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HistoryB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或[email protected] 加入會員~抗黃標...
水君悖論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易十四行◎楊牧
一 澤中有雷
是誰心中愀然轉動,髣髴
埋伏的是電?洪流到此
注於無底——涓滴
點點是憂傷之華
如蚊蚋負朝夕木槿於
透明的翅膀遂閃過水面
而反影正加速激盪,以
慾望為圓心,期待天明:
這裡是一切動靜的歸宿
千山萬壑的起源,宇宙
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
大鵬在鼓翼,鷦鷯搶飛
魚蝦朗聲排水,無限層次的
彩虹沛然交疊:澤中有雷
二 利涉大川
斷然是它
蜿蜒切過高原。黑土之下
岩層釋放著力,剛與柔
交會,火光迸發如齒輪衝突
又如唇舌澌濺未央之夜
吸吮於醒與睡纏綿的
窗口,黑土以上猶見
一片豔紅病黃的——渾沌
床褥裡已繁殖了遠古的稷
新苗漫延到你的脊樑
逐漸接近它蓄勢待發的
據點,燐光冷肅跳動
張起滿天預言,繾綣來
往:利涉大川
--
詩人許嘉瑋賞析:
楊牧此詩寫於1987年,收入《完整的寓言》詩集。一題二式,分別取自《易經》「隨」卦象辭:「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及出現在不少卦辭中的套語「利涉大川」。譬如水天需、風雷益、天火同人、風澤中孚、山風蠱諸卦的卦辭都曾出現。「隨」卦有依循順從之意,利涉大川則透露出積極跨越險阻的冒險精神,二者看似牴觸,卻可融合統一,如《易經》藉陰陽二爻的調配,建構對宇宙的認識及人情義理的思索。本文以為,楊牧透過詩作為仲介,展現創作意識與選用典故、景象的迎拒和張力。
《易》的本質向我們揭露自然界的萬物彼此相關,又透過具體物象嘗試印證超乎象外的某些思維與真理。若能圍繞文字所揭示之物象反覆探索、梳理背後可能的各種指涉,則可在知識性的框架外,感應相異個體的生命情調。正如《完整的寓言‧後記》,楊牧提到自己對詩創作的看法:
我不希望我一首完成了的詩只能講一件事,或一個道裡。惟我們自己經營,認可的抽象結構是無窮盡的給出體;在這結構裡,所有的訊息不受限制,運作相生,綿綿亙亙。此之謂抽象超越。詩之有力在此。(《楊牧詩集III》,頁495)
仔細推敲〈易十四行〉,其中確實蘊藏不少向外延伸意義的典故,澤中有雷和利涉大川恍若開啟想像的引子。從行動者的角度,澤中有雷偏向靜態,利涉大川則有較強烈的位移感。若從意象出發,平靜的大澤有雷,是靜中有動,而跨越流動的水看似動態,卻又必須小心謹慎,屬於動中有靜的描摹。澤中有雷是對「隨」卦的整體形容。因《易經》每個卦本由上下二卦組成,澤是動態的水靜止凝聚而成的湖泊沼澤,屬性為陰,有包容接納的特質,雷則為震動、暢達之意,屬性為陽,是偏向動態的意象。依循宇宙本質的自然流轉,萬物運行的規律便在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澤中有雷〉一詩的後半,詩人將層次抬高到宇宙,最後幾句的大鵬、鷦鷯、魚,很難不令人聯想到《莊子‧逍遙遊》的典故。《莊子》對小大、名實、朝夕、有用無用等二元結構的討論是放在消解對立的前提下展開,水面下的鯤魚突破界線而成為飛往南冥的鵬鳥,是什麼讓累積轉化成為可能呢?
