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奢華!【 Chopard Wish蕭邦💎心鑽之願女性淡香精 】奢華經典重現 ~ 獻給媽媽有史以來最「香」的一顆鑽石!
Chopard蕭邦最經典的「💎心鑽之願女性淡香精」鑽石瓶身就帶有迷惑的珠寶魅力,加上水漾清透卻不失優雅的東方花香調,女人一定都會愛上她~
如果平時沒有噴香水的習慣、又或者是個香水瓶收藏控,正在尋覓一款能為嗅覺與視覺帶來華麗感官體驗的香水,從珠寶品牌入手會是不錯的選擇。
像Chopard蕭邦淬煉經典WISH系列再現的「心鑽之願女性淡香精」,晶透鑽石瓶身結合清新而性感的東方花香調,宛如女人的千嬌百媚,是香氛迷絕對不能錯過的經典。
橫跨專業鐘錶與高級珠寶兩大領域的瑞士珠寶腕錶品牌【Chopard蕭邦】,一向以精細的工藝技術與優良的品質著稱,在秉持Chopard蕭邦錶與珠寶創作精神的前提下,品牌自1986年,30年前開始打造品牌香氛,#1997年WISH鑽石系列問世時更一舉讓Chopard蕭邦香水聲勢達到巔峰!!!一推出就以鑽石造型令全球女性驚艷不已!
造型獨特的WISH也就此成為眾多珠寶香水中最耀眼的一顆美鑽。
BBC曾有部香水紀錄片提到:每年有上千款香水上市,但能留名的卻少之又少,因為即使是長年有噴香水習慣的人,能馬上說的出名字的香水也屈指可數,而這剛好說明了能歷久彌新的香氛有多珍貴----
❗正如Chopard蕭邦淬煉經典再現的「💎心鑽之願女性淡香精」,#就由內而外充分展現了兼具年輕活力與成熟傳統美感的獨特風格。
細數蕭邦錶歷代作品,#藍寶石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創作元素之一!!!
瓶身光燦奪目、如鑽石般多面切割的WISH系列,如同對不朽創造力與永恆之美的光輝慶賀,純淨而現代的珍貴瓶身設計,#讓WISH在眾多精品香水中總是最晶透耀眼的鑽石。
淬煉經典重生的「💎心鑽之願女性淡香精」瓶身復刻珠寶魔力,鑽石切面透出靜謐的藍色光芒,映襯經典藍鑽獨一無二的優雅輪廓,無論從任何角度看都美的令人屏息。
「💎心鑽之願女性淡香精」是Chopard蕭邦第一款木質調香水,也是同系列中最熱銷的商品。
前調以清爽的梨子、柚子、奇異果融合多汁黑醋栗振奮感官,中調藿香花、木蘭花、茉莉及桂花的濃郁花香綻放出獨特的女性氣息,後調以充滿法式情調的琥珀與香草莢碰撞太妃糖與零陵香豆,整體呈現出慵懶迷人的餘韻,#可說是最能代表女性魅力的迷人香氛。
對講究香水瓶造型的香氛迷來說,#是絕對必要入手的珍藏款之一!!!
