃甜的,這個請你們。
要說這些年的互動小故事可能三天也講不完
結果…昨天清晨……暫時告一段落
不只是阿伯的心裡空了一塊,我好像也是😥
老個案的離去總讓我大受傷啊……
#最難開口的是最初的問候還是最後的道別
氣切管多久換一次 在 氣切 的推薦與評價
談到氣切的種種優點, 如抽痰較容易, 比較不會感染肺癌. ... 甚至一人就可完成像局部腫瘤切除不做仍然要插管呀且持續喉頭壓迫每週換一次管會更難做才是痛苦且插管超過2 ... ... <看更多>
氣切管多久換一次 在 鼻胃管多久換一次 :: 產後護理之家費用標準查詢網 的推薦與評價
產後護理之家費用標準查詢網,鼻胃管三個月更換,兩截式鼻胃管多久更換,換鼻胃管費用,鼻胃管 ... 鼻胃管、導尿管、氣切管如何照護學問大| 產後護理之家費用標準查詢網. ... <看更多>
氣切管多久換一次 在 為何要使用氣管內管交換導管更換氣管內管?... - 雄泰國際有限公司 的推薦與評價
長期臥床需仰賴呼吸器且未作氣切的病人,置放在他體內維持他呼吸的, ... 通條更換氣管內管,則需請醫師將原管排氣後拔出,再使用喉頭鏡執行一次插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