當我們將目光轉向承上啟下的第八句,楊牧以「慾望」作為十四行結構的圓心,析解出人我共感的無限層次,慾望即宇宙生成的動力。可以是愛情,也可以是探索世界與自我的潛在驅力。若讀者願意接受這首詩帶有對詩歌創作慾望的執著渴求,那麼共鳴共感的宇宙,萬物的變化,時間的更迭,想像的虛實和被觸動的愀然內在,放在創作過程裡,好奇心(慾望)無疑讓神思處於馳騁逍遙的狀態。以此解讀「宇宙/和我的脈搏同步操作」,似乎同樣可以說明創作的完整心歷路程。故本文以為詩中慾望更接近探索、書寫宇宙萬象的衝動與好奇。與雷電相比,人類的「心」何其渺小?一如洪流對無底深淵只是涓滴,蚊蚋背負的木槿花開落於朝夕更迭的無窮時間。無數極大與極小的對比,各種虛實、正反透過映射兩端的水面,達成某種和諧。從詩句一開始的砰然,歷經躊躇或渺小自我的認知,到最後憑藉的創作慾望的驅使,臻於某種鼓動而充滿色彩的喜悅。動靜的歸宿和生命的起源,無非一首詩的完成。
其次,澤中有雷只是〈易十四行〉的前半,後半與之相呼應的是利涉大川。以河川比擬時間,廣為人知的例子難以勝數,而面對流動的時間,幾無一物可以暫留,文字卻能穿梭其間,優游於古今之間。於是開篇的「斷然是它」假如便是大川,則作者彷彿與孔子並肩在川上看悠悠時間流過。然而時間終不可逆,單向流逝後,誰也無法回到過去見到孔子。何況,「它」若等同奔流之河,那麼內容描述「它」沿途行經各種事物,並在倒數第四行出現「逐漸接近蓄勢待發」這樣的句子,顯然不是描寫大川。然而「它」又位居開啟全詩的位置,於是推斷利涉大川應當與澤在雷中一樣,屬於對創作情狀的描摹。又如河流與高原、黑土與岩層等意象各自代表的柔與剛,以及同樣以二元結構出現的唇與舌、睡與醒、遠古的稷與新苗等,意象間微妙的競合張力,在楊牧筆下是以交會、衝突、纏綿的姿態出現。同樣是繼往開來的第八行,詩人以渾沌二字意圖統攝所有看似悖反的存在,結構上頗值得推敲。而最後兩句的分行同樣耐人尋味:繾綣來的來作為後綴的修飾,彷彿在殷殷呼喚,從起初的接觸、磨合到融洽,最後則發出邀約,與之共同跋涉渡過眼前的大川。假設此一詮釋得以成立,那麼收束於利涉大川四字,便可看成是以書寫對抗時間。一方面可以往回溯及曾蜿蜒過的人事時地物,一方面又彷彿預言能直指未來,面對各種素材的詩人即靈視的祭司,揭示宇宙的奧秘,以詩之力。
-----
美術設計:�李昱賢
攝影來源:�李昱賢 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人文歷史 #易十四行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許嘉瑋
水君悖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有一位學者,他在演講時被問及:「請問,水族的易經是不是遺失的易經呢?」
這位學者平穩的説:「我不知道,因為我看不懂裡面的文字…」
同樣的問題,有人問另一位中國的作家,這位作家卻很溫和説:「…(刪減了前面的推論)都說明是失傳的經典了,怎麼可能是真的…」
二人沒有火藥味,平穩「對壘」溫和的「針鋒相對」。
中國學者説:「我不走“輕易否定”的路線,但我包容懷疑的路線,我們是可以懷疑的,但,不是草率否定(省略刪減後文)……」
「馬上否定」對我而言是太快下判斷了,跟「馬上肯定」一樣的,都是太快下判斷了。
我現在「虛擬」三個案例給大家參考,互相比較,到底那種「懷疑的學習」是有機會走得比較深入。
(1)中國的作家,沒有證據即否定,流行打假;
(2)中國的學者,雖然懷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来否定,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来肯定,就要懸掛著懷疑,既不是相信,也不是否定,繼續考據,互相對敲;
(3)這是我看古書,看到內修派儒家的「懷疑」態度。
他們的「懷疑」態度可以分內外二層,如:
《大學》可以是曾子述說子思記之的作品,也可以是子夏所作…如是類推,這就是「外層」的懷疑考證。
這些「外層的懷疑」,他們都會下功夫做思考的;
但是,他們也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內層」懷疑,就是針對核心內容做詳盡的「好問」與「好察」:
而我就取中庸的「只是」其中兩種態度說明之:
(a)當問的,不知道,就要問出究竟,不能放手,審問到至善為止(可見怎樣提問是何等重要/而且問對關鍵要點尤為重要)…
(b)當需要辨別的,辨別到不夠清晰,就不要放手,明辨出一個究竟,直到至善為止…
他們這兩面的懷疑態度(內層懷疑與外層懷疑),是可以平行而不相悖的。
所以,我試一試用虛構例子演繹模仿之(其中是模仿了他們的口吻)。
如,我聽到程子説,有人讀《論語》——「有的人,讀了其中一句話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悟了之後,手舞足蹈;有的人讀論語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
——你很懷疑這句話是不是真的?
我先示範第一條路線:「《論語》第一句話説,學而時習之,學一樣東西就要不斷練習……」
「所以,你看看,學而篇,一開章就跟你説學習之後要不斷溫習和練習,然後第一章第二段就突然變成講孝悌,到了第三段,就是巧言令色,跟學習沒有關係了…第一章第一段,跟第二段,還有第三段都沒有直接關係,很突兀,很像是合成品…」
他的結論,這是「合成品」,但這個「合成品」是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合成語錄。
如果用這種懷疑態度,對《論語》的理解「可能」就到這裡為止。
因而認為《論語》集注説的,有的人讀了一句,終生修習之;有的人讀了有悟,開心的手舞足蹈;有的人讀了之後變成了另一個人…就可以直接否定了!
我再示範第二條懷疑路線,也是「虛擬」的例子:
到底那些人是悟了那一句?
那些人是悟到了什麼需要終生修習?
到底是從那個部分悟了之後,然後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據此,你就需要找證據做考據了,可能需要看先秦諸子百家有提過相關概念的文本來對照…然後是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是不是也有相同的說法,還是程子一個人説罷了。
結果你每一個字都從那個時代的「慣用語」,還有那個時代的「慣用文筆」來考據,到底那段話是讓我們變成另一個人?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是什麼意思?