🎥直播時間: 4/28週二晚上8點❗ 4/28週二晚上8點❗
🌷🌷 母親節▫️最大香水盛宴 🌷🌷
🌷🌷 母親節▫️最大香水盛宴 🌷🌷
———————————————
⭐加人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ettyHsu
⭐直播粉絲頁: ( 記得按讚➕追蹤➕搶先看 )
https://www.facebook.com/BettyHsuJewelryCare/
⭐Betty Hsu Jewelry, Care and Spa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Betty-Hsu-Jewelry-Care-Spa/100211261390172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永恆 之美 晶 燦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維梅爾的靜謐日常】
歷經80年(1568-1648)動亂不平,在擊敗西班牙帝國後,尼德蘭7省終於獲得獨立,成立荷蘭共和國,至今仍留給後世無限影響與憧憬的荷蘭『黃金時期』(Golden Age)自此揭開序幕。
黃金時期的荷蘭,經濟與文化高度發展,在航海、貿易、科學、軍事和藝術方面皆有精彩表現。如今最受世人景仰的荷蘭畫家之一~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短短43年人生中,見證了黃金時期的繁盛,也承受燦爛光芒的殞落。1672年,就在維梅爾去世前三年,荷蘭遭受英、法雙強聯合兩位(今德國地區)大主教圍攻,遭遇嚴重危機,最後雖奇蹟生存,但盛況已難再返。戰爭所帶來的經濟重挫和民生凋敝,也是導致維梅爾晚年負債累累的主要因素。
生前雖有一定名聲,卻沒那麼廣為人知,死後也長期被輕忽,一直到19世紀才獲得普遍認同,這位身兼客棧老闆、畫商和(業餘)畫家的傳奇人物,以他精湛的技藝,為後世記錄下黃金時期最寧靜耽美的時刻。
◆美國收藏的首幅維梅爾之作◆
由於作畫太龜速,產量原來極稀少,加上部分作品散佚不可得,導致維梅爾如今傳世作品僅有30多幅,這其中約有1/3輾轉來到美國東岸,光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便有五幅。《拿水壺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ca.1662)是大都會館藏中,相當能體現畫家成熟風格的代表作,也是第一幅飄洋過海來到新大陸的維梅爾作品。
(補充說明,如今被典藏於美國的維梅爾作品:紐約弗里克收藏館持有3幅。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有4幅,但《Girl with a Flute》尚未完全確認為維梅爾所作。)
1887年,美國金融家、慈善家兼收藏家-馬昆德(Henry Gurdon Marquand,1819-1902)在巴黎以800美元買下這幅《拿水壺的年輕女子》。當她隨著馬昆德橫越大西洋抵達美國時,便成為維梅爾在美國的首度現身之作。1889年,馬昆德將自己諸多藝術收藏捐贈給剛成立不久的大都會博物館,《拿水壺的年輕女子》也在其中,從此她便在此頤養安居,靜待眾人到訪探望。
說到這裡,有誰跟我一樣很想穿越到1887年的巴黎,早馬昆德一步搶下這幅畫?(組團報名請+1)
◆《拿水壺的年輕女子》◆
《拿水壺的年輕女子》展現維梅爾典型成熟風格,一切講究理想均衡,如此寧靜美好。同時傳達畫家對於家庭主題的興趣,也以幾乎是窺探的視角,表現出17世紀荷蘭女性在開啟每日活動面對眾人前,打理自己時最私密的一刻。
按照維梅爾的習慣,光源通常來自於左側。從帶著淡淡金黃,暈染自窗外的光線來看,此時天色已亮,正是清晨時分。這位富裕人家的女子準備洗漱,她用右手輕輕將窗戶打開,左手拿著泛著光澤的鍍銀水壺,戴上講究的亞麻頭套保護衣服和髮型,避免被濺上水花,這類頭套在寒冷冬天中也有助於保暖。
溫煦晨曦不只溜進室內,同時還透過亞麻頭套輕撫了女子的臉龐。你看那亞麻透光的效果,被表現得多麼細膩迷人!
整個畫面呈現出荷蘭黃金時期中,理想家庭的樣貌:所有物品都被放在該放的地方,鍍銀水壺、水盆和銀這種金屬本身都象徵純潔;紅、藍、黃等主色調在畫面中巧妙呼應,彼此和諧。由窗戶、地圖和桌面構成的三個矩形也各自安然,增強畫面穩定效果。光是經由主要的三種色彩和簡單形狀,維梅爾便實現了家庭生活中,靜謐安適的一刻。
=====================
水盆旁的精緻珠寶盒側邊隱隱露出一截絲帶和珍珠項鍊,加上鋪在桌上,明顯要價不斐且取得不易的東方織毯,都證明該女子來自富裕的上層或中產階級家庭。女子右上方的地圖當時是荷蘭家庭中常見裝飾,展示出畫家的國家自豪,由此可知,荷蘭人民多麼享受黃金時期的經濟繁華與社會寬容。
因為海上貿易高度發達,地圖在荷蘭成為結合國家勢力、科學發展和藝術表現的重要代表物品。不僅如此,荷蘭人那時侯也是世界上地圖製作技術的領導者,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都有驚人成就。除了地圖,另外如地球儀、航海圖表或地圖集等,都讓荷蘭人給開拓出一番天地。
因此,維梅爾畫中的地圖,也意喻理想荷蘭家庭的一部分→身為共和國公民,又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牆上怎能不掛地圖呢?