那些人到底是悟了什麼?
宋之前的時代,用「悟」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們終生修習的又是什麼意思?
那個時代的人終生是什麼意思,然後修習又是什麼意思?
結果他「有可能」變成用其他的邊緣角度來研究《論語》,將這個邊緣角度變成浩大的學問。
至於第三條路線的懷疑,先搞清楚內層的懷疑,再探討外層的懷疑:程子那些話,那些人到底是參透了什麼「內容」?
故此,切入內容,層層剝開來看個究竟,到底裡面是有什麼可以悟的,可以樂得手舞足蹈,什麼內容可以將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
如讀學而篇:到底孔子説的學而時習之,是泛指,還是另有所指(專門指定的修習之「道」)?
如果是泛指,這種精神如何一道而貫他後面的話呢?
因為按照孔子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他的「道」是可以串聯貫通的,學而習之,是不是其中的一句關鍵話語?
《論語》雖然是門人弟子合集,為什麼這麽多事蹟 ,他們專門收集這些部分?
為什麼某些部分內容是有一正一反,兩面的故事,如救人收錢對比不收錢…有不少內容是一正一反說明的,這樣的編排目的何在?
是隨意的,還是刻意的?
如果是刻意的,學而時習之,會不會是説,這是專門的指定修習,而不是泛指的態度?
(泛指的是指,你學什麼都好,都要不斷練習溫習的…)
(儒家喜歡談心性/身心/性命的內在修養,這學而習之,會不會在「指定」跟這個有關?)
如果這就是專門指定的修習,那麼,孔子所謂的學,到底是要「學」個什麼呢?
「學」了這個什麼的,是需要時刻修習呢?
然後,又如何用「學」得這個來貫穿整部論語呢?
儒門道統不是常常説讀書不要散錢無串嗎?
於是乎,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不斷挖掘找資料…
最後,可能看到愛新覺羅毓鋆,毓老説:「學」字是指覺悟,是覺悟後的道,能時刻修習……
然後你也找到張岱用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
然後又在尚書挖到儒家十六字真言…
不斷順藤摸瓜挖料下去時,從新時代的白話文,到清朝,再到明,一直推前……積博推廣,又參考其時代背景,覺得四書皆是修身之道,而傳統說法,又挖到四書離不開用中庸和大學貫穿…
最後,你連民間的儒家修行都找來看和閱讀…
結果你大小材料都看,你發現到儒家很重視修煉心性,是要走「內聖外王」之路的…
於是乎,你又發現到原來如果用中庸來貫通的話,是可以合成毓老和張岱的說法的。
甚至乎可以從學而時習之這麽簡單的一句話,竟然可以貫通了後面的各種案例與說法。
所謂的學而時習之是指「中庸」功夫!
所以,學習中庸功夫,就是需要時刻修習的。
在一靜一動中修習,靜中動修習,動中靜修習(第一段貫通了)
中庸要發揮到人倫上就離不開夫妻父子…,
父對子是「仁及孝」之發揮(所以第二段貫通了,因為仁是庸和的心地功夫)……
同時也要言顧行,行顧言……
(所以第三段又貫通了)
雖然到最後,他未必考據出程子所説的有力證據,不過,這個人也許可能在汲取論語內容上有所新的發現或深的體悟。
三個不同汲取資訊的態度,就有三個不一樣的收穫。
(備註:從上述所論,大家也許開始察覺到,如果要我推薦四書,為什麼我都是喜歡先推薦南老,所以,我會在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再過幾天,談一談「學壞師」的小故事)
(此文是承接之前這篇文章的,鏈接在這裡):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2339763261194&id=1180458461
水君悖論 在 HistoryBr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https://reurl.cc/ObDyXR (綠界)
糧草小額贊助連結,您的支持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安全隱密可靠:信用卡、ATM、網路ATM、超商)
PAYPAL糧草贊助 paypal.me/MrHistoryBro
或KHMrHistory99@gmail.com
加入會員~抗黃標!穩定糧草供應!
★加入歷史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SmkVK2xsihzKXQgiXPS4w/join
☆加入小邦仔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join
購買文創小物。可愛貼圖!募集糧草!
蝦皮商城【歷史哥同樂會】 https://shopee.tw/2olfqy9rc8
歷史哥LINE貼圖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2252926
☆主頻【高雄歷史哥】 https://www.youtube.com/user/sungastill
★副頻【歷史哥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dD7GT_lN25Ni1P2UUnK1yA
☆FB粉專【澄清唬】 https://reurl.cc/72lYeD
★FB在地生活版【Care高雄】 https://reurl.cc/d0D1Zq
●TG官方頻道 https://reurl.cc/625jO5 (最新訊息推播)
○TG官方回報群 https://reurl.cc/mnDRVj (TG問題回報)
●TG粉絲討論群 https://reurl.cc/0o147o (粉絲聊天室)
△推特 Twitter官方 https://twitter.com/MrHisBro
▲IG官方 https://www.instagram.com/mrhisbro/
△Twitch圖奇 https://www.twitch.tv/mrhisbro
■歷史哥官方信箱 KHMrHistory9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