◆17世紀荷蘭女性◆
17世紀的荷蘭女性角色主要是在家中從事家務,如今看來雖然傳統,但相較歐洲其他封建國家,荷蘭女性享有的自由和權利卻是高出許多,畢竟這是一個相對富足與寬容的社會。在荷蘭文化中,家庭是重要避風港,也被視為共和國縮影,是公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則理想家庭的平穩運轉也反映出政局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繁榮。
對於荷蘭某些特定人士來說,居家需要經過特別裝飾以炫耀財富和社會地位。但即使是普通市民,房屋就是與家人、鄰居和朋友互動的地方,在社交生活中相當重要。《拿水壺的年輕女子》所在場景為家中一個具有隱私性的空間,顯示女性在家庭功能和國家發展中扮演著絕對角色,同時傳達黃金時期的人民生活有多麼安穩富足,更訴說著當代婦女的居家美德。
◆畫中女子身份◆
至於畫中女子是誰?說法不同,可能是最常為畫家充當麻豆的維梅爾夫人凱特琳娜(Catharina Bolenes,1631-1687),或者是維梅爾的大女兒瑪麗亞(Maria Vermeer,1654-1713之後)。
凱特琳娜總共為維梅爾生下15個孩子,其中4個在出生不久便早夭,存活下來的11個孩子中,也有半數無法活到成年時期。推算起來,兩人於1653年結婚時,男生21歲,女生22歲,此後婚姻維持22年,直到1675年維梅爾去世。在維梅爾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674年,凱特琳娜誕下最後一個孩子,但只活到4歲,名字不詳。
歸結以上數字,可以說凱特琳娜在這22年的婚姻生活中,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懷孕的狀態,如果拿水壺的年輕女子真是凱特琳娜,那應該是她少數沒有大腹便便的時候。另外這幅畫作完成時,大女兒瑪麗亞才約莫8歲,因此成為畫中人的機率比較低。
=====================
話說回來,瑪麗亞就是維梅爾最著名作品《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ca.1665)中,那位有著清澈雙眸與誘人粉唇的少女,當時她真的已經是個荳蔻少女了。瑪麗亞後來於1674年,約20歲之際,嫁給了同鄉台夫特一位絲綢商人之子。一年後,維梅爾即告別人世。
根據維梅爾死後的財產清點,凱特琳娜也擁有與畫中女子相似的亞麻頭套,所以我們就暫且相信畫中人便是維梅爾夫人吧。
類似維梅爾家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不僅現代罕見,在17世紀的荷蘭也並非常態。那時的荷蘭家庭平均生育3~4個孩子,過多的人口,如維梅爾一家,對生活品質、教育照養和經濟狀況都是極大的挑戰。幸虧維梅爾有個富岳母,為這一大家子緩解了一定程度的經濟問題,讓他多數時間不至於過於煩惱現實壓力,可以仔細地緩慢地畫畫。
所以這麼說來,如今藝術史與我們老百姓還要感謝這位富岳母--另外一位瑪麗亞(Maria Thins,ca. 1593-1680)。
◆維梅爾的光線藝術◆
繼續看《拿水壺的年輕女子》。
光線,向來是維梅爾作品中最迷人之處。
從《拿水壺的年輕女子》看來,維梅爾已經不把線性透視法則視為首要規則,而是意識到光由色彩組成,不同顏色之間在視覺上會彼此影響(這跟19世紀末的點描派理論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披覆在後方椅子上的藍色布料反射在金屬水罐的側面時,呈現出較深的藍色;另外紅色織毯上的圖樣則調整了水盆底布的淡金色調。你看那水盆上映照出的織錦花色多驚人!堪稱集合高度觀察力、光學研究和寫實技法之大師手筆。
但是維梅爾的光又不同於巴洛克繪畫始祖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那明暗對比劇烈的強光,而是讓光線灑落、布滿人物、物件和整個空間之中。從畫面裡的任何一個角落--就連牆面的特定色調和肌理,也有作為襯托光線的來源、強度和質量之作用,同時構成整幅作品重要基礎。仔細看,牆上有晶瑩微光煦煦搖曳,這就是維梅爾巧心經營,不再受限於主題或人物,由光線和空間本身敘說的精采故事。
這類描述生活日常的風俗畫,之前向來比不上具有崇高地位的歷史畫,但透過光的高超精巧表現,風俗畫和小人物也可以凌駕塵俗如此不朽。除了維梅爾,還有誰能做得到?
維梅爾畫人物如同達文西的『暈塗法』(sfumato),人物輪廓線並不清楚,而是隨著光線與空氣逐漸暈開。根據X光分析,這位畫家也不太畫草圖或素描,就像卡拉瓦喬這般天縱英才也是直接在畫布上起筆作畫,他們藉由光影,而非線條,形塑筆下的世界。當然這件事發展到19世紀末,由於受到日本浮世繪西傳到歐洲影響,梵谷開創出線條和色彩強烈的表現主義時,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將日常轉化為永恆◆
運用在荷蘭短暫日照條件下捕捉到的自然光,結合光學知識和精筆細磨雕砌出的光之藝術,維梅爾讓現實題材超越了物質之美,將日常生活化作永恆時刻。直到如今,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依舊撼動無數人。因此有機會遇到維梅爾,千萬要好好寒暄一番。
#維梅爾
#荷蘭黃金時期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Met
#美東也是維粉必訪重地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永恆 之美 晶 燦 在 米靈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音樂會─精彩回顧】
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
2018/12/22米靈岸《石板屋下的葬禮》
全劇長度約九十分鐘,演繹十四首樂曲,策展人胡健引人入勝的演說,如盤古開天闢地般導引故事,字字句句說得觀者置身其中如臨其境;首席歌唱家芮斯嗓音渾然天成、舞臺展演極富魅力,她的演繹讓畫面有如一幅美景,美麗與藝術能量並存與共;首席舞蹈家羅桑席讓充滿層次的擊鼓、舞蹈呈現令人心潮澎湃,激情高漲又平和靜氣;精緻的擊鼓表演、群舞舞蹈及音樂、影像多媒體、舞臺、燈光設計,製作規模龐大,表演環節編排細緻豐富,處處顯露團隊創作的用心。「米靈岸」發揮素來獨有的表演張力與形式,將大自然與絕美神秘部落打造於劇場黑盒子裏,每一幕皆帶給觀者深觸於心的悸動,沉醉於「米靈岸」締造的仙境之中,令觀者為之動容,臣服並深陷於遠古深山神話之美。
走進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舞臺上茅草屋簷彷彿瀰漫著部落氣息,大夥兒團圓齊聚,手舞足蹈閑談歡笑,一派輕鬆氛圍自然。正式開演前十分鐘,製作人胡健領著部落族人同臺下觀眾談天歌唱,吉他、手鼓、沙筒聲與歌聲此起彼落,展現原住民族樂天知命、熱情奔放的天性,歡迎每位踏進大表演廳的朋友。「叭叭!叭叭!」王宏恩騎著重型機車從側臺進入舞臺中區,觀眾眼睛為之一亮,金曲歌王閃亮登場,與族人談天說笑並自彈吉他獻唱一曲,讓觀者不禁期待「米靈岸」(Miling’an)將帶給眾人什麼樣的表演藝術盛宴!
由女主角芮絲帶領族人手捧燭光微火,自側臺緩步行至舞臺各區,歌頌Lumi〈今天陽光燦爛〉,溫暖寬和、相聚美好。大提琴聲低沉響起,似哀傷又平靜地緩緩吟唱。「那一年,Vuvu(老奶奶之意)一百零六歲,她是最後一個埋葬在家裏的排灣族人,臨終之前,她告訴家裏人想要回到大武山石板屋老家⋯」由胡健扮演的說書人一字一句娓娓道來故事開端。「族人順著溪流而上共走了三天二夜,終將Vuvu 送返「筏灣」部落老家,家裏人將Vuvu置於一張大大的石板床上,此時屋外雷聲不斷,下雨了,女巫站於屋外高臺以歌聲對祖靈說:『祖靈呀~如蝴蝶般,她要飛回你的懷抱了,請迎接她的歸來,你是我們生命的泉源。大武山,你像彩虹般燦爛,永恆不變!』石板屋下的葬禮,人類生命雖臨至終結,靈魂卻永續璀璨,歸返自然。
Dagalaus〈祖靈祭歌〉鼓聲轟隆作響,芮斯高聲歌唱讚頌祖靈,羅桑席讓手持雙棍,為儀式一:「祖靈祭歌」擊出上達天聽般地磅礡鼓聲,隨芮絲高潮迭起的歌唱不時應和呼喊,時而低沉時而高亢,聲聲震撼人心。儀式二:「太陽喝水的地方」講述古老時期深山湧泉奧秘,即使狂風舞動,飛葉也無法墜入湧泉,那就是太陽喝水的地方。太陽來到部落在陶壺裏產了一顆卵,百步蛇緊緊環抱陶壺後,卵殼竟裂開蹦出嬰孩,他是排灣族人的第一個祖先。以Lai-su〈來甦〉、Cuku-nu〈詛咒歌〉、Iyai〈聚會歌〉三首排灣族古調與兒歌表達排灣族人對純樸、嚴謹有序與團結互助生活的嚮往,欣喜歡聚、感謝神靈庇佑。儀式三:「生命種子」有Lulimai〈金黃色傳奇〉、La La Yi〈豐收舞〉、Yilaisats〈歡聚時刻〉,分別是讚頌祖靈、婚禮祭典的排灣族古調。文本以「賜我金黃色光華,賜我金黃色傳奇。一粒米餵養一族人,一顆心圓滿天與地。」為核心,勾勒族人對祖靈的感恩與懷念,族人手持木杵重擊杵臼舂米,女巫吟誦祭文,小米雨從天而降,如水柱般源源不絕,象徵豐收之兆、祖靈與族人生生不息的牽繫。
多位排灣族雄姿英發的壯年勇士,以即興演唱方式分別在儀式四:「夜戰」中獨唱Culisi〈勇士歌〉,刻畫排灣族勇士在部落集會上誇耀戰功之貌,並結合擊鼓重現如臨戰場般地兇狠廝殺、殺戮之境。儀式五:「Vuvu(奶奶)的不捨」有Naruwan〈追憶〉、Buliya〈送行歌〉、Lemayucez〈哭別〉、Dalubaling〈小鬼湖之戀〉,描繪不著痕跡的思念:「於是思念來去穿梭,於是回憶唱起了歌。於是時空中有聲音飛翔,森林裡有我流連回眸。」此曲為排灣族傳唱近半世紀的情歌歌謠,Vuvu回憶其少女青春歲月戀愛時光,在她出嫁時族人組成隊伍,以莊嚴神聖的儀式邊哭邊吟唱送行,祝福Vuvu前往人生下個旅程,旋律淒美絕倫,為排灣族精華音樂之一,儀式崇高聖潔感人至深。全劇結束在儀式六:「永遠在一起」Naruwan〈追憶〉一曲。「倘若純淨的歌聲,可以延續記憶,穿越傷痛,傳唱智慧與謙卑,通往原鄉的路,終將開啟,心靈終能靠岸。」道出人類與古老文明連結涵義深遠,意味深長。
當舞臺背景投影出現Vuvu歷經風霜卻又慈祥的臉龐,說書人與投影的Vuvu面容對望,好似心領神會地道出人類的渺小與謙卑,然而回歸自然,心靈洗淨沖刷後變得巨大豐沛又強韌勇敢。全劇緊扣生命、祖靈與自然核心概念,音樂劇場《石板屋下的葬禮》牽引出生命不同階段旅程意義,提煉族人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溯源最純淨的生命源頭,如同策展人胡健演後感言:「原住民的瑰寶是大自然給的禮物,端看我們怎麼學習、善用並珍惜。」臺灣土地上有著人們的記憶與文化結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米靈岸」傳唱再現排灣古調的同時,也盼有更多族群、表演藝術團體投入傳承,演繹屬於人類共有的「世代之聲」!為臺灣音樂保存彌足珍貴的資產,延續藝術薪火,相傳代代文化!
=== === === === ===
#世代之聲 #臺灣族群音樂紀實
#排灣族 #石板屋 #傳統 #米靈岸
策展人/說書人:#胡健 首席歌唱家:#芮斯 知名歌手:#王宏恩 首席舞者:#羅桑席讓 音樂設計:#王希文 舞蹈編導:#羅依倫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文化園區) 臺灣音樂館 臺灣戲曲中心
#米靈岸音樂劇場 #吳孟珊